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骑军 >

第455章

大汉骑军-第455章

小说: 大汉骑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杨英走后,林白泉直言不讳地对百里杨说:“都卫大人,太子一党必然会派兵来攻打制造司,此地不宜久留,请大人早作打算以避灾祸。”

    百里杨沉思一下说:“我可以派人送先生和殿下的家人离开,不过,你们又要去哪里呢?”

    林白泉说道:“现在到处都很混乱,从陆路走不安全,所以小人想从水路走。沿长江而下,先去南京再做打算。”

    百里杨点头同意,并说:“制造司在城南码头有专用船只,现在那里应该还没有被东王所部控制,我马上就命人送你们走。”

    “大人请留步。”百里杨说罢正想去安排人手送他们走,却又被林白泉叫住。

    “还什么事?”百里杨转身疑惑地问道。

    林白泉把她叫到一旁,低声说道:“大人,恕小人斗胆建议,请您一起离开此地。这等夺嫡之争,还是不参与为妙。如果错一步,悔之晚矣!”

    百里杨知道林白泉出于好意才劝她走,但她十分犹豫。她身为制造司都卫,这个时候走就是失职,再万一制造司的机密被泄露,就带着张锐也要受牵连。考虑片刻后,她婉言拒绝了林白泉的建议。

    林白泉也猜出她的心思,劝道:“大人,您可以以制造司工匠的安全为由,去请求太尉安排他们离开。小人想,太尉会答应的。”

    百里杨低头不语,在心里反复权衡利弊。林白泉急切地劝道:“大人,只要制造司的人员不直接参与到内乱之中,无论那方最后取胜,也不会难为他们。但如果此时不走,万一太子一方获胜,交战时的伤亡就不说了,事后也免不了要受追究。大人,您难道想看着您的部下白受无妄之灾吗?”

    他的这番话打动了百里杨,点了点头。事不宜迟,百里杨马上求见了太尉,婉转地提出撤走制造司内人员的想法。

    太尉沉吟了片刻后,点头答应。城内的近卫军前师现在基本都撤到制造司来了。他刚才又下了令,驻守上都城外各军营的己方部队都集中到制造司来。制造司内地方有限,如果部队集中来了,也许还安置不下。他正在考虑此事,百里杨就来提出要撤走制造司的人,腾出了地方,也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况且,即使留下制造司的人,也对战事没有多大帮助。

    太尉点了头,事情就好办了。百里杨把制造司的官员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要撤离制造司。本来制造司的大小官员们,正在为即将卷入纷争而忧心忡忡,一听说可以撤走,高兴地差点山呼万岁,只是碍于近卫军近在咫尺,于是都满心欢喜地暗暗赞扬百里杨英明。

    至于撤到哪里去,他们又商议了一番。百里杨先提出乘船去南京的建议,遭到了反对。反对者说,制造司的人连同家眷有上万人,船只不够搭载这么多人。

    这时,制造司防务官蔡承源提议说:“我们可以暂时解散制造司的大部分工匠,让他们自行避祸,等势态平息下来后再返回。而我们只带着一所的工匠和家眷走,这样船只就足够了。”

    蔡承源所说的“一所”,是上都制造司负责提炼火油和制造司火油弹的部门。“一所”的工匠和技术人员也是制造司内重点的保护对象,只要他们不出事,即便制造司毁于这次内乱,他们也不会有罪责。

    而且,“一所”的工匠连同他们的家眷都居住在制造司内。平日“一所”的人和其家眷都不许离开制造司,吃住皆由制造司负责承担。为此,甚至还在制造司内建了一个学校,专门教授“一所”工匠的子女。

    百里杨大致估算了一下,“一所”的人连同家眷在二千人左右。制造司在城南码头的数十艘船,完全可以承载得下,于是立刻同意了蔡承源的建议。

    商议之后,制造司的官员们就行动起来。一部分家眷在上都城内的官员,负责去遣散制造司内的大部分工匠,之后他们留在上都附近躲避。而家眷在制造司内的官员和没有成家的官员,则负责安排“一所”的撤离。

    由于时间紧迫,百里杨规定“一所”人员和其家眷不得带走过多的物品,并安抚他们说,如果留下的财物有损失,今后会视情况给予他们补偿。

    大家都知道,这里的战事一触即发,还是逃命要紧,于是舍弃了家中大部分贵重财物,只带上随身细软,在一营制造司护军的护卫下离开了家园。随同他们一起走的还有张锐的家人和一部分制造司官员的家眷。

    幸亏制造司内有不少马车,二千多人在傍晚时到达上都城南码头。此时,这里还没有被东王一党控制。他们的运气很好,当数十艘制造司的船只驶离码头不久,就有三千羽林军赶到,把码头上所有船只都扣留下来了。

    当夜,有数万羽林军、御林军对上都制造司发动了进攻。不过,此时制造司内已聚集了两万多近卫军将士,并利用制造司内的大量投石车和弩炮,打退了这部羽林军、御林军的进攻。

    之后几天内,双方又进行了几次交战。忠于太尉一方京畿护军,除了集中到制造司的三万余人外,其余各部皆被东王一方的部队消灭。忠于太尉一方的官员,没有来得及逃出城的皆被东王一方拿获。

    在肃清了上都城内的隐患和消灭了各军营支持太尉一方的部队后,东王等人便把目光都集中到了上都制造司。此刻,东王信心满满,认为盘踞在上都制造司内的长沙郡王、杨坚、虞士基等人在劫难逃,攻下上都制造司是志在必得。

    正当东王和刘昉等人商议如何攻打制造司时,突然传来快报。驻守荆州南部的第十五军团正在昼夜兼程朝上都开来,距离上都只有一天多的路程。此外,卫公陆晴、鄂公庞毅的家族护军两万余人也在往上都城赶来,估计最多再有两日也会到达上都城。

    东王闻讯又惊又怒。惊的是,眼看胜利唾手可得,又半路生变!对方突然来七万援军,再加上在制造司内的三万多人,对方人数已经超过十万人!而己方除了这几日伤亡人数,连同各府上的护卫也不足七万人。形势立马急转直下,变得对己方很不利。

    怒的是,这七万人的援军,定是杨坚早就安排好要来的,不然也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兵临上都城下了。因此,他不免又把杨坚痛骂了一顿。骂完之后,他也不得不与刘昉等人认真商议对策。

    就在上都城闹腾得人人自危之时,张锐这时抵达了西平城,开始了平叛行动。
………………………………

第八十三章 八军团的名将

    第八十三章八军团的名将

    汉元797年7月下旬,张锐抵达凉州西平郡郡府所在地西平城。西平郡以及西平城都有很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青海湖附近属于羌族人的活动范围。这里生活的羌族人部落超过150个。每一部落都有酋长,互不统属,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汉武帝元狩二年,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在此地设令居塞,并在河西设立4郡,其中便有西平郡。

    而西平城,则在武帝元鼎六年征讨河湟羌人后,在湟中设“护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而后又筑西平亭,后又改“亭”成为“城”,即为今日之西平城。从此,汉帝国正式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此后,汉宣帝神爵元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城属国”,又先后设置临羌、安夷、破羌、允吾、允街、河关7县,将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汉帝国郡县体系。

    圣祖中兴之后,重新划归州郡。青海湖东北部以及北部地区被划归凉州管辖,青海湖南部以及西部地区划归番州管辖。因而,位于青海湖东部的西平城现属凉州管辖。

    张锐这次把平叛指挥部设立在西平城,原因是此地距离青海湖非常近。而湖南、湖西之地,便是番州的青海郡。青海郡再往西去,又是鄯善郡和且未郡。番州叛军便是在这三郡内活动,在这里发布命令指挥各部行动,最为接近前线。

    在距离西平城还有三十里时,张锐便看见前面有一大群人来迎接他。在迎接的队伍中,有西平郡郡府官员,有青海、鄯善、且未三郡的郡府官员,有划归他指挥怒火军团的将领。最令他欣喜的是,他在迎接的人群中看到了高朔、范明、罗济、刘文常等旧部。

    “欢迎殿下重返战场!属下自接到命令起,就天天盼望着早点见到您呢。”张锐刚下马,高朔就跑了上来,一边敬礼一边激动地说。

    “吉元,两年没见,你小子一点儿没变。”张锐上下打量一番高朔,笑着当胸给他一拳。

    高朔嘿嘿一笑,道:“变是没变,就是闲得发慌。”

    旁边的罗济也笑道:“是啊!当初说是撤下来休整,没想到一休整就两年。现在即将开战,咱们终于又可以在您的麾下效力了!”

    张锐见罗济也留起两撇八字须,打趣着说:“你小子现在也是将军了,收点心没有?”

    罗济笑嘻嘻地回答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属下的坏脾气一时半会儿改不了。我也不想惹事,不过,万一属下哪天昏了头惹出了事情,殿下您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吧。”

    张锐抬脚对着罗济屁股踢了一脚,笑骂道:“奶奶的,尽想着老子为你背黑锅!这次再敢做出格的事情,老子就调你来做我的侍从官,看紧你!”

    罗济装出一副委屈的样子,说道:“殿下,属下脾气虽臭,但违背将令的事情从来不做。您想要侍从官,还是从别处调人吧。”

    张锐哈哈大笑,接着又与刘文常拥抱了一下,又对刘文常说:“云卿兄,你晋升将军,我还没有来得及恭喜你呢。怎么样,你与吉元相处得还好吗?”

    刘文常答道:“高将军是个爽直的汉子,属下跟他很投缘,我们合作得很愉快。”

    张锐又拍拍范明的肩膀,问道:“身体可好?”

    范明圆瞪着独眼,精神十足,声如洪钟:“殿下放心,属下现在每顿能吃一斤饭食,身体比以前更好了。”

    张锐一直担心范明的身体状态不适应艰苦的军旅生活,曾经考虑把范明调至调配处任职,但考虑到刚刚把百里杨调至上都,紧接着又调动范明,恐惹人非议,于是打算在时机成熟时再作安排。

    今天见到范明,感觉他的身体比西征回来时强壮了不少,也放心了不少。心想,绝不能让跟了自己多年,落了个半残之躯的兄弟受委屈。这次平叛结束后,就把范明带回上都,在调配处干几年,再帮助他争取个将军衔,让他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保障。

    “开远侯殿下,欢迎您的到来。下官早就想您的麾下效力,今日终于得偿所愿。真是太好了!”张锐刚与几个老部下问候过,便有一人跑到跟前,朝他敬礼,说话中竟带着几分哽咽。

    “你是……”张锐见此人三十多岁,浓眉方脸,唇上一撇漂亮的八字胡,唇下到下巴之间也蓄有一丝细须,张相英武不凡,胸间还佩戴着少将军衔。他虽知道他必是分配到麾下怒火军团的其中一个师长,但不知他的姓名,故问道。

    “报告开远侯殿下,下官第八军团右师师长王世充向您报到。”少将用响亮的声音回答道。

    张锐回礼后,突然想起了什么,问道:“你原本姓支?”

    王世充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下官的确原本姓支。不过,下官在很小就已经改姓。殿下怎会知道下官的本姓?”

    张锐尴尬地说道:“哦。。。。。。这个,我在上都城调阅过你的档案。”

    其实这次出来时间很紧,他并没有时间调阅分配到麾下的怒火军团两个师将领的档案。他知道的王世充,是从前世了解的。突闻其名,突见其人,心里的疑问几乎是脱口而出。好在急中生智,解释得还算靠谱。

    王世充并没有怀疑,释然道:“原来如此。看来殿下早对下官有所了解,那下官也就不用浪费殿下的时间作自我介绍了。从现在起,下官将服从您的调遣!”

    张锐顿了顿,说道:“很好。我知道你是一名优秀的将军,希望这次我们能合作愉快,尽早剿灭叛乱。”

    王世充挺直胸膛道:“属下坚决执行您的命令,定不负殿下托付!”

    张锐一边微笑地对王世充点头,一副对他非常满意的样子。一边暗想着前世关于他的事迹。王世充字行满,本姓支,祖籍西域。其祖支颓耨,徙居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早亡。其父死后,其母改嫁仪同霸城人王粲,故而改姓王氏。

    王世充少小利口善辩,涉书传,好兵法,且明习法律。入仕后,极擅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故此仕途上平步青云。而后又得到了隋炀帝的宠信,并以此掌握了军权。隋炀帝死后,他还在东都称帝,雄踞称霸一方。算得上是风云一时的枭雄。

    王世充用兵打仗是二流人物,不过其阿谀奉承的功力却不可小视。虽然他此刻表现出一副俯首帖耳的样子,张锐凭直觉也知道他不是出于真心。

    不过,张锐也没有担心他会对自己的命令阳奉阴违,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必王世充早就知道。料他还不敢违抗自己的将令,只是要小心他耍小聪明,借着自己往上爬。

    “殿下,这位是下官的副手薛举将军。他是凉州金城人,对本地十分了解。”王世充又拉过一位四十多的少将,为张锐介绍。

    “既然薛将军熟悉此地地理,就有劳薛将军多提剿匪之策。”张锐听到薛举之名,心里又是一惊。又见他身型魁伟、面目刚直,暗中称赞其果然是条好汉。

    薛举不善言辞,憋了半天说道:“下官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殿下,下官是第八军团前师师长来护儿。”在薛举之后,又一个四十多岁满脸浓须的少将走上前来,朝张锐行礼问候。

    张锐上下打量了来护儿一番,回礼问道:“来将军,可是新野来氏家族子弟?”

    对汉帝国家族历史深为了解的张锐,听来护儿回答正是后,对他肃然起敬。来氏家族虽然不是汉帝国世袭家族,但其家族却比绝大多数世袭家族更为古老。其先祖可以追述到武帝时期。

    据其家族族谱记载,来氏第六代家主—来汉,才力过人,曾以光禄大夫的身份辅助楼船将军杨仆击破南越、朝鲜,功绩显著。而后其第八代家主—来仲,在汉哀帝年间任谏议大夫,并娶汉光帝刘秀的祖姑为妻。之后,生下了第九代家主—来歙。

    而这个来歙,是历代来氏家主中名声最为显赫之人。因亲戚关系,刘秀自小对来歙亲近敬爱,在长安时,两人就相交密切。

    来歙素性刚毅、为人有信义,言行一致,从无假饰。故此与他相交之人甚多,大家都信任他、尊重他。刘縯、刘秀起兵反王莽时,来歙因是刘秀的亲戚,曾一度被王莽关押,后来还是靠着亲朋好友把他抢了出来。

    汉景帝后裔刘玄称帝时,来歙去投靠了他,并跟随他入关。刘玄称帝后,沉醉于夜夜笙歌的宫廷生活,朝政大权完全交予其岳父处理。来歙忧心忡忡,屡次谏言,都被置若罔闻,来歙便称病去职。

    后来,适逢来歙的妹夫汉中王刘嘉四处延揽人才,听闻来歙出奔,便赶忙派人将他请到汉中。更始帝刘玄事败后,来歙劝刘嘉归附光武帝刘秀。刘嘉信任来歙,于是两人一起到了洛阳。

    刘秀见到来歙,大喜过望,当即解下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