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骑军-第4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愕睦⑶!
“哦?你怎能保证我能赚钱?”杨英很感兴趣,一副睁大眼睛洗耳恭听的样子。
“你回去后,在家里挑选出既能干又能信任的人,然后把他们送到安江去。之后,我把他们安排到我家中的各个钱庄上去实习半年。而你呢,在这半年里,就去挑选开设钱庄的地点和筹备开钱庄的事宜。等你那边忙完后,这批人也大概能出师了,可以让他们每人负责一家钱庄分号,业务马上就能开办起来。这样钱不就迅速来了?可能不出一年,你就能还清我的借款。”
“无锋……”杨英实在不知该如何感谢张锐,单说“谢谢”肯定无法表达自己的谢意。所以只叫了一声,他就说不下去了。
自从认识张锐那天,这么多年来张锐一直都在无私地帮他,从来不计回报。在军校时,张锐为了他和宇文歆偷偷出营地去买吃的,差点被开除。在西部前线时,为了他能立功,就偷偷向他泄露要攻打乌河城堡的情报。现在,他不仅主动借钱给自己,还在开钱庄的事情上无私地帮助自己。难道他不担心自己开了钱庄,会影响到他家钱庄的生意?
以张锐精明的头脑,他肯定是清楚的。还要如此肝胆相照地帮助自己,只能是情义所致。一生中,能得如此一个情深义重的兄弟,死而无憾!
张锐像是没有看到他感激涕零的样子,还在不断为他支招。把钱庄的业务,详细地为他介绍了一遍,然后又拿来一张地图,和他讨论起开办钱庄的地点来。
张锐说的都是经验之谈,杨英也虚心听取了他的大部分建议。只是对用钱庄上的闲散资金去放贷和用来自己做生意这条建议,认为值得商榷,从而没有放在心上,其他的建议准备都照这他的话去办。
说到最后,张锐豪迈地说道:“只要你的钱庄开办起来,在南方扎稳根基,你我兄弟再齐心合力,就能垄断全国的转款业务。以后,任何人削尖脑袋也挤不进来。钱庄这一块业务,从此以后就是你我兄弟的地盘了。你觉得怎么样?”
“好,好,如此甚好!”这还用说,当然瓜分蛋糕的人越少越好,杨英哪能不同意?张锐话音刚落,他的头就点得如同鸡啄米一般。
张锐又把地图翻看,用手指沿着长江画出一条线,说道:“我们以长江为界,你在南方,我在北方。彼此的钱庄不能开设到对方势力范围内,这样既可以避免我们之间无谓的竞争,也能不起或是少起冲突。不然,以后为了生意而影响到我们之间的友情就不合算了。你意下如何?”
“好!你想得真周到!”杨英举双手赞成这个提议。
张锐又仔细研究了一番地图,而后又说道:“鉴于北方的重镇较多,我看还是我们两家都可以在上都和西京开设钱庄。”因上都是在长江以北,如果按照刚才张锐划分的区域,杨英就不能在此地开设钱庄,当然西京也是在长江以北地区。
杨英忙摇手道:“不必了,不必了。还是以长江为界吧。”
“你也不要客气了,我们两家有个地方钱庄开设在一起也有好处的。”张锐见他拒绝,便解释道,“如果今后有客户需要从南方把钱转到北方去,或是正好想反,我们两家钱庄也可以互相转款啊。所以,有两个地方挨在一起,能更方便彼此间的转账。至于手续费收入嘛,就各得一半吧。”
杨英甚是惊讶张锐想出的这个办法,直呼可行。两家有了这样的转款业务,就不至于把触角伸到对方的势力范围内,也就能更好的保持同盟关系。
吃罢晚饭,杨英全家人告辞。张锐和董小意将他们送出大门,直到杨英家的马车出了街口才准备返身回府。
就在张锐刚要走进大门时,远处传来一声呼叫:“开远侯殿下,请留步。”张锐回头看去,顿时惊得后退一步。眼前的这人分明已经是死了,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自家门口?这可真是见鬼了!
………………………………
第六十九章 复活的人
第六十九章复活的人
“请用茶。(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在茶室里,张锐紧紧盯着眼前这个被他认为早已死去的人看了好半天,才确信自己的确没看花眼,也没有撞见鬼。
“深夜前来拜访大人,实在冒失。”端坐在张锐面前的人正是久违的尉迟易格,他满脸歉意,又朝张锐施了一礼。从大门口到茶室仅仅几步之遥,他就反复向张锐道了三次歉,足见他本人并不想深夜扰人,定是因紧急情况不得已而为之。
西征鲜卑时,张锐在第二次攻克基普城后,把尉迟易格和他的弟弟尉迟敬格一起释放了。当时,他断定这两兄弟会遭到和其父同样的下场。
西征结束返回时,在萨拉托夫镇张锐看到了左贤王留下的布告,知道尉迟晖已经死了,而这两兄弟却意外逃脱了。但张锐始终认为尉迟两兄弟最终逃不过鲜卑人的通缉,而且他回国后的两年里,从没有得到俩兄弟的任何消息,所以认定他俩已经被鲜卑人抓住杀害了。
万万没有想到,会在两年后的今天,在自家门口遇见尉迟易格。冷不丁一见,还以为是见鬼了。跟他握握手就知道,尉迟易格的的确确是个有体温的大活人,模样没变,嗓音也跟原来一样。眼下,还正在他对面一起饮茶。这情形,既不是见鬼,也不是做梦。
张锐满脸沉痛地叹息道:“尉迟老弟,虽然在战场上我视你父亲为第一劲敌,但本人是一直非常敬重他的。对他老人家的蒙难,我深感痛惜,也遗憾今生无缘亲眼目睹他老人家的尊容了。唉!失去了一位深深敬仰的对手,从此征战无趣多矣!”
尉迟易格悲痛地低下了头。当年他第一次见到张锐时,就听张锐说过,他非常敬佩自己的父亲。后来张锐与他的父亲交手,他不仅没有听张锐辱骂过父亲,反而屡次见到张锐公开对部下说,尉迟晖是一个可怕但值得尊敬的对手。所以,他完全相信张锐的言语,内心也十分感激张锐尊重他父亲。
唏嘘了一阵,张锐又对尉迟易格说:“尉迟老弟,我们曾经也是对手,但你和你弟弟在战场上英勇的行为,也值得我尊重。当年,在战场上不便与你们结交,如今你来上都看望我,就是我尊贵的客人。所以,如若不嫌弃,你我还是兄弟相称吧。”张锐神色和蔼、话语亲切,仿佛早就在盼望尉迟易格的到来。
“大人乃天朝重臣,鄙人只是一个有国难投、有家难回的……落难之人,哪里敢与大人您兄弟相称?”尉迟易格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酸楚之意猛地涌向他的喉咙。说到最后,他的牙齿紧紧咬住嘴唇,深怕眼泪会流淌下来。
尉迟家是鲜卑的八大家族之一,即使从鲜卑建国算起,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长达3个世纪的时期,尉迟家一直是皇族拓跋氏的忠实卫士,信守、护卫着鲜卑国的次序和领土。
而他本人,即使基本上没有希望继承尉迟家业,但也是一个有着美好前途的鲜卑世袭贵族青年。在与汉帝国交战之前,他一帆风顺,如今却落得个家破人亡、四处飘零的下场。他的家族被拓跋氏灭门了,父亲被拓跋氏杀害了,弟弟及其家人被鲜卑人通缉,跟老鼠似的东躲西藏,连普通平民的生活都过不上。现在,他还不得不低头来向曾经的敌人求助,心里的滋味难以言表。
说实话,张锐对自己当年在战场上没能正大光明的战胜尉迟晖,而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杀害了他,还累及了他的全家人的事情,还是有些歉意的。
谁都想当英雄,谁都想正大光明地战胜敌人。但是,在他完全没有把握,也没有机会从正面击败尉迟晖的危急关头,他也不得不充当一回阴险的小人。
他知道,如果后世评价起他谋害尉迟晖的这件事情时,可能大多数人会把他看成是奸诈阴险的小人,而会视尉迟晖为英雄。(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人们总是偏爱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就如前世时的项羽、岳飞、文天祥、袁崇焕等等人,他们英名及事迹口口相传,永载史册。
而对于这种悲剧英雄,张锐并不羡慕。如果一定要选择的话,他宁愿当促成这类英雄人物的反面小人。“虽然后世的名声不好,但起码是保住了自己以及全家人的性命。再说把英雄给害死了,也算得上是有些真本事的小人吧。”张锐暗暗自嘲了一番,又见尉迟易格一副落魄的模样,不由得起了怜悯之心。
他从尉迟易格的表情和言语上可以判断,自己和左贤王合谋谋害尉迟晖的事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泄露出去。同时他也好奇,这两兄弟这几年是怎么躲过鲜卑人的通缉的,尉迟易格来找自己又为了何事?
客套了一阵,他便直奔主题,询问尉迟易格的来意。尉迟易格也很坦诚地说出了来此的目的。
原来,张锐释放了这俩兄弟之后。俩兄弟先回到尉迟家的领地,准备随后与父亲尉迟晖取得联系。没想到,他们的信使还没有来得及派出,有一万鲜卑军却突然出现在尉迟家的领地上。
这时,尉迟两兄弟才得到消息,父亲尉迟晖因犯了叛国、谋反等大罪,已被鲜卑单于缉拿。这一万鲜卑军,全是来缉拿他们全家人的。全族人都深信家主尉迟晖蒙受了不白之冤,都相信鲜卑单于会最终查清事实真相,还父亲的清白。
但因此也产生了分歧,全族人分成三派意见。一种意见是,主动向前来缉拿的鲜卑军投案自首。这样的话,可以证明尉迟家没有谋反之意,对已被捕的家主也有好处,能早日洗脱他的罪名。持此类观点的,是以一些家中的元老为主。
第二种意见是家族中的主要人员去投奔右贤王,请他出面为家主尉迟晖主持公道,而留下的族人向鲜卑军投降。尉迟易格就是这类意见的代表人。
第三种意见是立即起兵,先击败一万来犯的鲜卑军,然后再去向右贤王求救。尉迟敬格是这类意见的主要代表。
经过一番争执,尉迟易格的意见被大家采纳。尉迟俩兄弟带着全家人及数百家族子弟出奔,留下几位元老带领全族人向到来的鲜卑军投降。
尉迟两兄弟带着全家人千辛万苦才躲避过鲜卑军的追杀,到达了右贤王的领地。此时,弟弟尉迟敬格却对尉迟易格说:“父亲的情况不明,我们一路来也没有听到右贤王有声援父亲的举动。现在全家人的性命都在你我之手,万一右贤王有变,我等岂不是自投罗网?”
尉迟易格当时只觉得弟弟太过小心,谋害父亲的是左贤王,而右贤王一直与左贤王水火不容,他岂能帮助左贤王来谋害自己一家人呢?
由于尉迟敬格坚持己见,尉迟易格也同意先派些人去与右贤王接触,如果没有问题,全家再一起过去。
尉迟敬格担当了这个任务,领着两百家族子弟去普六城与右贤王接触。而尉迟易格则带着家里剩下的人,躲在伏尔河以西北部的一处密林中等待消息。
果然,尉迟敬格的担忧成了现实。尉迟敬格等人遭到了右贤王部下的围攻,两百余家族子弟,最后只有十余人冲出包围圈,尉迟敬格也受了重伤。
尉迟敬格等人返回会合地点的路上,巧遇到父亲尉迟晖的侍从官班图。从他的口中得知其父尉迟晖已被凌迟处死,而留在家族领地的族人也遭到了屠杀,大部分族人被杀死,少部分逃到北面。
尉迟敬格和班图把这个消息带回后,尉迟易格和全家人都彻底绝望了。家主被杀,领地上的族人也被剿灭,而左右贤王又联手在追杀家族剩下的人。天下虽大,但已经没有尉迟家容身的地方。
就在大家心灰意冷、迷茫无助之时,班图又转达了家主尉迟晖的口信,传家主位给尉迟敬格。对此,身为哥哥的尉迟易格并没有不满,他在很久以前,就知道父亲是有意把家主之位传给弟弟尉迟敬格。而且尉迟易格也没有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能带领全家人摆脱危机。因此,他全力支持弟弟接掌尉迟家主之位。
危难之际,尉迟敬格没有退缩,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随后乘着汉军进攻,尉迟敬格带着剩下的族人,又向西渡过伏尔河,回到家族领地。同时派人四处寻找失散的族人,联络同情尉迟家族的人。
不到三个月,就汇集来了五万余人。一些是屠杀时逃走的族人,还有一部分是前任家主尉迟晖的部下。其中,能编制作战的有七千余人。
尉迟敬格带着这些人与鲜卑军周旋,有时他们还会与同样被鲜卑人追杀的巴仸洛夫合作打击鲜卑讨伐军。就这样拖过了数月。
到了去年落雪之时,情况有了变化。汉军在伏尔河以西停下了进攻的步伐,还把大部分兵力部署在普六城一带。没有了汉军的威胁,鲜卑军就可以放开手脚讨伐巴仸洛夫和尉迟部。
鲜卑军势大,尉迟敬格见事不可违,便果断决定,全族人向东渡过伏尔河,进入汉军占领区。
到了汉军占领区后,尉迟敬格带着全族人在北部人烟稀少的山林地区驻扎下来,那里没有多少汉军在活动,尉迟敬格也严令族人不许去骚扰汉军。
汉军对他们这股人,开始还怀有戒心,后来见其没有丝毫冒犯汉军的举动,就默认了他们的存在。就这样,尉迟部与汉军相安无事相处了近一年时间。到今年下半年,尉迟敬格听谣传说汉军有撤退的打算,又听说鲜卑老单于已死,左右贤王反目。
尉迟敬格担心,一旦汉军撤走,左右贤王会同时向伏尔河东部进兵。尉迟部与两位贤王都有深仇大恨,不可能归附其中一方。而按尉迟部现在的实力,又没有能力阻挡两位贤王的部队的进犯。
因此,尉迟敬格任命哥哥尉迟易格为尉迟部的使者,到汉帝国上都来谋求庇护。尉迟易格来到上都已经有几天了,他也向礼部提交了文书。只是一直没人理会他,也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尉迟易格知道,左右贤王的使者都来了上都,于是此事不能再拖。如果汉帝国把伏尔河以东地区交给了这两家中的任何一家,尉迟部都没有了再立足的地方。
此刻,他想起了张锐。张锐虽然曾经是他们的敌人,还俘虏过他和弟弟尉迟敬格。但被俘期间张锐一直善待他们,即使弟弟经常恶言讽刺他,他也没有动怒,最后还在将要撤兵回国前释放了他们兄弟俩。
对尉迟易格来说,张锐能够如此礼待他们兄弟俩,是出于对教友的关照。这次,他来求张锐帮忙,寄希望张锐能看在教友的份上再帮他一次。说到最后,他还忍不住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圣经中教友间相互帮助的故事,想借此感化张锐。
张锐听罢尉迟一家人的遭遇后,也是唏嘘不已。也没想到,尉迟敬格除了勇猛善战外,别的本事也不差。单说他派尉迟易格来上都请求汉帝国庇护这事,就足矣证明他是个头脑冷静之人。
张锐心想,现在鲜卑已经分裂成三个国家,把伏尔河以东之地交给三家中的任何一方,都会壮大他们的实力,还不如把这块地方交给势力最弱小的尉迟部。
尉迟部因尉迟晖之故,是绝对不会投靠左右贤王中的一方,这样就可以保持左右贤王是实力平衡。而且为了自保,尉迟部又不能不依靠汉军的庇护。如此一来,尉迟部控制的伏尔河以东地区,就能成为帝国与南北鲜卑国之间的一道缓冲地。
想到这里,张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