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骑军-第3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亚、色雷斯、亚细亚等地区的北方战线上,以确保帝国心脏的安全,至于东部的几个行省则暂时没有军队前往。
事实证明罗马朝廷的决策是正确的,三个战区中最先与同盟国作战的就是北方战区。汉元794年七月,单于国的三十五万人马攻入罗马境内的达西亚。在达西亚,罗马人只有三万余人驻防在边境及各大城镇中,面对汹涌而来的单于军,皆弃守阵地向南逃去。
单于王本来想攻取达西亚,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结果十天之内就控制了全部地区,并且只有百余人伤亡。这个“战绩”让单于王的头脑发热,认为罗马帝国已是将倾的大厦,只要轻轻的一推就会覆灭。
单于王之所以参加联盟,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亚细亚行省。既然罗马不堪一击,自然要越快得到越好,谁知鲜卑人是不是也会对亚细亚有兴趣。如果鲜卑人对亚细亚的兴趣也很浓厚,难保他们不会转道西进。
因此,在物资还没有前移到位时,单于王迫不及待地派遣了两个万人步兵队,一个万人骑兵队进入色雷斯,预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亚细亚的门户。于此同时,在黑海内的单于舰队也开往拜占庭城。
拜占庭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元前200多年。当时,它是希腊城邦迈加拉的移民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取名拜占蒂翁,拜占庭是它的拉丁名字。后来随着罗马人势力不断扩张,在这里也变成了罗马人的城市。
拜占庭在古希腊时代和前罗马时代,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直到汉人西进夺取了波斯,与罗马人直接展开贸易后,这里的重要性一日高过一日。
真正让拜占庭成为罗马的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还要从二百多年前说起。那时,养蚕和制丝手艺世界上只有汉人才懂,每年汉人的丝织品出口量就超过千万金币。这项贸易是汉帝国的主要出口收益,也养活了不少从事相关产业的民众,当然绝不允许技术外泄,严格检查出境的外国商人,一旦发现有人要偷运蚕种,会被处以死刑。
这项产业是世界上最赚钱的贸易,让罗马商人们眼红不已,一直都想把这门技术学到手。制丝手艺不难学会,但蚕种却很难得到。不仅是汉人的严格检查,还因为蚕过于娇嫩,一般不出三天就会死亡,最多也活不过一周。这让罗马人大伤脑筋,整整一百多年,也没有得手。
直到两百多年前,一个聪明的罗马商人想出了一个法子,他把蚕种放到竹竿中,以进口竹子为名,把数万只蚕种偷运出境。蚕种适应竹竿内的气温、环境,经过万里路途回到罗马后,还有数千只存活了下来。
有了蚕种并不意味着就能养蚕,为了寻找适合的养蚕地,那个商人走遍罗马东部各省,最后发现拜占庭的气候、条件最适合蚕的生长,于是就在那里开始培养、养蚕。
最初他是偷偷地干,养蚕、制丝的工人也只是自己家的仆人和奴隶,制做出来的丝织品也打着从汉帝国进口来的名义卖出。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怕汉人知道技术外泄,二是怕别人也来偷自己的技术。
可是他还是禁不起巨大利润的诱惑,不断地扩展自己的作坊,也招聘了很多外来的工人。结果不久他养蚕、制丝的消息,就被别的罗马商人知道。一些商人动了心思,公开出高价收购蚕种,
养蚕的商人虽早就做了防范,对蚕种的保管非常严格。但是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特别是为了钱财的时候,加之再严密的看管也会有漏洞,不出半年蚕种还是漏了出去。有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随着越来越多的蚕种外漏,养蚕的商人也越来越多,并且也都把作坊开在拜占庭。
养蚕、制丝技术外泄的消息最终被汉帝国得知,皇帝大怒斩杀了数个负责蚕业和外贸的朝廷大员,还有上千个相关的官员丢了饭碗。即使这样也没能平息他的怒气,加之朝野上下一片皆是要求对罗马开战的声音,便召回了驻罗马使节,眼看着一场因蚕而起的战争就要爆发。
汉帝国的反应令罗马君臣十分恐慌,立即派遣专使来与汉帝国解释,这只是商人的个人行为,与国无关。见罗马使节的态度诚恳,皇帝的怒气才稍稍平息下来,同意与罗马商谈解决此事。
于是双方就此展开会谈,汉帝国方面提出要求:一,把偷运蚕种的商人押送回汉帝国受审。二,罗马应立即下令禁止其民众养蚕、制丝。罗马人第一条答应的十分爽快,可是对第二条却态度暧昧。养蚕业是罗马人一直想掌握的,现在国民既然已经学会这门手艺,当然不能再禁止。
如果是别的国家威胁,罗马人会当成没有听到,可是对汉帝国提出的要求,不能充耳不闻。再三思量后,罗马人做出以下答复:一,承诺以当年为标准,以后每年的进口汉帝国丝织品的量绝不会减少。二,一次性支付汉帝国五百万金币的损失费。
汉帝国的君臣商议之后,也同意了。他们知道要罗马人停止养蚕是不可能的,既然他们已经保证了进口量,又给了帝国一个台阶下,那么也没有必要把他们逼到绝路上去。就这样,双方签署了一份协定,战争阴云才消散。
从那以后,那个罗马商人用性命换来的产业在拜占庭城蓬勃的发展起来。拜占庭城成了汉帝国本土外世界上最大的养蚕、制丝地。这里出产的丝织品,占欧洲总需求的一半,另一半则还是控制在汉商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拜占庭城的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也不断地向外扩展。到了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它成了罗马国内的第二大城市。
罗马人也知道这块肥肉会让别国眼热,也逐渐重视起它的防御。罗马人在亚细亚一直驻有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大部分就部署在拜占庭城附近。并且罗马人还专门成立了一支舰队,来保护这个位于黑海出海口的城市。
单于国要得到拜占庭城,不仅要在陆地上打败罗马人,在海上也要打败他们。正是因此,单于王在想打开亚细亚路上门户的同时,也同时派出本国舰队从海上发起进攻。
不过他的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三万单于军队在进入色雷斯的第四天就遭遇同等数量罗马军团的迎头痛击。此战单于人有一万六千人阵亡,不少于一万人被俘,只有数千人逃回达西亚。
不甘心失败的单于王再次派遣了六万人进入色雷斯,结果又吃了败仗,损失了一半以上的人马。两次失败之后,单于王非但没有总结教训,反而恼羞成怒斩杀了数位将军后,亲率十五万人第三次杀入色雷斯。
第三次色雷斯之战,首先是以海战开始。罗马舰队与单于舰队在黑海上展开搏杀,其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经过一天的战斗,单于国由一百二十艘战舰组成的舰队,被不足五十艘的罗马舰队几乎全歼,最后只有三十余艘逃离战场。
这个消息在行军途中的单于王并不知道,一路催赶着军队向色雷斯而来。他满怀信心,这次一定能打败罗马人。这次在单于军进入色雷斯的第三天,罗马军团便迎了上来。
这时的罗马军队已达到了九万人,双方进行了两天的会战,结果单于军仍比罗马人损失惨重。单于王虽没有被罗马人赶出色雷斯,但也只能据守在营垒中不敢再战,只能等待从国内再派援军来。
罗马人虽取得了会战的胜利,可凭借现有的兵力无法全歼单于军,也只能在其营垒外安营对峙,并加紧从各地调集军队。于是,北方战线陷入交织状态。
在非洲的南方战区,本来苏丹人已做好准备迎战第二批到来的罗马远征军,可是他们却失望了。罗马远征军虽然到了非洲,却一直驻扎在埃及行省内按兵不动,连庭巴克境内也没进入。
罗马人的举动令苏丹君臣疑惑不已,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战术也无法再用。苏丹人也知道,只有野战才有可能打败罗马人,如果主动进攻由大批罗马正规军驻守的城池、要塞,是绝没有半点希望成功。罗马人不功,苏丹人也只好等着。
罗马人不进攻,是在执行卢古鲁斯计划。在两个月中,罗马人接连派遣了数个使节团前往马里国,每次皆是大张旗鼓的从埃及动身。马里王无意帮助罗马人,也不想加入到这场战争中去。可也不愿意得罪罗马人,于是罗马使节也表现的十分恭敬。
令马里王困惑的是,罗马使节来并没有大事与他们商量,只是转达一些罗马皇帝或是罗马元老、执政官等人的问候,再或者是为马里王族成员祝寿为名。
苏丹王在得知罗马人使节被接二连三的派出马里国,不禁起了疑心。他派人前去询问,外公给出的答案,却令他更加的怀疑。他绝不相信,罗马人只是为了这些事派使节千里迢迢的到马里国去。他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外公在撒谎。
罗马人的这个离间计很成功,疑心大作的苏丹王,把半数的军队派到靠近马里国的地区。他的本意是以防万一,不料这个举动让马里王非常惊慌。外孙突然派大兵压境,派人去询问,对方吱吱唔唔不肯明讲。
于是,马里王也为了防止意外,立即调动本国军队往边境集中。这样一来,更加刺激了苏丹王,他把北面交给一个将军指挥,自己亲自赶到苏马边境,准备指挥这里的战斗。
罗马人见他们祖孙俩摩拳擦掌,大战一触即发,不禁得意的大笑起来。这样,罗马人的南方战线也暂时无忧。
相比之下,东方战线最为不妙。为了亚细亚、叙利亚以及巴勒斯坦行省的安全,罗马人把东部各省的军队,都集中到上诉地区,其余的各地几乎失去防御力量。因此,鲜卑人的运气比单于人和苏丹人好了太多。
开战之后,鲜卑军顺利的拿下了亚美尼亚。今年一月,又出兵美索不达米亚,战事也进展的十分顺利,眼看着二月便能夺取全境。
这时,鲜卑朝廷上下开始商议下一步计划。一部分朝臣建议,不必按照同盟的划分地区出兵,应乘着罗马人拖住单于的机会,部队西进夺取亚细亚,占领拜占庭城。这个建议令老单于动了心思,拜占庭也是他梦寐以求想得到的地方,现在机会就摆在眼前,如果说不动心那是假的。
可是他也不能不考虑,一旦西进单于国和苏丹国会有什么反应。特别是单于王的态度,自己的举动无疑是从他的口中抢走了一块肥肉,搞不好,他会兵戎相见,联盟也会随之而崩溃。
鲜卑单于正在举棋不定之时,他没有想到,罗马人也不会甘心让他舒服的得手,一场阴谋正在他的背后进行。如果成功,就会有一把尖刀捅向他的后背。
………………………………
第二百四十五章 入侵
第二百四十五章入侵
张锐来到太尉府时,夜幕已经落下。(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他是这里的常客,守门管事将他领到一座庭院的大厅门外,便自去了。本来张锐以为太尉只叫自己来,可进门发现刘炯、史万岁等西部战区的将领们都在。又见太尉不在厅中,偷偷问杨英:“出了什么事儿?”
杨英摇头道:“我也不知。父亲回来后,就派人去通知你们来。我问过,他只说等人到齐后再谈。”
“大人何在?”
“本来父亲一直在这里等着你们,后来虞士基等几位大人突然来访,父亲正和他们在书房谈话,可能也快结束了。”
张锐暗思,虞士基等人这么晚还来太尉府上,定是出了什么大事。也许与西部战区有关,不然太尉也不会把我们都叫来。难道是某处的叛匪又开始作乱?这才举行了胜利庆典,如果又出新的叛乱,皇帝定会龙颜大怒。幸好我的册封令已经下来,不然遇到这事很可能就作罢了。
刘炯等也有类似想法,脸上都带着一丝忧虑,彼此也没有心情聊天,都默默地想着心事。大厅内一片寂静,只有油灯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又过了十余分钟,太尉的身影终于出现在院子里,众人纷纷站起身来行礼。太尉对众人拱手致歉道:“老夫刚才会见了几位客人,有劳各位将军久等了。”
刘炯道:“大人日理万机,我们等多久都是应该的。大人不必在意。”
“坐、坐。”太尉也没有再客气,挥手让众人坐下,说道:“这么晚请各位将军来,是有一份西部战区传来的战报需要通报各位。”众人立刻神情紧张起来,全神贯注盯着太尉。
“今日下午,军机处收到乌河城堡守军送来的战报。”太尉不紧不慢地说道:“战报内说,一小股鲜卑人于去年十二月三十日夜里偷偷潜入我国境内,袭击了我方靠近边境的三处村庄,屠杀我方村民一百二十三人,掳走村民五百八十九人。”
史万岁脾气火爆,忍不住拍案而起,怒道:“大人,我们应当立即反击。”
陆柯也站起身来,叫道:“不错,鲜卑人实在可恶。前年他们预图与叛匪勾结,现在又公然入侵我国领土,杀害我国民众,如果我们对鲜卑人的挑衅不反击,他们会更加变本加厉。属下同意副统帅大人之言,应立即对鲜卑开战。(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
汉帝国有漫长的边境线,因种种原因,每隔几年总会发生一、两件边境摩擦、冲突事件。大多数情况下,帝国边防部队会采取小规模的还击,突入对方境内,给予对方有限的打击,然后再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冲突。
史万岁说的反击,就是指这样的出击行动。可陆柯却高喊着要对鲜卑开战,虽然都是说要对鲜卑用兵,可是其中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转变。史万岁在盛怒之下,没有注意陆柯的用辞,又说道:“对,这次应该好好教训他们一下。”
刘武周和杨英对视了一眼,也站起身来,高呼:“下官也赞成与鲜卑开战。”
到这里,张锐全明白了。前年,陆柯和刘武周就曾经暗示过他,在平息叛乱之后,有可能对鲜卑采取行动。有了这样的好借口,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而转念又想,或许鲜卑人“入侵”的事件,就是他们搞出来的。
张锐这样想,不是没有道理。鲜卑人现在正与罗马人在交战,怎么可能无端的来招惹汉帝国。而且驻守边境的是陆柯的陷阵军团,做嫁祸的事也很便利。不过张锐既然已经答应陆柯和刘武周,就不会再去管借口是不是合乎情理,也高声叫着开战。
将军中只有刘炯和元景山没有说话,元景山自听见陆柯高呼要与鲜卑开战后,便埋下了头,不知在想什么。刘炯看着群情激奋的部下,心里满是疑惑。怎么突然之间,都要求高呼要与鲜卑开战?张锐等年轻的将领也就罢了,可能是一时冲动,但连史万岁也这样说。难道他不知,一旦与鲜卑宣战,一年半载无法结束战事?
“子明,你有什么意见?”太尉的声音打断了刘炯的思绪。
“大人,依下官之见,鲜卑人不大可能在这个时候挑衅我们。会不会是搞错了?也许袭击村庄的不是鲜卑人,可能是土匪,再或者是还未剿灭的叛匪余孽?”刘炯谨慎地回道。
“老夫初看战报时也有这样的想法。可后来,战报上说,鲜卑人撤退的时候,有几个士卒迷了路,天亮时被我军俘获。据他们的口供,他们是属于鲜卑右贤王的部队。”
刘炯彻底懵了,抓住了鲜卑士卒,等于是人赃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