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骑军-第3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虞世基的密报中说,太尉将要退休之事传出后,朝中的一些大臣开始四处串联,准备接任太尉之位。其中贺弱弼表现得最为积极,一段时间里,他经常出入各大臣的府邸。据查,一周内,他曾四次去丞相府。
杨坚是文人出身,虽说当了十五年太尉,同乐却能放心。而贺弱弼是军人出身,虽说有功勋、有能力,但性格较为急躁。同乐清楚自己的身子,能再坚持一年两年就算不错的。自己在位,贺弱弼还不敢放肆,但如果自己驾崩,恐怕他很难服人管教。
虽然杨坚有时也会与自己有不同意见,但他是出于一片公心,而且态度也很温和,一旦发现是他错了,立即就会改正。这样不骄不躁之人,才是理想的辅佐幼主的太尉人选。可惜啊,祖宗的制度不能违背,不然他是绝不会同意太尉退休。
不过他也下定决心,在找到合适的人选前,杨坚不能离职。现在他还能以战事未完全结束为由,堵住那些迫不及待地想谋取太尉之职的人。目前他已有了初步的人选,今日召见从前线返回的几位将军,就是想考察一番。
同乐默默地想,但愿你不要令朕失望。
………………………………
第二百三十八章 测试
第二百三十八章测试
午后,太阳从云层中露出脸来,金黄色的光芒笼罩着凌云阁,把这座白色的建筑染成了金色。凌云阁又名凌霄阁,位于皇宫殿群后部的灵山上,楼高七层,外形像一只镬,加上山的高度,它一落成,就成了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
最近半年,同乐时常驾临凌霄阁。每次来,他都会叫人把自己抬到阁楼的最顶层。在那里,他能居高临下俯瞰整个京城,注视着这个庞大帝国的心脏。他幼年的一个心愿,登基之后要巡视整个帝国国土。现在看来这个梦想不可能实现了,以前是叛乱不止,他没有时间去实现自己的心愿,现在叛乱结束,他的身体又吃不消长距离的旅途颠簸了。
即位后,他的心愿是让帝国重现鼎盛时期的辉煌,让自己成为一代明君留芳千古。在他的努力下,他的心愿正在一步步接近。他有把握只需二十年,心愿便能达成。可惜当成功就摆在眼前时,他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身体每况愈下,一日不如一日。尤其是最近一年,他感觉这个心愿仿佛咫尺天涯,近在眼前却始终够不到它。
他最后的心愿是伯安死后才萌生的,从那时起,他就祈祷自己能够看着世平长大成人,并且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帝位继承者。可惜这个心愿,由于身体不佳的缘故也极有可能达成不了。他常想,这也许就是天意,是上天不给他达成心愿的机会。他在这个世界上不惧怕任何人,却斗不过天。如果这些全是命中注定,他只能认命了。
常言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活着就应该珍惜每一天的时光,所以他更加喜欢在高处眺望上都城。望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他心里获得了巨大的满足,自己是世界上最大帝国的君主,是世界上最大城市的主人,这里的一切人和物品都可由他操控。
“如果能永远拥有,该多好。”同乐眯着眼躺在步辇上,充满了对生命的留恋。
“臣刘炯拜见陛下。”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凌云阁外。刘炯以及被召见的将军,正在道旁跪拜。
“各位爱卿,请起。”同乐微笑着让将军们免礼。
进了大厅,同乐下旨赐座。刘炯等受宠若惊,都知道能在皇帝前面入座的,不是德高望重的学士,便是王公世家的家主,除此之外,即使是三公九卿,大多数情况下也要站着回话。故此,刘炯等百般推辞,不敢入座。
谦让再三,最后还是张锐首先谢恩入座,还劝其他人道:“陛下念我等在前线拼杀数载,故此赐座,我等不可辜负了陛下的一片厚意。”刘炯等见同乐微笑点头,才赶忙谢恩,警身侧坐。
待众人坐定,同乐问刘炯:“刘爱卿,将士们为了国家社稷在外征战数载,万分辛苦。朕打算近期撤回一到两个军团,卿认为如何?”
刘炯答道:“回陛下。虽然叛乱已结束,但臣认为眼下还不宜撤回部队。”
同乐含笑道:“讲讲卿的看法。”
“是!臣认为,要等朝廷任命的各地官员都上任,再由兵部组建各州府的预备役部队后,部队方能撤回。如若不然,臣担心贼寇死灰复燃。”
同乐又问道:“依卿之见,还要多久才能撤回军团?”
刘炯回答道:“至少还需要半年时间,而且部队不能一下都撤,最好是一个军团,一个军团陆续撤回内地。这样算下来,明年年初,在西部的军团应该能全部撤回。臣已经起草了一份撤军计划,刚交予内阁。”
从问话中,同乐感觉刘炯不错,心里又给他加了不少分。转过头,又问史万岁道:“卿认为,在西部,还需留几个军团?”
史万岁答道:“臣认为,至少需要两个军团长期在西部驻守,一个驻防在乌河城堡到临洮城堡一线,以防鲜卑。(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另一个驻扎在新罗、度信以及北波斯的各军事堡垒中,以防叛匪反复。”
“留两个军团驻守西部?将士们离家数载,都盼望回家与亲人相聚。如果留下两个军团,那么,留下的军团,将士的士气必定大受影响,卿觉得该如何解决?”
“臣认为,应从内地再调两个军团去西部。以后每隔三到四年,轮换一次。”
“卿的办法虽好,但轮换一次需要耗费大量的军费、物资。前几年,国家向民众征集不少军费,现在叛乱结束,捐款就会停止。停了捐款,以后就没有多余的军费来负担这笔开支,卿认为该如何处理?”
“这……”史万岁从未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同乐的问话,把他问住了。想了想,最后史万岁回道:“这些应是陛下和内阁大臣们决定的事情,臣不敢擅言。”
同乐笑道:“朕与卿只是随便聊聊,不必有所顾虑。”说完见史万岁还是答不出来,又对众人道:“各位爱卿,都可以讲讲自己的看法。”
在场的几位将军,相互对望了几眼,都没有作声。同乐见之,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之色。过了好几分钟,张锐开口道:“陛下,臣倒是有一个想法,就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同乐道:“朕已说过,言者无罪。无论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
“那么臣就大胆说了。臣的想法是,以西部之人为基础,成立一个新的军团。这个军团就长期驻守在西部,负责边境地区和西部数州的安全。”
张锐说完之后,不仅刘炯等人大惊失色,连同乐也露出惊讶之色。以前帝国的主力部队,也招收新州人,只是数十年突忽第一次独立时,有许多西部籍将士临阵倒戈,致使帝国军团遭受重创。打那以后,帝国便改变了政策,不允许新州人再加入帝国的甲等和乙等军团。这些情况,张锐不应该不知道,但他怎么还敢提出由西部人组成军团的建议?
众人愣了一会儿,刘炯出言反驳道:“无锋,你的建议不妥。几十年前的沉痛教训,不能不谨记。”
张锐道:“殿下,属下曾研究过几十年前的那次倒戈事件,发现西部籍将士临阵叛变是有其他原因的。”
“有什么原因?”同乐好奇地问道。
张锐扳着手指,有条不紊地答道:“一,当年新州籍将士加入帝国军团,得到的优惠政策与老州将士相比相差甚远。如比,老州将士在服役年满之后,每人能得到数百金币的退役金,而新州将士只能得到数十枚金币。同在一个部队服役,差距太大,新州将士肯定心怀不满。”
“二,老州籍将士歧视新州籍将士,有的部队甚至还发生殴打新州籍将士的事件。后来这些案子也没有得到公正的处理,进一步激起新州籍将士的怨恨。”
“三,当年叛匪控制了一部分新州籍将士的家眷,许多将士是为了家人的安全,才被迫投敌。其实,这些被迫投敌的将士,士气非常低落,他们并不想拼命与我军作战。只是后来朝廷下达了红色讨伐令,那些将士绝了后路,才坚定了反叛的决心。”
张锐说完后,同乐兴趣浓厚地问道:“那卿又如何能保证,由西部人组成的军团不会再反呢?”
张锐胸有成竹地说道:“其实很简单,臣刚才分析他们反的原因,只要针对这几个原因调整政策,他们就不会再反。第一,保证这个军团与帝国其他军团一样的待遇。第二,保证绝大多数将士由西部人组成。第三,为了以后不再发生叛匪利用家眷威胁将士的事情,可以规定军团只招特定的族人或是地区的人。比如以招利西人、北部族、亚和族为基础,在加上西部最出产战士的兰城郡人。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预备役部队驻扎在上诉地区,专门负责保护军团将士的家眷,让将士们能安心服役。”
同乐听罢没有立即表态,元景山问道:“编制新军团,不仅耗钱、耗时,而且部队的基本骨干必须要由有经验的将领和老兵组成,否则即使军团编制起来,也是毫无战斗力的。倘若想达到如你的要求,大部分将士都必须是西部人,那么几乎是不可能编制一个有用的军团。至少四到五年之内,无法上战场。”
同乐闻言把目光又集中到张锐的身上,看他如何回答。张锐不慌不忙地说道:“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先招收组建军团的骨干,把这些人放到一个或者两个军团内实习两到三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自己以后的职责。等他们合格之后,再正式成立新的军团。”
同乐道:“这样做,军团编制好了也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张锐笑道:“臣赞成统帅殿下提出在西部留两个军团的建议,这样做的好处,一,可以保证西部的地区的安全。二,可以给新编军团骨干人员的锻炼机会。臣从未说过能在短期内编制出一个甲等军团,用五年时间,编制一个能随时能作战的军团很不错了。而且据臣所知,朝廷负责两个军团在西部五年的军费还是有的。”
张锐的一席话,让同乐感受颇深,以前认为张锐只是一员猛将,直到今日才展露峥嵘。刚才的提问,都是太尉应该考虑的问题。同乐没有想到测试的结果,居然是张锐最合适太尉人选。
同乐在心里暗自叹息,可惜张锐太年轻,如果他已年满四十该多好。现在即使知道他是合适的人选,也不能让他当太尉。
………………………………
第二百三十九章 冷语伤人
第二百三十九章冷语伤人
一番测试后,史万岁、元景山基本被同乐排除在太尉的名单之外,他俩指挥部队征战尚可,但缺少做太尉的心智。(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张锐的出乎意料的表现虽合同乐的心意,但太过年轻、资历不足,也不合适。所以,同乐心目中只剩下两个候选人,一是西部战区统帅刘炯,一是近卫军统领杨素。但刘炯今日的表现,同乐也不太满意。
按出身,刘炯是现任东王的弟弟,由于东王无子嗣,所以他是王位的第一继承人。同乐完全相信刘炯出任太尉后能披肝沥胆辅佐世平,绝不会欺压幼主,可是刚才一番测试,同乐了解到刘炯对政策性的问题缺乏决断力。太尉需要考虑的问题,几乎都是治国之策。扰外必先安内,刘炯再赤胆忠心,倘若缺乏处理朝政大事的决策能力,不能辅佐幼主治理国家,同乐怎敢放心地把幼主交给他?
按军事能力,扬素比刘炯强,是当今公认的四大名将之一,而且文武双全。这些年杨素担任近卫军统领,表现得谨言慎行、兢兢业业,没有出现过丝毫差错,而且,对所有皇室成员都谦恭有礼,深得人心。从这点上看,同乐判断他也不是欺压幼主之人。
但扬素也有令同乐担心的方面。一是,扬素虽号称文武双全,但他的文只是指文学方面的造诣,政务处理能力也未可知。二是,扬素在同乐心目中的个人名誉不佳。他年轻时放荡不羁,常干出一些荒唐之事。曾经为了争夺一名妓女,就和他人拳脚相争。而且他的夫人是个出了名的悍妇,不守妇道,还曾经诬告过杨素。宇文护在世时曾对同乐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和家人都约束不了,又怎能治理好国家?同乐深以为然,所以对扬素能否胜任太尉之职没有把握。
太尉的人选一日定不下来,同乐就一日不得安心。今日测试的结果,太令他失望,心情越发烦躁。为了缓解心中的郁闷,同乐又想登凌云阁。他邀请在座的将军一同登楼,刚刚把意思道出,张锐喜出望外地说道:“臣在帝大读书时,就梦想有一天能登上京师的第一楼眺望上都。今日陛下能全了臣的心愿,实是圣恩浩荡。”
同乐闻之心喜,露出了笑容。他正想命太监抬自己登楼,就见张锐跪下道:“臣愿背陛下登楼。”
同乐出于一片好心谢绝,并指了指小太监们说道:“爱卿乃国家栋梁之才,哪能做这等低贱之事。有他们抬朕登楼即可,爱卿只需伴在左右。”
在场的将军们都以为张锐只是做一番样子,也没有打算真的背皇帝上楼,没有想到张锐胆大包天地说道:“臣认为陛下之言不对,当改之。”
刘炯等人惊得面无人色,如果要较真,凭这句话就能定张锐大不敬之罪。扬英也暗地为张锐捏了一把汗,心道,兄弟,这是在跟皇帝说话,你难道说之前不先经大脑考虑考虑,这样放肆的话,你也说得出口?
余光一瞄,果然见同乐沉下脸来。杨英心里更加着急,盘算着该如何为张锐解释。他哪知道,同乐的不悦之色全是装出来的,其实是想逗逗张锐。同乐的声音听起来似乎很严厉:“朕所言有何不妥?”
在场之人见同乐发怒,更加显得惴惴不安,一个个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出。张锐却没有半分畏惧,从容地回答道:“陛下乃天之子,主宰世间万物,臣等都是您的奴仆。奴仆服侍主子是天经地义之事,也是最大的荣耀,陛下怎能说成是在做低贱之事呢?所以臣认为陛下刚才之言不妥。”
“哈哈……”同乐闻言放声大笑,郁闷情绪一扫而空。心道,这个张锐说出来的话,总是令自己感到愉快。如能把他留在身边该多好,也许近卫军统领之职很适合他。不过他要当这个职务,就得调扬素走。调杨素,也就意味要升迁他,现在唯一合适的空缺就是太尉。涉及到太尉的任用,同乐又谨慎起来,所以想把调张锐到身边的想法,也不得不暂且放一放。
张锐说罢,见同乐开怀大笑,更是大着胆子跪到他面前,背过身去,恳求道:“陛下,请赐予臣最大的荣耀,服侍陛下登楼。”
同乐不顾杜衡的劝阻,趴到张锐背上。张锐背着他站起身来,问道:“陛下,臣脊背平否?”同乐趴在张锐的背上,觉得如同趴在一张大软床上非常舒服,说道:“在爱卿的背上,比在软榻都舒服。”
张锐一边走,一边说道:“只要陛下喜欢,臣愿意天天侍侯陛下。”
同乐玩笑道:“那么从明日起,爱卿就专门来背朕可好?”
张锐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臣谢恩领旨。”
同乐大笑道:“卿虽愿意,但朕也不能为了贪图享乐,就让威震四方的大将来做这些小事。爱卿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