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亲军锦衣卫-第2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听到这样的询问,毛仲明就将他的指挥棒,狠狠的戳在了地图上牛庄的位置。
第626章 目标牛庄
牛庄,就是后世的营口。
“牛庄,是满清唯一的食盐生产基地,是满清向他所统辖的蒙古,提供食盐的重要基地。也是满清政府户部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们砸烂牛庄,断绝满清的食盐供应,给满清的打击作用,反倒比鞍山更致命。”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向悠然在外的锦衣卫钱千城,就站起来,走到了前面,面对着赵亮举等一群金花官员,耐心的解释。
其实若论嫡系,谁也比不过钱千城这一群人。
所以在外面,赵兴不在的时候,他们的意见,就举足轻重了。
“毛代总兵官说的对,既然我们这次进攻的目的,依旧不是收服整个辽东,只是给皇太极一个打击。那么打击哪里都是打击。而咱们家大人要求的,就是削弱满清的国力。那么切断他的唯一食盐供给基地,我倒是认为,这比直接攻击鞍山,效果更加好。”
钱千城说的对。
自从满清从努尔哈赤那一代开始,占据了广宁之后,其实就将整个辽西,压缩在了一个小小的辽西走廊地区。
辽西走廊之外,比如说后世的阜新,彰武通辽以及敖汉地区,就都成了满清的国土。
而在后世的阜新,敖汉,就有足够的煤铁矿场,现在满清已经对他们进行了开发。只是鞍山开发的早,似乎是满清最重要的铁料来源基地。
但真的这块地方丢了,却不能真正掐断,满清的铁料生产。这样一来,对满清经济的打击,却有一点无关重要了。
但是牛庄的盐场却不同。
这是整个辽东,唯一的食盐生产基地。
当然蒙古地区也有几个盐湖。但在这个年代,食盐的提取工艺不足,在蒙古地区后世那几个巨大的盐湖,出产的都是苦盐,是有毒的,吃了会死人的。
所以整个满清,以及他所囊括的蒙古地区的食盐,就全靠着从大明走私过去一部分之外。唯一的就靠着这个牛庄地区生产供应了。
而自从孙传廷和杨嗣昌整顿边军,东江镇的再次崛起之后,大明对蒙古辽东的走私,就彻底的断绝了。那么整个辽东以及蒙古的食盐,就只能靠一个牛庄了。
皇太极的政府,国库的主要收入,就是靠国营这些食盐给蒙古地区,一来稳定住蒙古的民心,更掐住了他们的咽喉。同时也给满清政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政巨大收入。
由于皇太极建立了大清帝国,更加进一步向中原文化靠拢。对于满族八旗和蒙古人的官员,依旧靠他们的封地来养活他们自己。但启用了大批的汉人官员,还有整编了汉八旗,他皇太极就必须给这些官员将士们发放俸禄。所以财政的压力也就相当大了。
人不能不吃盐,如果不吃盐的后果,大家是有目共睹。
而马匹牲畜牛羊,也必须吃盐,否则牲畜马匹就会得病,最终纷纷倒毙。
从这一点上来看,拿下牛庄,真的比拿下鞍山,对满清的打击效果更大。
毛仲明就指着自己岫岩到营口的这一段路:“而从我们这里出发,沿着沿海的这一条路,不过是一些低矮的丘陵,没有险峻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后勤源源不断的运输安全。
而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水师,也可以在沿海,配合我们作战。”
登莱巡抚管辖的张大可水师,在获取了赵兴的抢劫证之后,纵横黄海渤海以及南海。每年抢的是盆满钵满。
再加上有赵兴东江镇皮岛的军火厂开了的供应。现在张大可的水师,那就好像气儿吹的一样,规模庞大无比。已经彻底的掌握了整个大明帝国周围的海域。
什么红毛白毛海军,什么郑子龙的海盗,在他的面前,只能乖乖的纳贡称臣了。
所以现在的张大可,就将它的军队分成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在大洋里巡逻,找那些不开眼的人晦气,一部分就是驻留在登来港口作为警戒,随时替换前面久战疲惫的兄弟。
还有一部分,就是那些久战疲惫的兄弟,撤退回旅顺,在这里获得东江镇的物资补给,修整整顿。
这样的安排也是赵兴提议的,这就是后世的航母战斗群的办法。
一个在战斗,一个在准备战斗,一个在修整。保证大洋的海面上,总有一只战斗力充沛的舰队的存在。
被张大可留在东江镇的副将,也站出来:“如果这样的安排,我的水师,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然后接过钱千城手中的指挥棒:“我可以先一步出击,攻占辽河口的鲅鱼圈。这样,进攻牛庄的队伍,就可以得到我海上的配合,做到没有后顾之忧。而你们的运输线,也完全可以不走沿海道路,就在海上直接运输到前线。这样就可以保证万无一失。”
面对着有理有据的规划,赵亮举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了。
这就是不管是哪一股势力,最终他们的根源都出在赵兴的手中。而这些年,赵兴一直严格的打压窝里斗的。所以就没有出现东林党人那样,外面要外斗,里面要内斗的现象出现。
赵亮举还是负责任的提醒:“诸位的意见是诸位的意见,但我们这里所有的意见,都仅仅是意见。我们必须上报给赵大人,上报给皇上。我们必须要按照皇上的旨意来办事。这一点,绝对不能僭越。”
这就是赵亮举这些金花钱的人,在东江镇所起到的作用。
这也就是不久之前,赵兴这个老师悄悄给他们传过来的指令——一定要在潜移默化之中,改造东江镇的思想。慢慢的让东江镇的文武将士百官,让东江镇的百姓知道。
东江镇是大明的东江镇,是我赵兴控制下的东江镇,不是他毛家父子的东江镇。
这一点非常关键。
于是几个人,就仔细的推敲了理由和结果,最终谨慎的写了一份报告。
在这个报告上,包括赵亮举都签下了字。
然后紧急送往了北京城。
当赵兴和崇祯接到这样的报告之后,心里是相当欣慰的。于是崇祯皇帝毫不犹豫地批下了几个大字:“身处海外,战况刻不容缓,非原则问题,不必请示。”
这样的批示就在说明,崇祯已经开始对东江镇放心了。
第627章 卢象升之托
按照安排,辽西和东江镇对新兴的满清,进行一场有限度的进攻展开了。
而且这两个地方选的都非常好,都是皇太极必须全力应付的地方。
这样一来,赵兴认为历史上的第3次满清入寇,就不存在了。
于是他就轻松地接见了卢象升。
陛辞了崇祯,卢象升登门拜访了赵兴。
卢象升是一个真正有风骨,而且是一个真正有原则的人。
他对锦衣卫有着固有的成见,他对赵兴一直刻意的打压东林党人,有着固执的反感。
即便赵兴对他一直看重提拔,也不能使他改变自己的信念。
但是官场上,该走的还是得走,程序不能错。这也是卢象升的一种人格变通。
赵兴根本不在意卢象升对自己的冷淡,而是热切的说:“卢大人在户部这么长时间,将户部打理的井井有条,功劳不小。”
卢象升就淡淡的道:“兴候谬赞了,下官的能力如何下官知道。我这个人不善于理财,能做到没有给朝廷出什么大乱子,这一来有原先杨大人定下的各种规矩在,我只要萧规曹随就可以了。还有就是皇上和大人您极力推行的新政,为咱们的国库户部,增加了几倍的收入,也让户部运转不再艰难,所以这功劳不在我,而在皇上,兴候和杨大人。”
虽然一直对赵兴反感,但卢象升是一个很公正的人,不因为反感一个人,而抹杀了这个人的功绩。
所以,卢象升是东林党人中,少有的几个坚决支持新政的。就比如说他在他的故乡老家,就写信劝他们的族人和亲朋,率先执行新政。这才带动了那一片地区,新政的顺利进行。
“所以皇上慧眼,将杨大人再次调回户部,并加入内阁中枢,好好的替天下理财。而将你,调到西北去,尽展你的所长。”
“那么兴候,对下官有什么要求呢?”卢象升知道,赵兴一口一个皇上的安排,其实归根结底,还不是你在背后的运作?
向皇上请教西北的方略,那不过是走个形式。但向赵兴请教,却出自于真心实意。
推对赵兴在战略战术上,还是相当佩服的。那是赵兴真刀真枪的打出来的。
赵兴也就真诚的吩咐他:“首先,你到了西北,一定和孙传廷大人配合好。一定按照当初大家定下的规矩,他不插手你军旅上的事,但你也不要干涉他政务上的事。”
然后坦诚的告诉他:“当初设立天下三大巡抚,最终弄的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不好。所以才有当初我和孙传庭大人杨嗣昌大人三人恳谈,最终彻底的剥离了军政。我不希望你去之后,再把这事搞混淆了。”
山西巡抚军政一把管,卢象升也知道,这里暗藏着巨大的危机。一旦有心怀不轨者,做到了这个位置,对大明朝廷的危害是相当巨大的。
卢象升是真正的君子,那些文人君子们,念念不忘的就是严防死守大明的藩镇出现,所以,在这一点上,卢象升不但没有抵触,反而是举双手赞成的。
“面对西北的军事,一定要做到剿抚两用。不可以像当初杨鹤那样,过分的依赖诏安,但也不可以像当初洪承畴那样,一味的依靠镇压。这个尺度你一定要把握好。”
卢象升拱手:“下官谨记。”
“对冥顽不灵的,比如说张献忠,李自成,坚决不可以实行招安。因为他们是反复无常的,也是有野心的。他们的接受招安,不过是缓急之际,喘口气,为以后再造反做准备。这一点你一定要记住。”
卢象升点点头:“而对其他的各股流寇,就要采取分化瓦解,能招安的就招安。然后将那些招安后的百姓,交给孙传廷大人安置。你就继续专心你的军事。”
“孙传廷大人在西北推行的,将无主的土地收归国有,进而承包出去的制度,真的是太好了,这一点我将一定照办。”
然后给赵兴施礼:“下官有个不情之请,还望兴候帮衬。”
赵兴就一笑:“我还有什么地方能帮助你的呢?”
卢象升就郑重的道:“下官这次接受的任务,战线过长。而西北是战略中的中心,下官刚刚接手,会将重点放在西北。而宣大山西一线的军务,就有一些鞭长莫及。因此上,下官还想劳烦侯爷,在我去西北整顿西北军务,熟悉西北情况的这一段时间,帮我巡查一下山西以及宣大地方的军务,下官拜托了。”
他这么一说,赵兴就笑了。
在上一次京畿大战的时候,自己原先在国公府结拜的那10个兄弟,后来都因为军功而被提拔到了重要的岗位,安置在了沿长城一线重要的军镇,做了总兵等重要的职务。
有着巨大的军功,再有出身国公嫡系的底子,更主要的是这个二皇帝赵兴的结拜兄弟做背景。可以这么说,他们是一群骄兵悍将。
平常的人,根本就使唤不动他们。而这个卢象升现在才36岁,年轻的也算可以了。这就是赵兴和皇上,生生的提着他的脖领子,一路薅上来的。如果按照这个年代老年政治的习惯,他要想做到这个位置,恐怕还等些时候。
当然后来卢象升在历史上升迁的那么快,也是有当时崇祯皇帝手下,的确没人可用有直接的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现在,卢象升是有真正能力的。
所以史书上才有一句评价,卢象升的战死,就绝了大明最后的一丝希望之说。
那么他这一次请求自己,很明显,就是让自己替他先到这些兄弟们的地方去,为他镇一镇场子,让自己先去给他打开局面。
聪明人办事就是聪明。他算是找对了人选。
不过他这样的请求,是不是也有背后崇祯皇帝的提醒呢?
这事儿保不定。因为现在崇祯,看到赵兴蹲在北京城里,老是在自己的眼前晃悠,他的心就着急。
外面那么多的要事是需要你去办,你怎么能老蹲在我的眼前呢?
赵兴爽朗的答应了卢象升:“好吧,既然卢大人有所请,那我还说什么呢?当初皇上让我跟着你去西北一趟,我还担心卢大人会对我有些猜忌呢。既然这样,我就先替你跑一趟,然后等到杨嗣昌回京之后,我在和他解释这次安排的原因。”
和杨嗣昌好好的谈谈,这非常有必要。这一次虽然在职务上是平调,而且让他入了阁,可谓是高升重用,但他还是怕杨嗣昌心中对自己产生隔膜。
卢象升就感激的冲他拱了拱手:“那就拜托侯爷了。”
“你什么时候走?”
“明天一早。”然后忧心忡忡的道:“西北的状况的确十分紧张,下官不敢耽搁,怕耽误了皇事。”
赵兴就站起来:“那我就不耽搁大人了,我也准备一下,明天你出西门,我出北门。”
卢象升点头:“好。”
第628章 公私之情
当天下午,赵兴向崇祯说了卢象升的请求,崇祯非常高兴赵兴能出去。
于是简单的嘱咐了几句之后,就给了他一个巡视宣大九边钦差的身份,以便让他名正言顺,有什么事情也好临机决断。
然后就送卢象升和赵兴出京了。
这次赵兴出去,对京城是放心的。因为现在,整个朝堂,在各个部门有一批实干的官员,在兢兢业业的做事。
而上层的那种勾心斗角,因为有了阮大钺的加入,正和温体仁钱谦益圈踢的热火朝天呢。根本不需要他再插手。皇上也就是看看热闹就行。
所以一身轻松的,带着自己的600缇骑护卫,来到了宣大府。
宣大有三卫。这时候的三卫总兵,是自己的结拜大哥王大壮。
当他来到宣府十里长亭的时候,当地官府的文武官员,早就在这里等候迎接。
接受了其他官员的程序拜见,王大壮也上前恭敬的施礼,口称见过钦差侯爷。
赵兴就一把拉住他:“好了好了,官样的文章程序走过了,咱们就是兄弟,还这么拘束干什么?生分了不是?”
面对这样的热情,王大壮还是有一些拘谨:“侯爷——”
赵兴当时就撂下了脸:“如果再这样,我现在就回京,请辞一切职务。”然后正正的对他说:“我这个人你最应该了解,亲情大于天。当我的手足生死兄弟和我这样生分的时候,我的心是很痛的。”
这样一说,王大壮感动的眼角闪着泪花,在周围一群人羡慕的目光里,狠狠的拍了一下赵兴的肩膀:“二弟不要说了,大哥晚上在家里给你好好的炖一锅狗肉汤,算是赔礼道歉还不行吗?”
赵兴闻听,就直接对着身边那些想要在晚上,请自己吃接风宴的官员们笑着道:“对不住了诸位,我晚上有饭顿儿了,就不再讨扰诸位了。”
宣府知府赶紧为难的上前:“我等还要聆听侯爷转达的圣训呢。”
赵兴哈哈一笑:“我出来的时候,皇上对我说,宣大一地的官员们,做事勤勉认真,才有了这宣大几年的安稳,皇上深表欣慰。大家就照这样做下去,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