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亲军锦衣卫-第2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哥哥,你这是怎么啦?”赵兴焦急的询问。
王和中凄苦一笑:“兄弟,我回去想了一夜,总算是想明白啦,咱家有罪啊,咱家差点成为这大明千古的罪人啊。”
赵兴看了他好久,最终也跟着凄苦一笑:“想明白了就好。来,先坐下说。”
扶着王和中蹒跚的走到了位置,颤巍巍的坐下。
“咱家这些年,真的春风得意,就不可一世啦,这才犯下了这么大的错误。现在大错以成,辜负了皇上的信赖,辜负了兄弟你的厚爱啊。”
赵兴安慰:“想明白了就好,想明白,就要想办法补救。”
“是啊,我想了一夜,发现,大明不能没有你,大明更不能没有这百年不见的英主。大明更不能出现你们君臣猜忌的局面发生。”
然后接过赵兴递上的茶水。
在怀里拿出了一份文书:“这是老哥哥的认罪书,和请求皇上原谅的书信。”
赵兴点点头,接过了。
“皇上不会太过难为你的。”赵兴违心的安慰着。
王和中苦笑摇头:“自作孽不可活,怎么还能请求别人原谅呢?而解开你们君臣之间的疙瘩芥蒂,也只能是咱家啊。”
说这话,就从怀里又拿出了一个纸包,就当着赵兴的面,打开,将他倒进了茶杯。
赵兴想站起来阻止,但最终还是坐下不动,但眼中的热泪却滚滚落下。
这时候,王和中看到赵兴落泪,却变得坦然起来,一笑道:“这一生,交了你这样的兄弟,值了。”然后将茶杯端起一饮而尽。
“最后,咱家再求兄弟一件事。”
赵兴流泪道:“哥哥且说。”
“我的头可以借你,但你一定要还我,再把我的宝贝也讨要回来,让我有个全尸。”然后遥望着远方故乡的方向:“来生,即便饿死,也不做这不人不鬼的太监啦。”声音越来越弱,最终不可闻。
好久好久,赵兴才心情复杂的长叹一声,对着外面吩咐:“北镇抚司。”
李必成赶紧进来听令。
“提骑四出,将高阶以及他的所有狐朋狗友,以及那些帮闲缉捕。”然后突然声音转为尖利,尖利的有些歇斯底里:“全部抓捕,如果有反抗,立刻就地正法,马上,立刻,快。”
随着赵兴一声令下,锦衣卫提骑四出,立刻在北京四九城,抓捕那些依旧在招摇撞骗,依旧在抢男霸女为恶的高阶爪牙。
这样大的举动,已经很久没有发生了,立刻轰动了北京。当知道是指挥使赵兴亲自下令督办,抓捕高衙内以及他的爪牙的时候,街巷之中,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不大一会,各地竟然鞭炮齐鸣。
面对抓捕,有的还狐假虎威想要反抗,但提骑毫不客气的直接一刀,连给他们辩解的机会都没有。这一次,变得规矩的锦衣卫再露爪牙,让那些已经开始轻视锦衣卫的家伙们,再次领略了锦衣卫的嚣张,让他们再次对锦衣卫敬畏了起来。
高升酒楼掌柜的,现在是哭都找不到坟头了。高衙内已经将他的酒楼当做了办公地点了,每日白吃白喝不算,还动辄对店伙打骂。
即便自己后台再硬,你硬的过赵兴吗?
没奈何,咱惹不起躲总能行了吧。
结果高衙内大吼一声:“你敢不侍候爷?我灭你全家。”就彻底的让掌柜的不敢乱说乱动了。
今日一早,不知道那个小衙内又犯了什么疯,不但打砸了他屋子里的所有物件,而且还把自己的一个店伙打了,看样子是残了。
正在掌柜的有种叫天天不应的感觉时候,一群锦衣卫提骑突然冲了过来,掌柜的当时就摊到地上了。得,提骑都来给那个小衙内撑腰啦,看来,自己今天小命不保了。
跪在地上连连磕头的时候,一个官员不耐烦的问他:“高阶在这里吗?”
掌柜的赶紧回答在。
这个官员在走过他的面前时候,冷冷的问:“你和小衙内可亲厚?”
一提这事,这个掌柜的再也憋不住了,当时嚎啕大哭:“我还跟他亲厚?他白吃白喝我的,每天还打我,我跟他拼了。”
这个官就一把拉住他:“好吧,你起来吧,你的命保住了。”
还没等这个掌柜的明白,那个官大吼一声:“捉拿高阶党羽,若有反抗,杀。”
所有的锦衣卫轰然应诺,立刻包围了酒楼,一时间房间的踹门声,客人的惊叫声响成一片。
踹开高阶单独的包间,屋子里一阵鸡飞狗跳,几个妓,女,惊恐的躲闪。
衙内大吼:“谁呀,你们不知道这是本衙内的地盘吗?找死吗?”
李必成就按着绣春刀的刀柄,冷冷的道:“女人,出去。”
看到这样的气势,妓,女们惊恐的往外逃跑,也有看情形不对的帮闲也想趁机逃跑。李必成将手一伸:“男人,若想逃离,杀无赦。”
就这一句,所有的人都呆住了。
高阶看是李必成,当时跳脚:“你李必成敢这样对待本衙内?你不怕我姐夫回来干掉你?”
李必成嘿嘿一笑:“恶贯满盈的衙内,今天,就是你的姐夫,我的指挥使大人吩咐我来亲自抓捕你的。”
高阶愣了一下,但立刻就大呼小叫:“不可能,你是要报复我,我要找我姐夫告你,让我姐夫将你千刀万剐。”
李必成再次嘿嘿冷笑:“想要找你姐夫告我?恐怕是不可能了。”
然后突然大吼一声:“你敢拒捕?”还没等高阶反应过来,李必成抽出绣春刀,一刀就砍在了高阶的脖子上。
李必成在靴子上擦拭了血迹,冷冷的对身边的锦衣卫提骑道:“上司难做的事,我们下属的就该为他老人家做了,明白吗?”锦衣卫的兄弟就有些懵懵懂懂。
”还愣着干什么?将这里所有敢反抗的都杀了”
然后不顾其他人,就走到高阶的尸体前,割下来他的脑袋,提着脑袋,嘴里念叨:“大人,我这么做,你该原谅我了吧。”
第613章 定调
赵兴请求在东暖阁面见崇祯,这样的举动让崇祯有些意外。
但当赵兴将端着两个盒子,打开的时候,将王和中和高阶的人头呈上之后,看着赵兴因为痛失朋友和亲人压抑不住的哭泣时候,崇祯彻底的将原先所有的芥蒂,就都丢在了九霄云外了。
亲手将赵兴搀扶起来,两人再归就好。
杀了小舅子,是在向崇祯说明,自己绝对不敢干涉皇帝的内宫事。
同时也向清流们再次表明,自己对崇祯的支持。——你们收手吧。
崇祯也高兴了,信心满满的道:“这天下,只要你我君臣同心,就没有人能翻了天。”
“皇上,在郑鄤案子上,温体仁别有用心,钱谦益上串下跳,清流东林余孽蠢蠢欲动。这个案子不能再拖了,需要快速结案,否则会后患无穷的啊。”
历史上,这个案子一直拖到崇祯十三年,造成了大明朝局的无比动荡,其影响之深远,贻害之剧烈,堪比先前的三大案。
之所以这么说,就因为在历史上,郑鄤案虽然只是明末的党争的一个缩影。但从中不难看出,明代读书人在某些问题上的较真、认死理,缺乏“深识远虑”的政治眼光,和顾全大局的政治品德。
一个普通的事件在在充满道德洁癖的以东林为代表的士子风气下,在有心人操持的政治环境中不断发酵、升级,最终走上极端。
明朝的政治暴虐,不但培养出了读书人迎难而上的坚忍,也培养了他们极端的道德主义。这种畸形政治下的病态激情,最终将整个王朝拖入永不见底的深渊。
历史绝不能重演。
对于赵兴的建议,崇祯深以为然。
温体仁不算什么,钱谦益也好办,就是那些清流,太可恶。但希望王和中和高阶的两个人头,真的能让他们清醒起来吧。
讨厌温体仁和钱谦益,但两个都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大佬,不能拿出像整周廷儒那样让天下激起公愤的大案,是拿不掉两个人的。
郑鄤案子虽然声势很大,但还不足以搬倒这两个人,赵兴通过回京的这一段考察,他最终放弃了利用郑鄤案子,干倒两个人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这事只能先放一放了。
“皇上,郑鄤案,您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还是按照您当初的意思,薄惩一下郑鄤就算了。”
崇祯点了点头:“但温体仁一直要郑鄤死,他干涉三司,却也让朕无可奈何啊。”
赵兴微微一笑:“臣回来了,这案子就交给臣办理吧。”
崇祯点头:“明日朕就下旨。告诉天下,郑鄤案牵涉影响过大,三司应该避嫌。又有郑家勾连内宫宦官,已经涉及皇室,所以,将郑鄤案提为钦案,交由锦衣卫侦办。”
这个借口足够了。
“但是,你要记住,罢官是必须的,还要流放,不能再让郑鄤回到江南。”
赵兴当然明白,于是笑着道:“我会将他判流放辽东皮岛。”
崇祯拍手:“这是极好的结果。这样就能彻底的将他和江南清流隔绝,也就不会再胡言生事了。”
赵兴想了下:“但为彻底的打击清流,黄道州等也需要牵连进来。”
崇祯点头:“对,就应该这么办,让他们对新政闭嘴。”
无论是什么时代,清流大多都是顽固保守派的代表。尤其是崇祯和赵兴推行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更是让他们感觉自己和那群泥腿子一样,就是对他们的羞辱。
只是这个新政的推出,是赵兴带着锦衣卫大军,在云南利用杀官案,用一片血腥推行的。这让他们对赵兴的铁血杀神害怕,才在巨大的压力和屠刀面前接受的。
当然,新政在全国的推行,还得益于布满天下的能臣干臣的孜孜以求,这一点不可磨灭。
但他们心有不甘,无视新政对大明朝廷财政,对大明的前途巨大的作用,一直进行诋毁和反抗。
至于大家有目共睹的,新政没有推行前,大明即将崩溃的巨大现实,对于他们来说,那根本不算什么。
在这些士子的潜意思里,王朝的崩溃,只是朝代的更迭,不过是这个江山更换了一家人家主持罢了,和士绅阶层,其实没有任何影响。说不定还会再次造就几家门阀,几家兴衰呢。
而崇祯是站在统治者的层面考虑的,赵兴是站在无数百姓的层面考虑的。
最少,由于新政的推行,原本历史上两次加派辽饷和一次练饷就没有出现。
而规定每亩三钱的银子,让无数即将走投无路的百姓,看到了希望,得到了休息。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就没有在这时候,发展到恐怖的百万大军,所过之处皆为白地。
之所以江南的清流对新政如此抵触,就是他们没有体会到,北方士绅地主那种面对流寇的痛。
如果能通过郑鄤案,再给黄道周等新一代清流个教训打击,让他们消停一下,这是最好。
由于历史的改变,崇祯也没有被站满朝堂的东林架空,国事也没有那么艰难。现在的崇祯的性格也就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变得乖张,走向极端。
在君臣定计之后,反倒怕赵兴因为为失去亲人而报复泄愤,牵连太广,还耐心的劝导赵兴:“事情做到有度,不必牵连过广。被牵连的,也不要判罪过重,起到惩戒的目的就算了,这一点切记。”
赵兴还担心崇祯会把事情搞大呢,闻听,倒是欣慰了。于是,郑重的站起来保证:“皇上放心,臣知道进退深浅,臣是会把握好这个度的。”
出了皇宫,赵兴是怀着沉重的心思回家的,他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妻子秀芬。
然而,并没有想象的秀芬的哭哭啼啼的抱怨,对待依旧如平常。
只是在没有外人的时候,告诉赵兴,老丈人高升夫妻,已经关闭了拍卖行,正式搬到后娘的大儿子家去住了。
然后只请求,案子完结了,把弟弟的尸体还回去,等他百年之后,将弟弟高阶安葬在他老人家的墓地里,也就心满意足了。
而后娘也没有对赵兴生出怨恨,反倒捎话说,多谢这个姑爷,没有因为高阶的罪而祸及其他的人,保住了大儿子一家的平安。
赵兴不认为这是两位老人家屈服于自己的高位权势,而是真正领悟了赵兴的为难和良苦用心。
自己的儿子自己知道,以他的罪行,放在别人的手中,那就真的是灭九族的罪行了。这已经是不错的结局了。
赵兴带着深深的谢意,揽住了秀芬:“真对不起,我没有实现关押高阶两年,让他能生下一男半女的愿望。”
秀芬就将头靠在了丈夫的肩膀上,轻轻的叹息一声,却再也没有说什么了。
第二天,皇上在早朝的时候,正式宣布,郑鄤案,因为涉及内宫,所以提为钦案,交给锦衣卫赵兴审理,其他司法部门,包括内阁不许再过问。
这样的决定虽然让温体仁不满,让钱谦益的计划落空,但赵兴快刀斩乱麻的,逼死了王和中,杀了自己的小舅子,让他们再也对赵兴的陷害无从下手,也看到了这些霹雳手段。再闹下去,就有引火烧身的危险了,也只能作罢了。
第614章 崇祯的暴脾气
温体仁和钱谦益都被赵兴的狠辣与果断震惊,更为此而暴跳如雷。因为赵兴的这一手,让他们想拿着郑鄤案,让赵兴和皇上离心离德,把赵兴也牵连进来,给予打倒的目的落空了。精心布置做的局,破灭了。
看来,赵兴根深蒂固而且有自知之明,一时半会是搬不倒了。
那好吧,就搬倒对手吧。
于是,温体仁和钱谦益就开始专心的干倒对方了。
郑鄤的案子落在了锦衣卫的手中。
锦衣卫有赵兴坐镇,事情就好办多了。
赵兴立刻下令常州锦衣卫,全力查清事情始末,迅速上报。
常州锦衣卫百户雷厉风行,走访了乡里,遍访了知情人士,就连已经升迁到广东做知府,原先的那个县令,也不远万里亲自登门调。更别说原先经手过这个案子的三班衙役了。就差将郑老爷子郑老太太的坟墓挖开,亲自审问了。
虽然没有闹的人心惶惶,但也弄一个鸡飞狗跳。
经过一个多月的折腾,案子的所有证据链,全都环环相扣,让人再也挑不出来毛病。
于是赵兴结案,在朝堂上,正式宣布了案件的整个过程。
郑鄤仗责其母的事情,纯属于子虚乌有,而虐待童养媳至于其自杀的事情,更是不着边际。
他的童养媳,是病死的,这里附上了当时谁请的郎中,郎中开的什么药方,医治了多长时间,开馆查验仵作和作证乡老的供词都比比在案。
在这些事情上,就洗清了郑鄤的冤情。
但作为儿子,却撺掇着老父打母,这算为人儿子的忤逆,但因为是父亲之命,也情有可原,罪减一等。建议判罢官流放。
而眼看着自己的姨娘,责打其母却在旁袖手旁观,其为不孝,建议流放两千里。
这样的判决,在当时的那个社会大环境之下,可算是相当公允的。
两千里是哪里呢?皮岛正合适,流放皮岛,教给皮岛锦衣卫钱千城严加看管。
结果这样一来,五年后,东江镇竟然有学子上京,考中了五个进士。
郑鄤的学问可不是盖的,历史上,在他关押锦衣卫大牢,就将当年的锦衣卫指挥使的两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