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亲军锦衣卫-第2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说的有艺术,不显山不露水的,就等于把田文记给卖了,只要温体仁顺着话一说,这事就定了。
为了把握,然后面对他和崇祯,赵兴郑重其事的道:“臣保举今年新科状元田玉龙,做这个吏部侍郎。”
温体仁闻听,当时就急了,田玉龙,是北科状元,是真正的天子门生,绝对不是东林一党,这么重要的位置怎么能给他。于是立刻反驳:“田玉龙,没经过历练,怎么能胜任?”
赵兴笑摊手道:“那这个位置不能空着呀,您给安排一个。”
温体仁张嘴就来:“刑科给事中谢学龙可当此任。”
赵兴就接着道:“那么,刑克给事中就缺了,那就由田玉龙充任吧。”
吏部尚书当时站出来:“田玉龙年轻无经验,这个空缺,臣,保举浙江左参政吴而成。”
赵兴再道:“浙江乃是朝廷赋税重地,左参政也不能缺,那么,就让田玉龙去做吧。”
户部浙江司郎中立刻站出来:“田玉龙北方人,不熟悉南方事,此位置当由右佥都御史王洽继任。”
赵兴点头,“那右佥都御史,也不能缺啊,所以田玉龙——”
大家已经忘记了田文记还没决定呢,而是开始讨论他的职位空缺,而一旦一个职位空缺,最少带动十几二十人的换位,这就是官场,于是,所有的人,都不遗余力的为自己一方争取。而赵兴将节奏带的死死的,不管什么人一动,赵兴立刻就拿到了死敌,北人恩科状元田玉龙说事,如此,大家不得不跟着他争抢,这样,所有的人,就做死了田文记已经赴西北监军,他的位置已经空缺了。
现在,感情赵兴是惦记上田玉龙了,说什么也要从翰林院,给他弄个实缺不可。
而这里还有个关键,只要想要占据吏部侍郎的这个关键位置,就必须从东林里出,而东林这些年占据的都是好位置,只要下来一个,都是田玉龙的。
这一圈下来,不管怎么弄,赵兴是铁了心,将这个拜了他做座师的状元,安排一个重要的位置了。
听的田文记急了,大家绕来绕去,感情把自己去扶风做监军这件事给定死了。“诸位诸位,我还没同意去呢啊。”
赵兴就笑着对他道:“你同意不同意,已经无所谓了,首辅大人和吏部已经安排了,你就安心的上任吧。”
这时候,温体仁和吏部尚书当时莫名奇妙:“我们什么时候定的啊。”
赵兴就郑重道:“刚刚,温大人不是已经安排这位田大人的遗留空缺人选了吗。吏部不是已经核定吴而成接替了吗?难道这还不是已经定了田大人上任扶风吗?现在,就等皇上御批啦。”
大家这下是真的傻眼啦,对啊,按照这个道理,就是这个道理啊,但好像是你赵兴把大家带顺拐啦。
崇祯闻听当时大喜:“朕同意,这就批,这就批。”崇祯最烦的就是他整日的呱噪,这下好了,螚走一个是一个啊。
田文记闻听,当时扑倒在地嚎啕大哭,哭的那真是如丧考妣:“万岁,老臣年迈,怎么经的起风沙,这是让老臣死啊。”
武定候怒吼:“你年迈,那本候就年轻吗?我在扶风镇守二十年,你为何去不得?你平时口口声声为国肝脑涂地,结果这次是你为国戍边的,报效国家君父的机会到了,然而却怕死到了这种地步,那么,你,你们文臣的报国感情都是空嘴白话,根本是虚假啊。”
他这么一说,更加激起武将的怒火,大家群情激奋对文臣大加讨伐,结果,难得的是,文臣竟然在这次讨伐里,甘心落了下风。因为,一旦按照套路来,立刻就得去边地戍边,谁去?我不去。
赵兴还不忘上去一脚,蹲在田文记的身边安慰:“田大人不要这样的悲伤,这是你东林党人对你的信任,好好的上路吧。希望你一出嘉峪关,不要被马匪流寇给干掉。”
这句话一出,当时吓的田文记一激灵,爬到玉阶前哭的更惨了:“万岁啊,这是赵兴想害臣啊,这不能准啊。”
赵兴很无辜,赵兴很痛苦:“怎么是我害你呢,首先是你们东林提出的监军制度啊,然后是温大人和吏部尚书派遣你的啊,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不过是好心提醒你注意安全啊。难道同僚之间互相提醒注意安全,都是害人啦?这污蔑人也太那啥了吧,这比我还那啥了吧。”然后就是痛心疾首:“难道这是心灵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啊。”
这一番侃侃而谈,当时惹的所有保皇党哄堂大笑。大笑声中,还夹杂着一个人的唉唉嚎哭。
(
第457章 干把大的
文臣监军,由东林提出,赵兴完全赞同并且敲死。但东林党人本来就是南方仕宦人家出身,哪里受得了那个苦?在加上武将勋贵们,已经将厌恶和寻机整死他们的意思表露无遗,于是,东林党人就更不敢去了,于是,赵兴就正式提出,由今年的恩科和北科选拔出来的进士,做为监军,奔赴各地军队行监军之职做为历练。规定三年为期,若是出众,便给予提拔重用,即便是平平,也当做为资历。用这种种优惠,来鼓励新的进士勇担国难。
在这一点上,很有点儿支援西北的意思。
而曹化淳做为皇室代表,做监军提督,严格监控监军滥用职权,严禁监军越权。
皇上是高兴的,因为未来的监军都是自己的天子门生,而这个监军提督又是自己的心腹大伴,如此一来,就等于将军权牢牢的掌握在皇权之下,未来也就不必担心,军队造反,不必担心有黄袍加身。
武将们也高兴,为了取得皇上的信任,监军是有必要的。但是,这一回的监军与往日不同,只是监督武将们的忠诚,并且完全可以把武将的委屈,上达天听。到时候就不会被那些狗屁文臣诬陷。
在历朝历代,人们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们是从内心里认为,皇帝是英明睿智的,都是朝廷里出的奸臣。是奸臣蒙蔽了皇帝,所以,只要把下情上达,皇帝就会拨乱反正就会杀了奸臣,就会让天下重归太平。
有这样的思想一点都不奇怪,原因就是,上下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教育,是从胎儿开始的,已经深深的将忠君爱国,三纲五常,刻在了骨髓里。
还有一点,之所以人们相信皇帝是睿智的,是被蒙蔽的,是一种心理安慰,天下都到了纷乱凄惨人吃人的地步了,如果再没有一点希望,还让人怎么活呀。
而皇帝们不管多么昏庸残暴,在事情已经到了崩溃边缘的时候,都会树立出一个典型的奸臣形象,然后推出去杀了,以平民愤,以缓解社会矛盾。
就比如眼前的这个崇祯皇帝,就是天下皇帝里找背锅侠的典型,不管是大事小情,总要找一个人背锅来推卸责任。只是他找的背锅侠太多了,后来已经到了大臣们上朝,需要办理完后事的程度了。
奸臣可以有,但不能多,多了就烂了,人们就习以为常了。就比如说现在,崇祯皇帝时刻准备着,把这一个为国为民上蹿下跳的孤臣,作为未来自己的背锅侠,直接砍了。
不过,什么事情在他的面前,都能迎刃而解,多么大的危机在他的面前,都能从容化解。而在这一段时间相处之中,君臣之间竟然渐渐生出了友谊。
天家无亲情!这是崇祯一再警告提醒自己的,但是,友情这个东西,不知不觉的来,来了之后就再也难以割舍了。所以,崇祯一直让他背锅,但一直没有砍他,而那些敌对的大臣,连篇累牍的上折子告他,崇祯采取的态度就是,留中不发。然后就当没有这回事。
最近有人不是没有上折子提出,所谓的天子门生,都已经是赵兴的门生了,就这两年来考出来的2000左右官员,他们带着赵兴的金花钱,叮了当啷的招摇过市,视力已经相当庞大了,已经出了赵选官之说。而更有别有用心者,直接给赵兴安了一个名号,二皇帝。
这可是一个相当相当犯忌讳的名词,原则上以老朱家人的性格,岂能留着赵兴。
而可就怪了,所有的人都知道,崇祯对待大臣,猜忌多疑,刻薄寡恩。但唯独对这个赵兴是信任有加,恩宠无比,几乎做到了言听计从。
其实啊,对纯真的评断,是偏颇的。就比如说他对群臣的猜忌多疑,在历史上,东林党人除了做什么事都为了自己,哪里有为天下苍生,为这个朝廷着想过?皇帝处在这个位置,你给他一个他不猜忌多疑你的理由。
再说刻薄寡恩,到后来,一个个站满朝堂的文武大臣,整天想着怎么样迎合新主子,你都背叛他了,还要求他对你恩宠,你要不要点脸?
还有一点,说他性格操切。大明朝廷已经到了水火兼油的程度,他能不急吗?天下所有的人都不急,如果他再不急,那这个老大帝国就根本存在不了17年,建奴第1次入寇的时候,就已经轰然崩塌了。
而现在赵兴做的种种事,都在为皇家考虑。就比如说外面传言的赵选官,崇祯就认为,他们纯粹是胡说八道。
科举选材,我也希望不让赵兴主持,可是,我让你们主持,结果你都给我卖了,到不是谁选了,干脆你们给我来了个谁卖了。
同时,赵选的,不也是自己的门生吗,而这一次,赵兴提议监军提督是自己的大伴,就是让自己掌握军权,掌握那些监军,这样的坦荡无私,你还要说什么?
所以,崇祯大笔一挥,这事就定下来了。于是,按照赵兴内心实际的思维,大明的政委们,就真正走马上任了。他提出来的“忠君,爱国”的治军口号,让大明的军队,开始成为有灵魂的军队了,三年后,配合了整军完成,战斗力直线上升了。
而在赵兴有理有据的力争下,在他抛出了整编军队的条陈后,东林党人认为这是赵兴的让步,也就不得不退让一步,同意了这个办法。
这样一来,朝廷里难得的出现了和谐的局面。
然后,温体仁就提出了那个至大明于死地的征收辽饷的事。
这一点赵兴带着保皇党坚决进行了反对。
温体仁就笑眯眯的道:“既然赵大人反对,那么,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财政危机吗?”
赵兴就铿锵回答:“我不是像杨嗣昌那样,削减官员的俸禄福利。”这是他再次的退让,这很让官员们满意:“但,我会在三年之内,做到百姓不加赋而国用足。”
百姓不加赋而国用足,这是中国历朝历代而不能得到的,赵兴这样说,当时震惊了全场。而最让全场震惊的是,赵兴还信誓旦旦的表示:“为了修养百姓,我将在三年内,让国用足的情况下,为百姓降低赋税,不多,一半吧。”
这已经不是震惊了,而是满堂哄堂大笑,大家笑话赵兴,这是信心爆棚,已经爆炸了。
看着满殿的大臣哄堂大笑,冷嘲热讽,赵兴嘿嘿冷笑:“笑吧,笑吧,看谁笑到最后。”
现在,赵兴掌握着害人的锦衣卫这个特务机构,监军制度,又等于掌握着天下的军队,掌握着皇上的信任,掌握着大明真正中流砥柱的几个老臣的支持,所以,赵兴认为自己的时机成熟了,于是,他决定,点燃王庆一死难的导火索,干一把大的。
第458章 拎着脑袋干把大的
整个大明崇祯5年,不管是现实上,还是在历史的记忆里,将是一个没有什么大事发生的年份。
已经斗争上瘾的赵兴,对于平淡的日子,那真的就是深恶痛绝,于是他开始抄起了另一个事,必须把没事搞出事来。
锦衣卫衙门,满面悲愤的赵兴,正在听急匆匆赶回来,坚决要辞去山西河津县令职务,去危险万分的楚雄,完成好兄弟遗志的李守一的申述,双眼红肿的请求:“恩师,请为王庆一报仇啊。”
李守一闻听好友王庆一死难的消息,第一时间安顿了手中事情,一路哭泣着进京,然后决然的到吏部递交辞职文书,直奔锦衣卫衙门见赵兴,向赵兴求官,要去楚雄上任。
翻看着锦衣卫收集的情报,赵兴皱眉呵斥:“王大人被害,是国事,为他申冤,不是因为他是天子门生,更不是因为是我的门生,更和你无关。你怎么辞官跑回来?回你的河津县,好好看住那里。”
李守一一梗脖子:“王兄之死,是为国捐躯,是为了这个国家,触动了不顾国家生死,只贪图自己利益的小人的利益,他是为国而死。我之所以请求去楚雄做知州,也并不是为了我自己的升官进阶,我是要延续王兄未完成的事业,为这个国家,继续变革,变革出一条道路。”
然后郑重的给赵兴施礼:“恩施您曾经说过,天下变革无不从流血开始,王兄已为先驱,那就从我继续吧。”
赵兴闻听,放下了手中的情报,郑重的审视着眼前这个人。
在赵兴的眼中,李守一是一个极其油滑的人,是一个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几乎没有原则的人。就比如说他深陷李自成的匪窝,为了保住性命,就放弃了文人的风骨,为李自成出谋划策。虽然赵兴也知道,他的本心初衷,是为了保全那五十个同窗兄弟,但也可见其人,在为了实现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就没有原则的不择手段。也就是说,如果当初自己不是带着大军解救了他,他就会一直在帮助李自成,获得他最终的目的——活下去。
所以赵兴给他的定位是:“脑子灵活有办法,能力极佳确实可用,但人品不行,绝对不可大用。”
但从他现在这番发自内心的慷慨激昂话语里,却显现了他的真心。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更是一个想要为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人。
可用,可大用。
不再坐着,而是站起来,一手扶着桌子,以平等的身份,郑重的询问李守一:“你知道王庆一在做什么吗?”
李守一坚定的回答:“我们曾经彻夜深谈,更加往来书信不断,他想做的,就是商鞅吴起,做亘古未有的大变革的第一人。我的心胸远见不如他,但我甘心情愿追随他。”
“他的变法你知道是什么吗?”
“知道,他要改变土地兼并的现状,为国家敛财,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一旦他的变法成为现实,国库将丰盈,大明将强盛,将再次进入太平,解天下百姓之倒悬。”
“那你知道他的敌人有多么强大吗?”
“知道。是全天下几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士绅阶层。”
“你知道他们会怎么做吗?”
“知道,他们将对我们这些人除之而后快,庆一兄就是明鉴。”
“那你知道,你的后果吗?”
李守一决然道:“知道,皇上和恩师您,在开始的时候,会全力支持我们。”
“为什么?”
“因为,以皇上的睿智,和恩师您的远见卓识,深深懂得,这是一条唯一救国的道路,会让我们去做,作为一个试探,。”李守一毫不隐瞒的道。
“那结局呢?”
李守一决然道:“我们最终的结局,就是在皇上和您,承受不住整个阶层的压力之后,如商鞅吴起曹错那样被推出去杀了,以平息众怒。”然后坦然一笑:“不过这一点,学生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当初我在李自成的手中,骗来了许多珠宝,我已经将他们交给了我的父母妻儿,然后连带王兄一家,悄悄的安置在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地方。所以,即便我被腰斩弃市,也只有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