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亲军锦衣卫-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兴呆呆的坐在那里好半天没动,因为他正在懊悔,他想起来,历史上,皇太极就是在今年十月,带着两千正黄旗精锐,千里奔袭林丹汗,最终将林丹汗追击四十一天,一直追击到青海去了。
大明的北面,一个志大才疏的搅死棍,换上了强悍无比的皇太极。
之所以皇太极将七月对大凌河的进攻,改成提前对林丹汗的进攻,是因为上次京畿之战把他打的伤了元气了,他急需缴获林丹汗的家底补充他的损失,顺带着将整个蒙古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统治之下啊。
这样的情况一出现,崇祯第一个下旨,命令赵兴回京,该干什么干什么。顺带着,把半年的铸币厂的钱息带回去,给官员们发下下半年的养廉钱,全国的官员都期盼着呢。你做人是不能失信滴。
这怎么就成了我的事了呢?
安排东江镇不要懈怠之后,船回天津。天津的官员在码头上迎接,一个个明显对赵兴的态度大好,不再如原先那样敬而远之。毕竟大家知道,之所以现在大家的日子变得滋润,关键是这锦衣卫阎王爷,又兼任了大明官员的财神爷。三倍的工资,还不是用粮食布帛废纸般的宝钞充数,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让大家不再冒着抄家灭门的风险,过上该有的体面,怎么不让大家对赵兴这个锦衣卫的指挥使,既怕又爱。
而当看到三船的铜子源源不断的卸下来的时候,大家更是欢欣鼓舞。
现在在市面上,原先是一两白银,兑换1400个大明铸币司滥发的大钱。而这种东江镇没有窟窿,并且成色十足的铜子,800就可以兑换一两足色白银,但赵兴厚道,依旧按照一千铜子发放养廉银子,这其实就让所有获得这些铜子的官员,等于又增加了半倍的额外收入。
而将这些铜子直接拿去那些,想要融化铸造祭祀铜器的大户换银子,六百个铜子就能兑换一两银子。这怎么不让所有的官员,对赵兴感恩戴德,对他殷勤侍候?
一路进京,赵兴是带着财神爷的光芒进殿面君的。这次平台召对,依旧是首辅温体仁,兵部孙承宗,户部杨嗣昌,还有就是赵兴。
“战争的阴霾消散了,皇太极正好为我们灭了林丹汗这个癞皮狗,也算帮了我们的忙。”温体仁轻松的开口。
现在的温体仁对赵兴的态度可比原先好多了。首先是因为上次弄死周庭儒,让事后反应过来的东林党人明白过来,感情温体仁是东林最大的敌人啊。他弄死周庭儒,不是为了反对赵兴而反对赵兴,他是为那个他多年以来就梦寐以求的首辅位置啊。你就是小人,就是东林的叛徒。
而温体仁受崇祯帝恩宠,更加嫉妒骄横。他想要推荐的人,都要秘密让人先提出,自己再去支持。想要陷害谁的时候,都要先故意假装宽厚,再说出犯崇祯帝朱由检忌讳的事,让崇祯帝生气。崇祯往往被他转移了注意力,一直没有发觉。崇祯还是年轻啊,被这个老狐狸耍的是团团转。
但在政事上碌碌无为的温体仁,整日忙于和人作对。和温体仁关系好的、和他做同党的都是庸才、尸位素餐。温体仁自己毫无所长,只知道向崇祯帝朱由检献宠。他醉心于排除异己、打击政敌,感觉到自己树敌太多,所以,他唯一明智的就是靠近皇上,同时不惹赵兴一派。
孙承宗最看不贯温体仁的庸碌却一味的党争,所以就哼了一声“前面去狗,后面来狼,皇太极可比林丹汗厉害危险多啦。建奴灭了林丹汗,那么,我们大明北方万里边界和建奴直接接壤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北方了。”
被他这么一提醒,当时在座的所有人都大惊,因为孙师傅说的对。
崇祯立刻询问杨嗣昌:“原定给辽西拨付剩下的一半钱粮,拨付了吗?”
杨嗣昌回答:“刚刚筹集完毕,正要拨付交割。”
崇祯就看向了温体仁,因为他不好意思对师傅开口。
温体仁最会察言观色,立刻明白了崇祯的心思,马上对杨嗣昌道:“那就先别拨付了,正如孙师傅所说,现在需要加强北方了,立刻将这一批钱粮供应宣大等北地,开始在北地结扎牢固的防线。”然后得意的看了一眼被气的面色铁青的孙承宗:“孙师傅说的对啊,从今后,我们要在北面万里防线和建奴接壤了,绝对不能再让建奴趁虚而入啊。”
用你的话,堵你的嘴,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孙承宗真的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当时真的是无可辩驳了。
赵兴感觉这样的安排也没什么错,毕竟历史上,皇太极上在抢了京畿盆满钵满之后,才进攻的大凌河,然后,打的大明关宁再也不敢出战之后,才灭的林丹汗。
但现在整个历史颠倒了过来,皇太极为收集物资,稳定蒙古人那又开始左右摇摆的心,才先打林丹汗的。
林丹汗再孬,毕竟根基还在,怎么的对已经被削弱的皇太极还是能坚持一段时间的。
“只要林丹汗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再次削弱皇太极。所以,臣估计着,今年,最少是今年是不会对我们大明有什么动作了。如此,倒是真的如温阁老所说的,必须加强北方,以防建奴趁势再次偷袭京畿了。”
能得到赵兴的肯定,温体仁就有些洋洋得意,看看,谁说我就会党争不会治政?我的眼光还是长远的吗。
大局势是自己提出的,既然北方出现危险,自己辽西没有危险,孙承宗也不好意思再争了,只能气呼呼的吃瘪。
但这次却是杨嗣昌有些担心了,他谨慎的提出:“指挥使大人言之有理,孙师傅也高瞻远瞩,温阁老提醒的也不错,但,臣担心,这是皇太极的虚晃一枪。因为,这次,皇太极只带两千人讨伐林丹汗,这兵力是不是少了点?而他动员全部辽东生熟女真后的主力,依旧猬集辽东,随时可能对辽西和东江镇出击,这也不得不防啊。”
这是杨嗣昌第一次军事才能显露,说的也实在在理,这不得不引起所有在座的人警惕。
崇祯想了下,最终折中道:“朕看这样吧,将原本给辽西大凌河的钱送一半,让祖大寿继续加紧修复大凌河备战,剩下的送宣府大同,提醒宣大王大壮和大同总兵李东坡加强防备。”
这个方案,是一个非常稳健的方案,立刻获得了大家的赞许,这事就这么定了。
最终崇祯轻松的感慨:“如果所有的事,都如这样轻松解决,而不是如朝堂上那么扯皮该多好啊。”
第423章 再次入寇
赵兴一身轻松的回了京,跟崇祯汇报了东江镇的状况,缴纳上带回来的钱,然后在检查了锦衣卫单位之后,去了毛承斗的府邸,给他们送上东江镇将士们的孝敬。然后回家,给娘请安,为小妹讲故事,趴在媳妇的肚子上听未来孩子的声音,感觉无比的轻松和温馨。
在赵兴的估算,林丹汗最少能给自己争取到享受这种轻松温馨到明年。他认为自己可能把历史记错了,皇太极进攻辽西的战事应该在明年七月爆发。
不过那都是明史记载的,明史的不可信已经昭然若揭了,就比如记载崇祯多么不堪,但现在看来,不错的一个小伙子吗。明史,是不是满清专门为忽悠自己这些穿越者,也说不定哈。
再说了,自己也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半拉子的历史迷,只能算是业余的历史的杠精考据党,对于你这么打扮,他那么拉历史给自己贴金的狗屁历史,谁记得那么清楚?谁知道他怎么乱写的。
说皇太极今年两千轻骑追击林丹汗五万大军,十几万部众去青海,这怎么看怎么不靠谱的记载,肯定是满清在修《明史》时候,证明崇祯的无能,就该失国,证明皇太极的英明神武,就该继承大明的衣钵而编造的。
狗屁的明史啊,不可信。
不过,狗屁的《明史》还是忽悠了这很依赖《明史》生存的穿越者,事情并没有按照赵兴的预判发展,这一次《明史》在大方向上说对了,打了赵兴一个措手不及。
林丹汗西迁以来,虽然取得一些军事胜利,但却得罪了大多数蒙古封建主,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离统一蒙古的梦想也越来越遥远。
当时漠西和漠北原本就不臣服林丹汗,漠南诸部则在林丹汗的打击下纷纷东投后金。林丹汗虽获得富庶的右翼故地,但因为小冰河期的特殊原因,“塞外霜早,颗粒无收兼厉疫盛行”,蒙古诸部几入绝境。而各部的抵抗也大大削弱了察哈尔部本身的力量:“插(察哈尔部)之疲甚、饿甚、穷甚”,其兵员严重减耗,“插有马约备仅收四万,插众不满五万”。
六月,皇太极汇合科尔沁、扎鲁特、巴林、奈曼、敖汉、喀喇沁(哈喇慎)、土默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阿苏特等部的台吉会于西拉木伦河岸,总兵力约10万。皇太极分兵三路穷追林丹汗41天,七月下旬进驻归化城,得知林丹汗已渡黄河而去。遂停止追击,返回的途中收拢了林丹汗所遗部众数万人。
赵兴定义的林丹汗志大才疏却熊包,是彻底的做实了。
但就在大明严密监视战争动态的情况下,皇太极撤兵途中,突然突破长城阳和卫再次突进大明边境。
当这个消息传到京师的时候,首先掉了手中茶杯的就是赵兴,不巧,还掉在了翠艳的肚子上。翠艳当时大怒,上去一脚,将他踹地上去了。然后,赵兴一骨碌爬起来,如火烧了屁股一样,直接冲向了皇宫。
但不巧,当时正值天黑皇宫下钥,天王老子都得明日再说。
第二天,皇宫刚刚开门,还没等百官依照惯例在午门外等候,时辰一到按班进殿,赵兴直接推开挡路的监察御史,直接就冲了进去。
这虽然是僭越,虽然有谋逆,刺王杀驾之嫌,但赵兴是现在大明最大的红人,监察御史只能跺脚,但连拉他一把的人都没有。
“皇上,皇上在哪里?”赵兴简直疯了,一路不顾规矩的大呼小叫,让所有的宫女太监无不震惊。
冲向文华殿的半路,曹化淳拦住了赵兴:“万岁正在养心殿准备。”
赵兴直接拐弯,就往养心殿跑。
曹化淳当时拉住他:“天大的事,也得等皇上上殿——哎呦,你踹我干什么?”
赵兴大呼:“还上什么殿啊,建奴从阳和卫冲进了大明的内陆,乙巳之变再次发生啦,为得找皇上,我们收拾收拾跑路吧。”
听到这个消息,曹化淳当时吓的就瘫倒在地了。
养心殿,正在准备的崇祯,对原先每日必朝的制度,已经有些后悔了,在对朝堂乱哄哄的争吵跑题的厌恶下,崇祯已经乐于哪个部门的事,就找哪个部门的主事者单独谈的习惯了。
而温体仁现在也不想崇祯皇帝召开大朝,因为只要召开大朝,必然有无数的朝臣对他展开攻击,不单单是异党,连自己的东林党也对他毫不客气的弹劾。
为此,温体仁也知道治理政治自己毫无所长,在自己辅政期间,上疏弹劾他的人不计其数。但好在崇祯宠信,赵兴不在,这些人不但没能扳倒温体仁,反而引火烧身。有的被罢官,有的被流放,甚至有人被当场杖击而死。为此,温体仁自然乐于小集团的谈论,以免让皇上知道自己的种种劣迹。
当赵兴和曹化淳冲进崇祯的养心殿时候,崇祯正满脸不情愿的,在小太监的服侍下穿戴着准备早朝呢。
看见两个人进来,笑着道:“什么事情如此慌张,早朝上说吗。”
曹化淳立刻对宫女太监道:“出去,出去,都出去。”
小太监小宫女赶紧悄悄的出去。就在崇祯错愕间,赵兴直接关上了殿门,然后和曹化淳双双跪倒:“臣(奴婢)请万岁恕臣(奴婢)僭越之罪。”
崇祯看了看看空空荡荡的大殿,再看看眼前的两个人,不由得询问:“你们把人都撵走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就僭越啦。”
赵兴立刻道:“万岁,皇太极破阳和卫长城,再次入寇西北,都打道了榆林啦。”
听到这话,崇祯一屁股就坐到地上了。
赵兴和曹化淳再次磕头:“臣(奴婢)请皇上恕罪啊。”
崇祯愣了半天,突然大吼一声:“还谈什么罪不罪的啊,我们准备跑路吧。”但话一出口,就知道自己太丢身份了,忙改口:“爱卿伴伴没罪,来人,宣布今日罢朝,百官不得回家,就在午门外随时等待传唤,赶紧的接温阁老和孙师傅张之及来养心殿,快,快啊。”
外面有小太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到午门宣旨,然后带着温体仁孙承宗张之及小跑着进宫。
得到这样的旨意,所有等待早朝的官员无不惊愕。崇祯自打登基,除了必须的休沐,即便身体有恙,也坚持早朝。而今天怎么啦,破天荒的不早朝,但又不放诸位回家睡个难得的回笼觉,又将阁老兵部尚书,京营统帅喊了进去,难道出了什么天大的事了吗?
赵兴和曹化淳连忙爬起来,刚要接人,殿门被推开,孙承宗和温体仁一前一后急匆匆的进来,看到慌张狼狈的赵兴曹化淳之后,赶紧给脸色惨白的崇祯磕头,一面磕头一面询问:“皇上如此不顾规矩召见,是出了什么大事?”
崇祯哆嗦着嘴唇道:“皇太极又打过长城啦。”
就这一句,温体仁直接趴地上起不来了,孙承宗惊讶的直接跳了起来。张之及就好像呆头鹅一样,还没反应过来呢。
胖人迟钝,反射弧长啊。
这种人,打个预防针,都是回家才想起哭的那种。
(
第424章 积极应对
崇祯已经习惯了以平台召对的形式,接见重臣,谈论重要的事。这也是赵兴刻意引导的结果,这种形势已经接近于最科学的民主集中制了。有大事,就召集首辅次铺和该管部门参加,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偶尔还弄点茶点,心平气和的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首辅和皇上一拍板。发到有司执行就完事大吉。剩下的时光,就可以谈谈天气,谈谈心情,让崇祯扭曲的人性,慢慢的回归正常。
赵兴一直认为,崇祯心里扭曲是病,这得话聊治啊。看看,现在的治疗效果不是好多了吗?
按照赵兴的话就是,这样的方式,轻松高效,不再是一窝蛤蟆一个声,一群蛤蟆乱哄哄,打架的议会,不适合治国。
如此一来,整个朝廷大事的办事效率就大大的提高了。
原先各种这样的小会,气氛都是轻松的,但这次却压抑的狠。
建奴第二次入寇大明,已经打到了大同周围,离着北京又不远了,这对好面子的皇帝来说,这就是皇太极将崇祯按在地上啪啪的打脸啊,而且不止一次,还不带反抗的。
赵兴首先请罪:“是臣当初判断不明,情报工作没有做好。”
崇祯不耐烦的摇手:“不是你无能,是皇太极太狡猾,现在,你说说详细情况吧。”
赵兴自责道:“都怪臣,当初情报上说,皇太极要带两千八旗,去攻打林丹汗。臣认为皇太极再强悍,林丹汗再窝囊,最少得打到明年去的。结果,皇太极一入草原,立刻就征召了十万蒙古联军,而林丹汗又太孬,让皇太极连续追击四十一天,追到了归化城,然后马不停蹄的逃到青海去了,让皇太极摧枯拉朽的就占据了蒙古全部。”
温体仁准备借此机会构陷赵兴一个失职误国的罪的,但他张张嘴,最终还是忍住了这个坏习惯。因为现在的赵兴可不比别的锦衣卫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