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亲军锦衣卫 >

第182章

明末亲军锦衣卫-第182章

小说: 明末亲军锦衣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升恰到好处的回来了:“还好,一个富商,看中了你的镯子,被他小妾缠着,竞拍到手,五百两,当场交割。”

    “这么多。”李守一当时惊讶的跳脚:“我当初卖的那颗珠子只卖了五十两,我亏大发啦。”

    高升笑着道:“生意就是生意,所以,按照规矩,我扣五十两的手续和爱国捐钱。”

    拍卖行的爱国捐,是京城锦衣卫收入的大头了。

    “还有呢,我给你们三人,各自购买了一辆马车。即将远行了,没有车马不行啊。还有就是沿路上的一些必须的物件。”

    对于师爷的细心,三人真的是感激涕零了。

    “但是仆人车夫没有购买到,毕竟你们三个去的地方,实在是太凶险,大家都怕。”

    王庆一笑着道:“好在我们都从老家喊来了至亲好友,也算给他们个出头见世面的机会不是。就比如我,就喊来了老家一个光身的伯伯,还有一个牛犊子一样的侄子。”

    “这就好了,有自己的亲人在身边照顾,我老人家就放心了。噢对了,以后再自称我我我的,都是官了,要自称下官。”

    三人虚心受教:“本官——”

    高升眼睛一瞪,然后就是一顿烟袋锅子飞舞,三人抱头鼠窜。

    “跟我老人家装,你们不要命了吧,我打死你们个龟孙儿。”看着三个狼狈而去的家伙,高升哈哈大笑。

    (

 第411章 雄心壮志

    在黄历上,王庆一三人选了一个适宜出行的日子,陛辞了皇上。做为这批真正的天子门生,每出去一个,崇祯都要亲自在平台召对,真正的考问各个学生到地方的治政打算,满意的,给予加勉,不满意的,就给予点评。崇祯对这批学生是带足了期盼的。

    再辞行赵兴,赵兴就没有什么多说的了,唯一的叮嘱就是,大家虽然身处各地,但都是真正的同窗同门,一定要遥相呼应互相帮衬,忠心皇上。东林不是结党吗?那我们也结党,不过东林结党害国,我们结党报国。如果非要给咱们这群人安个名头,好吧,带上金花,我们就叫金花保皇党。如此谆谆教导,做足了要明目张胆搞小圈子的教育。

    崇祯知道了,不但没有猜忌,反倒深以为然,保皇党,这个名字好啊,毕竟这个小圈子,自己是头,按照后世来说,保皇党形成了,跟东林对着干的局面形成了。若再加上勋贵集团,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实现,崇祯感觉以后自己做什么事,都会玩好一个平衡了。

    三一三驾马车出了京城,在十里长亭依依不舍的告别。然后,李守一向西,去山西赴任,宫守一向东到天津坐船,去皮岛当差,王庆一带着车夫兼任管家老伯,和小斯兼任保镖的侄子南下通州,然后坐漕船顺运河南下,奔赴云南楚雄。

    楚雄州地处滇中腹地,位于云南省的地理中心,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川滇通道”之美誉。将王庆一这个状元放在这里,也是云贵川总督张慎行看了王庆一的策论考卷之后,全面考量的良苦用心。

    王庆一一行三人足足走了一个月,才到了楚雄州,好在路上盘缠充足,虽然辛苦却没有困顿。等三人进入楚雄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破败凄凉。

    奢安之乱的叛军,曾经四次占领楚雄,将原本是一个繁华富庶不下省城的四通要地,糟蹋的已经不成了样子。而当时的政治也不容乐观,山中多彝族,不服王化,各地坝子也被客家或者是汉人大族把持,根本不听官府调遣。这里素有三害:“土司,豪族,秀才。”

    土司豪族好解释,怎么又多出个秀才?这实在让王庆一不解。但这时候不是了解这些事情的机会,先安顿下自己再说。

    好在衙门虽然破旧,但衙门里的官差大部分还在,但领取俸禄的也就是十人,拒绝了大家的接风宴,自掏腰包请大家喝了一顿,算是见面礼之后,大家七手八脚的一番打扫,总算是安顿下来。

    晚上,王庆一不顾疲劳,延请老同知,询问楚雄状况。

    老同知深为这位年轻的上司虚心求教而感动,一时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大人,咱们楚雄州南北三百五十里,东西四百里,辖八县十一土司,九山一分田。”

    王庆一当时惊讶:“这么大啊,但田却又这么少啊。”

    老同知一笑解释:“咱们大明西南不同内地,真正是地广人稀,所以面积才大。但正因为面积大,所以虽然名义上是九山,但田却不少。”

    田地,在士大夫们的思维里,是这个年代唯一的税赋来源,上一切的基础。一听说田不少,当时王庆一就眼睛一亮:“有多少田?”

    老同知就笑着道:“扣除沐家在我们这里的土地不在册之外,掌握在我们汉人手中的坝子(小平原)合计一百四十,共有田六百一时三万亩。”然后又给了王庆一一个巨大的希望:“若人手足,开垦出一千万亩是没有问题的。”

    王庆一兴奋的没有了矜持,背着手踱步:“大明在册的土地是五点四亿亩,按照现在的人口平均是五亩。但楚雄地广人稀,现有账册人口是六十万,以现在的土地算,平均人均土地快十亩,不少了。如果再开垦出个四五百万亩,人均土地接近二十亩,楚雄将是富庶之地啊。好啊,这可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地方啊。”然后兴奋的一挥拳头:“如此,我就可以为张总督提供源源不断的军费钱粮,就可以实现赵大人彻底解决奢安之乱的大目标了。”

    老头子见到这个年轻的上司如此乐观,当时摇头:“大人您太乐观啦。其实,百姓之田没有那么多的。”

    钱粮老同知就解释道:“咱们这里各族杂居,掌握在土司手中的土地实际不归我们管。”

    王庆一点头,这也是朝廷一再推行改土归流的目的,但一动,就激发叛乱,结果屡试屡败。现在自己还是以安定为主。新官上任三把火,但绝对是烧别人,不能先把自己烧了。

    “第二,西南历来不被中原重视,所以改朝换代的大战争,这里几乎没有发生,所以,随随便便的拿出来就是魏晋时期几百年的大家族,他们不断的开枝散叶,不断的兼并土地。所以他们手中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多。而立朝历代,就有士绅不纳粮不当差的规矩,所以这一部分土地,就只是名义上的,对我们官府和朝廷来说,只是一个数字,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这个老同知果然是阅历深厚,说出了事情的本质。中原的土地兼并严重,一旦到达一个临界点,就会爆发大规模的改朝换代的混战。而每一次混战,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豪门巨族,于是就等于再次进行了一场土地分配。

    但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只要名义上归顺中原朝廷,几乎就没有什么战乱发生,所以在这里的土地兼并问题,其实远远高于中原地区。

    “还有一点,自从咱们大明建立,打洪武爷那时候立下规矩,举国养士,凡是取得功名的,在他们名下的田地,是不收取一分租税的。所以,百姓们为逃避徭役,直接将自己名下的土地,投献在了有功名人的名下。”

    “有多少?”

    老同知一笑:“就拿咱们城外的杨家,虽然没有出现举人以上的身份,但一族20秀才,就几乎占尽了城外所有的良田。”

    “一族这么多秀才?这也算是天下奇闻了。”

    老同知摇头:“不足为怪,他一个家族两千多口人,再加上咱们这里读书的人本来就少,竞争根本不激烈。同时考秀才,就在省里,家大业大,有钱有势的,弄一个秀才不跟玩儿似的。”

    王庆一深有同感,上次京城抡才大典,那么严密的层层遴选之下,还是有那么多不合格的考生进入呢,何况是地方上的,这个现在看来是不足为奇的。但一家二十秀才,就多了点,这足以为奇了。而一个秀才,名义上就占有二百亩免徭役赋税的土地,那么他一家就是多少?吓人。

    “那么,他们占有了多少土地份额?”王庆一询问。

    老同知痛苦的回到:“四成。”

    王庆一彻底的震惊了,按照这个计算,也就是三百万亩土地是掌控在他们的手中啦。干咽了一口没有的唾沫:“那真正向官府缴纳赋税的到底有多少?”

    老同知就一字一句的道:“不足一成。”

    六百万亩土地,只有五十万亩缴纳赋税,这点赋税,还不够一州八县官吏和衙门公干人的俸禄开资呢,还何谈支出张总督平判。大明土地兼并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了。

    深深的吸了口气,王庆一决定:“从崇祯四年开始,土司本官暂时不能动,但士绅和秀才的土地必须清查,在楚雄州,施行我的规划——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此话一出,当时老同知豁然色变。“大人不可莽撞啊,您一旦施行这个政策,就算是捅了天大的窟窿,就连您,都将死无葬身之地啊。”

    王庆一坚定的道:“为国为民,我意已绝。”

    崇祯四年,将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

 第412章 舞弊案结案

    崇祯四年,第一个好消息就是赵兴的两位夫人双双怀孕了。这让赵兴兴奋的在自己的院子里,都走出了一条小路来了,那真的是烟尘滚滚寸草不生了。

    之所以如此兴奋,是因为他想告诉后来的穿越者,大胆的穿越吧,宇宙的什么什么射线,并不能改变穿越者的繁殖能力,可以在任何空间,安全的做总马,即便是做种驴都没有关系啦。

    对于赵兴,崇祯四年开年的两个任务,就是迎接两个新生命的降生,送一百多个科举舞弊案中的官员到菜市口送命。

    新生命的降临,将代表着希望,老生命的湮灭,将代表着除旧。除旧迎新,才是历史源源发展的动力。

    大朝会后,赵兴立刻汇合了三法司大理市等部门,审理科举舞弊案子的各个犯人,给他们一一量刑定罪。

    对于正科主考周庭儒,皇上已经定了是腰斩。赵兴假惺惺的急忙跑进皇宫,在朝堂上为周庭儒求情:“万岁,腰斩之刑,太过惨无人道,剐刑只能对罪大恶极者,而周庭儒虽然有错,但错不至于用以上两刑,所以臣请”

    “赵大人错了。”还没等赵兴说完,殿上一人铿锵打断了赵兴的话。

    赵兴扭头,却是同为东林同道,却不是一个派系的温体仁,大义凛然的站出来大声驳斥。

    赵兴当然不纳闷,只是感觉温体仁太心急了,根本没理会自己要说什么,他还以为自己继续说,杀头也不太好,给个流放什么的就算了呢。

    温体仁这么急着跳出来做恶人,是他真的这么以为的。

    从他的角度上看,这是赵兴和皇上在为恩科的主考崇祯和副主考赵兴自己开脱,如果杀了正科周庭儒,那么你皇上和赵兴该怎么办?按照科举等级,恩科次一级,如此,周庭儒不死,皇上不说,赵兴是一定罪降一等,没事了。

    只要周庭儒不死,按照现在大明严重缺乏官员的惯例,指不定明日就起复了周庭儒。

    周庭儒可是自己的死对头,为了内阁的那个位置,已经争了三年了,而最终的结局就是周庭儒如愿以偿的当了首辅,自己连边都没占到。周庭儒必须死,借此机会搬开阻挡自己上位的家伙,而顺带着将赵兴赶出朝堂。这是一石二鸟之计啊。

    赵兴惨然道:“虽然周庭儒身为主考,但”

    温体仁再次打断了赵兴的话:“想辩护,没门。”于是洋洋得意的对赵兴道:“科举是国朝天大事,是绝对不可马虎一点点的。而自打嘉靖年的科举舞弊案,嘉靖爷雷霆手段严肃处理之后,这百多年再无舞弊,才保证了科举真正的公正,才为国选拔了无数才俊,而比如我。而此次周庭儒主持的科考竟然让白丁上榜,这本身就是对天下士子的不公,是对科举最大的亵渎,若不严处,怎么能为后来者戒,怎么能让抡才大典再回国家重器的地位?”

    赵兴继续争辩道:“这其中也是”

    温体仁再次打断赵兴:“你或许说,周庭儒或许也是有些被蒙蔽,但他妻侄陈余泰,才学平平,却被选为一甲一等,他也招供,是钱财运作行贿所得,难道这不是最大的罪证吗?在这确凿无疑,你自己亲自定的案子里,你如此包庇周庭儒,你居心何在?”

    这连番的诘问,当时驳的赵兴哑口无言,真的是哑口无言。

    当然,哑口无言的还有滿殿的群臣和皇上。

    什么意思?赵兴历来莫名奇妙的仇视东林,那是逮到一个弄垮一个。而温体仁是东林中坚,对其他党派,那也是抓到一个咬死一个。

    结果今天却是赵兴死保东林魁首周庭儒,温体仁却坚决要螚死他,拿错剧本啦?他们俩个都叛逃到对方啦?

    但赵兴身后的勋贵派一阵迷糊之后,决定,自己是赵兴一派,既然他叛逃到东林那面啦,大家必须跟着一起叛逃,所以,以郑国公为代表,毫不犹豫的拿出各种理由死保周庭儒。那架势,就是东林的不能再东林。

    而东林一党一见,东林现在真正的党魁温体仁倒不得,要不东林就群龙无首了,既然你反拿剧本,那我们必须跟着你唱,必须为反对而反对,坚决的弄死周庭儒。于是大家站出来,纷纷力争弄死周庭儒。于是,东林勋贵的不能再勋贵了。大家互换战场,打的是不可开交。

    反对,依旧是互相反对,但总是让人感觉到怪怪的别扭。

    但是,若论嘴皮子功夫,赵兴一派,只要赵兴不亲力亲为强词夺理,面对东林以嘴皮子功夫著名的一群,勋贵们只是几个回合就彻底的败下阵来。

    最终取得完全胜利,在东林强烈的正义的要求下,皇上勉为其难的同意,周庭儒腰斩,陈余泰车裂,其余依次降一等处罚。

    这事说完,温体仁对着赵兴嘿嘿冷笑小样,到你啦。

    “臣弹劾恩科副主考赵兴,科举舞弊罪,当按照正科例,剐刑,黄道周按照正科例斩立决,以下人等依例降级处罚。”

    大家一听,立刻振奋起来,这就对了吗,这剧本才真正拿对了。

    还是站在自己的阵地上舒服啊,站在敌人的阵地,为敌人守卫阵地,真的别扭啊。

    于是,大家带着舒爽的心情,开始跃跃欲试准备大干。这次,干倒赵兴,干倒主考皇帝。

    正在为借温体仁之手,将周庭儒彻底干死而欢欣鼓舞的赵兴,听说自己要被片了下锅子,当时抖擞了精神,准备赤膊上阵为自己一身的赘肉辩护了。

    党魁赵兴一振奋,身后勋贵党徒立刻撸胳膊挽袖子,像打了鸡血一样,准备冲锋陷阵。

    拿对了剧本,大家都有了一种顺理成章的畅快的感觉了。

    崇祯也开始跃跃欲试为自己的能臣开始呐喊助威。而东林也正确站队,磨牙准备。

    但这次,第一次,崇祯为赵兴担当了,其实他是为自己的面子出头:“恩科,本来是朕支持召开,本来就和正式科举不能相提并论,按照惯例,当与正科降两级的规格的。”

    这样一个定论,就等于给恩科定了调子,降两级,赵兴就只是一个剐刑再斩首之后最多到罢官下狱,抄没家产了。

    “而揭露科举舞弊案的是赵爱卿,干净利索处断破案的也是赵爱卿,又兼任三科副主考,圆满完成三科考试的也是赵爱卿,为此,可将功折罪。如此留任锦衣卫指挥使,只能抄没家产。不过朕也看了,赵兴的府邸实在寒酸,更何况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