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亲军锦衣卫-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
第351章 监生堵门骂街
韩国公案结束了,没有留下任何首尾罗烂,但赵兴的工作还多着呢。
计划的秋闱恩科马上就要开始,已经有北方的举子陆续进京了。
现在,北方彻底的乱了,即便是原先富裕的人家,也在这场动乱里家破人亡了,所以,北方来的举子,鲜有富贵的,大多是一路讨饭过来的在京城里,要是饿死了他们,那才是真正天大的笑话啦。
所以,崇祯大度的下旨:“为表彰北方士子稳定地方之功,赴京举子,沿途一切负担,皆为内帑所供应,这事,交给亲军锦衣卫赵兴办理,切切。”
拿着这道诏书,告别了管着内帑一脸歉意的好兄弟王承恩回到衙门,赵兴皱眉对赵梓和郭广生以及朱晨光诉苦:“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上面施恩买好,我就得咬牙掏腰包。一千多接近两千的恩科举子的花费,很多的啊,这是什么事吗。”
原先管着锦衣卫小金库的郭广生,辞职一家团圆欢乐了,所以,接替他的赵梓就咧嘴:“这得多少钱啊。”
朱晨光却微笑道:“虽然皇上卖了个空人情,那何尝不是让我们有了买好士子,或者是结交未来的这批官员,改变我们未来和官员对立的机会?”
赵兴闻听,不由得捏着下巴点头:“朱老说的对啊,正所谓,吃我的嘴短,拿我的手软,这的确是好事。”
然后站起来询问:“我们收税,不,是收捐的状况如何?”
赵梓立刻翻动了下手中的账册:“上个月,京畿地区各小旗报上来的数字,我们入库了三十万两,扣除应该上缴内帑的,我们应该收入十五万。”然后合上账簿:“但现在上个月各地分支的爱国捐还没递解过来,按照以前的收入看,也该有四十万吧。”
现在存在对锦衣卫相当满意。当初裁撤,是因为锦衣卫每年要从内帑里出五百万费用,现在,不但五百万不必了,还每年能收入两三百万,一进一出,内帑就有了近千万的盈余。
凡是能够给存在划拉钱的,存在都满意,都大欢喜。
这样的数字,赵兴不是很满意。现在的大明是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发达的社会,整个工农业生产总值,占据世界的七成。一月七十万工商业税收,其实不多,按照大明底工考记载,万历六年,按照三十税一的收税标准,一年商税收入为三百六十七万六千八百一十两零两钱。这里,不包括内帑收取的盐茶绢矿市舶司这四大块。那么那一年,内帑,也叫内府十库收入多少呢?万历年六年,上面四项,共收入税银五百另八十八万两,金一万两千七百两金花钱,一百三十万一千,金,五千一百一。
也就是说,赵兴一年八百万两的税收,不多。
但在这个时候,在让道理君子治国的情况下,就非常可观了。
“这样吧,给北方各地锦衣卫百户以上下令,他们上个月的爱国捐先不必解运回来了,就用做进京赶考举子们的使费吧,告诉他们,沿途的举子的吃住,就在我们锦衣卫的各地衙门,安全方便,伙食就按照每人每顿二分银子的标准。”
朱晨光就道:“这足可保证他们顿顿有肉啦。”
“人情吗,就是要做到底,还有,一路上的安全,就归我们保护。举子进京后,立刻给他们赠送一套儒衫,要里外全新,别让这些未来的天子门生们,一个个跟个要饭花子一样的,丢了皇上和我们锦衣卫的脸。”
郭广生就郑重的给赵兴施礼:“我代表那些苦寒的士子们感谢指挥使大人啦。”
赵兴就哈哈笑着指着郭广生:“看看,这不就感动了一个。好的开端啊。”
结果这里赵兴为能收买士子人情而沾沾自喜呢,却不想,一大早的,就听锦衣卫衙门外一阵大乱。
正在埋头案牍的赵兴就抬起头,皱眉询问:“什么事情这么乱,就不能消停点吗?”
毛守义立刻就出去查探,不大一会就愁眉苦脸的回来禀报:“是几个士子在衙门口破口大骂,强烈要求您出去接见。”
赵兴无奈的放下了手中的笔,一面往外走,一面嘟囔:“锦衣卫在自己的手中,堕落啦。这在原先,锦衣卫一到,隔着三里远,全员闭嘴,无人敢侧目。现在可倒是好了,都混到有人堵门骂街了,这是什么事吗。”
到了衙门的门口,果然看到黑压压一片的士子,穿着国子监特有的袍服,在门口叫嚷。而把守衙门的锦衣卫,对他们也只能是伸手阻拦,却不敢对他们动粗。
究其原因是,这是真正的一群斯人,而且已经是一只脚,踏进了官场的人,是大明朝廷真正精英中的精英,国子监的贡生。
国子监学生监生的官运确实非常好。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改朝换代之后从朝廷到地方各级机构需要大量的新官僚去填充;明初又屡兴大狱。胡案、蓝案、空印案、郭桓案,把大大小小的官员杀得一干二净。靠三年一次的科举是远远不够供应的,监生们也就大走官运。光是洪武十九年这一年,竟有千余名监生直接走马上任,去填补因为郭桓案杀掉数万人之后,遗留下来的空缺,甚至一出校门就当上了从二品的布政使高官。
而大明朝的国子监,分为南北两个,在最鼎盛的时候,南京的国子监,就有监生9900人之多。
正因为他们在这个时代的特殊身份,他们嚣张的很呢。别说堵赵兴这个锦衣卫的衙门,跑到午门去喧哗请愿,那也是家常便饭。不管他们的理由对与错,做皇上的你还就得捏着鼻子听着。至于回去之后,受到什么样的学正待遇,那是另一回事。
国子监的规矩严苛的令人发指。在朱元璋看来,理想的官员应该是对皇帝绝对服从、没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奴才。因此在他的亲自设计下,国子监成了候补官僚的集中营,学子的监狱。学生们一进入国子监,便在身心两方面都失去了自由。监丞更是以虐待监生为乐趣。小犯板子,大犯酷刑,在这斯之地,都曾经出现过枭首示众的怪事。
再严酷的规定,只要执行者可以通融,大家还是有活路的。不幸,洪武十五年新落成的国子,的第一任祭酒却是以“极意严刻”著称的宋讷。他不仅是监规的起草者,而且是监规的最忠实执行者,监生们也就一个个给逼上了绝路。
宋讷本是元廷降臣,历史不太清白,因此要秉承上意,努力工作以博取朱元璋的欢心。史载他“严立学规,终日端坐,讲解无虚晷,夜恒止学舍。”简直就是不分昼夜地为朱元璋卖命,以监为家。朱元璋对大臣搞严刑峻法,宋讷便也对监生来个严刑峻法上的变本加厉。每个月都有监生给他逼得自缢身亡,时人认为其严酷比周兴、来俊臣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然现在监生里勋贵以及高官重臣子弟颇多,这些监丞也有了些顾忌,但其严格程度依旧令人发指。
既然现在这些监生敢于在这里闹事,不怕回去之后的严重后果,那只能说明一件事,他是被国子监的祭酒允许的。
因为,国子监的上下官员教授,都是东林党人。
啥事和东林牵扯上,准没好事。
第352章 锦衣卫不可怕
面对这一群天之骄子的国子监监生,赵兴也只能冲着他们拱手微笑:“诸位小先生,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情,前来我这个简陋的衙门抗议请愿?”
这时候,在这群监生中走出来一个神情严肃的监生,冲着赵兴拱手,鼻孔朝天的自我介绍:“在下宋濂,南直隶人士。”
紧随其后,又站出来一个面容白皙的监生:“在下史康,浙江人士。”
“在下王维作,江苏人士。”
“在下——”
就这样一个个自我介绍下来,一共站出了10个人。这10个人,当然就是这一次被推举出来的代表,他们之所以自曝出身,就是在向赵兴说明一件事,我们都是南人。
等他们自曝身份之后,赵兴就已经明白了,他们是冲着这次恩科,只取北人,不取南人的事来的。
明白了对方的来意,赵兴立刻就一个头8个大,脑瓜仁子嗡嗡的了。之所以让赵兴这么挠头,就是这一群人,是这个时代的精英,打不得,骂不得。但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必须给解答,否则事情就难以继续下去。
自己的目标是绝对不能改变的,需要改变的,必须是对方。
监生代表宋濂依旧是鼻孔朝天:“这一次开恩科,应该是皇上恩泽天下,但你这个丘八匹夫,幸进小人,在御书房,为什么违背了皇上的意愿?将我们江南士子排次在外?”
一口一个幸进小人,一口一个丘八,还提到了御书房的问对,当时心中对崇祯简直骂他个狗血淋头。
之所以骂崇祯不骂这群监生,是因为,他实在是无奈了,就在前几天还和自己表演的君臣相得戏码呢,这转眼之间就又把自己买了。这很明显,朝堂上,存在干不过想参沙子的东林官员,又是把黑锅丢向了自己,让自己替他顶缸。做为上司,老不保护自己的属下员工,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啊。
但赵兴还是不能动气,于是只能和蔼的和这个宋濂道:“首先,我不问罪你的窥视军国大事之罪,你不要反驳,我管这个。第二,我声明,我不是幸进之臣,我的所作所为,你可以睁开眼看看,哪一点不是为国为民?三一点,我是丘八,但丘八不是拿来被作贱的,丘八即将士,将士为国征战,才保证了你们高居庙堂安心读书的一群,算起来,是你们的恩人。”
这三点一出,立刻让十个代表大哗,宋濂上前大声道:“我不听你巧言令色,我就问你,为什么你这次蛊惑皇上,恩科专对北方,而将我们南方士子拒绝门外?”
赵兴就耐心的解释:“恩科,本来不在正式的科举之内,是皇上为庆贺什么事儿设定,这其实是皇家的事,这是规矩。二来诸位可能是坐井观天,不,是两耳不管门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你们忘记了,你们江南士子尊行的规矩,‘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几年,西北天灾人祸,而更有京畿地区的乙巳之乱,整个北方已经彻底的乱成了一锅粥。然而你们南方士子在做什么呢?依旧在享受太平,安然的读书。而北方的士子文人,却在战乱烽火之中,苦难的煎熬。而就在这种煎熬之中,却又代表着朝廷,竭尽全力的推行教化,稳定着军心民心。所以,皇上为了嘉奖他们在这样局面里,为君为国做出的贡献,特意开了这场恩科,难道这还有错吗?”
面对赵兴这样有理有据的说法,宋濂等人,似乎早有准备,当时史康站出来冷笑的:“科举大典,是为国选拔人才,但仅仅凭借着一个理由,却将一群胸无点墨的家伙选拔进来,这是祸国殃民,你就是这个大明朝廷的祸人。”
赵兴面对这样的诘问,只能继续保持着他的平和,继续耐心的解释:“这位小先生说的,却没有了道理。却不说北方多战乱,读书人几乎没有一个太平的书桌;而南方多太平,你们有着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蕴。如此,让南方北方共同争取那个名额,这本来就不公平。所以,洪武爷才有了南北教案,才有了南北科举考试的两种题目,这一点你不能反对吧?”
史康立刻闭上了嘴,如果他敢反对,不要说律法上,单单一个礼仪上,他就是万劫不复。
赵兴再次耐心的解释:“而这一次恩科的最终目的,也是奖励那些为稳定北方出力贡献的士子们,也根本不影响正常的科举考试。大家就让一让,为大局考虑,这才是你们监生该做的为国分忧的事情啊。”然后他认为这事就算了,于是就拱拱手:“诸位回去,继续学习,好在即将的大比之中出类拔萃,再见,不送。”然后就转身准备回衙门,继续自己的,没完没了的案牍工作。
自己的正事儿多着,哪有闲工夫跟他们闲扯?
宋濂却大吼一声:“你给我站住。”
就这一句非常无礼的话,赵星的怒火砰的一下被点燃了,慢慢的转过身,收起了原先和蔼的笑容,脸上布满了冰霜,背着手,对着身边的智风道:“上下尊卑,冒犯上司,该当何罪?”
智风早就看不惯这些人了,听到自己的上司这么问,立刻毫不犹豫的回答:“无上下尊卑,50大板,无礼顶撞上司,50大板,发配充军。”
赵兴不知道真有没有这样的规矩,但是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年代,打了他是绝对没有问题。于是冷然道:“按照律法,执行吧,然后将他发配到甘肃去戍边。”
宋濂一听,当时大惊失色,却又有恃无恐:“刑不上大夫,我是有功名在身的,你没有权利打我。”
这倒是一个正当的理由,在这个年代,即便是一个小小的秀才,见到县令都不跪拜。而县令不管他犯了什么罪,都没有权利打这个秀才,除非县里的教谕,先革了他的功名。
赵兴艰难的咽下了这口恶气。结果还没等他继续说什么,这个家伙就再次理直气壮的道:“还是那句话,轮才大典,是为国取才,北人多粗鄙,你这个丘八,就是袒护北人,祸害这个国家。我现在要求,立刻马上现在,就更改这个规矩。”
赵兴面对着他冷笑:“你说北人多粗鄙,我这个丘八更粗鄙。那好吧,我就是北人,那么咱们两个就比一比,让在场的所有人做个见证,我这个丘八在文笔上比你强,还是你这个所谓南人代表,比我强。然后让大家知道知道,天下有贤才,不分南北,不分乡野。让你看看,北方也有能人。”
此言一出,智风当时就一个踉跄,差点直接趴在地上。
历来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双方诗词歌赋对决,本来就没有一个准确的评判。还有一点,自己的这位大人,平时给皇上上奏折,都是家长里短的那种乡野俚语,根本就没有一点文采,更不要说引经据典,你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而宋濂闻听,当时是欣喜若狂,你个丘八,敢用这种办法来和我斗,你输定了。于是立刻逼问了一句:“若是你输了,该怎么办?”
赵兴淡然道:“若是我输了,我就向皇上恳请,改了这场恩科的规矩,随你。”
第353章 就怕锦衣卫有文化
随着赵兴的赌约签订,整个广场上上千个监生立刻群起欢呼!他们胜利了,一定的。
“但若是你失败了呢?”赵兴认真的问道。
宋濂充满自信的道:“我任凭你发落。”
赵兴冷冷的对已经被冷汗湿透全身的赵梓道:“拿来纸笔,我们签字画押。”
赵梓当时犹豫,因为他最了解自己的这个上司,就从来没有从他嘴里听到过诗词歌赋,整天就他妈了个巴子了,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标准丘八。虽然写的一手好字,但好字能代表学问吗?答案是否定的。
“快去。”赵兴不耐烦的催促了下:“本官的时间紧张,没有功夫和他们扯闲片。”
赵梓无奈,只能跑回去,拿来笔墨纸砚,赵兴就写下了双方的约定条件,然后签字,递给了宋濂:“反悔还有机会,否则你将死无葬身之地。”
被这么一激,宋濂更是激动,毫不犹豫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赵兴拿着这张军令状,对其他9个人道:“你等可愿做保人?”
所有人都明白,一个从6岁开始就接受正统教育的人,和一个丘八,尤其是大家都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