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1925-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篇通电后,大笑不止,对左纯庵道:“这吴佩孚居然也有求到我们的时候,不过很显然,他的诚意不够。既然要合作,当然要把合作对象的情况摸不清楚,你看他满口‘吾弟及贵属’,却连个姓氏也说不出来,显然只是想暂时利用我们。”
左纯庵道:“难道他有诚意,我们就要出兵进攻西北军,取代冯玉祥在北洋政府的地位?”
吴安平摇头道:“当然不会。我们需要的自己会拿回来,用不着别人施舍,更不可能去答应什么条件,现在将西北军困在绥远、宁夏对我们最有利,又何必非要将其消灭,又引来更凶狠的北洋势力呢?”
左纯庵点头道:“要真能困住西北军,迟早其必为我所用。”
吴安平甩甩电文纸张,又揶揄道:“现在吴佩孚还看不清状况,如果他真对我们有了解,就该知道我们比冯玉祥还要赤化,那他估计就不会发这样的通电了。”
左纯庵疑惑道:“我们赤化?哪里?怎么我不觉得?”
吴安平这才想起差点说漏嘴,忙打着哈哈遮掩过去。与现在的苏联及中国**相比,或许陇东集团及解放军的所作所为,看不出什么赤化的迹象,但吴安平的治政思路,大体来源于后世中国执政的**,这难道不比冯玉祥的赤化程度更高吗?
除了诱解放军出兵,吴佩孚还联合张作霖对绥远马福祥施加了极大压力,要求其汇合甘肃回镇四马,发兵阻止冯部西退。这是因为,虽然直奉联军以会师张垣为目的,追击作战至包头即止,但又不愿西北军退守绥远,留下卷土重来的空间和机会。
马福祥自当初与陆洪涛争甘督失败,转任绥远都统,一直处于曹锟、吴佩孚与奉系张作霖两大势力之间,为两方所争取。他自知兵力不足,地方辽阔,便奔走吴、张之间,说明不能有一臂之助,取得了直奉谅解。
后来,绥远划定为冯玉祥势力范围,马福祥探得其情,自请让出绥远,遂被冯任为西北边防会办。今年春,冯玉祥在张作霖、吴佩孚压力下通电下野,赴苏联时,马福祥直送到平地泉。冯玉祥即向北洋政府推荐马福祥为航空督办,北洋政府照允,但马福祥却一直蛰居天津,并未到职。
马福祥深知西北是自己力量根基,一直酝酿重回西北之事,但接到吴佩孚要其联合诸马阻击西北军的电报时,他却没有体会到任何时机已到的喜悦,反而陷入到左右为难的窘境中来。
西北军退败之时,在苏联的冯玉祥已向国内发回通电,称十七日将由莫斯科启程回国。可以想象的是,这位强人必将在西北掀起风浪,在战争中落败的西北军并没有虚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等其重新归拢到冯玉祥旗下,马福祥等西北五马面临的压力将骤然增加,割据一方的局面很可能再也无法维持。
以西北诸马的军力并不足以对抗西北军残军,只有直奉联军矢志追击,诸马才能冒险一搏。不过令马福祥为难的是,并不能确定北洋联军会穷打猛追。而一旦出现诸马阻击冯部、北洋止步不前的状况,对想投机的马福祥等人来说,无疑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而且,北洋诸系尤其是直系,虽在南口获胜,但其前途却并没有更为光明。
七月四日,广东**政府正式誓师北伐,而在此之前,其实北伐**军已攻入湖南,对直系势力范围构成了严重威胁。吴佩孚当时专注南口战事,在南方走错了路,小视了湖南,逼迫唐生智投向了广东**军阵营,使湘鄂直军连战连败,不断丢城失地。
七月十一日,**军李品仙师攻占长沙,而八月十二日,蒋介石移驻长沙,发表讨吴宣言,又吹响了进攻湖北的号角。南口战胜之后,吴佩孚虽抽调援军急速南下,冀图将战线保持在湖南,不使**军进入湖北,但到底能不能如愿,还在两说。
民国乱成一团,从南到北都在打仗,而且彼此牵扯,局势错综复杂,稍一不慎,就可能将诸马拖入死局,再也难以翻身。况且,回镇诸马周边还存在着一支新生的解放军部队,既强大又意图未明,这更加深了马福祥的忧虑,无论作何选择都是动辄得咎。
经过仔细考虑,马福祥将解放军的威胁夸大,以此为由给吴佩孚回电,称解放军意图未明,若诸马联军北上阻击西北军残军,很可能被解放军趁虚而入,丢失青、宁。吴佩孚没有从解放军那里得到满意回复,知道马福祥的担忧确有道理,而这时直奉正好达成追击止于包头的决议,是以他并未因马福祥的变相拒绝生气,反好言抚慰,让其安心。
马福祥却又给甘肃回镇四马发去消息,嘱咐马鸿宾等人立刻派代表去兰州,找解放军商谈,摸清其意图。如果解放军能保证诸马利益不受损害,则诸马向其投效,甚至合兵驱逐冯玉祥及西北军残部也未尝不可。
就在回镇诸马的代表奔赴兰州之际,解放军在陕西的攻势也更为迅猛起来。
陕北方面,余铁鹏的第三师如风卷残云,连克鄜县、韩城、甘泉、宜川、延长,八月二十一日,第三师各部重新聚拢,攻占延安,暂在延安停留休整一日。第三师在延安聚拢时不到九千人,少的那一千多战士暂时分驻各县,虽每县就一百来人,但陕西由北向南都受到解放军攻击,各部交错呼应,即便有漏网之鱼,也多是小股土匪,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余大成的第二军在凤翔留下了一营兵力驻守,主力部队攻占宝鸡后迅疾南下,在十九日攻克了太白。在太白,第二军分兵,以第二师攻汉中,第六师偏转攻击方向,直扑安康。两师各自保留一个主力团作为进攻主力,其余各部组成一到两营小股部队,结成大角度运动攻击阵线,在陕南全面铺开了攻势。各县保安总局、零星驻军根本无力抵抗,一座座县城次第陷落。
而此时,解放军第一军、第五军,已逐步将刘镇华的十万镇嵩军包围在西安一带。大战一触即发。。。。
更多到,地址
………………………………
第一百一十三章 席卷关中(4)
当警备师攻克醴泉时,刘镇华已知道解放军大举攻陕的消息。
刘镇华是同盟会会员,开始在豫西从事反清**活动。辛亥**前夕,刘镇华到嵩县羊山,动员那里由王天纵率领的一支“刀客”武装参加反清斗争,而这支武装就成了他发迹的资本。后来,这支武装攻打洛阳受挫,转战陕西,投到了军政府秦陇复汉军张钫部下。
民国成立后,陕西军政府裁军,河南都督张镇芳因豫西动荡,鞭长莫及,与军政府协商保留王天纵的军队,调往豫西,分驻河南府、陕州、汝州等二十二个县。因这一带靠近嵩山,故这支军队被称为“镇嵩军”。因王天纵被袁世凯调往北京,刘镇华升任协统,掌握了镇嵩军,开始其军阀生涯。
二次**期间,国民党首领黄兴派人联络刘镇华、张凤翙、张钫反袁。刘镇华不但不敢反袁,反而趁机巴结袁世凯,派人将信使杀害,获得了袁世凯的信任。同年,河南白朗领导的反袁起义爆发,后白朗在宝丰鲁山阵亡,刘镇华探得埋葬之处,便派人割下白朗的头,并捏造镇压经过向袁世凯报捷,由此更得赏识,势力不断壮大。
袁世凯死后,刘镇华投靠了皖系段祺瑞。后陕西靖**兴起,反段讨陈,围攻西安,时任陕西督军兼省长的陈树藩兵力单薄,急电刘镇华求援,并许以陕西省长之职。刘镇华率镇嵩军击退靖**,解了西安之围,因此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陕西省长。
直皖战争爆发后,皖系战败,段祺瑞下台,直、奉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决定以阎相文取代陈树藩出任陕西督军。刘镇华一面表示愿与陈树藩共进退,另一面暗中与直系勾结,投靠了曹锟、吴佩孚。
在刘镇华的煽动下,陈树藩拒不接受北洋政府的任免令,引发直军攻陕,以刘镇华为内应,直军畅通无阻,直逼西安。陈树藩如梦初梧,连忙携带眷属逃离。刘镇华不仅稳住省长宝座,而且兼并陈树藩残部,扩充了镇嵩军。阎相文任陕督后,刘镇华极力靠拢,很快与直系密切了关系。
后阎相文吞服鸦片自杀,直军第十一师师长冯玉祥接任陕西督军。刘镇华根据冯玉祥的特点,投其所好,很快取得冯玉祥的好感,与其结拜为弟兄。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冯玉祥出任河南督军,便保荐刘镇华做了陕西督军。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成立国民军,直系政府垮台,段祺瑞重被推为执政。胡景翼率国民二军进入河南,占据开封。刘镇华看局势已变,摇身一变,通电拥护段祺瑞,并将镇嵩军开向河南抢夺地盘。由此,胡景翼的国民二军与镇嵩军矛盾激化,大战爆发。镇嵩军一败再败,刘镇华无奈,只得率残部逃往山西投靠了阎锡山。
由刘镇华发迹史可以看出,此人一贯见风使舵,无丝毫原则可言。当解放军大举攻陕的消息传来,刘镇华为不影响西安围城之事,立刻派代表携密信去醴泉面见解放军首领,扯着北洋联军的幌子巧言令色,试图说服解放军停止攻击。
先前解放军与甘军大战之时,张兆钾、孔繁锦曾向刘镇华求援,请其派一路镇嵩军进攻西峰,只是由于西安围城正急,刘镇华不愿节外生枝,这才推脱过去。只是他也没想到,甘军覆灭竟如此之快。正因为有这档子事,刘镇华对解放军的实力颇为戒惧,才在密信中反复以北洋一系的口吻说事,并没有用镇嵩军虚声恫喝。
吴安平已经视刘镇华及镇嵩军为冢中枯骨,根本不会受其言辞所扰,而且对刘镇华打北洋幌子,他也同样嗤之以鼻。广东**军已攻占长沙,正计划对武汉发动攻势,直系自顾不暇,奉系鞭长莫及,只剩下晋系和鲁系或有余力。阎锡山、张宗昌要真想为刘镇华出头,吴安平倒不介意连晋军、鲁军也教训一番。
解放军给刘镇华的回复只有四个字:不降即战。
为尽快完成对镇嵩军的包围,解放军第一军、第五军各部的攻击更为凌厉起来,连续在西安外围区县发动攻势,至八月二十一日,已攻占扶风、武功、周至、鄠县、泾阳、三原、高陵、临潼等地,由外围对西安形成包围态势。
在这些地方,解放军面对的只是镇嵩军派出抢占地盘的小股部队,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只有在泾阳、高陵一带,甄士仁、张九才为救援西安,正与镇嵩军麻振武部交战,解放军第一师突然出现,冲散战局,甄士仁、张九才、麻振武无力抵抗,分别退向三原及西安。
一开始,刘镇华并未意识到解放军有将其围歼的意图,虽然得悉解放军无意妥协,但让他就此放弃西安退入河南,又绝不甘心。为缩短防线,减少损失,刘镇华将镇嵩军第二师、第四师两万五千余人,由咸阳北撤至渭河南岸,妄图凭借渭河、沣河天险,阻击解放军。与此同时,刘镇华完全不顾伤亡,加紧攻击西安,冀图能早日攻破西安,再与解放军或打或谈,就能占据一些优势。
刘镇华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但当麻振武部由高陵撤退至西安外郊、外围区县陆续被解放军攻占的消息传来时,他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急忙往蓝田方向增加兵力,希望能保证镇嵩军的补给线及退路不失。但随即噩耗传来,这部镇嵩军在甘峪、南枝一带遭遇解放军第八师,全军覆没。
至此解放军的意图暴露无疑,这是要将镇嵩军不留渣滓,一口吃掉。
危机降临,刘镇华再不顾能否进占西安,随即调动军队,想趁解放军包围圈收紧前,觅其疏漏逃脱。但他又怕西安城内的李虎臣、杨虎城、卫定一等看出破绽,突然由城内冲出,那样才真是镇嵩军的末日。思前想后,刘镇华只将外围战线的部队分批调离,至于直接面对守军的数万镇嵩军,其生死就只能任凭天意了。
刘镇华率三万镇嵩军,朝东岭、东天子峪方向突围,没料刚通过塔寺沟,正遭遇解放军第一师要封锁南部缺口。一番激战,镇嵩军被第一师突击团的坦克冲散分割,各部失去联系。刘镇华见势不妙,立即率本部镇嵩军急速后撤,直到杜陵才停下暂歇。检点部队后,刘镇华登时悲从心来,三万镇嵩军竟只剩下一万两千人。
等刘镇华重回市郊,决心不顾西安守军威胁,集中镇嵩军主力再次突围时,外围解放军各部已朝西安进军,进一步压缩了包围圈。刘镇华的调令还未传到各部,警讯便由四面八方传来,镇嵩军要想在这时突围,很可能被解放军借机分割吃掉。刘镇华无奈,只得逐步收拢兵力,期望大战中能有机会趁乱逃脱。
镇嵩军军心混乱,士气消沉,刘镇华为鼓舞士气;急向吴佩孚电请派飞机来西安助战;大肆散布飞机轰炸的威力,并向部众宣传:“我军有飞机助战,不管解放军还是西北军,必不是对手。待飞机轰炸之后,我部趁势猛攻,一定能将解放军击溃,打开缺口,就算将其完全消灭,也不是不可能。”虽然内中玄虚甚大,这番话还是起了点作用,军心稍安。
由此,解放军进攻西安的消息也被吴佩孚得知,继而传遍北洋诸系。
吴佩孚接到刘镇华的求援电报,立刻做出判断,陕西即将被解放军控制,凭镇嵩军及驻陕西北军,根本不可能是解放军的对手。奉系张作霖、鲁系张宗昌倒无需应变,但直系控制河南、晋系盘踞山西,都与陕西相邻,身边突然兴起这样一支强大势力,还真难说是福是祸。
尤其是直系。南口大战结束,与西北军的战事便告一段落,吴佩孚正要抽调大批兵力南下,与北伐的**军对阵湘鄂,万一解放军在河南挑起战事,致使直军后防不稳,连锁反应下,足以造成直军在各条战线前面溃败。
吴佩孚已知刘镇华不足指望,随即已北洋联军的名义向解放军发电,要求其将镇嵩军放回,并要求解放军说明其意图,是止步与甘陕,还是要与北洋在豫晋掀起大战。电文中,吴佩孚的口气十分严厉,为表明这是北洋诸系的一致意见,张作霖、阎锡山、张宗昌也同时列名。
吴安平看到这封电文时,冷笑着对左纯庵、安柄朝说道:“自**军北伐,民国局势已然骤变,北洋只看到自己击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浑然不知其时日无多,倾覆在即,现在居然还想来恫吓我们。”
左纯庵道:“要不要在陕豫、陕晋交界做出点动静,给这些北洋大佬点颜色?目前局势下,他们是不可能再组织联军攻陕的,我们无需畏惧。”
安柄朝摇头道:“我看还是不要,只要不回复就好,何必故意激怒这些人?张作霖、阎锡山、张宗昌或许不会有过激反应,但吴佩孚却很有可能将矛头指向我们,虽然不需畏惧,但必定会使战事拖延,这同样对我们不利。”
吴安平点头道:“就这么办,不用回复,让吴佩孚猜去吧。我倒想看看,他会在河南留下多少部队防备解放军。”。。。
更多到,地址
………………………………
第一百一十四章 席卷关中(5)
佩孚终究没等到解放军任何答复,气得掀了桌子。
吴佩孚倒真有调兵攻陕之心,但湘鄂局势日益恶化,根本不容其另生枝节。无奈之下,他只能从航空队抽调一架飞机支援刘镇华,又命齐燮元代总司令留长辛店处理北线事宜,令陈德麟、刘玉春所部南下,驻防郑州,以防备解放军攻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