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1925-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安平安排陕西高等检察厅,在西安就万县惨案对英国提起公诉,陕西高等审判厅在西安受理此案,并对缺席的英国政府及相关责任人做出如下判决:“嘉禾号”、“威警号”、“柯克捷夫”等几艘肇事军舰的舰长被判死刑,其下水兵依职位各被判处三年到二十年监禁;“万通轮”船长被判死刑,其下船员俱为终身监禁;太古公司被判罚二十万英镑;英国政府被判罚四百万英镑;所有判决将在十年内强制执行。
审判的全部过程,先是刊登在《兰州日报》、《新秦日报》等几家报纸上,引起甘陕百姓热论,随后又被《世界日报》、《大公报》、《申报》等上百家报纸疯狂转载,继而又登上了英文报纸的头版头条,最后又由中国扩散到东南亚、日本、北美及欧洲,在所有列强国家内部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议论。
在英国人看来,这绝对是挑衅,但是对于西北,他们根本找不到抗议及施压的渠道,吴佩孚也不好用,解放军根本不将他这个失势的玉帅看在眼中。而且,非但英国人,几乎所有报导这一事件的东西方国家,都将这次审判看成一场闹剧,毕竟连美国这样的工业第一强国,都未敢说有挑战大英帝国的勇气。
此事在列强中传为笑谈,很长时间内都有人拿这件事做谈资,以证明中国人的愚昧及虚弱,而且给它起了一个“中国式抵抗”的谑称。直到解放军进入**,并在藏南大败英军,以数万俘虏的性命威胁,迫使英国最终交出肇事者及付出赔偿,这些人才知道“中国式抵抗”并非是对中国的侮辱,而是真真切切打在了自己脸上。
列强不拿此事当真,想当真的大英帝国也无处使力,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国家的媒体不跟进炒作此事,因为其国民对这样的事同样很感兴趣。
于是,铺天盖地的评论一波接一波掀起,标题越来越耸动,内容越来越胡诌。竟有人煞有其事讨论起中英对决的胜负来,并以《日落日不落》这样的标题配合,所有人都引为笑谈。但随着金钱滚滚流入各国报社,吴安平又一次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名人。
国人的态度却明显分为两类。
上层社会对此事的态度大致与列强相同,几乎无一不认为这是吴安平的自我标榜,结合其发表的反苏文章,更觉其不是疯了,便是在演一场大戏,根本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不说蒋介石对着党部转来的报纸,看得目瞪口呆,直骂“娘希匹”,就连冯玉祥都被吓一大跳,直摇着头说“他还真敢打这嘴炮”。如果说作为西北军的对立面,吴安平发表反苏言论还情有可原,那么再挑起与英国的争端,就未免太不知死活了。
下层民众对此事却大多赞赏,为之叫好的不在少数。列强在中国横行也非一两年,大规模的抗议及示威浪潮发起过无数次,但每次结果都是相同,弱者的声音总是被有意忽视,施害者依然逍遥,受害者依然在持续遭受伤害。无论如何,西安缺席审判英国,都是开中国时代先河,这样的勇气当然不应该被笑谑。
但这造成一个问题,先前吴安平反苏,现在看又同时反英,那他的政治态度当真有些无法捉摸。虽然有家报社以“民族主义”的论调,分析过吴安平的行为举措,但却没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因为当前的政治气氛,其实就分为联苏的北伐与讨赤的北洋两大阵营,根本不存在第三方态度,自然也没有多少人朝这方面去想。
国内各大小报纸,讨论吴安平及其对时局影响的文章,每日都数以百计,这中间依据阵营划分,自然有打有拉,有赞有骂,热闹成一锅乱粥,一时间竟压过了对北伐进展的持续关注,直到蒋介石三打南昌,于十一月一日顺利将之攻陷,舆论才重回主轴,将西北之事重又抛之脑后。。。。
更多到,地址
………………………………
第一百四十七章 民心向背
第一百四十七章民心向背
舆论的焦点虽确实集中在吴安平身上,但事态的发展却也出乎冯玉祥预料。
最初他授意《西北民报》指称吴安平成立临时政府,是意图将西北分裂出民国框架,本来这种攻击堪称犀利,无论吴安平如何辩驳都难逃质疑,但任何人都没想到,吴安平面对这样的指责,居然不是第一时间驳斥,而是以反苏及反英的政治表态,将舆论搅成一潭浑水,模糊了焦点,偏移了话题。
令冯玉祥欣慰的是,吴安平确实遭到许多抨击。其对苏联及斯大林的攻击,虽有不少实证及注水证据支撑言论,但与北伐大势相逆,遭到部分左派力量的围攻;其对英国的缺席审判,虽是对万县惨案后高涨的反英浪潮的附和,却实在更像一场闹剧,不但引来左派及右派力量的讥讽嘲笑,更招来苏联及列强的齐声奚落。
当然,支持吴安平言论的虽不在多,也绝不在少。
毕竟,当前民国各支势力,除吴安平外,从没有其他人旗帜鲜明表述过,中国的事情不需要任何外国势力插手。在《苏联帝国主义》一文中,“四万万人齐努力,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言壮语,确实触动无数国人最敏感的神经。遍数近百年来的历史,东西方强国从没有一个是到中国寻求友谊的,枪炮声还未远去,那屈辱的烙印还在灼烫国人的记忆和身心。
《到西北去》,这是十月二十六日《申报》一篇文章的标题,虽然旋即便被其他更吸引眼球且数量巨大的政论文章,给卷到了不知哪里,但还是说明在这场持续半个多月的舆论热潮中,吴安平确实赢得了部分国人的认可。
对冯玉祥来说,舆论虽极大偏离他设想的轨道,但基本目的已经达到。吴安平的一番反苏言论,与国民政府的“联俄”政策相抵触,等于主动站到了北伐的对立面,既然西北军已加入国民政府,誓师北伐,解放军及吴安平自然是讨伐的对象之一。
尤其让他高兴的是,吴安平对苏联及斯大林的口诛笔伐,在引发苏共内部轻微混乱的同时,也激起苏共整体强烈的反弹情绪。在这件事上,作为政敌,季诺维也夫和托洛茨基等人,对内自然充分利用吴安平提供的“证据”,以攻击苏共总书记斯大林,但对外,这些反对派却与暴怒的斯大林持同一立场,将吴安平列为必须惩罚的苏联敌人。
乌斯马诺夫向冯玉祥转达了苏共中央的最新决定,称中央委员会已一致同意,对西北军紧急追加两百万卢布的军事援助。这自然是西北军的意外之喜,冯玉祥知道苏联这样做,无非是为间接惩罚吴安平。为将援助落到实处,他甚至将出兵日期向后推移半个多月,定在了十二月初,生怕万一解放军败得太快,援助可能泡汤。这也难怪他,西北军实在太穷了。
借助这次舆论热潮,吴安平其实也是收获良多。
他更关注甘陕内部的舆论风向,虽然没有直接回应《西北民报》和《英文导报》的质疑,但自身一些政治观点却已经表述明确,这种强烈的民族主义姿态,得到了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普遍支持,同时也使政府、集团、军队三方思想得到了统一。另外,随无数报纸的热议,他第一次拥有了广泛的知名度,这自然有利有弊,不过甘陕已足自保,利还是要大于弊。
一旦有人提出某个观点,无论其有多荒谬,都必然会有一些拥趸出现,更不要说吴安平的观点,在民国还有些市场。当然,越对民国现状有着深刻了解的人,越感觉吴安平的言语假大虚空,但同样,越有救国救民激情的人,也越容易被这些言语蛊惑。这意味着,会有不少主动奔向西北,验证那一点希望是否还存在于现实。
吴安平自然早有预料,解放军与西北军必有一战,即便不出于政治理念的分歧,也会出于对控制地域的争夺。他本想先搞两年建设,然后才以泰山压顶之势横扫整个北方,为此甚至在攻占兰州后,连甘肃其余六镇都暂时放过,但冯玉祥既已开始制造舆论,说明其战争准备已接近就绪,这样计划就不得不改变,要因应在军事上做出应对。
当然,他有绝对的自信,冯玉祥及其西北军无法撼动自己。这不仅仅是因为解放军有武器优良,补给充足,更关键民心向背倾向吴安平这边。单一个最基本的口粮保障,就足以使他尽收甘陕人心,或许上层社会还会有许多计较,但普通百姓却最知道应该拥护谁。西北军也号称“不扰民、真爱民”,但口号喊再响亮没用,谁是“真爱民”百姓心中自然有杆秤。
不是百姓太容易收买,而是民国时代的天灾**,确实使百姓经历着难以言述的苦难。
美国记者埃得加?斯诺曾目睹一场令他瞠目结舌的饥荒惨况。四周没有兵燹,可以说是安宁平和,也可以说是一片死寂。没有绿色,树木光秃秃,连树皮也被剥净了。路边横着骷髅似的死尸,没有肌肉,稍有一点肉的立即被吞噬掉了,骨头脆如蛋壳。
所见尽是些已经不能称之为人的活尸首。
他这样形容:“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皱折,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每一根骨头。他的眼光茫然无神,他把什么都卖了——房上的梁,身上的衣服,有时甚至卖了最后一块遮羞布。他在烈日下摇摇晃晃,**软软地挂在那里象干瘪的橄榄核儿——这是最后一个严峻的嘲弄,提醒你他原来曾经是一个人。”
“儿童们甚至更加可怜,他们的小骷髅弯曲变形,关节突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皮锯末象生了肿瘤一样。女人们躺在角落里等死,屁股上没有肉,瘦骨嶙峋,**干瘪下垂,象空麻袋一样。”
苟延残喘的人们无力走出饥饿圈,只好卖儿女卖婆姨卖自己。佳县黄河岸边渡口是卖人的市场,陕北人向山西人卖自己的亲骨肉。骨瘦如柴的男女老少黑压压一片,没有哭泣,没有离愁,只有刻骨剜心的饥饿。卖不出去的人就地饿死在那里,最后连人贩子也饿死了。很多饱受饥荒缺衣无食的少女,半裸着身子被装上运牲口的货车运往上海的ji院。
这就是西北的百姓,这就是民国的百姓,饥荒已经如影随形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当时中国人口出生率极高,一对夫妻动辄生七八个孩子,但人口却不见增长,原因是便婴儿死亡率奇高,生的多死的多,死的多又必须生的多。在如此恶性循环中,人命如蚁。
每月三十斤口粮已是最底层百姓月口粮的三倍,可以说,目前甘陕百姓最少有七成在吃着吴安平提供的保障口粮。这七成便是近千万人口,大致吴安平每日要补贴五百万斤、也就是两千五百吨粮食,这样的举动若还得不到百姓真心拥护,那还要怎样做?这就是民心,有时候它似乎不显威力,但所有嘲弄过它的人,最终却都被它嘲弄了。
冯玉祥没算过这笔账,其实不光是他,绝大多数人都没怎么算过。只有吴安平旗下的势力,才清楚事实就是如此,只是他们对外宣扬,在甘陕也没多少人信。虽然无法否认眼前发生的事实,但很多人还固执认为这仅在局部施行,原因其实很简单,不但西北无法提供这样巨量的粮食,整个中国也无法提供。
但事实是,西峰储备区及各地储备库的粮食存量仍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突破一百五十万吨大关。罗家明在世界各地以假钞换购粮食,并源源不断集中到美国的三个仓库区,然后吴安平便每隔一段时间往西峰转运一次,再由西峰向各地分发运送。当然,粮食并不是罗家明唯一在搜刮的物资,但基本每次都能占到五成,这个五成的绝对数量就有十几万吨。
单以陇东集团对董志塬的垦荒,支撑这样的消耗其实有些勉强,但多了罗家明的外部输入,每月甘陕却还能结余近**万吨粮食。现在川黔湘鄂赣五省大饥荒刚过不到一年,各地灾民流落仍超过百万,若算上逃避战乱的流民,这个数字或许还要增加几成,吴安平并非不愿施之国人,但问题在于,这些粮食若送出甘陕,十有**到不了灾民手中,必须另想办法。
口粮保障是一方面,对甘陕的普通百姓而言,捐税已经近乎没有,这非但解除了对经济的禁锢,更间接提高了底层百姓的生存能力。除了政府个别人略有些微辞,可说得到了各个阶层的一致拥护。当然,其他如十二年义务教育等,其实意义更大,只是条件所限,暂时无法全面推广,民众的反响远不如上两项政策热烈。
十月二十六日,在各地政府对辖区内的药铺、医馆等进行核查后,按实际信誉、基本技能等标准,吴安平从中选定二百三十七家,作为定点医疗机构,开始全面推行《国民保障条例》中的医疗保障政策,为此由姬奠川自西北工业银行特别抽调人员,组建了安平保险公司。
这二百三十七家药铺、医馆,医疗水平说不上多高,但都拥有良好的信誉,并具备按症状辨别是否属于细菌感染的能力。虽说吴安平暂时无法改良医疗体系,但却可以依托后世资源,提供大量的抗生素片剂,这样便可在专业的制药公司建立之前,为百姓提供特别的医疗保障,使一些细菌感染类疾病不再无药可医。
当然,抗生素暂时只有两种——磺胺和青霉素,另外还有一种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这些药物暂时都由后世提供,并混合有其他无害成分,使之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及检验。为防止各医馆倒卖牟利,吴安平不但要求各药铺、医馆必须每次记录如何使用,并制定出严格的配额制度,还直接每家发了一颗子弹,警告其一旦捣鬼便将不经审判,直接由军队处决。
配合药物的免费发放,吴安平又直接向安平保险公司注资两千万银元,以充作替百姓缴纳的保险金,这就相当于,他直接为甘陕每个人垫付了一块多银元。同时,《国民保障条例》中的养老保障也开始推行,他同样为戚远山抽调人员成立的寿丰保险公司,注入了两千万银元。这些都只是第一笔注资,此后每年都会有资金注入,规模还将逐步扩大。
钱,吴安平当然不缺,他更发愁如何把钱运转起来。
一来新亚钟表、艾美首饰、乔治商行在各国各大银行积累的款项,已增至数千万美元;二来,罗家明派出大量人手,不断在各国银行存入假钞,其分设的户头存款金按美元计,总额已接近两亿;三来,凭借现在陇东集团的实力,即便由建行、工行发个三五亿银元券,也没人敢说这是滥发,毕竟那些每月都在增长的黄金、白银储备,实值都接近这个数了。
这两项保障政策,是由各地政府部门主导推行的,吴安平并未再发什么通电,虽然兰州及西安的报纸还是不免刊登了相关消息,但甘陕之外信者还是不多。由此,列强甚至又给吴安平安上“最冠冕堂皇的说谎者”这样一个绰号,他们虽能查到吴安平钱财不少,却根本不相信或不愿相信,吴安平有这样的魄力。
不管如何,甘陕两省百姓却为之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吴安平听到各地反馈回的信息时,禁不住就想:由甘陕两地的国共两党支部,冯玉祥该明确民心向背如何,他之所以卯足劲要打,真不知确实是要为西北军找块地盘,还是眼馋陇东集团的财力,想据为己有、取而代之?或许,两种考虑都存在吧。。。。
更多到,地址
………………………………
第一百四十八章人才(1)
第一百四十八章人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