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铁幕1925 >

第101章

铁幕1925-第101章

小说: 铁幕1925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群笑道:“李福林这家伙就是个大土匪,好在没有多大野心。他是在烟馆里帮客人点烟灯出身,能做到军长已经心满意足了,只要总司令不断他的油水,他绝不会胡乱生事。”

    蒋介石慢慢说道:“广西方面新桂系已经成型,以第七军李宗仁为头脑,以黄绍雄和白崇禧为左右手。白崇禧虽智谋过人,但他偏重军事,又太自负,非经邦济世之才。黄绍雄有政治野心,为人狡诈多端,但好夸夸其谈,而且斤斤计较小利,终不过只能起帮闲政客的作用,也不足畏。三人之中,只有李宗仁胸有城府,不可小视。”

    张群附和道:“我看他待人谦和,不露锋芒,看似平庸,实有大志,这人必须用心对付才行。”

    蒋介石咧嘴笑道:“娘希匹,我早看穿他了。出师前,李宗仁在广州住了四五十天,到处攀亲拜友,同**的人和苏联顾问都有接触,这其实就是想探听虚实,摸摸行情,看看我手里有多大的力量。直到现在,李宗仁向广西方面发电报,都是使用自己带的密码,不知道暗地里在搞什么名堂。”

    “李宗仁虽是七军军长,可他的老家还在广西;七军的那几个师长又都不安份,等翅膀硬了一个都不会听他的。只要派人盯紧他,特别注意他跟广西方面的来往,再在那几个师长身上多下些功夫,想来他也掀不起多大风浪。”张群提示道。

    “这一点我早有布置了。”蒋介石看了张群一眼道:“我让机要科专门派人盯着第七军那边的情况,随时把他的谈话和行动用密电报告我。上次李宗仁回去,我给了他们七军一千五百支步枪、六挺重机枪、两部无线电台,并且还告诉他,以后只要第一军有的,也要先照顾第七军。看样子他还知道些好歹,不像四军那些家伙,就像你欠他的债一样,再给他好处,他嘴里也没有半个谢字。”

    “四军有些二杆子货,如潘振山,刚猛有余,谋略不足,终究成不了气候,十师陈真如倒是有些心计,可军事上又不行。我看最可畏的还是**团团长叶挺,这人孙总理在世时就很器重,论地位应当在陈真如之上,可他甘愿放弃高位,接受**的命令去充任**团团长,不能不说是有相当的政治头脑。再看他在两湖指挥的这几仗,真可说有制胜千里的大将之才,此人若能为所所用,足可抵上十万精兵。”张群有些感慨道。

    蒋介石连连摇头:“他比陈独秀还赤化的厉害。听说发生‘中山舰事件’后,他在**团讲话,把我比作第二个陈炯明娘希匹,要不是还要他带队伍北伐,老子现在就能收拾了他”他的语气变得凶狠起来。

    张群温和地劝慰道:“宰相肚里能撑船,说什么由他去,只要他在前头同北洋拼命,我们就当什么话都没听见。”

    蒋介石显然不愿意再多说**团的事,又接着刚才的话题道:“湖南方面,也不是五个指头一般齐的。论声望和资历,当然以谭延闽最高,这人面善心狠,八面玲珑,哪方面都可以用他作号召。不过我已经推举他做了国民政府的代主席,占了汪精卫的位置,也算是位极人臣,想必他不会再怀什么异心了。”

    “程潜野心也大。他精明能干,又恃才傲物,在湖南早已有取谭延闽而代之的抱负,他之前拼命反对唐生智归顺,并且尽量讨好**和广西方面,也正是想得到他们的支持,日后好同唐生智争个高下,当他的湖南王。这次我把程潜的第六军放到江西这边,让他做前敌总指挥,也算给他很大面子,至于将来湖南的地盘到底归谁,我对他说:‘你追随总理在前,唐生智归附**在后,论功行赏,当然要有前后之分了。’”

    “这个话说得好。”张群表示佩服道。

    蒋介石笑了笑,却又深沉地说道:“不过,日后程潜未必能斗过唐生智。姓唐的这家伙翻云覆雨,非同一般。他靠吴佩孚的支持赶跑了赵恒锡,后来又不买吴佩孚的帐,最后叫吴佩孚打得没有退路了,这才过来跟我们联络,让我们出兵帮他打吴佩孚。谭延闽和程潜一提起这人,就是一肚子气。他们说,这样的人要**,除非狗改得了吃屎。不过,这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他们两个又何尝不是这样。”

    张群郑重道:“唐生智日后必反,我们对他得多留心些。”

    蒋介石点头道:“我有这预料。娘希匹,听说唐生智在他的第八军里,培植亲信,要求部下像儿子服从老子一样听他的话。他身边还养了个和尚,整天为他抽签算命,说他的命相如何如何好,他也把那个和尚捧得像神仙一样。有人告诉我,那和尚曾跟唐生智说,我蒋介石过不了他第八军那一关,唐生智也信了,自以为有天命。娘希匹,看样子他的胃口不只是想当个湖南王,总有一天我要好好收拾他。佛教将军?狗屁”

    张群不觉莞尔,轻笑道:“唐生智自然不是总司令的对手。”

    蒋介石赞许地看了他一眼,又更加踌躇满志笑道:“欲求生受用,需下死功夫。总理一生吃尽苦头,东跑西颠,搞了十几年的北伐,也没打出过韶关,现在我们刚出广东几个月,两湖就已到手,江浙眼看也要收复,没有一点纵横捭阖的手段,哪里会有这样的成绩。我跟你说这些,是想让你知道,吴安平即便再厉害,也总会有弱点,只要有弱点,就不难找到应对的手段。本来我们要整治的人就已不少,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再来一个吴安平又能如何?”

    张群已经听出,虽然他对吴安平还缺乏了解,但对自己的权谋手段却极具信心。不管如何,作为领袖有这样的信心,自然是值得肯定的,于是,他也很凑趣地送上了一大堆赞语,把蒋介石直接捧到了天上。

    直到副官过来提醒,陶醉万分的蒋总司令才记起,该下达进攻南昌的作战命令了。。。。

    更多到,地址

………………………………

第一百四十三章 西北军重整

    

    第一百四十三章西北军重整

    北伐至今,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还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果,但随着**军接连不断取得胜利,各路诸侯都在扩军,他要保持绝对的权力,这方面自然不能落后,也要大肆扩充军事力量。一方面,苏联的援助到达广州后,他会暗自扣下一部分,暗自交予第一军培植实力,另一方面,他仍把持着黄埔军校校长一职不放,以求通过师生关系间接提升其在军界的影响力。

    蒋介石治军,有着极其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形成他与军队之间休戚相关的关系。他曾研究过曾国藩和胡林翼的带兵经验,并刻意模仿。曾国藩的军队都是依靠同乡、亲戚关系建立起来的,官与兵之间不仅仅是上下关系,还有血缘、地缘关系,谁招来的部队就听谁的,但高级将领又都听曾国藩一人,即使清廷也难以指挥,离开了曾国藩,谁指挥都不灵。他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将最好的装备给黄埔系,尤其是嫡系的第一军,对那些听话而且有才能的学生则破格提拔,对那些有过错的学生往往网开一面,给予他们新机会。作为整个北伐**军的总司令,他这样做自然招来不少非议,而第一军偏偏也不太争气,论战功现在连唐生智的第八军都比不上,这自然招来各方嘲笑,也令他这个总司令颜面无光。

    第一次攻打南昌,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王柏龄就出了大丑。

    当时,北伐军进攻南昌的主力,主要是第六军程潜部万余人,另加第一军第一师。王柏龄没有执行切断南浔路的命令,使孙传芳得以从容反攻,这且不说,另王柏龄进入南昌后得意忘形,夜宿ji院寻欢作乐,结果孙军突然进攻,第一师因军中无主,几乎全军覆没。王柏龄只身逃出,虽现仍未找到,却已得了个“ji院将军”的谑称。

    蒋介石把各师长骂得狗血淋头,第一军战绩也未得到改观,没办法他只好亲自出马,指挥第二次攻打南昌之役。但掌控欲越强的人,越不容易看清自己,蒋介石玩弄权谋政治,几乎没人是他的对手,但说到领兵打仗,他还真不够看。他是知兵,但仅知兵,还不足以保证赢得战争的胜利。

    北伐军二打南昌声势搞得很大,蒋介石根本没想过失败的可能,既然份属必胜,声势越大自然越能增加威望,为此他没少费心思。可惜的是,刚刚和张群议论时局时,还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蒋总司令,并没料到南昌城内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竟组织大批敢死队,趁月黑风高从城下水闸破关而出,令攻城的第一军秩序大乱,旋即溃败。

    蒋介石几次握住白崇禧的手问怎么办,幸亏小诸葛事先已在赣江上游搭了浮桥,第一军残军才得以撤至西岸。蒋介石假意兵败殉国,其间更有一则五省联军发布他阵亡的假消息传出。其实,第一军将士虽死伤惨重,蒋总司令本人却毫发无损,只是受到惊吓,颜面上更不好看而已。

    孙传芳在南昌被围时,已向奉系求援,结果连他都没想到竟是己方大胜,不过他并没有高兴多久,蒋介石领兵打仗差些,政治手段却玩得得心应手,只一个兵败殉国的假消息,就将局势再次反转过来。

    由于**军一旦在江西战败,其结果将威胁湘粤甚至导致整个北伐的垮台,所以各方注目。**也开始调动组织,集中力量拆孙传芳的台,而张发奎也率第四军自武昌东下,李宗仁则率其第七军自赣北南下,连战皆捷。

    蒋介石随即制订“肃清江西计划”,左路由李李宗仁与张发奎协同作战,右路由朱培德的第三军负责,中路则由程潜的第六军负责,而第一军仅为预备队。此次攻势,蒋介石吸取教训,不再急于夺取南昌,而寻机歼灭孙军主力,并意图切断南浔铁路,以绝孙传芳后援。一时间,五省联军的处境又恶化起来。

    且不说蒋总司令如何重铸军威,单看其以自身超高的政治敏锐性,能只凭转自西峰的系列通电,就将对解放军及吴安平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视为仅次张作霖的北方大敌,便知其能于数年间篡取**政府最高权力,确实有其必然,绝非侥幸。不过,此时最关注解放军及吴安平的,还不是蒋介石,而是由苏联回国刚满一月的西北军统帅冯玉祥。

    在十月三日,西峰发出昭告西北临时政府及新民党成立的通电之时,冯玉祥能拍桌子叫好,狂喜失态,自然不是为支持吴安平,而是感觉终于找到了讨伐解放军的最佳借口。只凭那些通电,冯玉祥就能把一顶分裂民国的大帽子,给解放军及吴安平直接扣到头上,视其为新军阀进行十足正义的讨伐,至于吴安平真实意图如何,他根本不需要理会。

    五原誓师后,西北军残军华丽转身,加入到国名**军的序列,高举北伐讨逆大旗,一时军威大振,不仅使分崩离析、濒于消亡的军队枯木逢春、旱苗得雨,重又获得生机,而且使叛将离兵闻风而归,纷纷来投。原已为晋军收编的石友三、韩复渠、陈希圣等部,又重新回到了西北军旗下。

    当初西北军南口战败,韩复渠、石友三、陈希圣等觉前途渺茫,便想保住军队另谋出路。当时追击西北军正是晋军,而晋军主将商震未投阎锡山前,曾因参与二次**被陆建章扣押,正是凭冯玉祥力保才重获自由,两人颇有交情,有这缘由,韩复渠、石友三等便商量投靠商震,或许还能保有军队。

    他们找到商震说:“我们算你的部队,你给我们粮饷,但是不能解散我们的军队,还是我们自己带。要不然的话,我们就跟你拼命,我们虽然在南口已经垮了,但总不能饿死啊。”商震回去给阎锡山一说,阎锡山就同意了。

    冯玉祥抵达五原后,电令韩复渠、石友三等到五原开会,这些叛将本不敢去,后经冯玉祥派张允荣、萧楚材到各处解释,加之石友三老父严责其不应忘恩负义,叛离冯总司令,这些人又终究畏服冯玉祥,这才回头听令,陆续赶赴五原。冯玉祥自觉这些人吃足苦头,投敌也多是不得已,便只申斥几句,并没有严厉追究这还属第一次的部队倒戈事件。

    阎锡山得知这些降将要率部离开晋军,当然怒气冲天,这就相当于替冯玉祥白养了一个月的兵,结果连根毛也没捞到。但是,阎锡山派人拦截劝阻,韩复渠、石友三等人当即便翻脸,纷纷道:“投靠晋军本就是为了粮饷,你莫真以为我们就是你的兵了?”阎锡山毕竟不愿与冯玉祥这时再起冲突,只得退让,就此吃个闷亏。

    为做好倒戈部队的工作,迅速占领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战略重镇——包头,同时打通库伦与绥远之间的交通要道,便于接收苏联援助的军需物资,根据**员刘伯坚及苏联顾问乌斯马诺夫的建议,冯玉祥将西北军的总司令部由五原迁到包头,驻扎在西脑包阎家大院。他深感新败之余,各部军纪废弛、军心涣散,便接连召开军政会议,开始大规模整顿及改造部队。

    冯玉祥下令恢复佩带“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臂章,重申买卖公平、借物要还、损坏赔偿,不擅入民宅,不调戏奸污妇女的军规,并亲自带队查街巡视,一旦发现扰民之事,便立即按情节轻重,予以处罚。包头县长备了一桌酒席,想犒劳将领,冯玉祥却令撤席,不准享用,并质问该县长:“你这种行为岂不是巴结长官你是哪来的钱?凭你这样做,就不是爱惜人民。”

    为重振军队士气,他除派政治工作人员到各部队讲解外,每早还要集合各部首长和司令部人员,亲自训话。每次训话必有六问:你我的父母是什么人?兄弟姐妹是什么人?亲戚朋友是什么人?你我入伍以前是什么人?你我退伍以后回到家乡是什么人?我们当兵的应该保护的是什么人?以统一士兵思想,激发其战争意志。

    同时,冯玉祥接受刘伯坚建议,在西北军全面建起了政治工作机构。这些政治机构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大都是****员、共青团员和进步知识青年。刘伯坚先前曾分别写信给**中央、旅莫斯科支部、北方区委,要求尽快输送强有力的干部到西北军来。于是,便先后有数百**员到西北军担任要职,其中便有刚从莫斯科回国的二十三岁的邓小平。

    另外,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时,在张家口办了一所西北陆军干部学校,后由于南口战局变化,该校决定撤往包头。七百多名学员主要依靠徒步行军,走了半个多月,在八月底到达包头,并随后举行了毕业典礼。冯玉祥将部分学员分配进驻包头附近的部队,其余则先到新改组成的军事政治速成学校继续学习,然后再分配到各部。

    这样很短时间,南口溃败后本接近崩溃的西北军便面貌一新,重又军威大震。而冯玉祥一直忧心的装备及军需补给,由于苏联援助源源到来,也得到了改善。

    冯玉祥的西北军特别艰苦,其装备可能算是各路军阀中最差的。由于没有自属兵工厂,与北洋诸系翻脸后,武器装备便只能外购,但西北贫瘠而冯部又扩充太快,致使西北军装备总体一直恶劣。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陷入空前政治军事危机。他在电邀孙中山北上的同时,犯了一个致命错误,电邀赋闲在家的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出山。而段祺瑞执政后,屈从列强压力,背叛前约,不断阻挠孙中山北上,为此冯玉祥只能宣布下野,自释兵权,隐居天台山。当段祺瑞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时,冯玉祥为表心迹,开始时是拒不受命,执意说要解甲归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