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卑职丧师辱国,请大将军治罪!”
灰头土脸的谭泰率军回营,第一时间便是来到苏克萨哈面前请罪,毕竟这一次败的太过于凄惨,无论如何都需要给大家一个交代才行。
“一万对上三千明军,自家大军却折了四停有余!谭泰,你还有脸回来?”
苏克萨哈此时脸都有些抽筋了,这次出战的可不仅仅是蒙古人,还有满八旗一个甲喇一千余骑,这一次至少折进去一个半牛录,若是战胜还好,败成这样,叫他如何跟上面交代?
“卑职无能,还请大将军治罪!”
败了就是败了,谭泰也没有任何的辩解,只是不断的叩着头,等候着发落。
眼见谭泰都已经这般了,苏克萨哈反而开始犹豫起来,毕竟谭泰也是多尔衮的亲信,若是真的将他处置了,多尔衮那里他也得有个说法,或者说多少也会被责罚。
除了多尔衮,因为满清只是内部联姻的缘故,大家都是拐弯抹角带点亲戚关系,真个按军规宰了谭泰容易,事后必定会有不少人会忌恨于他,这也不符合苏可萨哈这个精明人的处事之道。
但若是就这般举高轻放,对于他的威信又会是极大的打击。
“鄂尔多贝勒,你看该如何处置?”
眼见下面的满蒙贵族们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一片大彻大悟的模样,苏克萨哈也没了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开始点名。
“这……”这个问题一下子让鄂尔多坐腊了,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眼下看来,苏克萨哈摆明是不想如何重处的,若是建议重罚谭泰,那势必得罪满人。但若真的顺着苏克萨哈的口风,就此轻易放过谭泰,那他便会得罪更多的蒙古贵族,这对于还要在草原上厮混的他,显然是更加不利的。
“大将军恕罪,军国之事,自当有统帅大军的大将军独断。本贝勒又哪里能插话的道理?大将军自断便是!”
既然无论如何说都要得罪人,那鄂尔多便直接将球一脚踏了回来,并不发表任何意见。
“图库巴依贝勒,以你的意思,又当如何处理?”
眼见鄂尔多极为滑溜,苏克萨哈也没有多逼迫的意思,而是转头看向另一人,十分客气的问道。
图库巴依是这次事件的最大苦主,他的麾下在这一次战斗中,死伤最为惨重,此次入关南下平叛的精锐骑兵五千余人,如今剩下的已经不足三千。
“依本贝勒看,此战非谭泰将军指挥之误,委实是明军太过于阴险,这才导致失利。过不在谭泰将军,请大将军开恩!战场生死有命,哪里怪的了谁?既然刀枪无眼,勇士埋骨战场是他们最好的归宿,因此本贝勒并不打算追究谭泰将军的责任,也请大将军能够网开一面,饶过谭泰将军这一回!”
眼见苏克萨哈目光中闪烁着光芒,图库巴依立即明白过来,对方这根本就不是想处置谭泰的意思。
而将自己点名,更多也只是走过场罢了,毕竟满清军规十分清楚的表明,这种大败会有何等后果,至于军纪,图库巴依相信苏克萨哈绝对要比自己还要清楚。
之所以这般破例向自己,绝对不是满清突然学会尊重蒙古人,而是苏克萨哈想听到的便是自己不计较此事,让苏克萨哈能有个台阶下,放过谭泰这一回,毕竟满人又几时需要问过别人的?
弄明白道理后,图库巴依虽然快要将牙生生咬断,但也只能陪着笑脸,表示自己根本一点也不介意,并且十分不情愿的替谭泰这个混蛋求情。
“请大将军开恩!”
眼见苦主都放弃了追究的想法,其他损失不大的满蒙将领们,根本没有人反对,全部跪府于地,齐声劝道。
有了这个台阶下,苏克萨哈松了口气,再假意严辞斥责了几句,便即十分大度的选择了尊重众人的意见。
不过因为此事,大家对于苏克萨哈的态度都是心知肚明,尤其是蒙古贵族方面,对于满清内部相互包庇的态度都是洞若观火。虽然碍于满清势大,无人敢于在面上露出不满,但是内部出现裂隙却是不可避免。
也有一些目光长远的人,已经开始隐约的想到,满清已经开始走上了下坡路,毕竟这般赏罚不明,相互包庇,军心士气都会不断下滑,已经慢慢走上了大明的老路。
不过在明军巨大的军事压力下,这些矛盾暂时还不可能会爆发,毕竟刚刚发生的这一战对于满清的震憾是极大的,头一次在自家起家的骑兵战之中,被人数远逊于自己的骑兵打了个灰头土脸,虽然明军有取巧的成份。
比如说墙骑兵的突然出现,是清军根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但是对于已经有经验的清军来说,想要对付他们办法便多的是,再次碰上后,就不会再吃这么大的亏了。
正在上升期的满清将领,根本不是后世鸦片战争时的同行所能比拟的,他们更懂得学习,也更懂得变通。
但如今吃了这么一个爆亏之下,清军终于放弃了之前的狂妄嚣张,开始真正正视起绍武朝廷及其麾下的军队。
绍武朝廷下面还有多少这样的骑兵?他们的步军战力又是如何?
再一想到情报上提到的八万到十万的明军来援,所有清军心头都开始产生沉甸甸的压力。
第164章 出战
六月底,因为受到任良朋在前线大兵的消息的鼓舞,原本还忐忑的明军,士气开始空前高涨。
原本计划的休整计划,在全军的强烈要求下,只能草草结束,士气难违之下,朱聿鐭只能选择妥协,在接受了最近的物资补充之后,便即率领大军继续向前开拨。
大军顺赣江而下,连续拿下首鼠两端的江口,韦溪等地,三天后便即出现在南昌城下。
满清大军并没有轻举妄动,只是坐看着明军靠近赣江修筑营墙,在南昌东南方向立下大营,双方遥遥对峙。
虽然双方大军都没有动静,但是斥候的交战却是从来没有断绝过,双方都在拼命的侦查着对方的底细,并且拼命的将对方不怀好意的目光给挡回去。
几天下来,明军的斥候明显单兵作战能力不足,被清军不断的压缩而后,只能维持着大军十里范围内的屏障。
不过朱聿鐭也不是一个干挨打不还手的角色,明军的骑兵无数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不过清军,但在水师上,明军却是占据着绝对优势。
依靠着强大的水师,不断的袭扰着对方的大营边缘,令清军取水的效率极大的降低下来,每次出来取水,都需要派出大队人马掩护,同样苦不堪言。
这个时代的军队,基本上都是离开水路就打不了仗的存在,无论是军中取水使用,还是利用水流的便利运送物资,都离不开水路。越是庞大的军队,就越是离不开水路的支持,否则单靠陆路运输,每日的消耗就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明军到来之后,除好扎好营垒之后,便即再无任何动静了。每日间只是坚守营垒,根本就没有野战强攻的意思。
这一次,朱聿鐭的态度极为的坚决,强行将所有请战的声音压制了下来,根本就不理会清军日渐嚣张的挑衅,只是一门心思固守营垒,拒不出战。
面对着明军的坚沟深垒,清军上下都是头疼不已,强攻数量不弱于自己,并且有着坚固防御的阵地,困难度之大自然可想而知,但若是这样耗下去,他们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好果子吃。
毕竟他们千里迢迢而来,并不是来对峙的,而是来平乱的,这般对耗下去,不说迟迟无法将叛乱镇压下去的后果,就算消耗无数粮草的问题,就能让北京震怒而降罪。
但是这会儿却因为数万明军就在身边不远处虎视眈眈,他们根本无法进攻南昌,更别说将城中龟缩不出的金声恒千刀万脶以告慰圣天子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昌城外的清军越来越沉不住气,已经陆续发动了数次试探性的攻击,但却在明军的火炮、火铳齐发之下,无功而返。
七月十六,在双方大军对峙已经快有半月之后,情况终于出现了变化。
就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已经被明军折磨的有些神经衰弱的苏克萨哈彻底放弃了所有面子和尊严,拿出一本三国通俗演义,苦读了良久之后,终于想出了办法。
当天他便派出数千骑兵,不仅将老朱家十八代问候了一整遍后,更是派出数名炮灰,给朱聿鐭送来了一套女人衣服,并且附上一封信,言称若是大明皇帝不敢出战,可着女装,他定不会再强人所难云云。
苏克萨哈这举动将明军彻底激怒,群情汹涌的都快要炸了锅,这一次就算以朱聿鐭的谨慎,也在啼笑皆非之中,再也无法坚定防御了。
在这种羞辱之下,若是再不出战,他的威严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害,更可怕的是,明军军心士气也会跟着遭受到重创。
若是没有之前的大捷,朱聿鐭还能安抚一二,但在任良朋珠玉在前,受到刺激的明军官兵已经多少有些飘了。
所谓劝将不如激将,明军已经被自己严令防御之下,弊了这么多天,也该将这股子怨气给发作出来了。
当朱聿鐭宣布出战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明军大营都欢呼起来,大军陆续出营,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式。
明军终于开始有所动作,苏克萨哈委实喜出望外,根本没有任何耽误,一连串的命令跟着传递了下来,同样弊了近半个月的清军也以极高的速度完成集结,开始迅速的列阵。
苏克萨哈敢于野战的信心来自于己方强大的骑兵队伍,满清大军虽然也仅仅七万余出头,但是骑兵数量足有五万出头。
这虽然是极大的优势,也是清军最大的短板,因为维持五万步兵与维持五万骑兵,所付出的代价完全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后者需要的粮草辎重可能是后者的十倍之巨!
江南虽然富庶,但一直这么千里迢迢的输送粮草,也肯定比不过两广、湖广在手的朱聿鐭。
而满清虽然对一路攻占的城池大肆屠杀洗城,但是满清的凶名早就在外,妇孺皆知,因此当明军开始撤退之时,大部队百姓都直接逃散入深山,躲避战祸,能够给清军提供的粮草支持并不多。
所以只要一直对峙下去,首先撑不住的肯定会是满清一方,这也是苏克萨哈拿着本三国演义就敢称计的原因。
这会儿见到自己的计策生效,苏克萨哈根本不愿意放过这唯一的机会,立即大军开动,向前逼来。
明军的阵势是鱼鳞阵,一个个步兵方阵组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大阵,可攻可防。
正面大大小小的方阵一环套着一环,左翼兵力最为雄厚,大半的兵力都集中在左翼,右翼则是浩浩荡荡的赣江,后顾无忧。
在大军的侧后,则是任良朋还剩下的两千余骑兵作为中军压阵,除了负责保卫朱聿鐭的安全之外,还肩负着一旦大军野战胜利后追击的任务。
虽然是照搬戚家军的大阵,但在这个没有知识产权的年代,朱聿鐭丝毫不觉得丝毫的惭愧。
朱聿鐭此时身披着拉风的黄金战甲,头顶更是飘扬着天子旗帜,左右皆是雄壮的骑兵护卫,看起来威风凛凛。
清军的阵势则是十分的松散,隐隐能够看出来,分为左中右三个方位,中军是步兵,左右两翼皆是骑兵,显然打着的是中军防守,两翼突破的打算。
虽然这是老一套的风格,但在战场上,越是简单的布置,反而却会越有效果。
这一次,朱聿鐭却是丝毫没有畏惧的想法,相反在看着全军尽出的满清大军,他嘴角甚至还露出一丝得意的轻笑。
一会还有一章,还在努力中。
第165章 试探
朱聿鐭当然不是被激怒出战的,在看到女人装饰之时,他甚至都忍不住想要大笑出声。
所谓四大辅臣就这点能耐可言么?连个正经一点的计谋都想不出来,还真把三国演义当兵书了!
原本听说对手是满清后世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他还有些忐忑难安,毕竟在他的固有意识中,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就没有一个简单的货色。
但一路听来的战报与消息,这个苏克萨哈晕招频出,而且还没有什么急智,战场上的亮点更是乏善可陈,完全就是一个靠着满清八旗凶名的花架子,也难怪在历史上,最后被鳌拜虐的死去活来,最后被他的主子与鳌拜联手弄死。
最可笑的是,直到他死时,他都不明白他为什么会死,估计还会将鳌拜当作生死仇敌。
事实上当他作为多尔衮之后接管两白旗的旗主,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这个位置是谁坐谁死的。
巅峰时期的两白旗对皇权威胁之大,可谓有目共睹,福临又怎么会放任有人手握两白旗?若是再来一个皇父摄政王,那虽然福临基本上都没有脸了,但也不愿意再被人剥一遍脸皮。
哪怕这个人积极向自己靠拢,那也断然容忍不了!
因此苏克萨哈在接任两白旗旗主之位时,就已经注定了他的下场,那便是累及全族。
如今朱聿鐭之所以出战,并不是因怒兴兵,也不是真的要跟清军决一死战。
在他摆出防御力最强的鱼鳞阵之时,就已经注定,这一战基本上都是以防守为主了。
鼓号声中,明军开始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那便是各级将领开始对帅旗进行回应。
朱聿鐭如今学的最多的便是放权,因为他自知是中人之资,不是象韩信这样的兵家天才,索性给予将领们充分的自主权,他只是把控全局,调动各军相互配合,处理突发事件。
因此帅令的旗语并不复杂,只有有限的十几种变化,这倒也符合这支基本上由新兵组成的大军,太过于复杂的旗号反而会让大军出现混乱。
这样的布置在进攻之时,自然是灾难性的,但用于防御,却是问题不大,正好也可以锻炼一番他的指挥能力。
好在如今的明军士气虽高,但是正常人头一次面对这种大场面,都会有些心虚,大多都会下意识选择先防御一番,试试对方斤两。因此明军官兵从上到下,基本上都对朱聿鐭防御阵形没有什么异议。
而南昌城驻军也不可能作壁上观,除去必备的守城兵力以及一支预备队外,全军主力尽数出城,在城南立阵,遥遥与援军呼应,这可是一支劲旅,由不得清军小窥。
三通鼓罢,双方大军都基本整理完毕,清军依旧如往常一般是主动出击的一方。
数千骑兵呼啸而来,却并不是攻击,而是试探明军火力布置,寻找明军的薄弱点。
数千骑兵比起双方近二十万大军,完全就不够看,但是朱聿鐭麾下的新兵却基本上都是第一次直面如此众多的骑兵。
数千骑兵一旦奔腾起来,宽可达数里,激起的烟尘仿佛能够笼罩住整片天空,让天地都似乎变得昏暗起来。
更重要的是,那股子居高临下似乎要踏碎天地间一切的气势,最是压迫人。
这也是步兵面对骑兵总是战战兢兢的原因之一,巨大的视觉冲击带来的除了深深的震憾外,也有着巨大的恐惧感。
没有经历过几次战场洗历的新兵,根本就抗不住这巨大的压力。
绍武朝廷的军队,虽然大多都是新兵,但是却没有少受任良朋所率领的骑兵的恐吓,虽然任良朋麾下的骑兵数量巅峰之时也只有三千出头,其中最精锐的一千人一半都是在四处征战之中。
但是剩下的两千骑,却也能给步兵们好好上了一课,让他们明白骑兵冲锋时究竟会是何等的气势磅礴。
因为见的多了,朱聿鐭麾下的新兵虽然大多没有上过几次战场,更是从未见过数量如此众多的骑兵,但是骑兵冲击那股视觉上的冲击力,却是多少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