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明大唐王 >

第61章

南明大唐王-第61章

小说: 南明大唐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人目光对视,都从对方眼底看出愤怒和杀意,但是他们最终却是无可奈何的低下了头,如今的多尔衮势大,根本不是两人能够招惹的起的。
  不多时,多尔衮与多铎便带着十多个心腹奴才行了进来,一见豪格似欲起身行礼,多尔衮赶紧上前一步,轻轻将豪格按住,眼中充斥着一些伤感与怀疑,展颜道,“豪格,你身体有恙,无须多礼。”
  “多谢睿亲王。”
  豪格咳嗽了片刻,这才有气无力的说道。
  “郑亲王也在,挺好,一家人就得相互关照。”
  看到济尔哈朗也在,多尔衮并没有觉得意外,只是轻轻笑了笑,皮笑肉不笑的说道。
  他对于这个政敌,倒是并不太放在心上,济尔哈朗作为舒尔哈赤的儿子,身份尴尬,虽然也立身于摄政王之一,但影响力显然还不够,虽然不能称之谓朝堂吉祥物,但对朝堂大局的影响,也只能用如此而已罢了。
  “睿亲王忙碌国事之余,还要抽出宝贵时间来看望豪格,委实是诸王表率,本王还要多多向睿亲王学习才是!”
  对于多尔衮话里明里暗里的讥讽,济尔哈朗却是哈哈一笑,同样讽刺了回去,暗示多尔衮完全就是猫哭耗子假慈悲。
  对于济尔哈朗的挑衅,多尔衮并没有生气,笑笑便将头转向了豪格,仔细的盯着豪格看了片刻,目光中的疑惑越来越重,沉声道,“江南不安宁,叔父这些时日一直忙着调兵遣将,扑灭这些反贼,倒是许久未来看你了,想不到你竟然一病至斯……”
  “一点小病,却是劳睿亲王挂怀了。”
  豪格眸子露出一丝不屑,很是随意的回答道。
  对于豪格这种有勇无谋的家伙,多尔衮自然可以清晰的看到对方眼中的仇视,但却毫不在乎,再仔细的叮嘱了几句后,便即与多铎告辞而去。
  “你看如何?”
  一出豪格府邸,多尔衮的脸色便即阴沉了下来,轻声问道。
  “确实病如膏肓,绝对无假。”
  身边一个奴才在侧后上马,轻声回应了一句。
  “这就奇怪了……”
  多尔衮脸色更加的难看,在心底也多了一层寒意。
  因为这一次,真的不是他下的手,虽然多尔衮足够狠辣,但是却很少玩这么阴损的勾当,也不懂这些阴损招数。
  在原本的历史上,多尔衮是用‘莫须有’的罪名直接圈禁豪格,最后更是在圈禁之中暴毙而死,虽然过程十分的耐人寻味,但无论如何也称的上是敢作敢为,手段虽然不光彩,但却光明正大。
  而此时的多尔衮显然不可能再这般出手,毕竟历史上的南明已经是昨日黄花,而如此的绍武朝却是来势汹汹,再用这种罪名收拾豪格,军心士气都会产生极大动荡,甚至一个弄不好,八旗内部都会来一次激烈的内讧,这对时局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但豪格病的如此突兀,既然不是自己下手,哪又会是何方神圣呢?这般弄死豪格,罪行铁定会背在自己身上,谁又会有如此大的胆量,敢对两大亲王算计?


第142章 山西
  谋算两位亲王!
  这并不是在说笑,多尔衮与多铎事前已经通过气,两人都没有这般下手,既然不是自己干的,那这般干的人,显然是要通过弄死豪格,然后将他拖下水。
  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后,原本因为连日操劳南征事宜,调试各方物资以供给大军,变得极其劳累,丧失了原本的警觉性的多尔衮,顿时清醒过来。
  敢干这种事情的人,要么是疯子,要么就是拥有极大权柄之人。
  济尔哈朗是最大的嫌疑人,这个顽固的保皇派,向来处处跟自己作对。但不是多尔衮小瞧他,这家伙虽然蹦跶的欢实,但实力却是不足,根本干不出这种事情。
  而且动机也是一个问题,毕竟豪格作为他最大的政治助力,若是借助弄死豪格来扳倒自己,那只能说完全帮助了自己。毕竟豪格一死,济尔哈朗独木难支,根本翻不起任何浪花。
  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万的臭招,济尔哈朗脑袋又没有被驴踢,肯定是干不出来的。
  另一个嫌疑人物代善,这人老奸巨滑,为人笑里藏刀,倒是有这个本事的,但是却是第一时间就被多尔衮排除在外。
  原因只有一个,这么干,对这个老家伙没有一丁点的好处,毕竟就算把自己扳倒了,他也不可能替补自己上位当上摄政王,这种损己利人的事情,老家伙从来都是敬谢不敏的。
  这个老家伙这辈子就没干过赔本的买卖,没有好处的事情根本不可能让他出手,而且还是这种动辄身死族灭的大事,这老小子躲都来不及呢,怎么会自己深入漩涡中心?
  最后一个有这本事的就是阿济格了,事实上作为多尔衮的同父同母的兄弟,阿济格原本应该与多尔衮多铎站在统一立场的,但这阿济格却是一直与两位弟弟若即若离,若是当年皇太极如日中天也就算了,但如今多尔衮大权在握之下,也是如此,委实令人不好过。
  这人是个没脑子的,倒是有这个动机,但同样也因为这家伙没脑子,缺乏足够手段和灵活性的阿济格,根本无法干的出这种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事来。
  排除了所有人,多尔衮目光再次变得阴鸷起来。
  虽然他并没有听过,排除一切不可能的,那再不可能的也是唯一的真相。
  但是他却第一时间遵循了这个道理,将目光遥遥投向那巍峨的紫禁城,那里有这个能力的人,也有这个动机的人,更可怕的是,那人,这两样东西都有!
  一旦猜到背后的指使人,多尔衮顿时觉得豁然开朗起来。
  是的,豪格虽然重要,但同样是那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弄死豪格对那人来说,完全是利大于弊,毫无可惜之处。
  豪格虽然死了,但是两黄旗并不会死,反而因为少了豪格这个中间人,会更加向那人靠拢。
  济尔哈朗不用说,手底下的镶蓝旗自然是靠拢向那人。
  最妙的是,其他各旗旗主,也会因为自己如此‘狠辣’的作风,开始人人忐忑难安,保不齐也会暗中投向那人。
  甚至万年中立不倒翁代善,估计也会同样认为是自己太过残暴,然后带着两红旗保持着倒向那人的中立!
  “真是好手段啊!大玉儿,我还真是小瞧了你!不过,你若是以为这样就能扳倒我,为你儿子铺路,那未免也太小瞧我了吧!”
  不知不觉之间,多尔衮已经回到了自己的亲王府,再望向皇宫方向,目光中也多了些复杂,更添了几分凶戾。
  ……
  山西。
  原本准备征讨喀尔喀蒙古人的大军,如今却是再次被遣散归各地,放弃了原本的这一预定计划。
  但是这并不代表山西便可以轻松下来了,相反局势却是更加的紧张起来。
  战争,向来便是进攻者占据优势,一旦大军开始分散防御,那也就意味着处处被动挨打的时候到来。
  若仅仅如此,那倒也并没有什么。
  在大明中后期,山西的边军一直就是这么龟缩着过日子,过了这么多年,不仅习惯了,也总结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防御办法。
  虽然还是抗不住蒙古人的大举进犯,但对付一些想入关抢一把回老家逍遥一番的蒙古部族,却还是绰绰有余。
  但南方的局势越来越动荡之下,这些山西兵不仅要防守自己的防区,还需要抽调大批精锐南下,准备参与新一轮的南征。
  这不仅是削弱了山西的边防,毕竟一下子抽调过两万的战兵,让山西边军不仅无法进攻,连防守这么漫长的边境都变得极为困难!
  更可怕的是,不知道南方究竟发生了什么,居然一次性的抽调如此多的军队南下,这可是从来没有过之事,更是令得山西的边军军心动荡起来。
  相比于军队,地方上的动荡更加的剧烈。
  这一次,阿济格亲自来到山西,不仅强行调走大批战兵,更是如同竭泽而渔一般,大肆在山西抽丁加税,甚至不惜大肆制造冤案,将一大批山西士绅满门尽灭,掳走所有的财产以补充军用。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山西便即爆发出数十起暴乱,虽然这些暴乱在满清大军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但却让山西的局面更加的动荡起来。
  为了保持山西的稳定,并不善长内政的阿济格没有进行安抚,反而直接以屠刀说话,不仅大肆派兵四处劫掠,更是调动大军不断的扫荡山西不安定因素,以高压的态势让山西安定下来。
  但这种作法只是治标不治本,虽然还敢于作乱的人一下子少了许多,但所有人的怒火都在压抑着,只等着一个爆发的机会。
  五月,怀仁大户许辅邦在得知自己即将成为下一个被收拾的大户后,果断大肆撒钱撒粮,很快积聚了数千同样不堪被压迫的百姓,直接攻破怀仁县城,将满城清军官吏杀了个干净。
  这种挑衅的行为当然不可能被阿济格所容忍,为了给汉人一个血的教训,阿济格决定这一次来一次大的,不要说反贼,就算怀仁城周边五十里的汉人也一个不留。
  为了完成这一票大的震慑人心,阿济格传令四方,聚集起数万大军,向着怀仁压迫而来。
  所过之地,可谓寸草不生。只要是活口,别说百姓,就连没睁眼的耗子,都得全部被甩死!
  数万大军从三个方向向着怀仁城围拢而来,声势极为浩大,可谓清军数年来在山西等地,少有的大场面!
  便阿济格不知道的是,这声势不仅是浩大,还把另一个人也吓住了。


第143章 姜瓖
  姜瓖这段日子很烦恼,十分的烦恼。
  姜瓖,陕西延川县人,原是明朝挂镇朔将军印大同总兵官。崇祯十七年三月大顺军攻克太原后,他主动派人联络,投降了大顺政权。
  同年五月,传来了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放弃北京的消息,姜瓖又发动叛乱,杀害大顺军守将张天琳,归附了清朝。
  由于他在起兵叛乱夺得大同的时候并不了解清廷有入主中原的意图,拥立了一个名叫朱鼎珊的明朝宗室以续先帝之祀,被清廷斥为大不合理并大不敬。
  七月十五日,姜瓖不得不上疏请求原谅自己不学无术之罪,并且要求解臣兵柄,另选贤能,让自己休息田间,从此有生之日皆歌咏太平之年矣。
  清摄政王多尔衮一面让他继续充当大同总兵,一面警告他洗心易虑,倘仍前不悛,越分干预,国有定法,毋自取戾。
  这年十月,他奉命抽调大同地区的精锐兵马跟随英亲王阿济格西征,在镇压陕北大顺军高一功等部时颇为卖力。
  没想到次年七月他被叫到北京,由大学士刚林秉承摄政王多尔衮的意旨进行质讯,指责他顺治元年六月初八日上表归顺清廷,七月间却用明朝崇祯年号发给文武官员劄符,又拥戴明朝宗室枣强王,此罪不小。姜瓖跪在地上解释清兵入关之初人心未定,不得不采取一些权宜之计,原不敢有二心。
  刚林又无中生有地斥责他去年冬英王西征路出大同,你心生疑虑。最后,才宣布,今大清恩宽,王上令旨许功罪相准,往事并不追究。着你仍镇大同,洗心涤虑,竭力尽心,以报国家大恩。
  姜瓖自以为不费清朝一兵一卒,把大同地区拱手献给了清廷,接着又在陕西榆林击败大顺军,不仅功高无赏,反而备受猜疑。他一肚子怨气,但又不得不叩头谢恩。
  这以后的三年里,清廷对陕南、四川用兵,曾多次征发山西的人力、物力,加重了官民的负担。姜瓖在其中出力不小,但却受着夹板气,有苦功、功劳,却从无上升渠道。
  顺治四年三月,清廷下令在京官员三品以上,在外官员总督、巡抚、总兵各送亲子一人入朝侍卫,以习满洲礼仪,察试才能,授以任使。这显然具有人质的用意。姜瓖接到兵部传旨后不敢怠慢,把长子姜之升送往北京。
  去年刚刚送完儿子,今年年初山西便又开始一轮新的征兵征粮,而且情况更加的严重。
  对于如今的满清朝廷,姜瓖有足够的理由讨厌和仇视,甚至比之李成栋与金声恒更甚一些。
  前面两人,虽然也是不得志,但最起码还是得到了一省提督的职位,但姜瓖献过山西省,更是参加过十数次攻打闯军的战斗,要知道那时的闯营的战力可不是江南那帮子明军能够比拟的,无论功劳还是资历,都要远远超过李、金二人。
  但满清是如何对待他姜瓖的?
  立下无数功劳,但却始终就停留在大同总兵这个位置上,根本就没有动过一动。
  他姜瓖是何等人物,在明、顺、清三方之中,两次反水都导致整个局势截然不同的存在,如今却依旧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总兵职位,一想起来这憋屈事,姜瓖就觉得自己在朋友圈里就是一个笑柄。
  这一次,他比山西所有人都更早的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对于金声恒、李成栋二人这般悍然举事,姜瓖在暗暗佩服之余,同时也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觉。
  但更可怜的是他自己,感觉自己完全就是一个笑话,心中有怨,却是根本不敢有丝毫动作。
  这段时间里,对于山西的乱局,姜瓖完全就是推波助澜的,很多乱军的武器都是他暗地里提供的,更是跟一些反抗的士绅联系极为紧密,尤其是怀仁的许辅邦,他不仅提供了武器装备,更是提供了不少的心腹,秘密帮助其训练军队。
  这种事情只要露了一件,等待他的就只会是灭族之祸,因此当许辅邦被包围在怀仁之后,姜瓖都觉得天都要蹋了。
  他之前一再的告知许辅邦,要他莫要在城池之中死拼,情况不秒立即退至山区,哪怕隐性埋名,只要有自己在,就能保他一家老小安稳。
  但是这许辅邦却是有些膨胀了,拿下一座没多少兵力的县城,就觉得自己能成气候了,居然敢于据城而守。
  如今三面合围之下,姜瓖急的都快要哭出来了,连续派遣数批使者,要求其立即撤出县城,但却始终没有任何的回应。
  如今虽然将心腹从县城撤了出来,但是这种事却已经落下了把柄,那么多人见证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洗的清楚了。
  因此看到阿济格大军扑上前来,他只觉得人生都是一片黑暗。
  不同于金、李二人,山西距离京城只有咫尺之遥,有满清八旗驻扎在旁,在这里造反怎么看都是一个死字。
  但是因为当时的一念之差,希望多给满清朝廷找点麻烦,露了痕迹,完全被逼到了这个份上。
  有数万大军合围而来,怀仁城想要守住,根本就是痴人说梦,一旦许辅邦兵败身亡,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了。
  而且因为自己迟迟没有出兵,将怀仁许辅邦最后一个逃窜的道路堵上,已经让阿济格极其不满,已经派人申斥了数次,若是再这么拖下去,根本不用许辅邦出面指认,阿济格就会疑心自己有问题,然后直接将自己拖出来砍了了事。
  “当初怎么就一时上头,做出这样的事情!如今骑虎难下,委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在自己的节堂之中,姜瓖已经踱步了无数圈了,但却始终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将此事掩盖,心中更是大恨,恨不得直接抽自己几个耳光。
  “东家,事已至此,别无他路了!当早做决断!”
  来回踱步的姜瓖,让他的心腹幕僚都看的有些眼花了,当即轻咳一声,拱手劝说道。
  “如何决断?反了么?咱们打的过么?”
  姜瓖当然明白幕僚的意思,但是一想到满八旗的凶悍,他心中还是有些发怵。
  “如今山西民怨沸腾,江南绍武朝廷又闹腾的极凶,鞑子不可能全力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