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朱聿鐭为自己的安全殚精竭虑之时,远在赣州的任良朋却已经连破小溪镇,黄龙镇,青龙镇,快速杀至了新城镇。
在新城镇风声鹤唳声中,并没有选择攻打这处坚固的据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绕过了新城镇,直接率兵突袭了南康城。
虽然在夺取城门之时功亏一篑,但是以千骑横扫百里,连破数镇,更是差点袭取了赣州南大门南康城,这般嚣张的态度却是极大的震动了江西清军,更是令无数清军愤怒异常。
若非金声恒之前有过严令,估计都有人要出城厮杀了。
第121章 重找一个主子
事实证明,没有最嚣张,只有更嚣张!
任良朋并没有因为突袭南康城受挫,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反而再一次绕过了南康城,杀至赣州城下!
一千明军,竟然这般大模大样的杀至有着近万守军的赣州城下,而且还敢在城下耀武扬威,城头上的清军将领们,只觉得自己的脸似乎在不断被人抽着,左一下,右一下,打的那叫一个快意。
什么时候一触即溃,望到清军旗帜就会猥琐的明军居然有这种气势了?
“军门,末将请战!若不胜,甘领军法!”
城头一片喝骂声中,一个年轻的将军上前一步,单膝跪地,抱拳怒吼道。
这人是上饶参将闵友容,生性勇悍,是金声恒的心腹爱将,本部两千精骑,更是金军中数一数二的精锐之众。
同为骑兵将领,闵友容十分看城下千骑就敢耀武扬威的任良朋不爽,当下第一个站出来请战。
被称为军门的人,名字叫王得仁,是金声恒最心腹的将领。他如今事实上并不是总兵职位,目前的职务只是副总兵,但作为金军中的第二号人物,金军上下见到都得尊称一声军门。
这不仅仅是因为地位,还因为战功,和名声。王得仁骁勇善战,军中向来对之甚是敬畏。
自跟随左良玉之子左梦庚降清后,他与金声恒并没有和其他同僚一样北上受封,而是选择南下经略江西省。
在他们的兵锋之下,南康、九江望风下。建昌知府王域与布政使夏万亨、湖东巡道王养正等辅益藩起兵,拒城死守,急切之间,金声恒拿不下建昌府,得知建昌援军已经不远,都已经心生退意。
不过却被王得仁给阻止了,因为城中守军中有与他有私交极好之人,而且也已经联系上了。
果然在随后的大战之时,这些人纷纷阵前反水,以火箭阻击外地而来的援军。更是纵部在城中杀人放火,并打开城门,引金声恒等入城,建昌城遂破。
另一个更骨头,临汝乡官吏部主事曾亨应,曾经一度倾家募兵,想要誓死拒守,但是王得仁听闻消息后,却是亲自夜率百骑突袭,当夜便将其执杀之。
所有硬骨头都被杀了一遍后,再无人敢于撄锋金军的刀锋,抚州、饶州、吉安、广信,相继破。
可以说,金声恒大军能在江西打开局面,这个王得仁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绝对不能说小。
不过此时这个好战狂人,却是眼睛眯缝着看着城外还在耀武扬威的明军骑兵,似乎根本就没有听到闵友容的话语一般,丝毫没有回应其的意思。
眼见最好战的王得仁居然一反常态,破天荒的选择对挑衅保持沉默,并没有大发雷霆,所有人都有些愣住了,根本不明白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情。
“一千骑兵便敢视我大军如无物,你们难道不觉得奇怪么?本帅行军打仗多年,这点诱敌的小伎俩还想让本帅上当,委实可笑!”
眼见下面的将领们个个都讶然的看着自己,王得仁嘿嘿笑了笑,漫不经心的说道。
这话说的既有道理,亦全是屁话,尤其这话是从向来最喜纵横冲击的猛人口中说出,更让人有种说不出来的违和感。
那感觉就象是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人,突然对一副书法大加赞赏,头头是道的夸奖着字写的如何如何之好一般。
“末将愿意领军出城,试探一番贼寇!”
虽然被隔应的不轻,但是闵友容却依旧是咬了咬牙,再次大声请令道。
“试探个屁,听不到老子的话么?金大帅给本帅的命令是谨守城池,可不是出去和人打生打死,都给老子精神点,老子有些泛了,先回去睡一觉!有啥事,等老子睡醒了再说!”
但王得仁就是这样说了,而且还是这样做的。吩咐一句谨守城池之后,便即施施然的下了城墙,似乎真的准备回军营睡上一觉。
王得仁是轻松的走了,但是却是让其他清军将领人人大眼瞪小眼,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谨守城池?怎么守?难道还怕这些人骑马冲上城墙上来么?
虽然王得仁说是去睡觉,但他却是不可能这个时候去睡觉的。
一来明军的行为确实诡异,二来他的烦心事还真不少,根本不可能睡的着。
自从选择南下经略江西以来,他与金声恒所立之功不知凡几,几乎整个江西省都是他二人打下来的!
按理说,这样的功劳,给一个封一个爵位应该不算什么吧。尤其是那些跟着多铎北上的同僚们,屁功劳没有一个,却是有好几人都被抬了旗,还被封了爵位,虽然只是芝麻大小的爵位,但毕竟也是爵位啊!
这种十分巨大的区别待遇,早就让金声恒与王得仁心生不满。
金声恒好歹还得了一个提督江西军备总兵官的封赏,虽然距离爵位还远,但总算有些封赏。
但轮到他王得仁,却是一个屁封赏也没拿到。
不过他却并没有任何办法怨恨老上司金声恒,因为金声恒对他已经完全是够意思的了,几乎每一次报功,他王得仁的名字都紧随着金声恒之下,从来就没有给过他任何小鞋穿,更别说拿他的功劳了。
但是每一次上报战功之后,都让王得仁望眼欲穿之后,却是依旧什么也没得到,这个副总兵的职位,还依旧是数年前投降满清时在左梦庚军中的职位,一点点提升都没有。
虽然王得仁也多少有些明白,他们之所以被满清如此刻薄,也是因为之前为了捧他上位,金声恒矫杀王体忠这事。
但王得仁自己觉得,在上位之后,他这几年可谓兢兢业业,立下的功劳多不胜数,已经足够将之前不光彩那一段给揭过去了。满清这种一直揪着不放的态度,委实让他失望之余,更是产生了浓重的怨恨。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绪,近年来王得仁对于战功的渴求已经减轻了许多,更多则是抱着一种混日子的打算,能挨一天是一天。既然无论如何玩命,都是在原地踏步,那与其在战场上亡命搏杀也无寸进,那还不如舒舒服服的花天酒地,享受一下这些年来从来没有过的轻松舒适。
也许之前的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的做的。
但是在唐王快速崛起之后,他的想法也开始慢慢转变起来,满清这边既然容不下他,而这个唐王看起来委实不错,很有前途的样子,那他又何妨再重新找一个主子?
第122章 动心
既然心中已经有了这个想法,王得仁肯和任良朋打起来,那才是见了鬼。
而且他还不是与南明没有联系人,反而是正儿八经被唐王系屡次相邀举事之人。
早在隆武二年春,督师阁部黄道周眼见郑芝龙操纵皇帝,全然一派军阀作风之后,想要恢复中原,委实指望不上这种人。
既然不能指望郑芝龙,这位对大明无限忠诚的老大人,便准备自己单干,散尽家财,募得数千青壮,带着隆武皇帝精神上的勉励,便准备由福建进入江西。
黄老大人虽然脑子一根筋,但却并不是蠢人,他当然明白自己这点人,又没有懂得军事的将领,想要击败满清大军,根本就是痴心妄想,因此就先后三次写信给金声桓,劝他改弦易辙,建不世之功。
当时,金声桓等轻取全江西,还在得意之时,黄道周的兵力非常有限,招降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据守赣州的南明督师万元吉在崇祯后期曾任督师阁部杨嗣昌的主要谋士,同左良玉部将领有较多接触。他凭借过去的老关系,亦曾派密使带着亲笔信件规劝金声桓反清。
金声桓、王得仁二人虽然不写回信,却接待了使者,私下殷切讯问万督师的情况,秘密放回。
不久,黄道周、万元吉先后兵败身死,金声桓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但隆武朝廷大臣亲自致书劝说,许以高官显爵,对金声桓、王得仁等一众难封爵位的人,委实具有一定的诱惑力。
何况南昌的一些明朝遗老耆旧还不时给金声桓传递一些真假莫辨的消息,如隆武帝、杨廷麟、万元吉尚在人间,“隆武屡有手诏,许公能以江西归明者,即举江西封公,亦尝达一二乎?”
因此对于反正,他王得仁是有之前的基础的,也是有过犹豫的,只是唯一的变故便是隆武朝廷败的实在太过,还没等金、王二人想个明白透彻,便即两个不到轰然倒蹋,皇帝都被擒殉了国。
隆武朝廷灭亡,招降和反正之事自然再不用提了,原本这事到这里,也就完全打住了。
但是谁又能想到,隆武皇帝的亲弟绍武皇帝委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是短短的几个月,便即彻底整合完广东,并且以弱击强,一举击败之前被所有人看好的永历皇帝,轻松拿下了对方的老巢广西省。实现两广的统一,一下子将局面再次救活了过来。
若单单如此,还不足以让王得仁这么快就又开始动了心思。接下来发生之事,却是让人真的有些坐不住了。
半月不到,轻描淡写的,直接拿下湖广原本看似强势,手握十数万大军的何腾蛟。
湖广战事还未消停,在福建原本不可一世的李成栋,又被绍武皇帝的死杆郑成功打的步步后退,全面放弃沿海地区,退向内陆立足。
只是数月时间,东南数省便即再次一统。这让原本就剩下一口气的南明,竟然奇迹般的再次爬了起来,似乎有再次兴盛起来的模样。
作为满清的上层将官,他是深知如今江南是如何的空虚,除了南京、杭州的数千驻防八旗,各地的绿营数量不仅极少,而且大多还是从投降明军中改编而来,战斗力还委实差强人意。
降军中唯一值得忌惮的便是福建的李成栋,但是这李成栋却是与金声恒交好,有着过命的交情,更是因为满清封赏太薄而同病相怜,若是能将李成栋也拉过来,那便真的是万事成偕,凭着那数千驻防八旗,根本就别想奈何他们分毫。
所谓了解的越多,敬畏就会越少。这个道理对于满清八旗,依旧是通用的,至少王得仁对其的态度,便是遵照着这个理念。
当年满清大军南下之时,江北四镇全面倒戈投降,王得仁是没有任何意见的。王得仁虽然自觉悍勇,但是却也不是傻子。
毕竟满八旗赫赫战功在前,所遇之敌就没有一个能够抗住他们攻击的,他们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觉得是难以抗拒。因此为了活下去,对于投降满清,他们就没有一个反对的。
毕竟连当年纵横天下,由戚大帅侄子亲率的所向无敌的浙兵,与以战力彪悍著称的四川白杆兵,双方联手战满八旗于浑河,虽然打的极其惨烈,但依旧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那一次失败并不仅仅是明军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明军精气神与脊梁被打断的开始,
从那之后,明军野战的勇气几乎被一扫而空,还敢于出城野战的军队,几乎再也不存在。
偶尔出现的那么几支,要么被自己人坑死,要么就是被杀的大败亏输。虽然明军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大多都是因为自己人。
但是对于王得仁这种军头来说,政治神马的都太费脑子,他看的更简单和透彻,那便是所有野战明军都败了,明白了这一点后,对于八旗他有的只能是敬畏了。
不过这数年下来,他这种观点也开始慢慢动摇了。从一开始的极度敬畏,慢慢开始转变为客观对待。
首先让他产生鄙夷情绪的是汉八旗,这些汉八旗之前看到他们火炮火铳齐全,盔甲齐备之时,他还是有些敬畏的。
但数年间,这些汉八旗充分将监军的职责,变成了活脱脱的猥琐。
打仗的时候,只会停留在后,一线战场从来都不踏足。这原本就是保存实力的作法,王得仁原本也并没有在意,毕竟若换了他有这轻松工作,他也会如此去做。
只是当某次遇到明军突袭之时,汉八旗在战局还在混乱之中,清军还远未失败之时,便即直接脚底抹油之后,王得仁委实差点将眼珠子都瞪了出来。
因为连他都看出来,这只是一小股自发攻击而来的明军,人数不多,战力更不强。
虽然占据偷袭的优势,但却根本难以扩大战果。果然在他亲自带着家丁反击之后,明军偷袭部队很快便被杀散一空。
当杀退明军,慢慢冷静下来后,王得仁再想起面对如此实力的明军的小小偷袭,却逃的比谁快的汉八旗,自此后自然开始让他变得客观对待起来。
随后战斗中,这种客观对待在汉八旗一次次战局不利之时,便即第一个逃命的背景中,已经开始将客观对待慢慢发展成鄙夷了。
因为汉八旗的猥琐表现,连带着满八旗的威名也开始慢慢在王得仁的心中,开始不断跌落。
这些满八旗比之汉八旗虽然好一点,战场之中还从来没有出现逃跑的表现,但是能够来他军中监军的满八旗人数毕竟太少,少则数十,多则百多人的队伍,在他数千军队面前,威慑力显然不是太过于强大。
至少王得仁还是觉得,他绝对能够做到,一旦翻脸,他一声招呼就能将这些监军全部碎尸万段的。
反正都是唐王一系的,大家原本就有交情,如果绍武帝也肯给公候以待,那也不是不能再次重归大明啊!
唔,听说鲁王在浙江也闹的挺凶的,这个时候若是江西全面倒戈,再拉上福建的李成栋,那这东南局势不就一下子翻了天么?到时数路大军汇攻南京,只要拿下南京的速度够快,这天下不就一下子变成南北朝了么?
就在王得仁悠闲的喝着茶水,吃着点心,越是思量越是心动之时,更是慢慢盘算如何说服金声恒、李成栋反正之时,一个不速之客却是突然闯入。
PS:明天开始放假了,等回到家就开始补上这些天的。
第123章 乱起(求个首订,鞠躬感谢)
戍边铭东2021020109:29:40
来人一入王得仁节堂后,就是一副鼻孔朝天的模样,只是草草抱了抱拳,便即算是行过了礼。
这种作派自然是令王得仁大怒,但是他却有些发不出火来,不仅仅因为他这会儿还有些心虚,更因为他识的来人,这人是江西巡抚章于天的亲随,绝对心腹刘景明。
说起这个章于天,王得仁是不敢得罪的,毕竟这人不仅是名义上江西的一把手,江西全省一应军政事务拍板之人。而且此人隶属汉八旗镶蓝旗,是肃亲王豪格的心腹奴才。
来到江西之后,章于天可谓是一天都未闲过,一手炮制出无数的大案要案,而且针对的全部都是地方上的豪族大户。大肆在江西破家抄家,席卷起无数的财富。
章于天虽然读过书,但毕竟不是正统的文人出身,本身的能力并不强,但是他构陷用的理由却是非常的强大,无论是私吞民田,瞒丁漏税,还是蓄意侵吞明藩王故地,亦或是心向大明等等,除了最后一条完全是被他带出来的,其他的理由都没有一点是冤枉这些人的。
到任还不到半年,江西各地的大户已经基本被他祸害了一整遍,甚至中小士绅、地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