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在多尔衮问起时,洪承畴成竹在胸,并没有任何为难之色,立即回答道,“回王爷,以大清八旗强横战力,江南易下,但单靠武力压制,人心却难收。”
“满洲大兵若至,江南自然无可抵挡。但满洲大兵不耐酷暑,江南却是酷暑连连,一旦大兵北上避暑,江南便会再生祸乱。
因此,大力加强绿营方是当务之急。另外,关外三顺王亦不能再坐守辽东,久则生变,也该到了用他们之时了。”
看到多尔衮点头,却并无回应的话语,洪承畴立即明白,对方早就想到了这点,而且说不定都已经开始施行了,显然对方等的答案并不仅仅是如此。
“对江南战事,臣窃以为,当以抚为主,剿为辅。对于拿下的土地,开科取仕,吸纳读书人靠拢我大清。对于不服王化的顽贼,当施以雷霆之威!
如今江南有永历、绍武二伪帝,实为我大清最大祸患。不过伪永历帝只是一介粪土,不值一提。倒是那伪绍武帝,却是心腹大患。
臣在路上时,亦听闻伪绍武帝已于广东占稳脚跟,两月不到便即拿下广西、湖广,兵威极盛。
更有朱成功这等甘愿附贼的海上巨寇为爪牙,福建浙江等沿海各省,均不胜其扰,委实不能等闲视之!
最可怕的是,这伪绍武帝心性委实了得!明明伪永历帝只剩下一口气,他却依旧不肯与伪永历帝彻底开战,以大容小,主力始终防备着我大清,这份忍耐与眼光,委实是我大清最大之敌,当速速除之!”
洪承畴斩钉截铁的下了结论,对于这个敢于阻碍大清一统天下的巨大绊脚石,他是说不出的痛恨和仇视。
第109章 问计
“当何以处之?”
多尔衮痛快的吸了一口茶水,平静的问道。
“若是满洲大兵亲至,则事无不偕也!”
洪承畴没有丝毫犹豫的回答道。
“这个不行,满洲大兵刚刚征剿完川寇,人困马乏,需要休整些时日方可动用。”
多尔衮想也不想的直接予以拒绝,不是他不想用满八旗,而是实在不敢用了。
八旗自入关以来,数年征战下来,六万奴才如今剩余的只有四万出头,其中真正战死沙场的最多也就几千,大部分都是水土不服,外加不习惯南方的气候所致。
再向南方进攻一次,就算战场上不死人,单单水土外加气候,就能让满八旗估计又要折损个数千,这还只是去溜一趟。
而且那绍武皇帝明显不是一个随意揉捏的软柿子,虽然多尔衮自信八旗无敌是宇宙真理,但若真个与绍武皇帝征战个几年,那代价他也承担不起。
数年鏖战下来,手底下这些奴才还能剩下个多少,谁也不知道。
虽然最后肯定能够将绍武这个伪帝的势力连根拔起,但若是手底下奴才都死光了,那这仗到底是打给谁的?没有了这些奴才的支持,他们爱新觉罗家,还能够坐的稳这张龙椅么?
满洲人是来中原花花世界享福的,可不是来当一个被连续的胜利给灭族的自杀者的。
另外一个原因便是肃亲王豪格,这一次豪格远征四川,阵前狙杀张献忠,委实在满人大大的露了脸,令其在八旗中威望大幅上升。
其作为八旗远征军统帅,刚刚立下大功,此时若是再出征,很大可能依旧是令其为主帅,那就完全不符合多尔衮的利益了。
豪格本来就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多尔衮也是用手段激的对方让步,这才能扶植一个傀儡小皇帝上位。虽然这几年豪格一直老老实实的十分听话,但若是再让其领军在外,又得了大功,那他这个皇父摄政王的位置就会极为尴尬了。
毕竟两黄旗如今群龙无首,豪格虽是皇太极长子,但在两黄旗中威望向来不怎么样,但若是不断立下大功,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两黄旗说不定会急速向他靠拢,再加上其本身的镶蓝旗,三旗在手的豪格,绝对是有资格跟多尔衮扳手腕的存在,那也是多尔衮绝对不能容忍的。
事实上,多尔衮现在就觉得豪格有些危险了,也已经在筹备着该如何让豪格暴毙的计划了。自然不可能再让其挂帅出征,给他坐大的好机会!
“既然满洲大兵一时半会儿不能出动,那王爷能够给臣哪些军队,也好让臣依照具体情况应对。”
满八旗不能出动,早在洪承畴的意料之中,接着开口问道。
这里面的政治弯弯绕,对于洪承畴这个大半生,都在宦海沉浮的官员来说,完全就如同明镜一般。
“朕已经调动辽东三顺王南下,另诏平西王吴三桂一部五千人,另有汉八旗四旗,山西、陕西绿营兵一万,供你驱使,不知洪先生觉得如何?”
多尔衮已经被顺治上了尊号‘皇父摄政王’,已经可以称朕,此时更是将眼睛眯起,盯着洪承畴,仔细观看着他的表情。
洪承畴完全是震惊的,他没有想到多尔衮这次下的本钱如此之大,这几部加起来,人马起码超过五万,若再算上江南各地的绿营兵,这次出兵规模更会超过十万!
虽然还比不上多铎在扬州城下时,拥兵数十万的盛况,但多铎那次纯粹是因为江北四镇全部投降,算起降兵数量,这才达到这个规模。
但当时真正南下的满蒙汉八旗,总人数不会超过一万五千。
对付弘光政治,满清只是动用本部一万五千人,对付绍武政权,却是人数多了三倍有余,这明显的表明,多尔衮对于绍武皇帝的重视和忌惮,是远远超过对弘光政权的。
让洪承畴在内心震惊的同时,也对多尔衮敏锐的洞察力有了新的认识。
“如此,臣有十成把握,定当攻灭伪绍武帝!只是臣年老体衰,精力难免不济,还请王爷派遣一位年富力强的宗室协助于老臣。”
这么多的军队掌握在手,洪承畴当然明白是不可能的,因此十分上路的请求道。
对洪承畴如此知情识趣,多尔衮十分满意的点点头,略微思索一下,便即道,“朕就派侍卫内大臣苏克萨哈给你做参赞,有事可以尽管吩咐他便是。”
“王爷放心,老臣一定好好配合好苏克萨哈大人,为朝廷经略好东南!”
虽然多尔衮说的是让他吩咐苏克萨哈做事,但老狐狸一般的洪承畴哪里会听不出话里的意思,让他去吩咐苏克萨哈这种多尔衮的心腹做事,他还没有老糊涂到那个地步。
只是他有些不解的是,按照道理,这个时候是应该派出他最信任的弟弟多铎过来监军才是正理,而且多铎也有征讨江南的经验,派他是最合适的。
对于洪承畴眼底的疑问,一直紧盯着他的多尔衮自然看的明白,但他却没有对一条老狗多解释的必要。
多铎之所以不参与这次南征,除了多尔衮要培养心腹苏克萨哈之外,还因为喀尔喀的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腾机特等部如今隐隐有些不稳的迹象,在自己不能随便出京,需要在京稳定局势的缘故下,多铎便需要随时待命,一旦申斥这几部的使者不能带回令满清满意的回复,那出兵镇压就成唯一的必然。
而且还有一个不能说出的理由,那便是多尔衮已经准备对豪格动手了,这个时候多铎更不能轻易离开京城,需要将全部力量集中起来,以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变故。
有多铎在身边,两白旗就是铁板一块,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一次豪格的威胁不断提升之下,他们兄弟需要联手弄一把豪格,不能让其再坐大下去了。
至于阿济格这个狂妄自大的家伙,多尔衮想起就是一阵阵头疼,不过好在这家伙虽然自大狂妄,但却不会对他有多少坏心思,毕竟大家都在一条船上。
“说说你准备如何攻灭伪绍武?”
一想到京中烦乱的人事旋涡,多尔衮就觉得一阵阵头疼,摇摇头,将这些烦心事放到一边,接着向洪承畴问道。
今天就这一章了,从今天到月底只能保底一更,努力两更。抱歉,毕竟年底了,公司事情太多,太忙,人也太累了,等放假回家了,每天多写一些,将这些时日的补上。
第110章 脑袋嗡嗡的
终于听到多尔衮问到这个问题,洪承畴顿时坐直了身体,整个人的气质也大变样,开始有些锋芒毕露。
“王爷,大军虽众,但却来自数省,相互之间并无协同先例,此与战无益。当自北而南同行,并先于南京城下整顿数月以磨合全军。
恭顺王(孔有德)麾下多火炮火铳,适合平原大兵团作战,因此老臣觉得,恭顺王当另率五千陕、山精锐,与本部一同由南京西进湖广,扫荡整个湖广,然后兵进广西,自西包围广东!
怀顺王(耿仲明)所部战力最强,可率另外五千陕、山精锐同行直入福建,汇同两广总督李成栋,彻底荡平福建伪明残余军队!
智顺王(尚可喜)水师出身,麾下多善水战之辈,当自南京而东进浙江,汇同苏松水师,逐步平定浙江伪明残余军队。在将浙江彻底底定之后,当南下江西与金声恒汇合,并与福建与怀顺王相互呼应,自东北、西北两个方向压迫向广东!
另外着江西提督金声恒尽起江西之兵,兵进漳州,不求其有功,只要彻底封死广东向西北进兵的道路,等待智顺王大军到来即可。
如此三军合围广东,每路都兵强马壮,无论哪一路先行突破广东防线,伪绍武便难逃覆没之运!”
洪承畴以茶杯为棋子,在桌上不断的摆弄着,将他的战力意图讲了出来。
“唔,可行!洪先生果然是高人,朕没有看错人。”
多尔衮仔细盯着茶杯看了半晌,又闭眼思索了片刻,这才猛的睁开双眼,点头说道。
至于如何安排吴三桂的军队,洪承畴根本提也未提,而多尔衮也似乎完全没有想起来一般,也不多问。
“谢王爷!”洪承畴行了一礼,然后面色再一次变得严肃了起来,“只是这般大肆抽调北军,陕西与山西会不会受到影响?”
“豪格大军如今正自四川班师回京,陕、山二地稳如泰山!”
多尔衮暗暗叹息一声,给了洪承畴一个坚定的回答。
他当然明白洪承畴说的是什么意思,那便是北地嫡系军队抽调的太多,吴三桂与姜镶这两头狼,会不会因此起了什么不该有的心思。
之前说吴三桂会出兵,也仅仅是为了一个脸面问题而已,只是向洪承畴表明,吴三桂是大清的臣子,是可以指挥的动的存在。
但事实上吴三桂会不会出兵,连多尔衮都没有多少把握。
对于吴三桂这人,多尔衮也觉得有些头疼,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他才好。
这家伙与其说是投降满清的明军将领,还不如说是与满清的合作者,毕竟这家伙手中的力量委实也太过于强大。
包括多尔衮在内,谁都不愿意太过于逼迫于他,万一这家伙真的被逼急了,那绝对是一场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大麻烦。
如今还能靠着满八旗的强悍战力震慑着他,但多尔衮绝对不想真的用武力解决掉这家伙。面对吴三桂这个和大清纠缠十多年的家伙,双方都十分明白各处的底细。
多尔衮清晰的明白,与吴三桂开战,普通的绿营根本不是对手,除了满八旗,蒙汉八旗都无法让吴三桂及其麾下产生多少畏惧。
虽然他自信满八旗可以彻底击败吴三桂,但是将要付出的代价委实太过于巨大,大到多尔衮只是随便想一想,就立即将这打算扔到一边不再去多想的地步。
毕竟满族是一个小民族而临大国,本族任何巨大的伤亡,都会直接动摇国本,挥军入关本就是一场生死豪赌。这种冒险的事情一次都嫌多,更别说不停的冒险了。
如今满清看似无比辉煌,已经占据了大明大半的国土,除了十数万的满蒙汉八旗外,还有数十万的绿营兵可供驱使。
数十万的绿营兵看似不少,但需要驻防的地步也不少,不说别的,单单之前的大明九边之地,这数十万军队近半都被牢牢的限制在那里,动也不能动。
在满清入关后,主要精力是放在关内的,对于关外蒙古,已经有些放养了。没有强有力的军队压制,如今关外的蒙古人,存着小心思的部落,也在迅速的增加着。
另外,关内的明军降军的忠诚度,向来也是多尔衮的一块心病,尤其是这个吴三桂,与山西的姜镶二人,都是那种一旦出事,就会天崩地裂的存在。
但好在,吴三桂兵马虽多,战力也强,但却始终没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粮饷全部都需要满清供应,只要能够顶住他第一轮攻势,那吴三桂败亡就再所难免。
而姜镶却是完全相反,不仅其部足有数万人,其家族盘踞于陕、山二地已经数十上百年了,这两地基本上都已经是他家的自留地了,若是短时间内不能平掉,那便立即成为一个遗患无穷的藩镇了。
多尔衮最担心的便是吴姜二人联手,那就是天大的灾难了,若不能短时间内不惜代价的平定二人,那陕、山二省就彻底与大清说再见了,更是会在京城西边盘恒着一把随时都会刺过来的匕首。
但是如今大清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北边强力压制蒙古人,西边威慑还在陕西趴着不动的吴三桂,姜镶二人,江南虽然还算平静,但那些士人们明显对大清并不算多友善,也需要强大的军队镇压当地。
更别提东南的伪明小朝廷,那更是心腹之患,若非天佑大清,弘光、隆武两个小朝廷,都因内讧而被迅速击败,多尔衮现在估计最头疼的便是上哪找到足够的钱粮,养着北地这数十万的军队了。
这便是小国临大国的尴尬之处,想要统治这么广阔的土地,单凭本族是万万不能的,只能大肆招降纳叛,利用叛军组成的军队,帮助满清稳固各地。
但是不是同族,根本无法做到完全放心。只能一边用着,还得一边提防着。
越是能打的军队,就越是得提防着,但在天下局势没有底定前,又不能大肆清洗,需要让他们保持着足够的战斗力,更是让人觉得左右为难。
如今的满清唯一的依仗,便是所向无敌的满八旗大军,只要这支军队战力还在,能够完全击败任何一路敢于挑衅的势力,那就还能将这脆弱的平衡保持下来。
只是这种日子,何时才是一个尽头,想到内外无数的忧患,多尔衮只觉得脑袋都有些嗡嗡的了。
PS:咱虽然不是多尔衮,但长期熬夜之下,也同样觉得脑袋有些嗡嗡的……咱是一个佛系的人,从没有求过票票,现在更没脸面去求,这东西大家看心情吧。今天就这一章了,祝各位书友晚安好梦。
第111章 大撤退
相比于多尔衮的脑袋嗡嗡响,远在福建泉州的李成栋就不仅仅是脑袋嗡嗡响了,脑门上的青筋还在不断的跳动着。
在上个月接到消息,郑成功拿下郑联,郑彩二人,完成郑家的统一后,他就开始跳脚骂人了。
果然如他所料,郑家完成统一后,进攻的欲望空前高涨。他不知道的是,这一次郑成功的进攻欲望比历史之中更加的强烈。
不同于历史上,唐王系全灭让郑成功一下子没了底气与拼搏的欲望,这一次,唐王小朝廷数月来连战连胜,声势大涨,连带着郑成功的气势也开始高了起来。
一个月不到,郑成功一口气发起了对福建沿海数十次的破袭战,沿海除了坚固的泉州与福州等地外,其他小县城几乎全部被郑成功祸害了个遍。
但是更让李成栋痛骂不已的是,他就算想当救火队员,也灭不了这么多的火头。他的军队就算速度最快的骑兵,也根本跑不赢在海上的舰队,往往他赶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