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明大唐王 >

第197章

南明大唐王-第197章

小说: 南明大唐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尔沁部得势不饶人,不断在后追击,阿布奈虽然愤怒欲狂,但却终究无计可施,只能不断的逃遁,再逃遁。
  一直将察哈尔汗庭逼入大戈壁深处,担心老巢不稳的科尔沁部,这才心满意足的勒兵而回。
  这是这么多年来,与察哈尔人争斗之时,唯一一次完全不靠外人,而取得的胜利,而且是极其辉煌的胜利。
  科尔沁部一共伤亡只有两千余骑,但他们却是将大半的察哈尔部骑兵永远留在了战场之中。
  这一战不仅大败了宿敌,更是成功的在草原上树立起了威望,原本还在蠢蠢欲动的草原各部落,一下子彻底的消停了下来,再无人敢于做出头鸟了。
  在察哈尔汗庭远窜漠北后,整个草原上,也开始展开对没了主人,却应命而来的察哈尔部众瓜分的狂潮,完全称的上是一场饕餮胜宴。
  但是科尔沁部虽然战胜了宿敌,让周边的恶邻们个个老实了下来,却依旧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中。
  这些恶邻们虽然不敢再打自己的主意,但愿意与自己亲善的部落,却依旧是寥寥无几,偶尔那么几个小部落,也大多是活不下去,想要来说两句好听的,混一口吃的腌攒货。
  因为这些部落对于加入科尔沁部的兴趣是丁点也好,只是不断的要钱要粮,就差要女人的嘴脸,大多只是骗了几天吃食,便即被科尔沁人驱逐而走,任其自生自灭。
  无论科尔沁部,还是其他的蒙古部落,都十分清楚一件事,那便是无论科尔沁人如今如何风光,也必须要面对另一个可怕的敌人的清算,那便是再次复苏过来的大明帝国的军队!
  在满八旗彻底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已经再没有能够阻止大明再次踏入草原的脚步的人,他们什么时候到来,完全取决于满清残余势力能撑多久而已。
  熬的过大明的清算,科尔沁人才算的上辉煌,若是撑不过大明的清算,那他就注定沦为草原上的一捧枯萎的杂草,彻底的消失在历史之中。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等待着来自大明的清算的到来。
  但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不知道是不是阿布奈汗的口才太过了得,竟然令漠北五部一改之前敌视察哈尔部的立场,竟然再次汇聚在了一起,共奉阿布奈为蒙古大汗,并且合兵近五万骑,倾巢面下,准备帮助阿布奈找回这个场子!
  科尔沁这下也立即骂娘了,根本没有想到,迫在眉睫的生死危急竟然不是来自于大明,而是来自于北方……


第465章 孝庄的怨恨
  草原上的乱局,并没有影响到明军在辽东的攻势。
  第一个到达沈阳城下的,并不是李定国所率的明军主力,而是吴三桂所带领的全为辽东子弟所组成的关宁军。
  也许是一个轮回,辽东是在他们及他们父辈手中所丢的,第一个杀回沈阳的竟然也是这帮辽东人。
  虽然吴三桂也清楚这般孤军杀至沈阳城下的危险性,但是如今的形势已经容不得他再有丝毫的犹豫,在间接性的坑了一把皇帝之后,他如今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随时都有被皇帝拿下治罪的可能。
  若是满清还强势之时,他或许还能在明清之间玩一下平衡,两边下游以保证安全,但如今大明重新崛起之后,再敢玩这种两面三刀的游戏,下场绝对不会好到哪里去。
  虽然极其狼狈,但阿济格此时已经重新回到了沈阳,此时也正立于城头之上。
  看着远处迎风飘扬着的‘吴’字大旗,与‘山海关总兵吴’的帅旗,阿济格只觉得百感交集。
  这个老十四(多尔衮)临终前,还特意点出来,要他尽全力安抚,但他却一直看不上的吴三桂,此时对方兵临城下,他终于明白老十四的远见。
  虽然不抱什么希望,但是阿济格依旧派出了数波使者前去面见吴三桂,试图游说对方,重新回归大清麾下。
  若是没有吴三桂间接卖了大明皇帝的事情在前,阿济格根本不会白费这般口舌,但是如今出现了苗头,他自然要牢牢抓住。
  如果真能成功的说服吴三桂再次投降过来,只要让吴三桂在大明大军云集之时,突然自内部作乱,那大清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至少也比等死要强的多。
  至不济,也可以通过这种游说,离间吴三桂与大明主力之间的信任关系,令得明军分出更多的力量用以防备吴三桂,不能将所有注意力全部放在大清身上,给大清更多的机会,无论是战是逃,都能多些助力。
  但吴三桂显然是洞察到了阿济格的阴谋,根本不等这些使者入营,便即直接在营门外直接予以射杀,丝毫不给他们入营或者开口的机会。
  眼见如意算盘落空,已经没有太多选择的阿济格,彻底将心中最后一丝幻想掐灭,开始集结军队,准备趁着明军大军未至,还有足够时间准备之下,直接弃城突围而走。
  虽然阿济格想要拉拢吴三桂,但是在辽东与关宁军纠缠十数年之久,所产生的不仅仅是看不上眼,还有根深蒂固的偏见,阿济格对于吴三桂及其麾下的关宁军,其实是完全看不上的。
  那么多年的交战,关宁军别说取得什么大的战果,就算主动出击的次数都屈指可数,而且每次出动之时那副猥琐的模样,也委实让人难以生出尊重的情绪。
  阿济格的这个看法,也是满八旗上下的基本看法,对于明军他们虽然已经有些胆寒了,但是对于关宁军,他们却依旧是带着蔑视的态度视之。
  在这种心态下,尽管满八旗如今剩余的人数只有一万出头,而且大多还是被明军打的胆寒的败军,但是阿济格下令征伐城外的关宁军时,却依旧没有人畏惧,在连绵的将令声中,鱼贯出城,开始列阵。
  整个沈阳城,已经没有多少居民了,尤其是满八旗的家眷,更是早早就开始了转移,向着更北,更加酷寒的地带迁徙。
  城中除了旗丁之外,也只有一些老的走不动的,或者伤病在身,无法长途跋涉伤员才不得不留下。
  这些人就算踏上道路,估计也会死在半道,既然左右都是个死,那还不如留在这城中,也能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不用再折腾自己。
  除了这些自愿留下来的,还有一批被迫留下来的人,那便是孝庄太后与小皇帝,以及一些忠心耿耿,不愿意背离的御前侍卫们始终护卫在侧。
  此时看着城中最后的大军悉数出城,满眼怨恨的孝庄这才稍稍得到一些自由,下令侍卫们收拾行囊,做好随时跑路的准备。
  但失去了大军的护卫,孝庄还是不敢自行逃离,靠她身边这寥寥百多名侍卫,一旦遇到规模稍大一些的明军,那便是死路一条。
  孝庄心情复杂的听着城外已经开始响起的苍凉悠长的号角,心中却是百味杂陈,恨意始终充斥着她的内心,令她无时无刻不在备受煎熬着。
  她恨阿济格,更恨之前带头背叛两黄旗站在阿济格一边的谭泰、刚林等人。
  虽然刚林等已经战死在锦州战场之中,但是依旧无法阻止孝庄对他们的刻骨仇恨。
  若不是他们,两黄旗何至于全军覆没于锦州,大清如何能够到了眼下的处境之中?
  她们娘俩又何以处在这种鱼肉的位置上,在八旗主力尽灭,只有两白旗实力还在的情况下,她们娘俩的小命,完全就是在阿济格的一念之中,根本由不得她们有任何别的想法。
  孝庄完全可以肯定,她们娘俩如今还能好好活着,并不是阿济格已经放弃了登顶大清的野心,更不是因为阿济格突然之间变得仁慈了起来。
  而是因为作为这次大败的主要负责人,阿济格根本没有任何脸面和借口来进行篡位,甚至还隐隐在危急关头,将小皇帝推出去,代替他吸引大明注意力的主意。
  毕竟比起生擒或者斩杀一位皇帝的功绩,拿下一个亲王的功劳显然是不可比拟的,留着一个小皇帝在身边,关键时候也是能够救命的。
  这从阿济格死死扣着小皇帝不放,一直留在身边就可以看的出来,这阿济格已经学坏了,开始懂得玩心眼了。
  因此对于城外的战斗,孝庄是一百二十个愤恨的,甚至她还不断的在心中默求漫天神佛,希望一战之后两白旗尽数覆灭于此,最好让那个惹人厌恶的阿济格也当场身死于此。
  至不济,哪怕让两白旗元气大伤,对于孝庄母子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虽然不可能就此摆脱阿济格的控制,但生存下来的希望也会变得大上许多,若能支持到科尔沁部的救援到来,那重塑大清正本也不是什么不可能之事。
  在孝庄虔诚的默祷下,满八旗最后的主力与吴三桂部的交战,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第466章 开战
  在吴军面前,满八旗似乎再次找回了自信,根本没有任何的犹豫,大军出城列好阵势后,尽管当面之敌是自己的三倍上下,但却没有任何的畏惧,直接全线压了上来。
  实力保存最好的镶白旗留在中军压阵,已经被打残的正白旗残兵一千余骑,却是丝毫不拿吴军还存在着的数千骑当回事,不断的纵马驰骋于两军战前,极为嚣张的不断来回挑衅着。
  吴军的反应与阿济格想象的一样,吴三桂似乎直接得了耳呜症,对于满八旗的叫嚣和骂阵,似乎根本听不到一般,大军猬集在一起,骑兵更是退至步兵侧后,丝毫没有任何应战的意思。
  眼见吴军这副窝囊模样,满八旗齐齐发出哄笑声,心情的发泄着心中的蔑视和这段时日来的憋屈。
  对于阿济格而言,这一战并不是非打不可,集结兵力出城准备一战,更多只是给已经士气跌到裤裆之中的满八旗,提振一番士气而已。
  毕竟如今大清的本钱已经不多了,没必要为了消灭明军一路偏师,而弄得自身多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至于这吴三桂,根本不需要自己出面收拾他,只要自己的军队安然撤退向北,那吴三桂就会明白他错的有多离谱,作战不力陷君父于危境,再加上如今拦截不力,数罪并罚之下,估计吴三桂也只有起兵造反,然后被无数大明军队群起围殴至死,这一条不归路可言了。
  毕竟论起在大明的仇人,吴三桂可一点也不比大清少。
  眼见如今八旗士气已经恢复不少,阿济格便决定见好就收,但在阿济格准备收兵而回之时,一直没有动作的吴军,却是在鼓角轰鸣声中,骑兵开始慢步而前,只是冷冷的盯着数百步外的满八旗,却并没有冲击的意思。
  但是阿济格却是脸色一下子变得黑了起来,他当然明白,吴军并不是没有出击的胆量,而是在等待着一个机会,一个他阿济格给出的机会。
  因为如今明军占据战略主动权,大清是处于战略退却的位置,吴三桂完全耗的起时间,可以耐心的等待着自己撤退的命令。
  只要八旗开始撤退,阿济格绝对相信,吴三桂一定会趁机自后追击而来,若是一个不慎,撤退被吴军偷袭成了败退,那就乐子大了。
  但眼下的吴三桂显然打的就是这个主意,大清退他则衔尾追击,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
  若是大清不退,那他吴三桂就更不着急了,他可以没有丝毫损失的直接牵制住自己,轻松完成他拦截大清主力的任务。
  更可怕的是,一旦拖到明军主力到来,那剩下的八旗,便是想退也无路可退了。
  “也只能先收拾了这吴三桂了!”
  在印证了多尔衮对于吴三桂这看重不是白来的事实之后,进退两难的阿济格,最终只能咬牙,在心中发狠道。
  多尔衮不仅是表达了对吴三桂的看重和警惕,更是给阿济格指出了吴三桂的致命弱点,那便是吴三桂对于自身实力那病态的看重心态。
  吴三桂是一个拥兵自重起家的军阀,更是从乱世之中摸爬滚打起家的野心家,他深知乱世有兵才是草头王的道理。
  因此,对于吴三桂而言,保存实力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也是他历次留下同伴应对考虑,自己永远一马当先逃跑的缘故所在。
  这是优点,也更是缺点。
  保存实力让他可以安然度过乱世,但是过于保存实力,也会造就吴军上下都形成一个观念,那便是遇强敌则退的原则。
  这个原则也造就了吴军哪怕一开始势头再猛,却也无法持久的现象,因为军队习惯了欺软怕硬,一旦势头不对,吴军上下都没有强军所必备的韧性。
  虽然吴军甲坚兵利,但却形成了一种进攻、防守皆不足,顺风仗时无可匹敌,逆境战中则是一溃千里的场面。
  这也是历史上三潘之乱时,吴军一开始爆发力无匹,整个江南全部震动,但当清廷反应过来之后,吴军便即再也难以推进半步的原因之一。
  虽然钱粮、人口、军队数量等问题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吴军缺乏韧性也是一个致命的因素。
  因此对于这一仗,阿济格的战略目的也很简单,那便是打疼吴三桂,让他明白再继续战斗下去会得不偿失,那满八旗就可以体面的结束这场本不该打的战争,以最少的损失,赢得全军安然撤退的战略目的。
  但阿济格却是忘了如今的吴三桂已经被逼到了绝路尽头,已经容不得他有丝毫的退缩,否则等待他的必然是万丈悬崖一脚踏空的结局!
  既然战略目的只是逼退吴三桂,那攻打兵力最强的吴军中军,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清军的阵势不断的调整着,原本居于中军的镶白旗也开始向左翼运动而来。
  阿济格的目的很简单,那便是准备先拿吴军的骑兵开刀,只要对方敢于应战,那便一战而灭吴军骑兵。
  若是对方不敢应战,那便集中最优势的兵力,以最强硬的姿态,步战解决掉吴军右翼,然后再旋转席卷吴军中军,再以两翼兵力往复冲击吴军,直到对方不支后退,或者派出骑兵来挽回局面,然后重创其骑兵,以保障大军的撤退安全。
  只要吴军没了骑兵,那八旗就完全失去了掣肘,无论进攻还是撤退,就将全部任由已心了。
  号角声声之中,镶白旗全军开始缓缓策马而前,慢慢的加速着,在距离吴军百多步时,便即达到了最高速,就如同一柄厚重的屠刀,向着吴军压落而来。
  与阿济格所想的一样,吴三桂第一时间,便即将骑兵撤退了下来,将之重新安排在步兵的保护之中。
  在吴军上下开始严密戒备之时,清军骑兵中,却是突然冒出了数十股硝烟,这也是清军惯用的战术,以空铳引诱明军在射程外开铳,然后在明军阵地前处于白雾弥漫之际,突击而前。
  果然,吴军十多年了也根本没有丝毫长进,眼见对方空铳连连,吴军的火铳兵,在紧张的情绪下,也同样扣动了板机,一排排硝烟不断的腾空而起,蔚为壮观。
  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就如同事先经过无数次演练一样,在阿济格蔑视的目光中,清军骑兵快速的接近了吴军阵列的右翼……


第467章 突破
  满八旗的进攻,这几十年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战术简单却有效。
  冲击吴军左翼的镶白旗一轮骑射而过,数十人惨叫倒下之余,吴军战线之中便即开始有些骚乱。
  接着又是一轮骑射袭来,百多人倒下后,整个吴军阵线已经开始有些不稳了。
  对于满八旗,虽然吴军如今的畏惧心理已经去了大半,但是根深蒂固的畏惧,却是不可能这般轻易消去,更别说他们的胆量还是来自于明军的不断胜利,而他们却从来没有打赢过一次,能够面对着满是心理阴影笼罩下的满八旗,还能立稳阵脚,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对此吴三桂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