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明大唐王 >

第175章

南明大唐王-第175章

小说: 南明大唐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的那般在这山川林立的汉中耗死西营。
  在没有强大的军队做为支撑的情况下,想要阻挡士气如虹的西营的攻伐,根本就是不一个不现实的情况。
  沔县。
  一路横冲直撞的西营,在这里终于停了下来,过了沔县,前方就是汉中府的平原地带,再无险可守。
  但是这里不同于之前的堡垒,这是一座城池雄关,整个沔县内外,驻扎的清军数量已经超过两万,是一个极其难啃的骨头。
  西营被阻挡在些已经有半个多月,无论西营上下如何勇猛,面对着地形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清军,西营的兵力依旧是难以展开,甚至都没有一次攻上过城头。
  单单只是清扫城外据险而守的清军,就花了李定国七八日的时间,并且付出的代价也极为的高昂。
  随着攻势的不断进行,清军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绍武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清军汉八旗与汉中绿营所驻守的镇川镇被李定国重点兵力围攻之下,先行告破,镇川镇一破,整个沔县的防御就立即产生了严重动摇。
  在源源不断的西营自镇川镇涌出,大举向新街口镇进攻之后,在后路已经被事实威胁到之后,沔县守军不得不选择放弃坚固的城防,开始大踏步后退。
  但是任何当面撤退的军事行动,都是有极高的风险的,更别说是当着李定国这种名将的面进行撤退行为,更是一项风险高的吓人的事情。
  擅用伏兵的李定国,再次在周家山镇,以铁一般的事实告诉这些清军,你们最好的办法不是撤退,而是死战。
  一万余清军于此战或死或降,能够透过伏兵逃回南郑的寥寥可数,就连清军统军将领李本深也被生擒活捉,所部大军十不存一。
  对于逃入山岭间的残兵败将,李定国没有丝毫追杀的想法,在沔县短暂的休整后,全军再次挺进,向着汉中治府南郑浩浩荡荡而来。
  而此时的南郑城,战退两派已经吵的不可开交,汉八旗统领李之纲等人坚持主战,想要死守南郑城,等待援军到来。绿营将领张勇、马进宝等绿营将领中立不言,而吴三桂麾下将领,却是打着撤退的主意。
  毕竟汉中并没有受到小冰河时代的影响,这里土地肥沃粮草充盈,就算依城坚守个年余也不会有任何的物资短缺,根本不是远道而来,粮道千里碾转而来的西营所能够长久停留的。
  就算是耗,也能将西营这十数万大军活活耗死在这汉中平原之上。
  但是反对派却是理由很简单,全军猬集于城,那就是将广袤的汉中平原拱手让给对方,对方只要咬牙坚持过数月时间,那汉中平原所产,就能让对方就地取食,清军反而成为瓮中之鳖。
  双方相互争执不下,谁也不肯退让,但是夏国相却是明白,主战派并非是真的想死战,而是想消耗吴军的实力,毕竟在这汉中南郑城,如今兵力最多的便是他夏国相所带的近三万吴军嫡系。
  而其他汉八旗与绿营兵,只有数千而已。
  深深明白吴三桂所想的夏国相,压根就没有与西营死磕的想法,因此撤退派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在李定国大军滚滚而来之前,夏国相就先一步烧毁了汉中的粮仓,然后毫不理踩暴跳如雷的汉八旗将领的威胁,直接带着大军便即向陕西方向撤退而去。
  写了一章这才发现,居然只是保存,并没有发布,也真是佩服自己这马虎劲,好吧,两章一起发了,我再写一章就去睡觉了。


第412章 会师
  夏国相的撤兵,也代表着汉中府彻底的光复。
  没有费多大力气,李定国便即将原本还盘居在褒城镇的汉八旗给击破,并且穷追其军于光明村一带,若非地形过于险峻,直接就能将汉八旗余部留在汉中府。
  在拿下整个汉中之后,李定国并没有以汉中为据点,越过莽莽秦岭而进攻陕西,而是留下冯双礼,马宝等悍将率兵五万镇守汉中,堵死陕西来犯之敌的道路。
  绍武三年十二月十九,经过半个多月的休整,李定国率领主力沿汉江东进,所过之地,汉中平原各城镇无不开城纳降。
  绍武三年底,李定国部大军入安康城,开始最后一次长时间的休整,然后便要借道湖广郧阳府,进入河南境内,自河南府进攻陕西。
  短短数月间,李定国部便即转战数省,陆续收复四川、汉中,兵锋所指,概无所阻,西营的名头也因为李定国的战无不胜的消息,快速的向着华夏大地席卷而去。
  在李定国高歌猛进之时,远在山东的绍武皇帝朱聿鐭,也终于等到了郑成功的消息。
  不同于历史上的郑成功,这个时代的郑成功并没有历史上时处处受挫,心中积郁成疾最后沧然而浙的境地。
  虽然其族在北京被满清尽灭,但是这个时代的郑成功却是取得了历史上的他所没有的成就,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国仇家恨没有将他击倒,反而让他在度过最初的悲愤后,更加坚定了对满清复仇的想法。
  在收到朱聿鐭要其镇守山东,并且清理山东地方投降派的旨意后,郑成功病情好转之后,便即马不停蹄的渡海而来,他确实需要一场杀戮,来平息他内心的伤痛。
  而对于之前将他坑个半死的山东士绅,郑成功动起手来,更是没有丝毫的心理障碍。
  在收到郑成功无恙的消息后,朱聿鐭在松了口气的同时,却也没有立即出兵与阿济格决战。
  毕竟这些天收到的情报来看,明军在各条战线上进展都极为顺利,尤其是闯营与金声恒部已经荡平河南府与凤阳府后,大军已经北上的消息传来后,朱聿鐭就更加的耐的住性子了。
  主力不断的汇聚而来,时间是站在朱聿鐭这一边的,他完全有时间和阿济格所率领的主力对峙下去,静待压倒骆驼的两大巨山的到来。
  只要明军三路大军会师,兵力数十万的明军,只要不自己作死,哪怕阿济格所带的这些军队个个以一挡十,朱聿鐭也有信心,将对方的兵力全部留在这里!
  不过阿济格显然不是一个坐以待毙之人,在闯营与金部北上之时,阿济格的数万骑兵便即南下,试图来一个各个击破。
  但是这并不是萨尔浒,他阿济格也不是当年的努尔哈赤,明军更不是杨镐那个蠢货在统领,而且每一路大军都不是区区数万骑兵能够快速击破的。
  南下的清军骑兵,很快接触到了滚滚而来的明军,但是清军的骑兵先锋,却是在看到那无边无际闯营大军的队伍后,便即沉默的远远观望,根本没有上前一战的心思。
  在清军骑兵主力到达后,同样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铺天盖地而来的闯军阵列前,数万骑兵尽管已经是比较骇人的存在了,但相比于他们,却又有些微不足道。
  谁也不知道数万骑兵真个冲入闯营之中,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也许是势如破竹,也许就是深陷其中,再也无可脱身。
  而闯营侧翼,则是数量足有近两万的骑兵,虽然这些闯营骑兵看起来并不象是精锐的样子,但数量却是摆在那里,只要还要战斗的勇气,清军就不可能一战而拿下。
  若是再与骑兵纠缠之时,被步兵一个反卷,那清军最后的家底,就会彻底交待在了这里。
  观察良久之后,阿济格依旧是选择了后退,与巴哈纳的心思差不多,阿济格也不会拿着宝贵的满八旗主力,与闯营这种流寇军拼个两败俱伤。
  因为就算一战打赢了闯营,只要对方老营跑了,他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和伤亡,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要不了多长时间,闯营就会重新卷土重来,通过一次次的消耗战,让清军慢慢的被消耗殆尽。
  对付闯营,只有一个办法,正面击破他们,然后全力追杀围剿,不给他们东山再起的机会,否则就会如同崇祯皇帝那般,只能无奈的看着闯营一次比一次强大,一次次的浴火重生。
  当然,若是崇祯不改变他的官僚体系和税收政策,就无法从根本上瓦解闯军的基础,没了李自成,必然还会有王自成,张自成,刘自成等等,最终的下场依旧是国破家亡,自己挂在树上。
  阿济格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不准备与闯营拼个你死我活,因为这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更要命的是,他还不能离开大营太长时间,否则被各个击破的就不是明军,而是清军了。
  在明军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面前,阿济格只能悻悻的选择后退,在运动之中另寻战机,大清的本钱如今已经不多了,分散在各个战场上的兵力必须全面集中起来,与明军来一战真正的大决战。
  当明军沿着运河陆续北上后,阿济格封锁运河的企图便即成了一个笑话,在无数的明军面前,任何阻塞河道的行动,都注定是一场空。
  运河恢复通畅,也表明着明清双方的战争也进行到了最后的阶段。
  源源不断的物资正从南方不断的装船运来,明军的后勤已经全面恢复,朱聿鐭本部嫡系、闯营、金部、李成栋部四路大军合流之后,庞大至五十万兵力,明军的势头已经再也无法扼制。
  阿济格根本没有独自挑战四路明军的底气,不仅让开了临清这个运河枢纽位置,更是直接大踏步的后退,一直退至永清、东安、武清一线,开始征召京畿所有清军集结于通州,视情况前来增援,或者在通州一线,与明军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
  而明军方面,根本不受清军的影响,各路大军扫荡式的前行,所过之地,兵力已经空虚的各个城池,根本没有任何抵抗,明军前哨方至,城头便即立即变幻大王旗,久违的鲜红血明军旗帜,在事隔多年后,再一次飘扬在京畿数府之中。


第413章 挺进
  沿运河而进的明军,到达天津时,与孤军奋战了一年有余的天津明军会合后,数量已经庞大到了无法撼动的地步。
  虽然兵力空前,但是明军并没有立即沿河而上,与清军决一死战。在天津周边,明军主力开始战前的最后一次总休整,养精蓄锐,准备以最巅峰的状态,去迎接接下来注定撼动华夏历史进程的一战。
  而天津的明军,却是在陆续登船之中,他们并不会参与到这场大战之中,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直插山海关,堵住满清撤退最方便的路线。
  按照朱聿鐭的想法,这一战要么大明被满清来一场流星雨大招给击败,要么战败的一定是满清一方,毕竟一方是为了光复故土,一方只是来中原抢劫的,双方的动机和决心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统一势在必行,明军没有后路可言,有的只是不断卷土重来。但清军却是有,因此一旦清军战败,先行堵上山海关这个口子,对满清的打击绝对是致命的。
  毕竟这些年来,蒙古人一直充当着满清的打手和仆从,数次大战损失惨重的都是他们,心中必然会有着深深的怨言。
  若是满清主力在关内战败,必然会被明军乘胜追击,兵无战心的满清败兵又必须经过蒙古人的地盘才能回归。
  这种种条件促使下,朱聿鐭觉得蒙古人只要还能剩下一些血勇,那面对着大败之下的落水狗,他们就一定会嗷嗷叫着扑上来报仇的。
  看着任良朋、王得仁等将领的部下陆续踏上战舰,准备向北航行,朱聿鐭心中难得有些不忍,这些将士们一直游离于主力,孤独的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
  如今更是刚刚过完了大年,他们就没有太长时间的休息,需要再次踏上征程。
  “愿诸位将军马到成功,待大破鞑虏之日,朕与尔等相聚于京城,朕当不吝公爵以待壮士!”
  不过这丝不忍,也只是片刻时间,朱聿鐭收拾了心情,举起洒碗,最后祝福道。
  “谢陛下!臣等定不负陛下所托!”
  诸将饮下这杯壮行酒,纷纷单膝跪在大声的回应道。
  任良朋等人却是并没有朱聿鐭那种负面情绪,甚至任良朋都还有些跃跃欲试,跟随主力虽然安全,但却不是扬名天下之路,独领一师截断满清退路,若是能够让清廷覆没于山海关,这才是史书上必然大书特书之事。
  大丈夫生于世,原当纵横沙场,轰轰烈烈的走上一回,不能封狼居胥,也当封妻荫子!
  王侯将相,没有投一个好胎出来,就需要拿命去搏上一搏,未来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
  在朱聿鐭的目送下,任良朋等将领开始陆续登船,在悠长的海螺号声中,风帆慢慢升起,船队开始陆续驶离大沽口,向北慢慢消失在海上。
  这几日来,北方大地上的消息的不断的传来,河南大地上已经没有了满清的势力盘踞,整个河南都已经重新处于明廷的管辖之内。
  但是堵胤锡却并不轻松,毕竟河南的明军主力只有他麾下良莠不刘的十数万人,但是面对着的却是陕西、山西、京畿三个方向清军的威胁,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唯一一个好消息是,已经证实了李定国已经拿下汉中,如今再沿汉水东进,要不了多久就可以与堵胤锡会师于河南,只要西营能够及时到达河南,那河南局势,朱聿鐭就无需太过操心了。
  李定国的本事,朱聿鐭是绝对放心的,就算面对围攻,明军不支,也不会出现什么大败的情况,最多也就是互有胜负,双方在河南来一场拉据战而已。
  如今明清双方的战略重点都在京畿地区,这里的战斗关乎着双方的霸业所在,在自己数十万大军虎视眈眈之下,满清能够抽调出来,向河南而来的军队数量,必然不会太多。
  绍武四年正月十七,在大军休整了大半个月后,明军开始拔营,尚着运河西进,兵分三路,向着卢沟河,风河,大运河,向着永清、固安、香河挺进。
  对朱聿鐭而言,他在天津休整的时间,既是让军队养精蓄锐,也是给了满清调集陕、山二地军队入京畿的时间,既然要决战,那就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决战,一战彻底葬灭满清的机动兵力,让随后收复陕西、山西的行动,不再有那么多的阻力。
  绍武四年二月初,武清城下的战斗最先展开,金声恒与李成栋部联军十数万人,一战击溃蒙八旗及绿营一部,迫使其部收缩向京城方向退却。
  另一路闯营大军,则是一路与满清游骑不断的进行反袭扰作战,只是如今的闯营骑兵已经极大的膨胀起来,清军少量的骑兵根本起不到太大的牵制作用,闯营势不可挡的不断前进,并于正月底到达固安县城之下。
  固安城的清军依旧没有死守的意思,在闯营主力到达之前,便即引兵后退,留给闯营的只是一片熊熊燃烧着的城池。
  在朱聿鐭的主力方向,更是一片的风平浪静,沿河而进,根本就没有清军阻拦,似乎一夜之间,清军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武清,河西、香河等城皆是人去城空,不仅没有给明军留下任何的物资,更是连百姓都被完全带走,留下的都是一片残垣断壁。
  明军的意图很明显,那便是三路齐进,扫荡清军在京畿外围的所有的军队,然后三路合击于北京城下,与满清来一场最终的大决战。
  对于清军的意图,朱聿鐭与曾国维达成了统一的意见,那便是清军的策略就是坚壁清野,拉长明军的补给线的同时,也让三支明军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方便清军集中兵力,先行击破一路。
  不过对于清军的目标是哪一路明军,朱聿鐭却是并没有准备的判断,除了加派斥候不断的探查外,也没有别的什么好办法。
  虽然因为激烈的斥候战依旧在进行,受到清军全力战场遮蔽的影响,明军斥候无法突破斥候拦截圈,并不清楚清军的动向,但是各路明军相互之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