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明大唐王 >

第165章

南明大唐王-第165章

小说: 南明大唐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兴大明,只在此役!”
  所有将领闻言,都立即整齐回应,精神为之振奋起来。
  “诸君当自强!功成之日,朕自当不吝封赏!”
  朱聿鐭抚掌称赞,十分满意的说道。
  “天佑皇明!愿为大明而战!”
  又是一轮标准的对答之后,诸将个个挺胸昂首鱼贯而出。
  “人准备好了么?”
  待所有人走出后,朱聿鐭的目光却是阴鸷了下来,向着空无一人的大帐低声问道。
  “回陛下,一切皆已准备就序!”
  话音刚落,原本空无一人的大帐之中,许长语应声而出,十分肯定的回答道。
  不过这回答,却是带着略微的轻颤之音,显然这一件事,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件令他极为忌惮之事,后果之严重甚至都已经超过了数月前永历自缢。


第387章 济宁城
  阿济格这一次出战,满清上下是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这一次满清几乎是倾巢而出,陕西、山西的兵力开始不断向北京汇聚而来,不仅如此,更多的兵力也在两地开始编练。
  半年来形势变幻,受限于本族人数实在太少,满清虽然已经开始将十四岁以上的族人全部开始集训,但是统共兵力也只有八万余人,这点力量在大明已经近百万的兵力面前,已经是微不足道。
  也许在绍武朝廷没有崛起之前,明军的战力根本就不足看,这不足十万的兵力,依旧可以在明军过百万的腐朽军队之中,来一个七进七出,无往而不利。
  但在闯营、西营、李成栋之流反正之后,明军已经有了一大批可堪野战的军队。
  而绍武皇帝的本部嫡系,在江西一战时,也已经证明了其强悍的战斗力,这么多的军队不断的汇聚于三个方向,随时开始北伐的情况下,满清就完全感觉到了生死危机正在步步逼近。
  这次明军大举北伐,生死危机之下,满清上下再没了之前的内讧,连孝庄都没有再做小动作,所有人力物力全部都已经运转了起来。
  除了集结所有能够集结的人,满清也开始向与他们合作的汉人放权,陕西的吴三桂便是在阿济格的恩威并用之下,并在两蓝旗的督战下,开始收拾起自己的小心思,不得不选择出兵汉中,开始与步步开近的西营李定国集团,展开了军事对峙。
  三顺王以及汉八旗大部分兵马,则是在两红旗及部分蒙古八旗的压阵下,带着京畿之地扩充了十数倍的军队,全面压向河南之地,在洛阳、开封一线集结军队,与大明湖广军团、闯营全面接触,已经开始试探性的接战。
  金声恒部则是自湖广战场向东北挺进,大军攻入凤阳府,作为偏师掩护明军中央集团在山东战场的侧翼,并且威胁着满清中央军团的侧翼。
  而满清的中央集团,两白旗、两黄旗除却损失过大的镶黄旗及汉八旗上三旗部分兵力留守北京外,其他能打的军队,包括蒙八旗主力,已经倾师南下,向着山东而来。
  可以说,这一次,明清双方集结了超过了一百万的大军,在大明广阔的领土之上,展开了全面性的大决战。
  对于大明而言,这一次主攻的方向自然是山东方向,突破口亦是山东方向。
  河南久经战乱、天灾,万物荒废,百里无人烟,任何大军团想要在这里通过,所需要的钱粮与配合的辅兵数量,都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不能速胜,连绵的拉据战所带来的后勤压力,就足以拖跨任何的进攻方。
  而汉中战场,更是崎岖难行,李定国想要在兵强马壮的吴三桂大军前杀开一条血路,自己必然也会鲜血流干。
  当然这些困难对大明是如此,对满清方面同样如此,这两个战场之中,无论是哪一方,想要快速打开局面,都将是一次极为冒险的赌局。
  唯一不同的是,大明的筹码明显要比满清要多上不少,可以承担起数次赌输的代价,而满清方向却是受限于钱粮,是一次也输不起。
  因此,在这两个方向上,满清采取的都是防御的策略,只能选择坚守,以等满清中央军团的胜负。
  这一点,在山东方向坐镇的朱聿鐭自然也是极为明白。
  在他看来,不主动向北进攻,保持军事压力等待满清财政崩溃之日,才是最有利的办法,可以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但唯一的问题是,满清虽然如今财源枯竭,并且穷兵黩武,但是在极尽搜刮之下,再维持个数年,甚至十年,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之事。
  而他是绝对不可能选择对耗个十年,然后去收复一个成了一个人间地狱,需要休养数十,上百年才能恢复过来的北地,这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一丁点的好处可言。
  既然是施加压力,再最好的办法就是军队全面压将上来,让对方再没有从容应对的办法,只能以超负额的消耗速度来应对巨大的挑战,加速对方崩溃的速度。
  这样的选择如今看来,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尽管多给了满清几个月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多组建了数十万的军队,但是这几个月时间对方的钱粮消耗,估计都要超过过往数年之多。
  在明军先锋加快行军速度,直扑济宁而来时,阿济格的军队也在快马加鞭,向着济宁府扑来。
  阿济格对于济宁府并没有什么硬性要求,之所以选择兖州府作为战场,正是因为这里一马平川,最为适合满清骑兵发挥。
  想要击败装备精良,火器众多,且以步兵为主的明军,地形是极为重要的,最理想的战场便在山东境内。
  虽然京畿地区也较为适合,但是一旦战火烧到了京畿腹地,那无论最后是否能将明军击退,满清的损失都是巨大的,不仅仅是物资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对无敌八旗名誉上的重创。
  比较自萨尔浒之战后,满清的根本要地,除了毛文龙这个游击战专家,能趁着努尔哈赤带兵外出抢劫时,大肆出兵来抢劫自己以外,就再也没有明军能够打到他们腹地方圆百里之内。
  不过毛文龙的军队人数虽然极多,但大部分军队战力极其低下,只要清军回师,他就会早早的逃之夭夭,虽然城外的地方连只老鼠都没有给努尔哈赤留下,但是城寨之内,毛文龙却是并没有任何的进展和收获的。
  但这一次却不一样,明军是可以沿着运河而进,无论是军队战力还是军队规模,都不是毛文龙能比的,甚至比萨尔浒之时的明军更加的强大。
  更可怕的是,这一次领军的再不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文官,而是皇帝亲自领军而来,中间并没有文官指挥,完全就是皇帝指挥将领,将领指挥军队。
  这种军队,势必要比文官带兵要难缠的多,而且也不会犯文官那种遇弱敌则一往无前,遇强敌便会谨小慎微的毛病。
  除却大明之前根本没经历过战争的英宗之外,大明皇帝亲征,向来都是大胜而归,就算偶尔出现小挫,却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大败。
  就在阿济格越过东昌府一路南下之时,明军先锋也已经到达济宁城下,开始了明军北伐的第一战。


第388章 投降
  当明军先锋部队到达时,济宁城并没有第一时间开城投降,甚至已经做好了坚壁清野的工作,准备与明军来一场硬撼。
  这倒不是说满清统治下的地方文武,真的对满清有多大的忠心,能够为其舍生忘死。
  而是这些文武官员的家眷,基本上都是在满清的统治区域之内,被各地清军的看押之下,一旦他们投降,那满清严苛的问责制度,就会令他们的家人死无葬身之地。
  明军先锋是马有功部,这是继任良朋之后,绍武皇帝麾下嫡系之中第二支纯骑兵队伍,虽然人数只有五千余,但是却也是明军之中极为难得的骑兵攻击集团了。
  若非江西一战缴获了众多的良马,朱聿鐭还组建不出这么一只数量的骑兵队伍。
  “区区一座小城,也敢撄大军兵锋!向城头喊话,要他们莫要自误,一旦城破,惟扬可鉴!”
  在绕着济宁城转了一圈后,打量着这座高不过三丈,城头守军稀稀拉拉的济宁城,马有功十分不屑的收回了自己的目光,目光森寒的下令道。
  “立即开城投降!莫要自误!打破城池,惟扬可鉴!”
  “立即开城投降!莫要自误!打破城池,惟扬可鉴!”
  “立即开城投降!莫要自误!打破城池,惟扬可鉴!”
  命令传下后,十数骑便即快速离队而出,行至城外一箭之地,便即不断的齐声喝吼道。
  但是回应他们的是,突然从城头涌出的无数弓箭手,与他们射出的无数的箭雨。
  明军骑兵拉马便退远少许,然后再次沿着城池不断的叫嚷了数遍,这才施施然的拉马回营。
  在射程之外的箭雨,并不能对他们造成任何的损伤。
  “果然有藏着的伏兵,不过就算有个几千人守城,也不够看!传令下去,退兵五里立营!立即派出斥候哨探四方,将警戒范围拉至百里,不得放过一丝一毫的可异之处!”
  马有功默默的看着例行向城池喊话,要求对方立即开城投降无果后,便不再多作无用功。
  开始在城下立营戒备,并且向各个方向派出众多斥候为大军耳目,在城下等待主力军队的到达。
  尽管马有功已经足够的高估济宁城中的兵力,但他却还是将对手想的过于弱了,他不知道的是,如今的济宁城中,不仅有两千余绿营驻守,更有组建的近万青壮协助守城。
  更可怕的是,当时在徐州战场中消失在北方的过万满清骑兵,如今也正集结在济宁城中。
  在当夜,清军便即三门齐出,一万余骑兵从三个方向对明军发起了夜袭。
  虽然马有功布下了哨探警戒城中清军突袭,但这一次清军根本就没打算以夜色为掩护偷袭,而是堂堂正正的以人数占优的骑兵数量,发起正面挑战!
  虽然哨骑及时发出了警报,明军也有足够的时间来集结队伍对敌,但是黑夜之中,明军赖以成名的墙骑兵根本就来不及列阵,更加不可能在这种黑夜以这种阵形对敌。
  面对着数个方向攻击而来的清军骑兵,明军骑兵孱弱的单兵作战能力直接暴露无疑。
  一场混战只进行了小半个时辰,明军骑兵尽管有简陋的营地防护,依旧被蒙汉八旗骑兵打的满地找牙,眼见形势根本不能挽回,马有功尽管目眦欲裂,但却也不得不带着明军亡命突围而去。
  这一战的损失极为惨重,明军先锋几乎直接被打残,五千骑兵仓皇逃回的人数甚至还不足千骑,虽然后续还陆续有骑兵归队,但是精华却是几乎直接被一战而一扫而空。
  先锋受挫的消息传回后,朱聿鐭虽然明白这是非战之罪,但是毕竟信赏必罚是治军之道,若是人人战败都可以不被处理,那军纪军心就会荡然无存。
  再一想到好不容易组建的这一万多的骑兵,一战直接损失近半,更是心疼的手都有些哆嗦了,差点直接将马有功斩首示众。
  虽然在众将的求情下,令马有功戴罪立功,但却是直接将之爵位剥夺,并且连降三级,从总兵直接贬为游击。
  这么做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马有功这个皇帝的嫡系爱将,战败差点被处死的处罚传达三军后,整个明军之中那股子,因为屡战屡胜之下,积累起来的骄横气息立即降下了许多。
  两日后,沿河而进的李成栋的主力率先到达济宁城下,根本就没有打制攻城器械,做好攻城之前的准备,而是第一时间便开始就此修筑坚固工事,做好应对清军逆袭的准备。
  数万大军围聚于小小的济宁城下,铺天盖地,似乎视线之内的所有田野,都被乌泱泱的明军给填满,军旗林立,队伍严整,一股子肃然之气不断的扩散而出,军威极盛。
  城中的清军根本没有任何出城逆袭的想法,就算刚刚取得大胜,狠挫明军锋锐的蒙汉八旗骑兵,也只是在城外立营,不断的佯攻以迟缓明军修筑工事的进度,却没有任何强攻的打算。
  不过李成栋并没有打制攻城器械,并不代表他没有进攻济宁城的想法,在大肆修筑工事的掩护下,他也在不断的挖掘着地道,仗着人多势众,十数条地道同时开掘,不断的向着济宁城延伸而去。
  同一时间,陆续到来的明军主力,并没有在济宁城下下船,而是沿着运河不断向前,大军从运河而进,开始绕行于这批骑兵背后,不断的选择地方反复试探,一副从背后包围蒙汉骑兵的模样。
  在明军在数里外登陆,并且开始在水师的掩护下,开始向内陆延伸而来后,蒙汉骑兵很没有义气的直接抛弃了济宁城,全军拔营向北,让开了通道,避免被两面夹击之局。
  没了蒙汉骑兵的袭扰,李成栋大军修筑工事的速度立即加快不少,依照着之前的部署,开始向西不断的蔓延开来,形成一道严密的防御线。
  而在蒙汉骑兵远去之后,济宁城在看到越来越多明军军队到达之后,不等明军开始攻城,城内便即烽火处处,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内讧。
  城内士绅可不象是守城的地方文武,家人全部在满清的控制之中,相反他们的家人如今更象是明军的肉票,为了避免城破之后家破人亡的下场,他们只能选择让济宁城的文武家破人亡。
  没用一个时辰,在城内众多士绅们联合之下,绿营内部便即直接分裂内讧,受士绅们控制的部分绿营兵,纷纷打开城门迎明军入城,十分痛快的选择了开城投降。


第389章 清理
  济宁城中的清军本就是半斤对八两的战斗力,在城门洞开,明军大举涌入之后,立即便即分出了胜负。
  还在济宁城参将控制下的绿营在大势已去之后,纷纷放下武器投降,被逼入死角的参将直接选择拔剑自刎,而在他之前,济宁知府也已经杀掉爱妾,用一根麻绳结果了自己。
  对于这两个不识抬举的东西,本来就不是好东西的朱聿鐭,自然早就对此有所准备。当然不会让他们死的如此安详,也断然不会让他们的家眷因为他们之死而有活命的机会。
  在封锁这两人自刎的消息的同时,也在军中找出与二人相貌相像的士兵,然后让这二人代表这两个死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献上官印和兵符,当众痛哭流涕,表示愿意重回大明这个温暖的怀抱之中,重新做人。
  这个消息根本不需要朱聿鐭去扩散,只要这两人在万众瞩目之下公开投降,就会被城内满清的细作所看到,只要他之后用济宁立马成为战场为借口,将城中百姓疏散,这些细作自然会将他们看到的一切禀告给满清朝廷,到时自然会有人收拾他们的家眷。
  对此,朱聿鐭是没有半分的良心不安的,这些汉奸家眷仗着这些汉奸亲人当权之时,自然是受了不知多少的优待,如今他们的受益来源倒霉了,他们这些受益者,连带着被收拾,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别说这个时代这下场合情合理,就算在后世,对于汉奸的家眷,除了一些圣母婊以外,大多数人对其都不会有什么同情心的。
  虽然计划出了点意外,但依旧还是在朱聿鐭的掌控之中。
  骑兵虽然重要,但也只是在追击之时才有作用,在数万骑兵大战之时,他的骑兵就算个个是铁人,估计也得被数万满清铁骑碾成齑粉。
  数千对数万战而胜之,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对方要么是乌合之众,要么就是自身的装备对对方是呈碾压式的代差,否则数千骑兵对上数万骑兵,就是一切屠杀。
  而满清骑兵显然既不是乌合之众,也不会缺乏铁甲,更不会没有犀利的兵器,这种情况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