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时候再把多余的火器火炮转手一卖,就又是滚滚的花花银子。
这些好处,石壁等人在来的路上便即在内部达成了共识,只要这位昭武皇帝能够坚持的住,哪怕只是困守广东一隅之地,他们也会一直尾随在侧,决不背离。
正思量间,前方百多骑呼啸而至,火红的旗帜迎着风,一个大大的‘纪’字迎风招展。
“诸位远来辛苦!纪某无以为报,只能多谢众位兄弟慷慨相助!”
纪光霁一来到码头,便即十分客气的拱手为礼道。
“参见大帅!大帅折杀末将等了!”
毕竟如今已经身在大明体制之中,石壁等人不敢托大,一近身便即纷纷下跪行礼,连连称逊。
此时,码头上已经装好了滑轮组,无数的人正忙碌着从船上吊下数十门火炮,还有配套的炮九火药。
至于火铳这东西石壁等人也不是很多,更是海战中必不可少的利器,这次拿出近六百杆来,已经是咬牙拿出一半的家伙什了。
除了这些外,石壁等还十分上路的送出不少他们用不上的虎蹲炮,长武器等,这些在主流跳帮作战的海战中,作用如同鸡肋。
这些东西对纪光霁作用却是不小,这东西无论野战还是守城,都算的上是利器,自然不会拒绝。
石壁等人并没有应纪光霁之邀上岸小聚,他们的目的地是南澳岛,他们要确保这处他们日后落脚之地不会被满清,或者其他海盗抢占,这可是他们未来的基地,断然不容有失。
事实上,纪光霁如今也没有太大的兴趣饮宴,福建那边已经有士绅偷偷遣人过来送信,满清大军正在集结,似乎有大动作。
纪光霁有一万个理由相信,这对他肯定不会是什么好事。
双方客套了数句,约好守望相助之后,纪光霁便即目送着南海水师慢慢驰离码头,掉头向东而去。
在指挥着众军将火炮陆续运至分水关时,纪光霁又得到了确切的情报,这一次满清的目标果然是他,而且人数也已经被确定的极为精确,足有三千骑的清兵南下广东!
之所以能有这般及时而清晰的情报,当然也离不开朱聿鐭在潮州开设议会的功劳,如今别说广东全境,就算福建各地的士绅闻听此事,都有些坐不住了。
原本这些家伙们只是骑墙派,在明清之间做着墙头草,极少有士绅会义无反顾的全面倒向大明。
相反眼见满清势大,无数的士绅更是早早的便剪好了辫子,只等清兵一到,大家便即山呼欢迎王师,一股脑的倒了过去。
地方实力派的不配合,甚至暗中使绊子,这让明军根本就没有多少主场优势。
因此,在对于满清的情报战中,大明虽然作为地主,在情报方面却与满清差距并不大,甚至有些比较激进的地方,大明军队甚至都完全变成了睁眼瞎。
而这次议会制一出现之后,纪光霁惊奇的发现,大明的‘忠臣孝子’突然多了起来,原本躲着不露面的地方士绅,突然之间便大彻大悟的理解到了何为华夷之辩,一个个哭喊着要求为保卫大明,避免神洲陆沉而流尽最后一滴血。
虽然对这些士绅,纪光霁向来没有任何的好感,但是一来大明需要这些士绅提供钱粮情报支持,二来他也可以拿着这些人送来的投名状,未来想要拖他们下水,委实方便之极。
这三千骑明显是准备来打他个措手不及,可惜李成栋却是没有预料到,这帮子士绅又一次暗地反水了。
根据士绅们送来的情报,纪光霁甚至都有些同情这李成栋了,同时也是恨的牙痒痒的,终于明白两个月前向广东逃命时,为何那般的痛苦不堪了。
李成栋的手下都是北方人,福建地貌根本就不熟悉,每到一地就必须要找人作为向导。
而这些地头蛇,却是一副热心肠的模样,不仅给他们指出正确的道路,还给他们找出最适合骑兵突进的路线。
但是他们唯一没有告诉李成栋的是,走这些路虽然节约马力,行军速度极快,但却是要比一些小路要多绕上一大圈。
因此,原本计划中三天便放马分水关外的李成栋部,足足在漳州府转悠了七天,这才遥遥看到分水关的关墙。
而与此同时,广州城中,朱聿鐭也终于迎来了他的最大挑战者的使者。
第33章 资本的野望
广州城。
农历十月中旬的广州,相比于北方大地如今处处银装素裹,冰封万里的景象,这里却是还算炎热,依旧感受不到多少冷意。
在今日,随着永历使者快马加鞭的到来,也带来了一个令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便是大明法定继承人桂王登基后,他们该何去何从。
三天前,桂王突然带领大军重新回到肇庆,第二日便即在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府翟式耜、巡按王化澄、吕大器等拥立为帝,年号依旧是永历。
而永历朝廷新鲜出炉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以八百里加急送来旨意,要求朱聿鐭立即退位,重回藩王位置。
这道旨意根本就没有送到朱聿鐭手中,便被内阁大学士以内急为由,直接拿去了茅厕。
但是与八百里加急一同前后脚到来的,还有永历皇帝派出的两位天使,永历朝廷兵部给事中彭耀,兵部主事陈嘉谟,却是不能直接呛死在茅坑里,只能任由他们入城。
不过相要什么欢迎仪式,那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不同于历史上二人到来,广州本地一批官员和士绅自发组织相迎的盛况,这一次,人人看向他们的目光都有些不善。
官员士绅们倒还有些底线,心中多少有些愧意,因此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敌意,但这些时日来因为昭武皇帝大批定单,日子扶摇直上的商贩与店铺掌柜们,就有些不淡定了。
有一些性子直的人,在大家看到,还恨恨的在地上啐了一口。泥玛的,你们来干什么?大家过的好好的,你们就不能不来找事么?
在众人异样的目光中穿行而过,彭,陈二人无不心中愕然,原本在他们想来,永历皇帝作为皇明最合法继承人,广州士绅就算不群起相拥,舍家为永历皇帝站队,但最少也只会是两不相帮。
但目前经历看来,这唐王竟然这般快的将人心收拾,而且还是如此的彻底!
因为一路行来,略带不善的目光可不是一人两人,甚至下包括商贾走卒,上包括身穿儒衫方巾的读书人,甚至连大小官吏都个个如此,这就太让人感觉到惊悚了。
这种万众一心的态势,唐王是怎么做到这点的?
尤其是上个月来上书支持永历登基的广东名士,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等人,此时也无一人到场迎接他们,这就让人汗毛倒竖了!
难不成唐王真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这些人全部杀害了?
一想到唐王有可能是一个心狠手辣之辈,二人都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哆嗦,愈发对此行开始担忧起来。
二人头前带路的只是一小队兵士,连一个官员都没有,二人心知这些小兵或许知道点什么,但却又拉不下脸来向这些小兵询问,只能抱着满肚子的疑问和恐惧,却根本无法找人解答。
在彭、陈二人向着昭武皇帝临时行在而来时,朱聿鐭正面无表情的看着眼前一封数百下议员联名的请愿书。
请愿书的内容很长,开头洋洋洒洒近千字,都是在恭贺朱聿鐭弟继兄业,为大明幸,为天下幸之类的废话,然后再有数百字表达了他们对昭武皇帝由衷的爱戴和拥挤,然后便是恭贺朝廷人才济济,治下士绅无不归心的良好局面。
他们觉得在昭武皇帝的英明领导下,府议会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为大明首善之举。
当然,府议会虽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明显还没有发挥出他真正的力量。所以他们建议,在府议会之上,再行设立一个省议会,统筹全省各议会,以整合整个广东省的人力物力,更好的为大明服务。
最后,他们则是略略提了提,若是能够建立省议会,下议会也愿意附尾其后,为大明中兴伟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朱聿鐭当然明白,这篇请愿书,九成九的内容都是废话,真正的核心就是最后这一小段而已。
“苏阁老,莫爱卿,你们怎么看这所谓的请愿书?”
朱聿鐭并没有多说什么,将这请愿书给了莫修伟等人,平静的问道。
“陛下,依臣看来,这些商人是越来越不象话了!必当严惩!”
作为昭武朝廷官位最高的内阁首辅,苏观生显然早就看过这请愿书了,早就有了预案,被问道时,便即立即回答道。
“阁老所言甚是!朝廷正在用人之际,这才给他们一些脸面,想不到他们居然敢如此蹬鼻子上脸,若不严惩,何以彰显朝廷威严?!”
莫修伟第二个站了出来,义正辞严的附议道。
这两个皇帝心腹既然已经表明了立场,而且还是立场一致,其他人显然不会跟他们二人过不去,而且他们也确实看不惯这些地位低下的商人,当即全部躬身附议。
朱聿鐭并没有立即做出决定,他不同于这些对商人报有极大偏见的士大夫,他清楚的明白这些商人们的价值,谨慎的考虑如何处理这些商人们。
对于士绅们可能对商人们的声援,昭武君臣都从来没有担心过。
先不说这些士绅根本不可能与低下的商人抱团,就目前来看,这些士绅们最大的愿望也只是盘踞于本乡,还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去经营其他地盘。
不得不说,商人们确实是最敏锐的一群人,他们这么快便即发现这个下议会的‘弊端’。
因为如今,看似各个府都已经有了议会,他们也有了议席,似乎地位有了极大提高。
但是府议会毕竟是府议会,管的到的也只是一府之地。士绅们活动范围,基本上都是一县之地,势力大些的,最多一府到头,真正横跨两府之地的大缙绅,还是极其稀少的,而且他们所占的席位,显然也不能支撑他们同时经营两府。
因此对于朱聿鐭刻意只将议会设到府一级,这些士绅绝大部分是没有意见的,少数心中不满的在大势之下,也只能安心的蛰伏,否则就是与地方大部分士绅和朝廷对立,那后果只有一个,身死族灭!
这也是朱聿鐭还能放心建立地方议会的根本原因,哪个府冒头挑衅自己,朱聿鐭还是有这个自信直接灭杀的。
一句话,他建立议会不是让地方成为割据之地的,而是因为赋税无法足额上缴,而他又没有能力在地方上杀的大家心甘情愿的拿出银子,这才弄出一个议会将钱粮收上来。
而商人们却不一样了,他们活动范围根本不可能局限于一府,甚至大商人的活动轨迹甚至都是连跨数省,甚至全国行商的。
“还真是不能小看资本家的胆量和野望了,这才刚刚给他们开个口子,他们就打算崩断身上的枷锁了。”
朱聿鐭心中冷笑,目光渐渐坚定起来。
第34章 目光不善
就算在后世,商人从地位低微,到成为资本财阀进而开始以自己的意志影响一国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最成功的莫过于欧洲的商人,他们原本也如东方的同行一般,千年以来一直是国王和领主盘剥和吸血的对象。
但是欧洲商人之所以成功跳脱出王权控制,有了独立意志,也是托了欧洲近代数百年来各个国家之间的不断对抗。
战争向来是最消耗钱粮物资的,别说数百年的征战,就算连绵数十年的战争,都能拖跨一个国家。
赫赫武功的汉武帝,在位四十余年,和匈奴的战争也进行了数十年,虽然最终将匈奴打的元气大伤,分为南北两部,但却也将他之前数代人积累的财富消耗一空,晚年时国内都差点直接内乱。
以华夏国土子民之庞大,财富之巨大,数十年的连绵战争尚且差点让国家崩溃,就更别提合在一起也没有华夏面积大的欧洲了。
英法的百年大战,刚刚开始十多年,法王的国库便即空空如也。最后不得不向商人借贷,被迫开启议会,这才躲过一场财政危机。
不过商人们还没欢呼几年,靠着商人们的支持,熬过最艰难的几年后,法王便二话不说,再次关了已经开始对他指手画脚的议会,将当初帮他的商人们抓的抓,杀的杀。
可惜战争依旧在继续,很快英法两国都再次出现财务危机,于是与商人妥协又成为必然。
这次商人们虽然换了一茬,但之前的惨剧还历历在目,因此成立议会后,他们本能的开始渗透军队以自保,最终弄出大革命,直接弄死了国王自己当家。
然后便是保王派另立国王,兴兵讨逆,干掉议会,再因为战争在继续,又一次召开议会,干掉国王,兴兵讨逆,几个死循环下来,大家总算找到了一个平衡,商人们这才真正的站稳了脚步。
可怜的是,英法两国的国王干了一百年,这才突然发现,打生打死之下,两个冤家王室,一个被杀光了,一个被架空了,全部都是失败者,唯一胜出的是商人集团。
但东方的同行却根本没有这个让他们成长的环境,因为华夏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虽然王朝兴衰沉浮,世代更替。每一个王朝末年,都是战乱不断。
但是每一次都是以极快的速度再次统一,其间根本没有如同欧洲那般,众多大小国家相互都不服气。根本无人愿意自己被别人统一,因此数百上千年不断的征战攻伐。
因此,华夏的商人作用一直无法显现出来。
而近代商人,又大多是买办和畸形的政治财阀,这更是让国人原本就对商人的歧视更加上了一层,因此一直都没有太高的地位。
这同样也是朱聿鐭对于商人的认知,但摆在朱聿鐭面前的是,这些商人们该如何处理。
凭心而论,若是让商人们完全发挥出他们的作用,那对于眼下的局势,势必是极大的助力。
但天上不会掉馅饼,想要得到多少,就必须付出多少。换句话说,只有给商人们更多的权力,更高的地位,他们才会在利益权衡之后,真正的将力量展现出来。
诚然,商人能够带来更多的财富,也能给大明这行将就木的腐朽王朝带来一线生机,不过这却不是朱聿鐭想要的,他更不愿意如同后世美利坚那般,出现财团势力左右国家走向的问题。
失去控制的商人有多可怕,历史上多的是例子。
譬如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他们每到一地,带来的都是原住民连绵不绝的灾难。
在非洲,黑人被当作奴隶贩卖,为了得到更多的奴隶,他们甚至鼓吹种族仇视、屠杀,短短数十年,非洲便因为无尽的战争和无数青壮年或死或成为奴隶,社会彻底的混乱,全面倒退进入原始部落社会。
在亚洲,印度更是由大一统的莫卧儿帝国,逐渐被渗透收买,出现十数个大小不等的国家,然后再被东印度公司提供军火武器,开展代理人战争,最后更是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粉墨登场,全面殖民统治印度。
虽然最后是英国政府入主印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东印度公司在英国政府进入前,就已经完全为其铺平了道路。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却被一家公司给颠覆的七七八八,虽然东印度公司背后有国家撑腰,但却也说明了这些不受限制的商人们,能量之大可谓令人啧舌。
而西班牙人,荷兰人成立的东印度公司,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在他们不断的开拓进取之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相继被拿下,其过程中的血腥场面,只要有所了解,都会让人头皮发麻。
在华夏,牙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