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唐王-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由与大沽口守军一样,身处内陆腹心之地,更南边的山东、凤阳都没有传来明军进攻的消息,明军怎么可能悄无声息越过两省,直接打到天津卫来?
这个消息来的更是极为蹊跷,是从大沽口而来的,就更让人怀疑了。尤其是这信使甚至连将领的告急信都没有,除了自己的一个腰牌外,根本没有任何可以证明他话语的证据。
虽然不相信明军能打到这里来,但能够镇守天津卫这么重要的咽喉位置的将领,不可能是酒囊饭袋,在让人将这个疑似假报军情的家伙扔进大牢好好侍候审问后,开始下令全军集结,并且向着大沽口方向派出斥候,准备亲自查控一下情况。
但这么乱哄哄的一阵怀疑和盘问后,使者为天津卫争取而来的这点时间,已经过时了大半,在天津卫派出斥候还不足小半个时辰,便即看到他们再一次亡命而回。
一直在东门上观望的守将,根本就不需要斥候前来汇报,从这些斥候往死里鞭打马匹的模样来看,就已经完全明白,这确定是明军来袭了!
还没等斥候跑到城下,守将的目光便即已经望向了天边,在那视线尽头,已经隐隐腾起滚滚的烟尘,根本不用细看,只看那烟尘腾起的范围,至少也得有数千骑同时奔腾才能造成这种声势!
“报!明军!有明军!至少数千骑!”
再细细观看了片刻,天津卫的守将终于等到了他的斥候,以及对方那远远便惶急不堪的大叫声。
这点骑兵并不算什么,虽然如今山西、江南都在征战,北方驻军机动力量几乎被抽调一空,但是天津毕竟是北京的东大门,这里驻扎的守军数量还是有两千多人的!
面对着没什么攻城能力的骑兵,守将刘茂勋还是丝毫不放在眼中的。
但是明军的建制向来便是马步二八分,也就是说,这么庞大的骑兵最多只是占明军主力数量的两成而已,后面至少数万的步兵跟进!
而这么一支庞大的明军主力,就根本不是刘茂勋所能够抵御的了。
因此刘茂勋根本没有丝毫犹豫,根本没有放这些斥候入城,而是直接丢下数道在斥候离去时便即书写好的紧急军情,喝令他们无需入城直接向北京求援!
这么庞大的明军主力,根本不是他可以面对的,必须要满清中央军前来,才是对等的。
若是换了一年前,不,哪怕是一个月前,碰到数万明军,刘茂勋说不定也敢出城与之野战一场,尝试一番是不是能击败这支军队,捞取自己丰厚的军功资本。
但是半个月安徽、湖广传来的连续噩耗,顿时让所有清军将领都开始对明军这支军队有了新的认识。
尤其是听说明军那支以三千骑兵击败过万蒙古八旗骑兵的任家军,更是如雷灌耳,虽然明面上谁也不会涨别人威风,但私下里,大家交流之时,都觉得这支骑兵战力绝不在满八旗上三旗之下,碰上了一定要加倍小心。
而当刘茂勋终于远远看清了那迎风飘扬着的‘任’字大旗,再看着那数千秩序森严,杀气腾腾的骑兵由远而近后,更是彻底打消了所有出战的欲望,老老实实的选择了龟缩不出。
全天津卫的守军,已经全部集结完毕,开始全城,准备守城作战。
在明军临近这段时间里,刘茂勋根本没有停止过守城物资的准备,而天津知县闻海涛在听到刘茂勋分析明军至少有数万之众时,更是如同被人抽了一鞭子一般,脸色煞白呆立了半天。
然后便如同是装了弹簧一般,直接一跳数尺远,一路小跑回到县衙后,将所有衙役和帮办全部打发出去,组织城中青壮向城头运送守城物资。
但是左思右想,还是觉得不太保险,最后一咬牙更是豁出去了,几乎将天津县库里面的银子全搬了出来,甚至连自己辛辛苦苦搜刮而来的为官成果,数以万两计的银子都忍痛拿出来一半,号召有志气敢拼命的青壮上城协防,更是开出砸死一个明军,便即赏银五两,砸伤一个明军便赏银一两的天价悬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在知县大人都破家为国的高尚情操感召下,无数青壮也纷纷穿上临时号衣,走上城头,在守军的指挥下分为一股股溪流,汇入守城大军之中。
有了这许多的青壮相助,守城军队的压力顿时小了许多,刘茂勋甚至已经开始让大部分士兵先下城养精蓄锐,只用少量兵力指挥青壮,嫡系军队充当总预备队。
随着源源不断的物资不断的被送上城头,各种滚石檑木和火油、箭矢堆的如小山一般的高时,刘茂勋终于轻轻的舒了口气,虽然事发突然,但是在闻知县的鼎立相助下,守城准备依旧是以极快的速度完成,让他有了一搏的信心。
但是当闻知县开始组织青壮运输金汁之时,刘茂勋却是恼怒的将之阻止住了,眼下明军根本没有攻城的能力,这个时候将这些恶臭熏人的金汁送上城头,那里是相助守城,明明就是摧残己方的军心士气了。
他明白知县是有些惊的晕了头,毕竟守土有责的知县大人明白失城后的下场,但是这般乱来却也不是个办法。
最后派亲卫又好好安抚了一番闻知县,告知对方一切听他指挥,天津卫就丢不了的自信态度后,这才让闻知县稍稍安定下来。
在天津卫一片忙乱之际,任良朋也在仔细的打量着这座小小的天津卫城。
第250章 纠结
说老实话,天津卫并不好打。
这并不是说天津卫的城防有多坚固,而是他处于两河的环绕之中,北方的卫河,与西边的大运河交汇于此地,令得天津卫有了天然的堡垒。
攻城部队的攻击面,只有南城,与东城两个方向,天津卫城虽然不大,但却也有不多的好处,那便是兵力可以集中,运动起来极为的迅速,一旦任何一个点有不支的现象,那支援就可以迅速的到达。
但这不好打却是相对于陆军的,面对郑家无敌的水师,北方这些旱鸭子们,根本就不能理解什么叫做船坚炮利。
若非卫河通行能力有限,郑家的巨舰可以入内的话,估计单单靠巨炮就能将天津卫城的城墙给轰蹋!
不过任良朋明显是没有过河去找天津卫麻烦的心思,他如今所有的想法都是距离北京能够近一点,最好自己在北京城下与满清厮杀一场!
只要到达了北京城下,无论这一战是胜是负,他任良朋的大名必定会在整个天下妇孺皆知,毕竟这是数年来,头一支再次打到北京城下的明军,政治意义与军事意义无不影响极大!
遥遥观望了一眼天津城,任良朋根本就没有耽误,而是直接向武清方向再一次打马而去。
看着明军绝尘而去的背景,刘茂勋轻轻松了口气,但是还不等天津卫上下为之欢呼雀跃,远处的卫河上,已经开始出现郑家舰船的大帆,正向着天津卫逼来。
船只还未至,惊天动地的火炮声便即先一步响了起来,郑家无愧于财大气粗的名声,一路行来,全部靠着火炮开路,十数艘战船一字排开,密集的炮火打的城头上的清军根本就不敢冒头。
当战船进入大运河时,刘茂勋整个人都快要疯掉了。
大运河连接南北,是满清从东南吸血的命脉,也是满清南征大军的必经之路。
虽然如今南方已经全部丢掉了,但是大运河上商人北上运送的物资,还是保证北方稳定的重要支撑,可眼下却是已经被截断了,那些满载货物,行动起来如同蜗牛一般缓慢的商船,根本就不是速度轻便的战船的对手,打不过更跑不了。
眼下却直接被郑军舰队切断,一艘艘商船被拦停,并且被逼着向落锚接受检查,任何向北输送粮草的船只,一律被喝斥押解着从运河驶出,向外海而去。
北方连年战乱,如何虽然慢慢开始恢复元气,但没有南方的粮食支撑,北方才刚刚开始恢复的生产力,根本不可能养的起一片残破的北方百姓。
南北运输,运河的成本最低,运载量也是最大。靠着陆路运输,十斤粮最终到达北京的绝对不过半,从北京到九边军镇估计更会十不存一。
可以想象的到,只要这种封锁持续个数月,根本不需要明军到达北方,再次被饥荒笼罩着的北方军镇,估计立即就会再次陷入处处烽烟之中了,这可比直接拿下天津城更加的令人绝望!
但是再疯狂,刘茂勋也只能忍着,他手中这点兵力,别说出城也根本奈何不了水上航行的舰队,就算强行出兵,也只会立即被密集的火炮给直接打的崩溃。
但刘茂勋绝望的事情还在后面,前锋开路的十数艘战船开始沿着大运河控制商船之时,明军后续的运兵船已经陆续开至。
而这一次不再是如同之前的骑兵那般绕城而过,而是在天津城外数里登陆,这次除了任良朋与王得仁外,绍武朝廷中央军还来了阎应杰与蒋承光两个营合计六千余的步兵。
另外还有江西金声恒麾下郭重阳这个总兵的八千余官兵,外加郑家水兵一万五千余人,兵力已经算比较可观的。
这次攻打大沽口便是郭重阳部,而此次攻打天津卫的则是阎应杰部与蒋承光部。
对于天津这个近海、两河相交,扼守大运河咽喉的战略要地,朱聿鐭的态度很明确,那便是一定要拿到手中,无论是出于膈应满清的理由还是出于战略上的袭扰理由,这个要地都需要拿到手中足够的时间。
既然一定要拿下,那便不能假手于人,毕竟火药爆破城墙的办法,虽然朱聿鐭觉得肯定瞒不了多长时间,但若是保密做的好,就满清极为敌视科技进步的尿性,估计几年时间内他们也别想研究的出来。
对于爆破城墙,朱聿鐭并没有在全军推广,除了郑成功是因为情况紧急不得不教授之外,就算是嫡系军团之中,也没有多少人完全明白该如何操作。
因为朱聿鐭专门训练出一支部队来实施这项策略,大军出征之时,这支部队就会跟随而前,地道虽然不需要他们去挖,但是最后的装填火药和在城墙下挖掘爆破洞的工作,却是由这支部队掌握着,不得假手于人。
穴攻的办法是挖蹋城墙,一般情况下必须将通道挖到数丈,甚至十数丈才能有良好的倾斜面,而爆破根本不需要这么大的工程量,只需要能够塞入足够数量的火药就足以。
刘茂勋虽然听说过明军挖蹋城池的速度极快,但是在这信息交流极为缓慢的大明朝,他根本想象不到原本最少需要大半个月时间的穴攻,已经被压缩到了令人发指的三天之内。
尤其是像天津卫这种完全龟缩城中,不敢出来骚扰明军的守城策略,更是让这个时间缩短到了两天!
就在刘茂勋迟疑不定的看着明军到达城下,既不准备攻城器械,又没有修建坚固的大营防御,心中盘算着该不该趁着明军警惕性不高的情况下,出城逆袭一把之时,地道便即开始不断的向前延伸了。
虽然觉得这是一个极佳的机会,但是经过两天的观察,刘茂勋却是发现明军虽然没有修筑坚固的营垒,但是却根本没有放松过警惕之心。
白天就不说了,连夜晚之中,天津城与明军大营之中的斥候星星点点的火把,就从来没有断绝过,也就慢慢打消了这种疯狂的想法。
眼下的这状态就挺好的,明军动向虽然奇怪了些,但只要他们不来攻打城池,刘茂勋觉得自己还是安心的戒备着就好,也省的贸然出城逆袭失败后的风险。
虽然这般安慰着自己,但刘茂勋每次看到明军那没有任何防护的营地,他都会不自觉的冒出出城偷袭一把的想法,这个想法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冲击着他的理智,甚至都已经有些控制不住了。
不过这安心日子过到第三天,随着数道山崩地裂的剧烈爆炸声连续响起后,刘茂勋就不用再在两难之中纠结了。
第251章 八旗不可辱
香河城,此时已经换了旗帜,大批的明军在突袭军队的接应入,开始肆虐于香河城中。
十月下旬的北地,虽然小冰河时期已经在渐渐成为过去,但是北方气候依旧还是有些寒冷了。
战马在奔驰,带起的寒风都有些让任良朋麾下这些南方兵有些不适应,但是虽然风是凉的,但人人的血却是热的。
就如同他们的老大任良朋所说的那般,大家原本就是贱命一条,若非参军做了厮杀汉,估计这会儿还在某个地方要饭呢!想要出头,不拼命不吃点风雪,他们还能靠什么向上爬?!
将军更是说了,只要大家到了北京城下溜一圈,这辈子外加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就再也不成问题了。
别的不说,单单只为了后世子孙不用为了吃饭,与自己一样再做厮杀汉这一条,就值得大家拼命向前一趟了。
完全无后方的突袭,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香河城完全就是想不到明军居然已经打了过来,还以为是朝廷哪路军马路过,猝不及防之下来不及关城门,被数十骑悍勇之士趁乱冲入城中,占据一座城门将大军迎入的。
对于这座城池,任良朋是没有多少兴趣去占领的,不过能够轻松的拿下城池,他也不会拒绝。毕竟城中可以给他的军队提供安全的驻扎地,更有足够的粮草人手可以为麾下兵马提供支持。
杀散驻军后,任良朋没有多少兴趣追杀这些二流军队,当晚便在香河城中好好休整了一番,给战马吃足了精粮,第二天一早便带着武清城中准备齐备的干粮和精料,再次踏上征程。
一路向北,通州便近在咫尺。
作为大运河的北方终点,这里每日间往来中转的粮草物资和往来行商可谓多如牛毛。
不过任良朋再想如同之前那般轻松占据香河一般入主通州,已经完全不可能了。
一夜的工夫,外加之前天津派遣而来的信使,早就将消息通知到了通州城。
不过通州城可以大门紧闭,但是通州城外无数的物资,却是不可能一夜之间便即全部被拉进城中,更何况小小的通州城,根本就无法容纳的下如此多的物资。
眼见无法奈何城坚兵多的通州城,任良朋便将目标对准了通州城外无数的物资。
数千骑兵化整为零,不多时一个个火头便即快速的升腾起来,既然带不走,那任良朋显然也不愿意就这般白白便宜了满清,虽然这一把火可能让无数的人破产,无数的人在这个冬天会因此而买不到粮食而难以越冬,但任良朋觉得满清既然以北方之主自认,那这应该是他们应该去头疼之事。
就在任良朋与王得仁放火放的畅快之时,通州城的守军却是坐不住了,北方洞开,两千余甲骑开始出城集结,准备挑战一番明军,努力保住这些会让他们顶头上司脑袋落地的宝贵物资。
如今的满清朝廷,在丢失了江南财富重地之后,物资就已经开始渐渐吃紧了,若是再将通州这里的物资损失一个干净,那无论如何通州的文武都得考虑一番,满清那锋利的屠刀会不会在事后砍上他们的脑袋!
两千骑兵虽然不少,但是对于如今的任良朋与王得仁来说,已经根本算不得什么了。
他们之前可是与满八旗与蒙八旗都较量过,并且战而胜之!因此对于这些地方绿营的骑兵,明军上下根本就无人有任何的畏惧。
甚至眼见这些绿营终于敢出城应战,明军骑兵上下都无比的兴奋,这一路不断的狂奔赶路,还从来没有直接打过一次像样的战斗,而南方又极其的缺少战马,对于缴获战马的功劳向来都是最重的,对方骑兵显然是一个极好的军功载体!
通州城下一战,两千骑兵只有半数活着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