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东皇传 >

第87章

大汉东皇传-第87章

小说: 大汉东皇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府外突兀传来噪杂声音,董重心中一阵烦恼,跨步走出内堂。

    十多名护卫、家兵,脱离平素职责守卫所在,聚集在堂前小院落,小声议论,时不时还有人比比划划。

    董重眉头一皱,沉声斥责:“为何聚集此处?”

    众护卫、家兵讪讪站直,一个个低着头,不敢搭话。何进率兵围困骠骑将军府后,似他们这些守卫,首当其冲,或是死于羽林骑箭下,或是乖乖退下。

    这几日,因为何进有意无意逼迫,董重处在重压之下,此刻见这些护卫、家兵如此,不禁涌起一股怒气。

    董重一脚踹倒身前家兵,正欲大声喝骂时,将军府令史{令史,官职名。},趋步赶来,急促报告:“大事不妙。大将军何进率西园兵、羽林骑、虎赍,把将军府团团围住,禁止任何人员进出。连自后后门出去,购买食材的府厨房下人,都被兵卒射杀!”

    董重双眼一黑,身子晃了晃,几欲摔倒。令史连忙扶住董重:“骠骑将军,你没事吧?”

    令史唤下人端来一杯凉茶,为董重灌下。良久,董重才缓过神来,只是双目却有点痴呆:“何进!你这个街巷卑贱小人,不想真欲诛杀我哉!”

    骠骑将军府一阵人仰马翻之后,从事中郎、掾属、御属等六七十人,集聚在董重左右。

    董重左右扫视一圈,问道:“司马、长史,何在?”

    骠骑将军下,设有长史、司马,皆千石官秩。长史执掌将军府诸曹事,司马掌管兵员、官骑、鼓吹。

    司马、长史,皆是将军府中,重要人员。无司马,不能召唤兵马;无长史,不能理清人事。

    令史小声道:“听何进部下传言,司马、长史,已经被中军校尉袁绍擒拿。”

    董重挣扎着站起,叹息道:“何进既敢围剿将军府,自然是早作准备,不留余地!恨不听赵忠言,先发制人,攻杀何进呐!”

    “罢了罢了!你且去问问何进,欲如何处置我?”

    一位从事中郎,很快去而复返。

    从事中郎手捧一柄装饰精良的宝剑,面色难看的走至董重面前,沉默不语。

    董重颤抖的从从事中郎手中,接过宝剑,喃喃道:“利剑……何进这是要我自裁么?”

    周围众人,皆是黯然不语,一个个垂下头。

    董重长叹一声,持剑缓步走向将军府大门,大声喝道:“何进,能与我一语否?”

    小半个时辰左右,何进纵马入府,停至董重十数步前,沉声道:“事已至此,董重你还有何话要说?”

    董重手举宝剑,稳定一番心神,道:“我若自裁,大将军可否放过我董氏一门,以及骠骑将军府内诸人?”

    何进抿了抿嘴,望向董重背后众人,道:“只诛首恶,不涉及无辜!”

    董重又道:“太后,你欲如何处置?”

    “本朝旧例,藩后当回归本国!”何进道。

    董重闭上眼睛,长叹道:“如此,我也可安心上路。希望何进你信守诺言!”

    董重拔出宝剑,又睁开眼:“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袁隗心怀莫测,将行一石二鸟之计,今日大将军杀我,却难保不死于其手。”

    “自我大汉开国,守护国家者,非藩王,非名臣,而是外戚、宦官,前朝有霍光挽救大厦,今朝有六侯诛杀梁冀。只要宦官以及我们外戚,执掌朝廷大权,大汉四野之下,虽有叛乱,亦可立时征伐!”

    “党人、诸公,家在国前,能锦上添花,难雪中送炭!如能有乱天下者,必袁隗也!”

    “大汉衰世,天子尚幼,大将军务必小心谨慎,勿让宵小之徒,奸计得逞!”

    “自今以后,大汉安危,寄托大将军之双肩!大将军好自为之,莫赴我后尘!”

    悲鸣之语,声音未落,董重横剑自刎!

    “骠骑将军……骠骑将军!”董重身后掾吏、家兵一齐扑上来。

    何进伸出右手,晃了晃,又缩回来。

    “令这些掾吏,为骠骑将军收尸!你去入宫,禀告太后,言骠骑将军于府中自杀!”何进吩咐属下。

    纵马出府,何进遥遥望向远处的袁绍,喃喃自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是螳螂,谁是黄雀,现在还言之过早!”

    光熹元年五月十三,董重于骠骑将军府自杀。

    比起真实历史记载,董重虽苟延残喘,多活七日,却是终究难逃一死。

    ==============

    雒阳,南宫。

    正在歇息的赵忠,听到何进兵围骠骑将军府,逼迫董重自杀后,一跃而起,击掌赞道:“大事成也!何进灭亡之日,屈指可数!”

    赵忠唤过身边一位小黄门,吩咐道:“速去请张让来议事!”
………………………………

第174 互请外援

    第174互请外援

    光熹元年六月己丑{六月十四},骠骑将军董重死后刚好一月,董太后暴崩于南宫'1'。(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

    伴随着董太后的暴崩,雒阳开始沉寂在连日霖雨,灰蒙蒙的细雨将雒阳重重掩盖。。

    六月十七,在连绵阴雨中,灵帝刘宏入丧于文陵。

    数千人的治丧队伍,披着蓑衣,彻底告别这位,因发起党锢之难,被无数名士、大儒,痛恨至咬牙切齿的皇帝。

    谥号为灵,且因大臣上书,称刘宏无功德,不能言宗,遂史称汉灵帝。

    灵帝刘宏之陵,名为文,这是表彰灵帝刘宏曾诏书修正五经,宣传文教之功。文陵、党禁,灵帝刘宏一生,充满了讽刺。

    数千人来为灵帝刘宏送丧,但是此时掌握朝廷大权的何进,却意外的缺席!何进这是害怕有人在送陵期间,暗藏刀斧手,突然发难,暗杀他。

    灵帝刘宏身死,外戚董重被诛杀,董太后暴崩,张让投诚,霎那间,何进似乎已经完全把握大汉朝政。

    后宫有何太后,且因刘辩尚幼,朝廷大权皆归何太后、何进二人。一时之间,何进意气风发。

    进入七月,因为数十日连日阴雨,雒阳内外,开始传起有关昔日渤海王刘悝之难的流言,并隐隐约约,联系起当今渤海王刘协。为避讳昔日渤海王之难时的数十日霖雨,何进上书,迁封刘协为陈留王,并责刘协出雒,归国。

    何进这次上书,遭到司徒丁宫的激烈反抗。司徒,掌管郊祀、大丧,国家礼仪制度。丁宫一奏何进不为灵帝奔丧,二奏刘协未曾成年,何进却又强行逼迫之封国。丁宫与何进的斗争,以惨败结束,且被何进撸下三公之位。

    不过也因为丁宫激烈反抗,刘协归封国的日期也被推长。历史的推进,细细查看起来,总是有无数个巧合堆积。

    奏罢丁宫后,何进乘势进击,又准备向何太后奏罢中常侍以下诸小黄门,更换候补郎官:“天无二日,政不两出。昔日窦武协同陈蕃,名望兵权远胜于我,今张让、赵忠,智谋心计,不让王甫、曹节等。若不先发制人,废弃中官之权,我何氏一门必遭大祸!”

    然而,已经在皇宫中行走接近二十年的何太后,早以习惯宫中规矩、大小黄门制度:“大小黄门通传省内宫外、中官统领皇宫禁兵,皆是汉家数百年习俗,岂能轻易废弃?大兄为大将军,当与士人商议政事;小妹为后宫之主,则应掌辖省内。如大兄所言,你掌省内兵权,我与士人议事,这成何体统?便是梁冀执政,也不敢有此语!”

    何太后不答应,何进也难以插手宫内诸事,不得不颓然放弃。

    何进刚走出皇宫,赵忠便和张让再次碰头:“张让,你还抱有幻想否?何进贪权之心,不下于昔日梁冀。一旦何进掌握大权,削减大小诸黄门,接管宫内禁兵,我等岂能活命哉?”

    张让木讷着脸,道:“何进未必不是折中之计。何进势虽大,袁绍、袁术却自成体系。党人、大族自以为皆是救国之臣,素恨我等中官,何进依借党人、大族成事,做做样子,也是应该。”

    “你若想自欺欺人,便继续自欺欺人罢!”赵忠冷笑一声。

    赵忠不再理会张让,转身向何太后行在走去。

    何太后所居之侧,一间厢房外,赵忠恭恭敬敬施礼道:“舞阳君,可曾住的习惯?”

    厢房里走出一妇人,见到赵忠,呵呵笑道:“是赵常侍呐!虽说我女儿为皇后多年,这住在宫里,却是头一遭!挺新鲜的。”

    这妇人却是何太后、车骑将军何苗之生母,大将军何进之继母,因何太后,其被封为舞阳君。

    何母说完,又埋怨起何太后:“这丫头,小时我一把屎一把尿的,将她拉扯大。如今念及她独守深宫,我来瞧瞧她过的如何,谁曾想,她却不领情。若不是赵常侍帮忙,我昨日怕要连夜出宫。”

    “这丫头也真是死守规矩。昔日天子尚在,也就罢了!如今我女儿为太后,我外孙儿为皇帝,难道我便不能住在皇宫一晚?”

    赵忠小心恭维着何母,何母对何太后议论,赵忠如若未曾听见。

    闲谈半晌,赵忠似乎偶然间想起,道:“适才我见大将军离开皇宫,可是来拜见舞阳君?”

    提及何进,舞阳君脸色登时垮下,扭头不言。

    而赵忠似乎也只是这随口一问,然后再也不提及何进。

    ===============

    却说何进归府,亲信小声报道:“大将军,袁绍私招郡县豪杰、武猛之士来雒京,似欲结党以壮声威!”

    何进双手一颤,细声道:“令主薄陈琳入书房,等候我。”

    何进更换衣服,走入书房时,陈琳已经等候多时。何进挥手示意陈琳不必多礼,道:“孔璋。袁绍召唤四方豪杰、猛将入雒京,可有此事?”

    “有!”陈琳答道。

    何进转动着案牍上一方砚台,又道:“袁绍召唤四方猛将,引兵入雒,声称可以此胁迫宦官,对抗省内禁兵、北军五校。你以为如何?”

    陈琳扬眉答道:“如今大将军,手握雒京兵权,龙骧虎步,只需以雷霆之势,诛杀阉竖魁首,何必借以外援?况且,人多事杂,大兵聚会雒阳,人心难度,万一有所疏漏,无异于引火烧身。”

    何进扶起额头,挥手道:“孔璋之意,我已知之。你暂且退下,容我三思!”

    陈琳渐行渐远后,何进翻手拎起砚台,狠狠砸在地上:“袁绍、陈琳,宦官未除,你们便要与我翻脸么?”

    “一个黑脸,私招豪杰、猛将胁迫我;一个白脸,曲言强辩,劝我立时诛杀宦官!……哼,你们都以为我何进,鼠目寸光,看不透你们心思,任你们摆布不成?”

    何进双手紧握成拳,青筋暴出。

    许久许久,何进才平息下心中愤怒。何进取过汉世地形图,观察几番,呼来亲信:“董卓、皇甫嵩、丁原……等,你皆都去一封书信,以请罢中常侍以下诸黄门为言,请他们带兵入雒。好好问问他们态度!”

    亲信记录下诸将姓名,转身离去。

    亲信未曾走至门口,何进又突然道:“且慢。凉州刘石、并州刘杲,也各自去一封书信!”

    “是!”亲随躬身答道。

    注'1':《后汉书》载,董重五月初六自杀,董太后六月初七死,恰好一月。因文中董重晚死数日,私下也将董太后驾崩之日,向后推移数日,凑够一月。
………………………………

第175 火照雒阳城

    ps:大纲这段设定,被我废弃,难以承上启下。现在想不起,刘杲如何投机雒阳之乱{所以只好压着主角,不让他露面},才能攫取利益。大家帮帮忙,都发表一下看法,以便额想出一个好思路。

    另外;谋士、武将问题。一本《三国志》,列名其上的百余人,此时都窝在雒阳。只有雒阳大乱,他们对当今朝廷失去信心时,才会投靠刘杲,扶持起一个光武帝。这一卷中,刘杲手下谋士、武将,将会爆发式增长。

    ========以下为正文==================

    第175火照雒阳城

    雒阳,大将军府。

    宅邸院落,阁墙台尾,时不时可以望见,一两株顽强的杂草。斑驳的青苔,也悄悄的爬满石墙土壁。

    院落间,装饰的鲜花玩草,挂满雨水露珠,乍一看一片鲜绿,细瞧却是绿中掺杂丝丝衰败。

    嗅一嗅这雨中浪漫,然而空气中的霉味,很快让人失去兴致。

    连绵一月的霖雨,让雒阳开始发霉。便是竖立门前的纸伞,不注意处,也搀杂斑驳霉斑。

    傍晚时分,天色渐渐阴暗。

    何进站在木格子窗台,遥望远处灰蒙蒙的一片,神色落寞:“久旱连阴,这是人主、国政失调之兆呐!”

    便在何进感叹时,??细雨中,一位身着铠甲的亲兵,弓着腰,快速向何进这里赶来。

    何进取过一方布巾,递给亲兵,道:“擦擦雨水。何事,值得如此慌张!”

    亲兵躬身递上几封函信,道:“秉大将军。凉州董卓、皇甫嵩、刘石,并州刘杲,四人书函同时抵达。(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

    何进接过四封书函,随口道:“你且下去,换上干衣服,谨防风寒。”

    打开刘石书信,刘石信中托辞刚迁金城太守,且北有韩遂,不便远行。又言:某出身卑微,饶幸立于朝堂,已是万幸,岂敢将兵入雒,与诸公同坐?

    总而言之,刘石根本无出兵之意。

    打开皇甫嵩书信,皇甫嵩信中,先是申明宦官之害,而后劝何进即时诛杀张让、赵忠等人。最后皇甫嵩才言:老臣掌十数万大军,意在护守京兆诸皇陵,今韩遂未灭,不敢归师。

    皇甫嵩亦是不愿率兵入雒。

    渐渐的,何进眉头蹙成一团:“莫非我真成孤家寡人,无人肯真心助我?”

    犹豫一下,何进又打开刘杲递来书信,刘杲在书信中丝毫不提董重之事,而是详详细细介绍并州三万兵力。

    信尾,刘杲才言:宦官古来有之,唯有尽数十年,方成祸患,究其原因,不过是权掌省内,无人制衡而已。大将军只须诛除宦官首恶、跋扈之徒,再选三署郎官,候补禁中,此举足以遏制阉竖之害。何至于,远召四野郡国兵哉?

    何进轻轻摇着头:“邯郸刘伯兴,果然是能人,一如伐西羌时,一眼看穿层层迷雾,直插本质所在。身在太原,却能察觉雒京风雨,眼光何其锐利!而且其人言语飘忽,模棱两可,明知计策不能行,却偏偏上奏此策。”

    “智者可无仁,而仁者必有智。万幸听袁绍所劝,立时诛杀董重,不然若是董重串联上刘杲,局势将更加艰难。三万精兵,好一个三万精兵!不错,有三万精兵在手,我如今还真不敢对付你!”

    何进打开三封书信,却无一人可以借为援助,心中很是失望。

    怀着可有可无心思,何进打开董卓传来书信,不料何进刚看两行,眼神猛的一亮。

    董卓书信中慷慨大言:臣闻扬汤止沸,不若釜底抽薪,愿学历朝名臣,驱逐赵忠、张让之徒,以靖君侧。

    董卓所言,重点在诛杀张让、赵忠,却不言尽罢诸大小黄门,与刘杲所言“只诛宦官首恶,不废宦官之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进能在无数外戚之中,拼搏成为大将军,虽说有何太后之助,但何进心智也非常人能比。

    何进与袁隗等人联合,是想学梁冀之例,控制文臣士族,为自己所用,而不是养虎成患。

    外戚梁冀当政有李固、杜乔,宦官王甫、曹节掌权,有李膺、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