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东皇传-第2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嘉在奏折上说:“人欲成事,必先成势。”
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郭嘉不仅是劝谏刘杲斩除袁绍根基,令其不得成势;更是劝谏刘杲及时东征冀州,成就即将一统天下之势
太极殿,御书房内。
绝顶谋士过招,拼的是大势,算的是明谋,彼此之间毫无秘密可言。因此,经过帐下众谋士仔细剖析之后,郭嘉的真实心思,此时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摆在刘杲面前。
元年称帝,二年抚慰人心,三年破击各路军阀,四年一统天下。关西汉军一涌而出,如同急风暴雨一般,快平定天下
不得不说,郭嘉的这种态度,对刘杲触动很大。
回忆起真实历史,曹操自悖2袁绍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稳扎稳扎,逐步消灭各方军阀。若从曹操击败吕布,迎汉献帝迁都起,计算至赤壁之战,曹操足足用了十三年,才勉强控制河北、河南地。曹操是稳扎稳打了,但是在此期间,他的敌人,尤其是江左孙权,也悄然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
“或许,当曹操决定缓缓兼并各路军阀时,他就已失去彻底统一天下的运道自古以来,安稳的大一统王朝,似两汉,似隋唐、似明清、似毛太祖,哪一个争霸天下之时,不是犹如疾风骤雨,铁拳瞬间镇压不服?缓则生变是啊,三国历史上妄自有那么多英雄传说故事,可他们终究没有形成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是,我既然已经拥有一统万里江山的实力,怎么能允许他们在割据军阀道路上,越行越远”刘杲的一颗心,陡然偏向郭嘉。
刘杲此时终于明白,数十天前,他为甚轻易允许郭嘉出征冀州——那是因为,早在他穿越至这时空的那一天,他心装的就是整个天下啊
心怀天下万里江山者,又岂会留恋区区四州一宣慰
自古一统万里河山者,争霸之战从来都是疾风骤雨,瞬间诛除不顺。
与其明年再攻袁绍,不如此时就开准备决战
当然,刘杲并没有因激动而丧失平素冷静情绪。
刘杲明白,自己此时需要的不是战争,而是胜利。界桥之战;襄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些惨痛的历史记忆,无时无刻不提醒着刘杲:千万不要大意,千万不要小瞧天下各路英雄。
众散骑常侍不晓得郭嘉的具体才干,不信这个年轻人能够创造奇迹,所以才有荀攸坚决反对郭嘉东征之事。众散骑常侍乃至众长安朝臣不信任郭嘉,刘杲却因为历史典籍记载,选择稍稍信任郭嘉,愿意给郭嘉一个展现自己实力的机会。
从本质上来说,是否赞同征伐冀州,无关对错。
郭嘉的思路没错,众散骑思路也没错。
那,谁错?
谁失败谁错
郭嘉若胜袁绍,众散骑就是顽固的保守古董;郭嘉若败于袁绍,郭嘉就是白脸莽撞的庸将。
因此,决定继续支持郭嘉东征冀州之策后,刘杲暗传给郭嘉一封密信,令其设法打几场好看的战役,以便他说服众散骑常侍支持郭嘉用兵冀州。
是的,是说服,而不是命令。
自后世穿越而来的刘杲,虽然不至于高呼“石油民主”“天赋人权”,提前西方化国;但是,他却始终不看好君主世代相传的**制度。有鉴于此,刘杲集权力同时,却也向书省逐渐下放权力,有意令书省形成一个小型的精英央议会雏形。为培养书省自行思考的能力,刘杲又尽量注意行事方式,不在书省推行**强权。
集权止于长安,**止于书省,这就是刘杲的治国之术。
倘若断定郭嘉能够顺利破击袁绍,刘杲当然会毫不犹豫的支持郭嘉。
可惜,刘杲虽对郭嘉有信心,却也不敢百分之百相信郭嘉能够完美破击袁绍——毕竟,真实历史上,郭嘉足足为曹操谋划七八年,才勉强兼并袁绍势力,刘杲又怎敢百分之百相信,这时空,郭嘉能够一年剿杀袁绍?
倘若自己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那么就将最终选择权力下放给书省。
无论如何,总归“一人计短,众人计长”不是?
若是将最终决定权交给书省,即便是郭嘉东征冀州失败,众位散骑常侍也能败而不溃,溃而不散,及时调整策略。
=====
限制于时代,郭嘉并不能理解刘杲构建书省的苦心。在郭嘉眼,书省嘛,就是个类似尚书台的存在,用来辅助天子处理政事,剿杀各路军阀。
因此,觉察到刘杲依旧赞同他东征冀州之策,郭嘉顿时大喜过望,自以为长安朝廷以后将全心全意支持他东征冀州。
“打几场好看的战役……嗯,怎么打呢?袁绍似乎已经放弃真定城,再也不派遣援军来战。围点打援之策,怕是也要无疾而终若想另有斩获,怕是还须再开辟一个战场”郭嘉凝视军事地图半日后,右手食指点在冀州安平郡,冷笑道:“既然如此,那我便奔袭安平郡一次,顺便警告一下公孙瓒,令他别想火取栗。”
于是,因刘杲新传来的旨意,郭嘉果断另遣一只步骑奔袭安平郡,开辟冀州第二战场。
然而,就当郭嘉着手开辟冀州第二战场时,早在长安城内酝酿许久的暗流,终于露出水面。
初,闻讯郭嘉仓猝东征,荀攸立即请见昆明池,甚至一度激动的大骂郭嘉是个奸佞小人。此后,因荀彧、贾诩等人言“构势已成,虽欲退兵而不可得”,荀攸遂无奈的接受现实,只能嘟嘟囔囔的责备郭嘉欲借国家之力,成就个人之名。
有道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荀攸对郭嘉的不满,在有心人的刻意努力下,悄悄在长安朝臣里传开。继而,又有人似假似真的编造一个流言:“郭嘉不请诏书兵符,不问尚书台允否,便自主出兵征讨冀州。郭嘉,似有叛主自立之心。”
郭嘉不过骤然上台,即便是有心悖2反叛,亦是有心无力,长安朝臣听到这个流言,最多也只是摇头无语,感慨造谣者的脑残程度。然而,众人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谣言竟然还有后续:“若是郭嘉一人反叛,他怎么无视长安军令,独自出兵?郭嘉是外系,真正的主谋乃是不甘心久居人下的华歆、左政以及董卓余孽凉州十将以及徐荣”
至此,谣言陡然猛烈八卦起来。
有说华歆与郭嘉暗结盟者;有说凉州兵将不满刘杲,又将反叛者;有说左政不甘心被贬边疆者……等等,不一而足。
初次听闻外界谣言之后,荀攸已经作出反应,及时提高警惕性。先,荀攸将书房周围的家仆小厮尽数更换一遍,随后书房内的一些留存机密奏折、书,全被荀攸烧毁,这是防备有人在他身边安插间谍。
不过,这些行为传递至外界后,却又凭空衍生出一个新的流言:“荀彧昔日弃冀奔并,是袁绍一手策划的苦肉计荀攸、荀彧,是袁绍打入关西的暗子不信?荀攸前些天已经在焚烧证据了”
一时之间,平静一年多的长安,再次激荡起汹涌暗流……
一如董卓挟持长安、雒阳时
………………………………
第407 袁术中原大撤退(上)
第4o7 袁术原大撤退(上)
第4o7 袁术原大撤退(上)
青龙二年十一月末,郭嘉在冀地区,如期开辟第二战场,向袁绍展开一系列猛烈攻击。
不同于真定战区部署,关西汉军在冀,见城不入,结阵不攻,逢溃兵不拢俘虏,只求野战歼敌,消耗袁绍的有生力量。
步骑协调作战的关西汉军,籍借冀州部尽是平原地带,将轻骑野战的优势,挥的淋漓尽致,一成战力,十成效果。
面对关西汉军一波接一波,连续不止的轻骑掩袭,袁绍兵连战连败,士气严重低落。甚至,许多新招募来的农民兵,一旦远远瞧见关西汉军轻骑奔跑所带起的尘烟,便彼此无奈的摊下手,爽快脱掉战甲,拔腿就跑,一哄而散。
当然,也有许多袁绍核心部将,努力集结精兵,试图合围关西汉军,逼迫关西汉军与他们严阵对攻。可惜,被郭嘉勒令游击击溃战的关西汉军,一旦现哪部袁绍兵不好啃,他们就立即舍弃该部,转战十数里外,再度寻找其他暴露弱点的部伍掩袭。
因为只挑软柿子捏,郭嘉在冀所开辟的第二战场,关西一方,战绩极其辉煌,灿烂夺目。
比如其一个战绩:短短一个月之内,关西两万步骑最少累计击溃袁绍兵十五万人次。
当然,这个十五万人次,是重复计算得来的。郭嘉在冀所开辟的第二战场,只求击溃敌人,冲击敌阵,截断粮草补给线,却不曾考虑过收编俘虏。所以,许多冀州兵虽被关西兵击溃,他们却依旧被驻扎在后线的袁绍精兵及时收拢,稍稍整顿之后,再度调派至前线防守。
亦是因为此节,郭嘉在冀的战绩虽然无比辉煌,连战连胜,其实却是不曾真正聚歼过袁绍帐下核心精锐。
简而言之,类如公孙瓒界桥之败,袁绍立即拉起来的反击力量,却未因冀战区连败,而减损分毫。倘若今日袁绍侥幸围歼,或者说击溃,郭嘉部署在冀的这两万步骑,冀的形势,将会一如袁绍、公孙瓒的界桥之战,瞬间再度转向袁绍。
也即是说,关西汉军在第二战区的战绩,看起来战果累累,光彩不可夺目,其实却不曾赢取过一次根本性、决定性的胜利。
其主要原因,是袁绍主力精锐,大都主动藏在坚固城墙之内,藏精蓄锐,等待关西汉军后续的攻城战;或者他们追击关西汉军的追击战。
精通军事的郭嘉,自然将关西汉军的优缺点,了解的清清楚楚。
不过,郭嘉之所以在冀开辟第二战场,目的本来就是为完成刘杲的嘱咐,打几场战果辉煌、比较好看的战役,而非是准备以此破灭袁绍。预计效果既然完美达成,郭嘉遂见好就收,不等袁绍帐下精锐组织起有效反击,郭嘉已经勒令两万步骑回屯南深泽、安平、饶阳、武遂四县,坚决不许任何部曲贪功冒进,以致掉入袁绍布下的包围圈。(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
====
长达一个月的冀攻势,或许其有这不足,有那不足。
可,胜利毕竟是胜利,谁也不能小瞧这胜利。
郭嘉开辟冀第二战场后,关西汉军一个月的灿烂斩获,不得不令人再度评价刘杲、袁绍冀州之战。
譬如,屯兵广阳郡蓟城东南角,与幽州牧刘虞对脸相望的公孙瓒,闻听郭嘉冀攻势之后,不禁冷吸一口气。
去年此时此刻,公孙瓒那个意气风啊,自以为他将瞬间兼并冀、青、兖、幽四州,成就不世伟业。然而,今年年初的界桥一战,袁绍却给了公孙瓒当头一棒,将他灰溜溜的赶回幽州老家。
称霸河北的迷梦虽然破灭,公孙瓒却还不死心,不愿就此放弃军阀之心。
虽被袁绍赶回冀州老家,公孙瓒依旧不愿承认失败,口里念的,心想的,尽是要重整雄风,击败袁绍,一雪前耻。
不过,梦想虽好,可公孙瓒此时境况并不乐观,留守青州的田楷、刘备,已经实际上背叛他不说,其南面有生死之敌冀州牧袁绍,北面有暗藏杀机的幽州牧刘虞,西方如今更来了个杀气腾腾的刘杲。公孙瓒这会,诚可谓内外交困,被一堆强敌包了饺子。
亦是因此,公孙瓒才轻易答应袁绍和亲同盟的请求,以便他自易水防线移出些力量,妥善应对来自刘虞、刘杲的威胁。
当然,无论是袁绍还是公孙瓒,都没把所谓的和亲当回事,虽有和亲之名,却彼此都不提及女儿、儿子履行婚约时间。公孙瓒和袁绍,都晓得,所谓的和亲,不过是个权宜之计,傻瓜才会将那当真。
因是,公孙瓒爽快答应袁绍和亲同盟,共击刘杲后,他一边欢乐的接收河间郡数县之地,另一边却压根不理会袁绍令他出兵援助的要求。公孙瓒这是抱着“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心思,准备趁刘杲和袁绍彼此杀的两败俱伤,他再出来双杀袁绍、刘杲,收拾残局呢
然而,此次关西汉军在冀连续破击袁绍的猛烈攻势,却令公孙瓒迟疑了——这哪是鹤蚌相争、两虎相争啊?
这分明是袁绍趴在地上,被关西汉军压着身打啊
渔翁得利……渔翁个屁啊
公孙瓒越琢磨越犹豫:“乐成虽是河北重镇,却地处漳水、滹沱河下游,刘杲、袁绍双方,皆可溯水而下,攻城略地。我若遣兵去守乐成,岂不是虎口夺食,自投罗?不行,这乐成,不能要嗯,我还是严守易水防线,静观天下之变,让刘杲和袁绍好好打去吧”
“天下今日局势,重心在于南北南袁与关西刘杲,不在我。与其参与刘杲、袁绍之间决战,不如暂且休兵止戈,积蓄力量,等待未来之变。嗯,就这么办刘杲一日不疲惫,我就绝不主动出来惹祸。”
因仓猝向冀州扩张势力,而被袁绍狠狠打脸的公孙瓒,如今“吃一堑,长一智”,心态日趋保守,却是不愿再冒险拼搏。
==
与此同时,幽州牧刘虞也因郭嘉冀攻势,浮想联翩:“刘杲及时起兵并州,可见其智;招降李榷、郭汜乱党,可见其仁;攻伐汉、冀州,战无不胜,可见其勇……勇足以征伐不顺,智足以揽天下之才;仁足以抚民宁国……难道刘杲真是当世光武帝?”
却说,作为刘氏宗室元老之一,刘虞也幻想过登基为天子之类的事情。
不过,刘虞所渴望的天子,是类似于汉帝那样,名正言顺,身不披任何污名。至于刘杲这样的篡位登基行为,刘虞相当不屑:宁为边疆忠臣,不为恶名皇帝。
刘虞对天子之位,看的很淡很淡:能成为兴汉室的皇帝,固然很好;不能成,也没关系,不强求。
因此,瞧见刘杲势大,有复统汉家江山迹象后,刘虞幻想携天下人望,顺势登基称帝的心思,越淡薄。却是刘虞自虑,自己没有刘杲这份能耐——单是刘杲破击董卓的手段,刘虞就望其项背。
若是无登基天子希望,那就为复兴汉室出一份力——无论如何说,刘虞总归是刘氏宗室不是?
若是有可能,天下由刘氏复兴,总比不是刘姓复兴好
尤其,刘杲传出来的名声也不错,没甚滥杀大臣的坏名声——刘杲自入长安登基称帝之后,未曾杀戮过一位知名大臣。
刘虞暗自揣摩:“据闻,昔日效力于董卓帐下的刘艾,被刘杲任用为宗正。刘艾能被刘杲继续辟为九卿之位,我又不贪恋权势,又没甚称王称帝心思,刘杲又岂会容不得我?不过,是否投降,关乎我一生清名,需要慎重对待。嗯,若要我归降并州,必须等刘杲有六七成把握一统九州之时才行。一旦刘杲彻底击败袁绍,我便令我数万幽州兵立即更改旗帜”
既然心怀投降关西刘杲之意,那么为保证利益最大化,刘虞却是有必要提前联系长安新朝廷。
于是,刘虞聚集众幕僚,问道:“长安朝廷虽遣太尉{马日磾}、太仆{张温}、赵公{赵岐}巡抚山东诸州郡,大体告知关西诸事详情,令我稍稍宽慰。然,长安先经董卓施暴;继而又有王允、吕布反扑董卓;李榷、郭汜逆兵围攻京都;最后又有刘杲废帝自立。长安种种变乱,令人目不暇接。我欲遣使者远走长安,一则探察先帝子嗣是否安好,二则观望刘杲器量,能否当得起天子之位。诸位有谁,能替我远走一趟长安,瞧瞧关西是如何境况?”
众幕僚议论纷纷之后,将一位年龄大概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