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东皇传-第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事迥然,那些真实冲突只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随口编造的虚假藉口,却成为众人皆可以接受的事实。
最后刘杲又道:“原来一切只是误会。还请段校尉手书一封,向董将军解释原委,替我与董将军和解。他为凉州牧,我为并州牧,皆是封疆重臣,一旦因为这次误会,引起军争,那可是真要骚动天下。”
=============================
雒阳。
宋泓拜见董卓后,张口便道出此行目的:“国事艰难,雒阳又才遭劫数,人心惶惶。某之所以贸然前来,是愿作中间人,和解将军与并州牧,使雒阳不复有兵戈之患。”
董卓呵呵笑道:“国家安定,亦所求也!执金吾为朝中肱骨,又是刘并州岳丈,由你主持和解,最是合适不错。”
宋泓板着脸,表情严肃:“因私废公,君子所不为。和解将军与刘并州,此为国事,不牵连家事。”
董卓一边的李儒连忙笑着缓和气氛:“大则国事,小则家事。若能和解,两利皆有,何必计较这种末端。执金吾,还请与将军共议和解大事。”
宋泓脸色少和,向董卓施礼道:“今日刘并州使家人送来书信一封,言久在河朔,忽闻大将军相召,遂据河东捕获阉竖党众,并携军六千,过箕关援兵雒阳。因消息闭通、雒阳变局数日而定,故刘并州不知大将军已死。”
“骑都尉吕布虽屡称大将军已死,然而却久无例证。因吕布格杀故骑都尉丁原,刘并州是以不信吕布之言,与之僵持在北邙阪,欲以此拖延吕布,防备吕布谋逆。”
“刘并州虽兵入雒阳,但并无他意。之所以与将军逆兵,实属误会。”
董卓点点头,轻声道:“原来只是误会。”却是董卓也不愿此时与刘杲争斗,借机下台,将此次交兵定性为误会。
董卓入雒以来,收获大于希望,借助兵卒胁迫,短短十数日,他从边疆一将军,隐隐成为秉持朝政第一人。董卓此时正心怀壮志,欲干一番大事业,从此青史留名,并列于霍光、伊尹之侧。
若是此刻与刘杲全面争斗,并州数万兵卒倾巢而出,立时将董卓带入危局。
刘杲害怕董卓借助天子诏书,连势皇甫嵩、刘虞、公孙瓒肢解并州。
但是董卓何尝不害怕,一旦刘杲大军出并州,关中皇甫嵩、幽州刘虞、益州刘焉,以及山东各州牧也望风而动,连势强行驱除他回归关西。还有袁绍会不会再趁机返回雒阳,来个釜底抽薪,断尽董卓归路?
董卓才入雒阳十数日,根底极其薄弱,心中也是常常揣揣然,宛若狐狸行走河冰之上,小心谨慎。
刘杲担忧并州根基,董卓亦担忧自己前途。
两人各自都有顾忌。
只要不是迫不得已,和解是必然趋向。
和解基准已定,那么接下来,便要商谈和解条件。
………………………………
第223 汉世边疆政策
第223汉世边疆政策
“刘石擢迁河东太守,夏育下放金城太守,刘伯兴入雒为虎赍中郎将。”董卓毫无犹豫的,提出和解条件。
从董卓角度看来,刘石出身于洪波亭侯府家奴,平素为刘杲打理事务,几乎算是刘杲分身。
刘杲整顿盐池之事,波及司隶、三辅各州郡士族,董卓也大略知道一些。盐池利润,董卓虽不曾接触过,但是也有模糊印象,晓得是个好经营。董卓以为,刘杲这是为将来九门侯府筹划一些长远经营,以便以后兴盛家族,也没太过在意。
汉世人,大多看重家族,认为只有家族长久兴盛,那才是毫无遗憾的成功。董卓也不免俗。因为此,董卓便越例,将刘石擢升至河东太守,守护刘杲在盐池的筹划。
大汉百余郡国,同为太守,若非军事需要,其地位截然不同。司隶附近太守,尽是官场达人,四方名士,而边鄙野郡,虽为郡太守,地位尚不如内地一县令。
刘石担任校尉,戍守边疆数年后,迁为陇西太守。当时陇西尚乱,刘石之所以挂名陇西太守,多因军事方略,而非行政因素。挂职陇西太守又许久后,刘石才被调迁为金城太守。至此时,刘石才算真正完成,自单纯武将向常规官员的转变。
汉世金城郡荒芜,刘石虽任职金城太守,但是比起河东郡这样的富饶大郡太守,却实实在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能相提并论。
董卓擢升刘石为河东太守,便是向刘杲表达诚心,并顺便保证刘杲的盐池筹划。
夏育,乃是当年段?名下左膀右臂,十数年前,就是名动汉帝国之大将。自夏育走出鲜卑大败阴影,因刘杲在金城郡复出后,凉州鼎沸,关西震惊。
无数当年段?部下,以及山间汉化义胡,纷纷递交诚意,相聚于夏育旗下。借助于昔日段?威名,夏育不曾开口,已经聚集来无数部曲。直至朝廷诏书照夏育入雒后,凉州四方势力才渐渐回复平静。
汉世,自孝武帝跃马扬鞭,并两越,灭朝鲜,败匈奴,开西域,降服西南夷以来,周围已无能对抗汉帝国之大敌。然而因为早在三代建朔年代,中原王朝已经将良田美地尽数霸占,孝武皇帝四方开辟的领土,多是丘林、高原、层峦山脉。
自孝武皇帝开疆以来,汉世中原的农耕文明逐渐向新开辟疆土传播,譬如后世的陕北,便是在孝武皇帝之后,才缓慢发展农耕,逐渐繁衍生息;又如湟水流域,亦是孝武皇帝之后,才开辟田地,种植经营;再如交州,许多汉世习俗也是孝武皇帝之后,才缓慢传播的。
因为农耕条件限制,且南方云梦泽尚未改造,当此时,后世湖南南部、云贵、两广、越南,大多数地方都是相当荒芜,少有人烟。对汉帝国来说,这些地方,非但不能盈利,反而时常面临土著反叛。
自孝武皇帝开疆至今,汉帝国一直在缓慢的消化这些疆土,移民繁衍、改良当地风俗、更换耕作器械。又因为地广人稀,后世两广、云贵、越南一带,大汉政策多是委派中央官吏,协调当地土著大族、或是移民大族,治理一方。
泛而论之,便是官吏统帅大族,大族掌辖当地土著,除非特殊事务,官吏很少直接处理土著相关事宜。改风易俗,缓慢开发,这是汉帝国统辖边疆的不文制度,条目称之曰“仁义教化”。
以东亚地形图来看,凡是稍稍能改造成良田的区域,无不被汉帝国牢牢掌握,派去戍卒守卫,置郡县官吏劝善。譬如后世越南,有汉之前,空占良田,却不熟悉耕种,至汉帝国开疆置郡县后,才迅速将这一块平原改革为农耕文明。
而后,国家混乱时,后世越南这块土地也是常有反叛,但是无一不被汉帝国轻松镇压。凡是来交州镇压反叛的,基本上都属于镀金,但凡不是战略出问题,大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一些辖区之外的蛮夷,愿来投降,接受庇护之;不愿来降的也不勉强。只要无人在汉帝国郡县辖区内反叛,那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也是因为汉帝国诸公认为开疆收益太小,不值得进行耗费钱财。
譬如后世海南岛,因为当地气候不合中原,且又属于海岛,难以快速出兵镇压反叛,又不曾有少许收益,历经数次反复,汉帝国终于将此地抛弃。这种处置,却是限制于生产条件,以及难以维持数万里补给战线,汉帝国对偏远之地,无能为力。
自后世海南岛被弃之后,汉帝国高层便泛起开疆无用论,认为化外之地,虽方圆两千里,税收难比内郡一县。若非土著自愿来降,请求庇护,不可再兴刀兵,空费钱财,收编不毛之地,浪费大汉之财帛,养化外之蛮夷。
本质一句话,汉世生产条件下,开疆辟土对朝廷诸公来说是一种负担,难以见到盈利,认为所谓开疆辟土,只是简单的炫耀武力。
孝武皇帝开疆,其主要目的是击溃匈奴大患。
贵霜帝国统辖后世北印度,安息帝国据中亚并与罗马交战,但是两国却始终不能与匈奴对抗。横向比较,汉世匈奴与后世蒙古强盛时,几无差别,甚至更强。
孝武皇帝为击败匈奴,除国家大患,这才广派使节,探索匈奴国家详情,以及匈奴周围敌对势力,欲行合纵连横之术,围击匈奴。
譬如孝武皇帝之所以收编西南夷,原因便是自西域使节传递来的资料,研究出自后世缅甸过孟加拉国,陆地能直接通往北印度、巴基斯坦。孝武皇帝为探索后世南亚次大陆通道,连番派出数位使节。
不过因为连续几次,使节大都是死于路上,经久无消息传至长安,孝武皇帝才无奈放弃自南方,连势贵霜等大小中亚国家计策。南行方针,也只至后世缅甸,便因为道路艰难,草草终结。
后世读史者,常常感慨,若是当时使节中,再出现一位张骞这般人物,打通南亚次大陆通道,汉帝国自南道经印度,那历史又该如何演化?
后世殖民时代,土地意味着资源。但是汉世条件下,运输资源的收益,还没有运输本身损耗大,所以汉世商人,多是选择千里之内交易,不乐意长途经营,拔山越水,行走蛮荒中。唯有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丝绸等物品一出敦煌郡,价格数倍数十倍上翻,虽然道路损耗严重,但是仍有收获,最能吸引汉世商人目光。因此汉帝国对四周之地,也就对西域略略关心。
一旦商道被断,汉帝国必定会出兵来伐,驱除其他势力。这是因为丝绸之路道上的商人,多是关西士族,在朝廷中影响深远。甚至有时大军出征西域军费,便是这些商人凑出。
是以,虽然西域是匈奴、贵霜、安息、大宛、康居、乌孙等各方势力的焦点,但是一旦商道被断,汉军立即兵出敦煌,不似后世海南岛那般,随手抛弃之后,再也不管不问。
闲话絮叨如此多,却是说汉世军将,志向大多趋向于安定边疆,诛杀叛逆,维护汉帝国正在开发的地盘,对于开疆辟土,将周遭“不毛之地”纳入大汉版图,却是兴趣乏乏,亦不以为然。
董卓生于汉世边疆陇西郡,又担任过西域戊己校尉,可谓说对汉帝国的边疆政策感悟良多。
刘杲出湟水大破韩遂后,董卓就开始关注刘杲。
刘杲命令赵云开发西海{今青海},刘石营建新城西宁两事,董卓也多有耳闻。赵云开发西海,刘石营建西宁,刘杲名义上称之为稳定湟中布局,丝毫不提及开疆辟土,土著纳降。
刘杲虽然淡化此事,但是董卓依然隐隐察觉出刘杲与汉世其他将军的不同。汉世军将,或是视蛮夷野胡为便宜兵卒;或是心怀鄙视,视之如草芥,类如刘杲这般重视蛮夷的却很少。
因为董卓没有后世两千年见识,猜不透刘杲为什么不辞劳苦的经营湟水。但是董卓却断定,刘杲行事,必有目的,为防止和解一事,因为某些说不出口缘由破灭,董卓选择退步,迁夏育为金城太守,不干扰刘杲个人计划。
夏育在西凉声望高绝,一旦放夏育回西凉,短时间内,必然崛起一个由段?旧时官吏组成的集团。
这一点上,董卓几乎与历史上一样,选择放弃西凉。只不过历史上,霸占西凉的是韩遂、马腾,这时空却是董卓有意选择的夏育。
迁刘石为河东太守,夏育下放为金城太守,这皆是董卓对刘杲的让步。
有付出,亦当有所求。
董卓百般让步,目的自然就是第三条:刘杲入雒为虎赍中郎将!
………………………………
第224 条件
第224条件
有付出,当然有所求。'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超多好看小说'
董卓百般让步,目的自然就是第三条:刘杲入雒为虎赍中郎将!
董卓眼里,大汉虽然是衰世,但也不过如顺、桓两帝时一般,尚能苟延残喘。董卓非穿越人士,不知这汉帝国如今已经站在崩溃边缘,数月之后,便会山东诸侯迭起,揭开纷纷战乱,三国争霸序幕。
此时的汉帝国众豪杰,大都尚未霸占一地,形成军阀集团心思。如今,这些豪杰心中,雒京千石官秩,远远高于边疆两千石。
类如荀?、荀攸这等人,也是身在雒京,效力宫廷;类如河内温县司马防,也是志向在京师;又如法正、陈群等等三国风云人物,此刻亦是皆在雒阳。
类如世代京宦的周氏,虽然诸如周瑜因为父亲周异早死,又与叔父大司农周忠一系不合;周忠之子周晖,因为时事动荡,都从雒阳返回老家庐江舒县。但是一朝听闻雒京变局,周晖立即集结无数宾客属从,自庐江千里奔往雒阳,欲与他父亲大司农周忠筹划大事。
这就好比后世和谐年间,北京要职与地方省市要职,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若是北京能有前途,绝对会先在北京积累官势,而后再下放至地方积累资历,最终晋升为国家权要。
汉世与后世虽相差两千年,但是这官场心思却十分类似:若是京师有希望,绝不会留在地方郡县。
汉帝国毕竟尚未分崩离析,类如袁隗、袁绍、袁术虽轻视董卓,但此时还不敢轻视汉帝国皇权。类如许攸,此时虽周旋于袁绍之侧,但是只是欲抱袁绍大腿,努力上爬,而非是全心全意替袁绍安稳根基,进而谋划天下。
亦是因此,董卓心中,京师虎赍中郎将职位,远超过所谓州牧。刘杲若能入雒为虎赍中郎将,才算真正踏入汉帝国中心官场。待在地方充任州牧,有甚前途?
真实历史上,董卓入雒时,早代替丁原为并州牧,但是董卓重视将军称号、统军实权,却对并州牧丝毫不理会。'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超多好看小说'
这个时空中,董卓入雒时,挂名凉州牧,但是董卓依然轻视所谓的州牧,重心全放在雒京权势。
董卓自以为他所提出条件,既能照顾刘杲金城郡布局,盐池利益,又举辟刘杲入雒,融入雒京权要圈,无一不是对刘杲前途大大有利。便是李儒,也觉得董卓这条件,对刘杲太过厚爱,刘杲怎会拒绝?
然而,刘杲熟悉历史,知天下即将大乱,州牧能够转变为一方军阀,成就一番基业,心思自然与董卓不同。因为眼界问题,刘杲、董卓两人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一开始便是南辕北辙。
闻听董卓开出条件,宋泓挠挠眉心,苦笑道:“雒阳虽好,居之不易。将军虽看重刘并州,但是恐怕他却不愿入雒。”
“昔日平羌立功之后,先帝相召,刘并州还是狐疑不决,乃至弃官隐居,躲避时事。况于今日?刘并州精于文事、武事,却不通吏事、人情,放之边疆,可以威武汉风,调迁京师,怕是只能惹祸上身,麻烦丛生。”
刘杲早与宋泓稍稍沟通过,托言雒京刚遭动乱,董卓又是以强兵军管雒京,时事未定,他不敢轻易涉及朝政。
昔日宋泓入雒时,刘杲告诉他将有数月霖雨,而后刘杲所言如期验证。宋泓心中惊异,以为刘杲掌握当世流行的“谶言之术”。
宋泓对谶言亦有兴趣,曾手……绿@色#小¥说&网……信,准备询问刘杲相关谶言。不过宋泓书信未成,却为崔烈所止。
崔烈劝道:“王莽、世祖{刘秀}皆以谶言行大事,以符录聚英才。虽瓦舍吏兵,皆因符录之命,而为王莽、世祖大用。伯兴名高功大,虽处在低位,风言流语依然渐起。若是提及谶语,怕是伯兴自此被皇帝忌讳,不再授予兵事。”
宋泓心思,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