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87章

海上升明帝-第87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不用担心,六七千人打进两三万人马中,还是能消化的了的。对那些军官都盯紧一些便是!”朱以海是不允许他的御营中还另有山头的。


第132章 禁卫八镇
  送走监国,陈潜夫回屋。
  妻子孟氏已经在等候了,“怎么说?”
  陈潜夫对她笑道,“事成了,殿下会请徐阁老和小沈学士做大媒,三妹四妹迎入宫中,册封为夫人,另外二黄也将迎入宫中。”
  “二黄?”
  “肃虏伯黄斌卿的女儿,还有黄宗羲的从妹。”
  “相公辛苦了。”孟氏对于二黄也将入宫,倒没什么意见,只要两个妹妹能入宫就很好了,监国身边不可能只有一二个女人的。而对次妃之位,她也根本没有过半点想法。将来就看二孟二黄谁能先为监国生下儿子,到时母凭子贵,自然就进位次妃。
  “殿下说你的几位兄弟,愿意从军的,就先进旗手营锻炼几月,然后进随营讲武堂学习,将来学成自然前途无量,若是愿意从文,则安排到粮台处先学习帮办。”
  孟氏替丈夫拍打身上的灰尘,“这个就由他们自己选择吧。”说完,她便急着去跟两位妹妹报喜去了,想到两个妹妹还年轻,少不得一会还得好好教导她们夫妻之事,这个可耽误不得,越早怀孕越好。
  陈潜夫进了书房,开始筹划对新编进来的福建郑氏水师和舟山水师的监察。
  ……
  在朱以海的坚持下,郑彩和黄世勋虽有些不满整编,可兵已入大营,监国强势,他们最后也还是没胆子敢反抗,两支水师都被编入了伏波营,王朝先那一千旧部,朱以海则编入了步营。
  这让王朝先有些空欢喜。
  不过经此一来,此时朱以海部的人马有些过于膨胀了。
  在与张名振等诸将商议过后,朱以海打算调整一下目前北伐军的建制,以方便更好的调度。
  按马步水分为三军,分别授以御前近卫亲军马军,和御前近卫亲军步军,和御前近卫亲军水军,授张名振为御前近卫亲军步军提督,张名扬授御前近卫亲军马军提督,阮进为御前近卫水军提督。
  近卫亲军步军共四十二营,整编为勇卫、神机、旗手、世忠四镇,每镇下辖二协,协辖二标,标辖二营。
  镇设总兵官,协设参将,标设游击,营设守备。
  营以下则依然是哨、队,哨设千总,队设把总。
  如勇卫镇设总兵官,下辖左右两协外,另辖总兵镇标一标两营。实际全镇是十营人马,战兵五千,辅兵九百。
  勇卫、神机、旗手、世忠四镇皆受提督张名振统领,张名振另有提标两营,总共四十二营步兵,战兵两万一千,辅兵七千五百六。
  近卫亲军马军则因为战马、骑兵等受限,暂时只有金吾一镇,镇下也只有一协加提标,共六营人马,骑兵三千,辅兵一千零八十。
  侍卫亲军水军,则下辖伏波、镇海两镇,分为外海和内河两水师,各领十营,加上提标两营,总共二十二营,计一万一千战兵,辅兵三千九百六。
  此外,羽林营因宪兵特殊性,被授予御前侍卫亲军,也是暂设一镇六营,共步骑三千,辅兵一千零八十。
  这份整编名单一下,诸将都有些恍惚感,不知不觉中,北伐军居然滚雪球一样,滚的这么大了。
  从眉山战兵收编世忠营,再到过海后灭徐家营,再打祝家庄灭李遇春部,然后进军嘉兴,吸纳世勇营,再合编刘孔昭、杨文骢两万人马,到平湖后又合了屠象美等嘉兴义军,后又合了邓王亲卫、浙东援兵,以及现在的郑氏水氏、黄斌卿水师等。
  总共是八镇兵马,战兵整整三万八千,辅兵都有一万三千六百八,全军五万六千八。
  这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了。
  这还是每次合编时,都还淘汰遣散掉了不少,要不然的话更能更多,朱以海这个时候都不禁感叹,怪不得明末军头们兵这么多,没有限制的话,确实能无限滚雪球。
  五万多人马,哪怕一人一天一钱多银子,一天都要七八千两银子,就算半饷,也有三四千两银子,这仅是饷,还没算粮、械等。
  也幸好是在江南行军,若是在西北或关外,这都不用打仗,仅粮食补给问题,就能让这支大军崩溃。
  朱以海现在仍然小心隐藏着这支大军的信息,仍以江南提督朱武的身份对外自称,不过因为有严我公和李遇春的捷报频传,所以现在不仅北京那边根本没把这江南提督朱武的屡败之将当回事,就连南京、苏州那边也只当这是支流窜的小股人马。
  杭州。
  博洛、张存仁等也已经有几分佩服朱武的顽强了,按严我公和李明遇、郑继武等将领的报告,朱武现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兵马越打越少,可就是能够不服输,都他娘的成了流寇了,到处招纳贼匪无赖,四处抢掠百姓,现在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在乡下打粮都经常遭到地主乡绅们围攻,今天死个把总,明天死个游击,仅那些地主乡绅们就能让这朱武翻不浪来了。
  博洛现在专心的准备班师,八旗兵只留下三千驻防杭州,其余的一万余人都随他北返,沿途清剿一遍苏松地区的叛逆,然后回京。
  当初从江宁分兵南下,领一万五千八旗,并汉军降兵等十二万余,南下很顺利,八旗兵基本上没什么损失,现在开始清点兵马,发现南下后八旗只折损了不到一千,可细看究竟,在余姚就折了一百,在祝家庄又折了五百,杭州城下和钱塘江,富宁等地折了不到三百。
  这损兵大头居然就是几什哈的五百人全军战没,这是全营覆没,另外在余姚也覆没了一个营,但那只有一百八旗。
  “这个该死的几什哈,恨不得把他碎尸万段。”
  镇国将军拜音图劝说,“几什哈也是为国阵亡,而且那一战也确实杀伤不少,如今人没了,还是厚抚为主。”
  他潜台词是给几什哈一个好的评价,这样他们在北京摄政王那里也好交差,毕竟几什哈也是他们手下,若是几什哈显得太无能,那也是他们的无能。
  “给他请封半个前程吧,让他儿子世袭,也算咱们并肩作战一场,给他的一点帮助了。”
  后金以武起家,非常重视军功,且他们本身也人丁少,入关时也不过二十几万丁,所以对旗丁非常优厚。
  入关后,北京就颁旨,给旗丁授田,每丁三十亩,披甲当差的另有饷银,巴牙喇每月四两,马甲每月三两,年支米四十八石,出征另给行粮。
  虽然这饷看似不算高,但八旗抚恤和赏赐却格外的高,而且基本上是不打折扣的。
  一切都是先军政策,再怎么着,也不会克扣兵饷赏赐,这也是八旗早期比较能打的原因,关外苦寒,靠打猎种地可没前途,只有靠披甲从军,靠军功赏赐和抢掠瓜分,这才是大头。
  而且旗丁的孀妇、寡妇,还能终身半饷半俸。
  “按咱们八旗阵亡抚恤规矩给银子,几什哈是甲喇章京,给四百两银子,其以下军官,各按品级从三百五十两到一百两。”
  “凡正身旗人任巴呀喇、领催、执纛人阵亡给银二百两,马甲步甲一百五十两,炮手一百三十两。
  “如果是满州、蒙古随役并满州汉人家奴临时充甲兵战死者给银一百两。”
  “这些阵亡八旗家中若有子弟可以训练成才者,可以顶补为兵,以资养赡,无子弟或子弟年幼不能自立而眷属无依靠者,每月给赏银五钱,米三斗,直到十六岁为止。
  “军官眷属无依靠者,继续发军官生前半俸。”
  “阵亡官兵子弟成年后,若因残废不能谋生者,可保留兵丁生前半饷以资赡养。”
  这些都是惯例,从皇帝到摄政王,再到八旗旗主,及各小旗主,都不敢对这个抚恤金有想法。
  这笔银子是一次性的阵亡抚恤银,还不包括丧葬费等。
  “李遇春也请了几次抚恤了,一直还没给。”
  “按规矩来便是,李遇春的人马,既不是八旗,也不是汉军旗,只是绿营兵而已,有许多连绿营兵都不是。”
  “军中有名册的绿营兵,马兵战死者给银七十两,步兵五十两,没有在名册上的不给。”
  “一两不给也不好吧,毕竟还得让他们卖命呢。”
  “那就每人给三两抚恤。”
  大清对旗丁那是命根子一样,一个巴牙喇护军战死,直接就给二百两银子,马甲和步甲都给一百五十两,就算是他们的包衣奴才上阵,死了都给一百两。
  可如果是绿营兵,就少多了,马兵战死也仅给七十两,步兵更只五十两,等于绿营马兵只有八旗马兵的一半不到,步兵是三分之一。
  绿营兵连八旗的包衣奴才都比不上。
  至于不在名册上的,那更是一两没有。
  “明朝一个相当于我们甲喇章京的指挥战死,也不过给银十两,千总八两,把总六两,百总五两,士兵三两。就这样点抚恤,如何让人拼杀?”博洛不屑的道。
  大清丰厚的战赏、抚恤以及抢劫制度,极好的激励着士兵们敢拼敢杀,争相作战,每次出征,甚至不仅点到名的旗丁积极参加,甚至还要带上家中余丁,甚至是自己的包衣奴才随军。
  “告诉李遇春,这些抚恤银子发下去,是要给阵亡将士家眷的,若是他连这个银子也敢克扣贪污,老子就扒了他的皮。”博洛恶狠狠道。
  “明天就要启程北上了,他若敢贪,我不介意到时路过嘉兴时剥他的皮抽他的筋!”
  “通知下严我公,这次随我们一同回京城!摄政王来信,可是指名要见他。”


第133章 腿软
  闰六月上旬。
  朱以海任命的苏松总督沈犹龙与陈子龙、夏允彝等率众起兵,义旗高举,满城丁壮都来投军,民心士气大振。
  半日时间,便拿下松江府城,将义阳王麾下总兵吴志葵的参将常寿宁擒拿。
  沈犹龙历数常寿宁镇松江后纵兵抢掠、勒索官绅等数大罪状,然后将其处死,大快民心。紧接着把常寿宁部收编,命原中书舍人李待问、原麻城知县单恂、原罗源知县章简和举人孙寿孙等统领义军,分守四门。
  又让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以及华夏、董志宁等分兵去攻打上海、华亭诸县,并金山卫、南汇咀中后所、青村中前所等地。
  这次起事早有谋划,又得到朱以海这边的联络支援,因此起事后行动迅速,很快就几乎拿下整个松江府,而几乎同时,北边苏州府昆山,顾炎武、王永祚等也同时起兵,双方南北呼应,一时声势大震。
  黄蜚、吴志葵也集结人马进攻苏州,一时间江南风火燎原。
  朱以海召集文武举行临时军事会议。
  协办监察处的陈潜夫先做情报发言,虽然监察处的情报网络还不够完善,但如今与松江、昆山都有了联系,又有严我公这个潜伏嘉兴的顶级间谍在,陈潜夫手里的情报还是很及时的。
  “眼下苏州城中有清军多少?”
  “据可靠情报,苏州城中眼下仅有骑兵千余,由江宁巡抚土国宝驻守,参将李延龄率一部活动于城外。”
  刘孔昭之前也是一路南来经过苏州的,怀疑的问,“苏州仅这千余人马,不可能吧?”
  陈潜夫告诉他,鞑子正在准备班师,杭州的博洛也带着主力北上,而江宁的多铎,也早就在抽调本部回江宁,以随时准备离开,甚至已经有几支人马打先锋离开了。
  土国宝这个江宁巡抚,现在主要就是手中的抚标。
  而另外松苏提督吴胜兆则带着提标出去常州镇压不肯剃发而起义的百姓,至于总兵李成栋,则带着镇标和几支人马,去攻打崇明。
  苏州城现在确实只有那么千余骑守城,但是相比松江府都早已经陷落的情况,苏州还好点,毕竟这是巡抚驻地。
  “那这么说,黄蜚吴志葵他们岂不是要一战而下,轻松拿下苏州?”
  “黄吴二部人马多少?”
  陈潜夫拿着自己的本子,面无表情的念道,“黄蜚号称兵马十万,吴志葵号称兵马五万。”
  “实际多少知道吗?”
  “黄蜚从南京撤下来时,确实有四万多人,不过现在他军中真正能称正兵的大约两万余,但这里面仍是有不少水份的。”
  刘孔昭马上点头,黄蜚那是他提督操江时的手下六总兵之一,“黄蜚手下家丁老营顶多三千,不过他麾下船确实不少。
  黄蜚原是东江镇黄龙的外甥,本姓涂,年少时就跟随舅舅黄龙在辽东征战,后来东江镇总兵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死后,东江镇又经历了刘兴治叛乱,最后黄龙被任命为新的东江镇总兵。
  崇祯六年黄龙与鞑子在旅顺激战阵亡,无子,黄蜚得以承袭,遂跟舅姓。从守备升到都督同知、援剿东北水师总兵,提督关辽通淮海江镇水师便宜行事。
  弘光立,黄蜚带四万余人马从登莱南下,驻守镇江,后又驻芜湖采石,与黄得功一起阻击了左良玉,清军南下,左良玉战死,余部多降,黄蜚率二万人马东下,在江口没有等到郑鸿逵的兵,便又到了崇明,拥义阳王继续抗清。
  要说黄蜚其实也是挺硬气一人,论统兵作战的经验、威望,都还不错,可他拥了义阳王后,却也毫无作为。
  做为义阳王朝实际上的武将之首,黄蜚这两月就忙着一件事情,四处招兵买马,然后到处打粮劝捐,搞的各地怨声四起,虽也趁清军主力南下空虚之际,占据了一些府县,但既不能安民,又不能守境。
  现在集结人马要打苏州,可这事都计划一两月了,磨叽到如今。
  “黄蜚的兵,多是水师,不习陆战,更不擅攻城,而且他那些兵,一路败退,已经很久没打过硬仗了。见鞑子就腿软!”
  这话是杨文骢说的,但不是贬低,而是实情,事实上现在很多明军对八旗都腿软,说来也是由来已久,当年孙传庭挂帅的时候,就向崇祯说过这么一个实情,说当时他率领的大明边军,对阵流寇农民军的时候,那些农民军往往看到他们就腿软,有时明军的一支夜不收小骑队,就能吓的上千农民军落荒而逃。
  但就是这些在农民军面前跟老虎一样的大明边军,到了辽东战场,看到八旗后却又吓的腿软不敢战。
  往往几十上百八旗,就能把一两千甚至更多明边军吓退。
  究其原因,倒不是明军天生怕女真人,想以前大明边军犁庭捣穴的时候,杀的女真人叫爷爷。
  可几十年间,明军就已经开始见到鞑子喊爷爷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大明对官军没有足够的保障,许多抽调到辽东战场的兵,早就是不堪战的兵,缺少训练,欠粮欠饷,装备不齐全,大家饿着肚子甚至挨冻上战场,加上僵化的上层决策指挥,使的明军去辽东打仗,打一次输一次,打一次输一次,久而久之,大家都开始害怕鞑子了。
  但只要能够有充足的保障,没有胡乱指挥,其实明军还是能战的,当年孙承宗的堡垒战术,其实也是有些效果的,而袁崇焕打造的关宁军,也完全能够跟清军正面一战。
  就算是松锦一战,其实前期也打的还行。
  当一支军队始终无法战胜对方时,就会产生心理恐惧,看到了就怕。
  相比之下,反倒是那些新招的兵,在这块反而更强一些,为何,因为他们心里没有那股阴影,他们本是纯朴的农民矿工等入伍,接受严格训练,有足够的粮饷甚至是器械保障,在遇到清军前,他们不知道清军是什么样的,他们跟一些山贼流寇交手,赢得了许多胜利,所以便有了很强的自信。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没被打败前,总是不服气的。
  黄蜚的军队偏偏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