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一个都没听过。
“这些是?”
朱以海抓起一只白灼大虾慢慢剥着壳,一边道,“吴凯你应当听说过,原浙东海门卫的指挥佥事,后任省镇海门参将,是孤的首义协谋功臣,你说这样的功劳,孤给他封个侯不过份吧?”
严我公听的有些迷糊,据他所知,鲁监国在台州即位后,虽然也封了些爵位,但还是比较谨慎,并没滥封。
麾下大将,也仅王之仁封武宁伯,张名振封镇东伯,至于说镇南伯方国安,南安侯郑芝龙等,其实明显不一样,是带有些羁縻安抚性质的。
吴凯当初虽有首义协谋之功,可也并没得到爵位。
怎么现在突然就又成了开远侯?他记得吴凯当初只得了个授封开远将军号啊。
这号,还明显是个杂号将军。
“孤听说鞑子很会收买人心,对我大明文武官员开出很高的招降条件,尤其是那些带兵的将领,投降后许诺都保留原职,有爵位的也都保留,甚至还能加阶任用。”
“孤当然也不能对自己的忠心将士们小气不是,乱世之际,更当重赏忠勇。所以孤最近加封了不少大将,或授封爵位,以作世袭,或授予将军号挂印统兵,以增威势。”
“只是有些人辜负了孤,在严卿你的大力招抚之下,居然降清了。”
严我公听到这,瞬间就全明白了。
什么开远侯吴凯,什么定远侯石仲芳,原来是这么回事。
“殿下是让臣拿这个名单上报北京虏庭,说成功招降到这些鲁监国麾下大将?”
“没错,正是此意。”
“除吴将军外,其余这些将军原任何职?”严我公问。
石仲芳原是萧山人,上次随太仆卿陈潜夫渡海而来。朱以海也没瞒严我公,这个定远侯石仲芳原是萧山的一个卫所的千户,在于颖招降萧山时,带家丁响应,擒伪知县迎于颖。
后来便在于颖的钱塘江防线统领自己一营义军人马,上次随陈潜夫运送钱粮过海,留在北伐军中,现在是统领四营的参将衔。
朱以海给严我公的名单上,却给他写的是定远侯、萧山义军大将。
义安伯顾奇勋其实只是镇东伯张名振麾下的一名亲兵队副,曾经还是个山贼头子,手下有十几个马贼,对外号称血鹰十三骑。开平将军姜君献、安远将军王用升、翼义将军陈龙其实都是当年的十三马贼之一。
忠勇将军沈乘龙、虎贲将军胡茂芳、定夷将军陆鸣时都是王闯子手下勇卫老兵。
总兵陈德芝原来只是个水贼。
他们大多在朱以海的北伐军中,除了吴凯,最高的不过是个参将,最低的仅是个队头。
这些人有个特征,要么是前军官要么是前山贼土匪海盗水寇,一个个都很勇武,而且别看出身不怎么样,但是经过陈潜夫仔细考核过的,是那种比较忠勇的。
海贼水寇山匪马贼说忠勇,其实也不矛盾,就好比很多坏人有时也是大孝子。
朱以海又拿出来一份名单,上面是副将雷虎彪、杨子龙,参将吕一成、高树勋等二十一员中高级将领名单。
严我公一问,果然这些副将、参将、游击将军们,最高不过是个队副,好几个只是个普通的亲兵或家丁。
“殿下,如果都是吴凯将军这样的,鞑子比较容易信,起码也要石将军那样原卫所千户以上军官啊。”
朱以海有些无奈道,“本来我想让四大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画中九友的杨文骢,还有前提督南京操江的勋臣刘孔昭他们假降投虏,可他们都不愿意啊。”
冒辟疆听说要他假降鞑虏,头摇的跟个拔浪鼓一样,非说为国假降其实也还勉强接受,可要剃发就不行,而且他说自己名气大,要是降虏,只怕鞑子会召他去北京,所以还是不想冒险。
杨文骢和刘孔昭也坚决不假投降。
最后没办法,朱以海只好找了一群愿意的猛士,都是些出身不太好,现在职位不高,但又比较忠勇的,最后为了能够糊弄鞑子,只好把拥立元从吴凯也列上名单。
总共是三十二人,假装是三十二支鲁监国麾下或江南民间抗清义军首领。
严我公觉得有些为难,这造假也造的太假了点。
吴凯这样的还能骗一骗,可你搞一群家丁、队头的冒充侯伯、挂印将军,过份了啊。
“反正哄骗鞑子嘛,我也没打算让这些人带兵去降虏,我的意思呢,你现在不是浙江招抚大使嘛,鞑子给你招安的便宜大权,你呢就拿着这名单报上去就好了。”
“反正不管是吴凯还是陆鸣时,都只是你招安功绩,他们名下或三五千人马,或千八百的,分布各地,向你投诚,接受你的招安和整编,你向鞑子给他们请官求爵,再看能不能顺便要点粮饷武器什么的,时不时的,你再向鞑子上报,说他们在你的领导下,又在哪哪哪跟我鲁监国麾下打了一仗,斩获如何,击杀多少,又遏制了多少进犯云云,就算需要演戏我们也可以配合。”
“甚至以后,我可以派兵进驻江南府县,也可以打他们的旗号嘛。”
严我公不得不佩服,鲁监国的想法很野,这是完全要把鞑子当猴耍啊。
“孤觉得其实是可行的,毕竟现在嘉兴这块,文有你严公,武有李遇春,你们都是自己人嘛,一起遮掩遮掩没问题的。”
“现在海盐县城的郑继武和朱继纲他们不就成功的混入虏营,扯起绿旗装上鞑子了嘛。”
“听说博洛还同意给郑继武保留侯爵,给朱大纲保留伯爵位,你看,这不是挺顺利吗。”
郑继武和朱大纲假降,这算是朱以海跟严我公联手演的一出大戏,严我公替李遇春招降他们,然后跟博洛请功时,还说二人之前已经得伪明监国授侯伯爵位了。
然后博洛和张存仁都按惯例,大笔一挥,同时保留二人爵位,并且还给二人加官晋阶,授记名总兵、副将,甚至还名面上给海盐的两营人马编制粮饷,第一批粮饷和赏银都已经在路上了,虽然按惯例可能粮饷也就这一批,后面也很难再给,可起码也是骗到了。
正因有这成功的先例在,所以朱以海现在搞出一张更大的名单来,弄出一堆侯伯、挂印将军、总兵参将们投降。
“这也是为配合你这个刚上任的浙江安抚大使嘛,你既然得博洛他们看重,总得拿出些像样的招安功绩来,再者,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方式,弄来一堆旗号营头,到时也方便咱们在这边行事。”
“说不定还能骗上一些钱粮武器呢。”
严我公不由的佩服万分,“殿下真是高明!”
“哈哈哈,这不过是浑水摸鱼而已,水越浑越好,能摸一时摸一时,到时你慢慢的把嘉兴这各县,都安排给这些投诚归附的兵马接管嘛,给李遇春留一个府城便好。到时嘉兴各县,明面上都打着鞑子的绿旗,实际上都是我们明军占领,这岂不是很好?”
严我公心想,这也只有殿下你想的出来,甚至真敢做了。
可一想想,自己这个诈降的乡绅,如今都混成鞑子的都察院右副佥都御史衔加浙江按察司副使,兼杭嘉湖分巡道兼巡海道,钦差浙江招安使了,这海盐的郑继武他们都直接成了大清的侯、伯,总兵副将,李遇春都已经给朱以海送了一府七县的赎城银,还把利息、手续费都给付了,辛苦各地敲诈抢劫几十万两银子,大半都送到监国这了,这么一想,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了。
“博洛即将率主力返京,到时我估计他会带你进京,你这个招降使肯定得进京见一见摄政王多尔衮的,也只有得到他的认可,你才可能真正得到鞑虏信任和重用。所以孤提前给你准备好功绩,到时你到北京见了多尔衮,才能有得其重用啊。”朱以海呵呵笑着说道。
“原来殿下已经安排的这么长远了。”
第122章 后院起火
“殿下,李遇春让臣把银子带来了,希望能给他个收条。”
朱以海倒没想到李遇春还款这么积极,“这李贼搞钱的本事倒是挺厉害的,看来没少搜刮地皮啊。”
“眼看着博洛就要班师,他是怕在这节骨眼上殿下旁生枝节,他的小命可全在殿下手中攥着呢,所以提前把银子送来了。他手上还有不少银子,殿下要不要再要点?”严我公对李遇春的那点家底一清二楚。
“李贼还给我分了不少,我也都一起运来了。”
“孤最近兵马扩充较快,确实挺缺银子的,严卿这是雪中送炭了,记大功一件。”
北伐军现在扩编到五十二营人马了,虽一营战兵才五百,长夫一百八,可加起来也是三万多人,还有许多马骡,这人吃马嚼花费巨大,而朱以海孤军深入敌后,又想厚饷养兵以维持军纪,增强战斗力。
现在一个营头,每月光饷银就得差不多三千两,哪怕发半饷,一月也得一千五百两,五十二个营头,那也是七万多两,这还没算军中的军粮、盐菜还有马料,以及军服、旗帜、帐篷等等。
都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不掌军也一样不晓得军费耗费巨大。
而朱以海之前给士兵们还发了安家银,上次又开始给士兵们娶亲结婚,又拿彩礼又给陪嫁的,每次战斗过后,士兵伤亡的抚恤金更是一大笔。
现在每个月军费开支得十多万两银子了。
刚过海时,兵还少,手中银子不少,倒没什么问题,现在天天银子如流水的花出去,他又得维持自己的承诺,不能在地方征粮派饷,不能拉壮丁做役,买卖还得依照市价公平。
这样做的好处立竿见影,北伐军虽然扩编迅速,但士气一直挺高,军纪也维持的不错,且越来越好,骚扰百姓的事很少。
朱以海的北伐军在嘉兴各地,也很受士绅百姓的拥护,如今大家也不怕这些兵了,甚至主动的来接触,有送粮助饷的,也有过来做生意的,甚至听说朱提督给士兵们娶亲,还有穷人家带女儿过来挑女婿。
这年头江南虽富裕,但穷苦百姓一样很多,遇到水旱灾情,兵荒马乱的,典妻卖女也是没办法的事,相比起把女儿卖入青楼或是卖给大户人家为奴,嫁给朱提督的兵做妻子,既能为女儿寻个出路,也能得笔银子救急,总是不错的。
大明江南提督朱武和麾下北伐军的名气越来越响,不过这庞大的军费也确实一直压在头上。
负责粮台的虞大复现在已经添了许多丝白发,粮台要负责全军几万人马的粮饷器械后勤,压力山大,虽然朱以海也不断给他在地方招募士人、书吏等充实粮台帮助业务,又开始在整个嘉兴健全厘金局,以厘金取代旧税制,但也一时远水难解近渴。
绍兴行在那边,已经送了三批钱粮过海来助军,但也是勒紧裤腰带挤出来的,毕竟浙东就那几府地方,如今钱塘江前线,从十八路义军到现在数十路义军,又加上还有王之仁、方国安等的正规军,各路兵马营头加起来已经号称十几万人马。
张国维、于颖等现在都很头痛,他们根本无法做到跟朱以海的兵马一样的粮饷标准,只能是勉强划地分饷。
各路兵马各划给一块防区辖地,然后就地食粮,划哪块守哪块,所需钱粮也直接从那块地方征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总的来说,比较混乱。
而方国安却仗着自己是官军正兵,把严州的税赋钱粮全都拿走,一点不给其它义兵们,他带兵到钱塘江上游驻防,又把当地划给其它各营义军的钱粮给拿走,搞出来正兵和义军之间的争地争饷事件,甚至矛盾闹的很大。
张国维、朱大典、于颖等尽量调和,可也效果不大。
台州行在如今根本无法供给这十几万人马的钱粮,只能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而所谓的分地分饷方案,最终也还是各凭实力,实力强的根本不顾划界,经常捞过界,实力弱的义营只能被欺负,连饭都吃不上。
那边上奏,已经有十几支义军因为吃不饱饭,最后自行解散回家去了。
方国安现在倒是成了钱塘防线最强的一支兵马,本来被朱以海寄以厚望的王之仁,因为最近舟山的黄斌卿实力大涨后,小动作不断,不得不抽调了宁波台州的人马防范,正跟黄斌卿小规模的交战,根本也顾及不上钱塘江这边。
朱以海设立的厘金,在绍兴那边也并不是推行太顺利,好在首辅宋之普奏报朱以海,说如今湖广督师何腾蛟、两广总督丁魁楚、福建总督郑芝龙都已经上表拥立绍兴鲁监国,并派出了地方军队北上勤王,同时也押送来第一批钱粮。
勤王军和钱粮也许不多,但行在留守众臣非常振奋,因为这代表着鲁监国朝廷,现在基本上已经得到大明臣子们的拥护了。
而何腾蛟成功的招抚了原闯贼余部十三营,更让形势变的明朗起来。
留守内阁甚至在方国安的劝说下,在考虑是不是要对杭州发起一波反攻,一举收复杭州。
这个想法奏到朱以海面前,他十分生气,当着沈宸荃和徐石麒两位随驾大学士的面,痛骂留守内阁,甚至说张国维这个督师失职,没能镇住方国安,一个帅怎么能任一个将影响?
朱以海让沈宸荃给他拟旨留守内阁和张国维,让他们把方国安调回严州驻防,禁止他留在绍兴钱塘江防线,不许他再胡乱干涉江防。
同时要求内阁和张国维、朱大典两位督师训斥方国安,不得再擅自征粮募饷,方国安所部必须限期上报将士名册,朱以海给方国安所部定下一万二千人的军额,以后他们的粮饷,由督师朱大典负责,行在再派一位粮台过去具体主持。
这一招就是要断方国安自己征粮征税之路,也是为浙东正式开厘金之法铺路,不许方国安自己征钱粮,粮饷由朝廷供给,朝廷就能慢慢的控制方国安所部兵马,不再完全失控,同时也能减少方国安部扰民害民之举。
朱以海的这个决定,被不少臣子劝谏,说现在方国安所部是浙东除王之仁外最强的一支兵马,相比起其它义军,他所部毕竟是朝廷正规军,方国安也是朝廷大将。
可越如此,朱以海越是觉得该对方国安加笼头了,要不然任由他发展下去,他可能要绑架留守内阁,甚至是接管钱塘江防线的各路兵马军权。
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明知现在这样改变,可能引发方国安的不满,甚至是更不好的事情出现,但朱以海也没法再坐视。
这要是再养出一个左良玉来,那朱以海跑到三吴去开辟第二战场,结果自己后院却起火,到时岂不无家可归?
吴越本就是唇齿相依,浙东是大本营,而三吴这边是牵制清军南下的重要战场,两者互依互凭,缺一不可。
因为方国安现在搞出来的这些事,让朱以海终于决定对黄斌卿下手。
他给王之仁下旨,让他汇集定海、石浦、海门、宁波等诸营,对舟山群岛发起总攻,他给过黄斌卿机会,几次示好,甚至还给封伯爵加水师提督衔,可黄斌卿对他这个监国爱理不理,甚至几次三番的派兵袭扰宁波沿海。
朱以海也是耐心耗尽。
他必须尽早解决这个隐患,只有解决了黄斌卿,王之仁这个心腹大将也才能腾出手,带兵前去绍兴钱塘江前线,接过前敌大将的重任,辅助督师张国维防御鞑子有可能的南下。
王之仁过去后,还能对跋扈的方国安形成威慑。
对付这些跋扈武夫,光是示好光是恩赏是不够的,越是赏赐丰厚,这些人越不知道天高地厚,越发难制,只要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有收拾他的能力,他才可能听令。
朱以海也想过回师浙东,先汇合王之仁灭了黄斌卿,夺回舟山群岛,在这里建兵工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