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495章

海上升明帝-第495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丹汗死后,其妻子和儿子降清,整个察哈尔归清统领,苏尼特左部不久也主动降清,满清建苏尼特左旗,实行王旗制度,鞑子封腾机思为札萨克多罗郡王,并将一位郡主下嫁,封他和硕额附,还诏许他的王爵世袭罔替。
  后来右翼也归附,腾机思堂兄叟塞,号巴图尔济农,归附后诏封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也世袭罔替,掌右部。
  虽都是达延汗六世孙,但腾机思却更有野心,所以很早他就反了清廷,北迁去漠北投喀尔喀反清,后来还上表拥明,联明抗清。他的堂兄则没这野心,一直留在原地,在济尔哈朗不战北逃后,也跟着北迁去了。
  历史上,清廷在顺治初一战定江南,腾机思兄弟叛北,引喀而喀联军南下,结果引的多尔衮派兄弟多铎率军北上征讨,不仅喀尔喀联军大败,腾机思更惨,子侄被斩者数人,兵马大败。
  车臣汗硕垒又派了四个儿子率兵三万南下找清军报仇,却再次大败,被清军一路追到色楞格河去了,在外面躲了一年,实在打不过,只好上表求饶请降,清廷接受,但不久后多尔衮又找机会派兵教训不肯真心归附的车臣汗。
  不过在这个时空,鞑子不仅没能一战定中原,反而被朱以海的不断北伐搞的焦头烂额,甚至最后仓惶北逃,根本没余力教训苏尼特左部和喀尔喀漠北蒙古人。
  苏尼特左翼的实力反而是不断增强,如今更是假借大明的虎皮,到处攻掠其它部落,大大壮大了实力。
  甚至苏尼特右旗的许多人也跑来投奔他。
  “腾机思野心勃勃,现在内迁至怀荒北面,有朝贡贸易之便利,苏尼特部确实实力上升极快,隐隐已经是一霸了。”
  “阿巴噶部、四子部落、克什克腾部、翁牛特部、茂明安部等被苏尼特这样抢掠攻打,估计也很恼怒吧。”朱以海瞧着那北面漫天尘土,“派人出使这些部落,招抚劝降他们,只要他们肯归附,朝廷也会既往不咎,并妥善安置他们,给他们划分牧场的。
  而且,只要他们归附我大明,那么朝廷不将赐他们爵位官职,给他们划分牧场地界,而且还将保护他们不受苏尼特等劫掠,还将许他们来贸易互市。”
  王之仁倒觉得让他们狗咬狗比较好。
  “陛下,何不让腾机思把那些摇摆不定的漠南诸部都给洗一遍?”
  朱以海回答,“已经差不多了,该出手了,若再让腾机思这样抢下去,那就他一家独大,到时尾大难制,不得不防。”
  “明天朕警告一下腾机思兄弟,不许再打着大明的旗号去攻打其它部落,不许越过苏尼特两都护府的边界。顺便让苏尼特再送些部落王公的女子来联姻,再送些子弟来侍卫。”
  他笑着对王之仁等道,“诸位爱卿到时一人领一个苏尼特王公之女回家做妾,算是朕的赏赐。”
  “你们也可以收个家中年轻侍女为义女,然后由朝廷安排与苏尼特人联姻。”
  文安之对这联姻之事倒不反对,皇帝现在联姻牌打的很猛,跟蒙古、女真各部的大小王公首领都联姻,自己纳蒙古女子,也招一些自愿去和亲的宫女、侍女等过去联姻,甚至大明的王公大臣,也都与之联姻。
  又大量招部落子弟到京进国子监读书,在禁军当差侍卫等,也是一种质子手段。
  “臣建议派人去联络招抚苏尼特右部的叟塞,招抚后,将其南迁回来,到时把苏尼特现在两都护府改成三都护府或四都护府,把苏尼特两部重编,或是把左翼的一些人马,交给叟塞统领,这样既可分化苏尼特部,也可削弱腾机思兄弟的人口、实力。”
  现在腾机思兄弟统领的部众里,本来就有不少叟塞右旗的人,招抚叟塞南下,到时现有的苏尼特地界,就要三兄弟分,甚至四兄弟分,两份变三份四份,人口也要划一些给叟塞,这必然削弱腾机思的力量。
  若是能够让他们族兄弟因此反目成仇,甚至内斗起来那就更好了,朝廷做裁判,可以合弱离强,在旁边搞平衡,让谁也强不了。
  这是历来中原王朝最喜欢对游牧部族玩的手段,历史上隋朝虽知命,但对草原玩这手最成功,强大的突厥人被隋朝这手玩的大乱斗,打出狗脑子来。不仅东西突厥分裂,甚至还搞出五汗七汗争大汗来。
  朱大典在旁边插话。
  “陛下,臣倒是另有一策,招抚了叟塞后,倒不妨把现在的苏尼特拆分重组成三部,然后以腾机思居现地,将叟塞和腾机特两部,另行划地分封,最好是分到诸如归化城大青山北面,或是围场赤峰那边。
  到时叟塞部迁至大青山北另立都护府,再把那边的四子部落、茂明安部、乌喇特部等新招抚各部,并入其都护府下,各设都督府。
  腾机特在东面另立都护府,也把克什克腾、翁牛特等旗招抚后划到其都护府下,新设都督府。”
  朱以海仔细的想了下,这倒也是不错的建议,把苏尼特一分为三,拆分开来,相隔遥远,这样就更加削弱他们,而明面上吸纳其它部落组建都护府,腾机特三兄弟都是都护,但各部也还是划界设都督府,有自己的地界,仍管理自己的部落人马事务。
  他们的都护府反而不纯粹了,这样变的更杂、且相互分开很远的苏尼特三都护府,反而威胁更小些。
  朱以海不得不佩服这些大臣们,真玩起心眼来,个个都是八百个心眼子,全是玲珑心啊。
  想想口外那些赶着牛羊还在忙着搭帐篷喂牛羊的苏尼特人,他们只怕还只是满脑子想着这次赶来的这些牛羊骆驼,这些皮毛酥油,能够从张家口这里换回去多少丝绸茶砖,多少烟丝铁锅呢。


第774章 茶马
  张家口城中,无数的商帮都在紧张忙碌着,听闻苏尼特人来朝圣进贡贸易,各家掌柜的都在吆喝着伙计把自家的货摆上柜台,摆到门口,做好展示,以备他们进城后来看货交易。
  永聚祥、恒中恒、大德兴、大德诚、巨盛川、恒大桓等一家又一家的商号,仅经营茶庄的就有一百多家,另外经营皮毛生意的,经营牛羊骆驼的,经营马匹的,还有经营酥油,口外蘑菇的,各种各样的商铺店号不计其数,有许多都还是百年老字号了。
  其中有不少是鼎鼎有名的明末晋商,不过有细心的人就会发现,这些晋商商号还在,甚至不少老掌柜也还在,伙计们也都在,人还是人批人,但总感觉哪里似乎又有些不同了。
  其实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些晋商商号改组了,表明上一家家都还继续经营着,但实际上朝廷早通过厂卫等完成了对这些晋商的调查统计,尤其是那所谓满清八大皇商。
  在收复北京后,八大晋商不少直接跟着鞑子跑了,也有些家是两边下注,一面是派了些子弟跟去关外,关内又继续经营着,两边都想讨好,两边都不想错过。
  可他们这种吃里扒外的行为,皇帝又怎么可能一直容忍。未收复京畿之前,土国宝马国柱等与他们还暗中交易,那也不过是战时特殊情况,但一收复燕云赵晋,那也是立马开始对他们动手了。
  只是相对手段要高明一点,没有简单的抄家封铺,而是先把这些通虏的大小晋商的东家、股东、大掌柜全都请去北京,厂卫请他们喝茶,当然不会惬意。
  喝茶是有代价的,就是他们交出各自商号的经营业务等,交接清楚后,皇帝则给他们一道特赦,会将他们送去海南岛安家,在那里每人给十亩地,十块银元,重新开始新生活,以前的一笔勾销。
  如果拒绝合作,不肯交接,甚至隐瞒等,那后果自负,不说厂卫们审讯的手段有多专业,更别说能够瞒过厂卫了,最好的下场是有机会自杀,而他们抗拒的最可能下场是流放劳改。
  现在皇帝取消了汉人为奴的罪罚,不管犯什么罪都不会贬为奴隶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好过,因为可以流放做苦役,挖矿伐木种植,到那些深山老林或是海南、台湾等岛上去,劳役苦作一辈子,跟作奴隶其实没区别。
  女的还会送入教坊,那更加悲惨。
  不得不说,锦衣卫东厂不愧是老字号,他们做这种活那真是十分拿手,就算是八大晋商这些老汉奸家族,也没有哪个扛的住他们三天。
  表现好,积极配合的还能有些优待,好茶好酒,好饭好菜,不仅不会挨打受刑,还能家人团聚一起。
  所以如今那些通虏的汉奸晋商家族和他们的商号,基本上已经由少府监陆续接管了,旧有业务依旧,以前的商誉关系也还在,不管是钱庄还是茶行还是皮张行等,一切照旧,跟蒙古们的贸易也还在继续。
  给蒙古人放的贷当然也还要还的。
  曾经获得清廷皇家特许的两大两长字号,即长裕川长盛川和大玉川大昌川这四家茶行,均是清廷特允皇商,持有清帝赐予的红色龙票,是特殊通行证,从收购到运输,一直到蒙古腹地皆通行无阻,受各方保护,蒙古人一见此红色龙票,那都是争相交易,认准他们商号。
  而现在,这四大茶庄东家、股东、大掌柜等换了人,由大明皇家少府监派人接管,但原有业务、关系都还在,甚至皇帝现在也给他们颁发了红色龙票,保留下来了原来的一切。
  “把牌子挂起来,明天就要互市交易了,咱们这次备足了茶砖,一定要抢到足够的货。”新任大掌柜的交待道。
  一名伙计提着笔在写牌子。
  “大羊一头,砖茶一斤,十斤茶易牛一只。”
  一片茶砖是四斤,直接能换四只肥羊,两片半茶砖能换只牛。
  这是长裕川为明天交易打出的招牌,简单又直接,还十分传统,在与蒙古人交易的时候,茶叶和羊,可以充当基本的计价单位使用。
  而茶砖和羊的交易价格,就是最简单实用的汇率。
  一斤砖茶,换大羊一只,这个价格不算高,甚至有些低,但对于双方来说公平买卖,并不强买强卖,如此价格,只能说明行市如此,蒙古人更需要茶,牛羊供应量大。
  长裕川在张家口直接收购牛羊骆驼、羊毛羊皮等,用砖茶交易,然后运回京津或是太原等地,利润很高。
  他们以前也会直接深入蒙古腹地交易,那价格还更低,利润还更高,他们甚至还会直接给蒙古人放贷。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有时他们会直接以茶砖跟蒙古牧民换牛犊数头,但并不直接带走,仍让牧民养着,等三四年后长大,再来收取带走,运回内地,可以卖得数倍甚至十几倍之利。
  这些茶砖都是内地加工专门卖给牧民的茶,相对便宜,而给王公贵族们的茶,则十分高档,价格自然也贵。
  同样的茶,如果从海关出口,比如红茶二十六两一担,绿茶二十四两一担,卖给蒙古王公们,那价格起码得翻上两三番,若是那种高档精品茶,一斤就能卖上半两银子,甚至能几两十几两的都有。
  以前晋商在蒙古草原上做买卖,卖给他们茶砖、铁锅、药材、布匹、丝绸、盐、糖、烟丝这些,不仅是卖的贵,收的便宜,而且精明的晋商还利用牧民们牲畜生长周期长,针对牧民开发了各种贷。
  先把各种他们需要的内地商货卖给牧民,没钱没关系,定好价格,然后约好等秋冬之际,牲畜长大长肥的时候来收,连本带利一起收。
  到了季节,他们骑着马过来,拿着账本挨个蒙古包去收账。
  他们甚至还发明了,每年秋冬牛马肥壮时去收牲畜、皮张,收走了牲畜后也不给钱或是给货,而是给他们一张盖有商号印记的钱贴,交给他们收存好,明年春夏的时候,他们商号的货物车队会经过,到时牧民来选购自己所需商物,再用钱贴结账,白嫖人家的牛羊小半年的利差。
  当然不管是给牧民放贷,还是牧民收钱贴,其实都是商业信用关系,有不小风险,各大商号也都很积极努力的维护自己的商业信用,争取牧民信任。
  能够在草原上立起字号的商号,其实也都挺了得。
  许多商号都是几代人一点点打拼起来的,从一两个人,到一支商队,再到开铺分号,许多驼队出入草原,打拼起名扬草原的大商号,非常不易,但现在多数都因为通虏,而被皇家接管。
  有些通虏不算严重的,则也进行了股份改革,皇家或朝廷参股,或是勋贵们入股等。
  毕竟以晋商在关外经营的模式,不通虏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多少都会沾点,本来严格追究起来都是抄家灭族大罪,但现在朝廷能给条生路,只是让出些股份,倒也还是仁慈,他们也不敢有什么不满。
  甚至有些商号的东家或股东,直接让他们拿了银子退股离场,他们还得赶恩戴德,毕竟商人再有名头,也只是商人,在朝廷面前,尤其是如今中兴的绍天朝君臣面前,那就是群没半点反抗实力的猪羊而已。
  皇家、朝廷、勋贵们入场,十分顺利的接过了这些边关贸易,同时那些掌柜、伙计们也多数保住了自己的差事,甚至顶身股份等也仍然还能享受,年资福利照旧,也为朝廷赢得了不少称颂。
  对于朝廷来说,边关贸易,对蒙贸易很重要,维持贸易,不仅能收到很多税,而且蒙古部落的牛羊骆驼马匹,皮毛等也是大明很需要的商货,互通有无,有利民生。
  而皇家、朝廷和勋贵们宰了晋商这肥羊,自己入股后,更是也分了杯羹。
  现在朝廷整合了这些晋商,把边贸权收归到了手里,不仅增加了税收,减少了走私,也直接获得了许多贸易利润。
  更别说整合了这些边贸后,朝廷可以直接跟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们一起会盟,直接统一谈贸易的订价。
  这种统一的贸易谈判,当然极有利于大明,毕竟有更强的订价权。
  在年初的会盟谈判时,不仅谈了贸易订价,还达成了一项新的协议,就是现在设立的诸都护府、都督府,这些任都护都督的王公贵族们,让入蒙贸易的商人承包税收。
  他们做为朝廷册封的都护、都督,对自己地界上的部落子民,是仍享有统治权的,所以他们自然也有征税权。
  他们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以及要向朝廷上贡的需求,直接确定一个税额,王公们为便于收税,跟晋商商号合作,直接把这税交给商号承包征收,确定税额后,以票据形式写明。
  他们还讨论确定了牧民可以向商号以物抵税,牛羊马匹骆驼,皮毛药材等都可以充抵,且定好了各种抵税价格,如果牧民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缴清税,则可由商号代缴清,但牧民得付利息,按期本息付清。
  商号承包了税收后,则要按期直接向王公们包缴税收,为了便于王公们消费进贡,他们直接在朝廷的户部银行或皇家银行开支票,或存银兑换成兑换券交给王公们。
  王公们拿着银票或兑换券,可随时在商号那里要求支取现银,或是购买所需茶叶烟丝瓷器丝绸铁器等各种物资等。
  这样的包税,比王公们自己征税方便多了,尤其是直接换成银票或是兑换券,不管是他们向汉商购物还是进京朝贡,或在关内消费等,都太方便了,自己征还只能征牛羊皮毛实物,还得再卖一遍。
  而汉商这边拿到包税权,当然也是有利可图,哪怕要先代缴税收也值得,包税不仅能获得约定的一利税息,还能够向牧民放贷款等等。
  更不用说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加强对牧民的影响和控制。
  现在深入蒙古草原上的行商,在张家口等边镇上的坐商,其中都有许多商号是皇家经营,或皇家控股、参股。
  一只羊换一斤茶砖还是一斤半茶砖,现在基本上都是由皇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