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4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的墩台除了墩台外,还有一丈高的围墙,外面有濠沟,有吊桥,有三十多墩兵,但多数墩台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墩台,也就七人三畜为伴。
到明末时,许多墩军也把军属接到一起生活,欠饷不发,就只能自己开荒种地,打猎养鸡什么的挣扎求生。
墩军还得储存五个月的材草以备烽火,还要储水,所以在动乱的那些年里,经常有打柴和挑水的墩军被掳去。
墩军们靠垦荒种地打猎,甚至是织网巾卖钱补贴生活。
而现在的墩军可比以前好的多,如今的墩军大多是隶属于省营,待遇虽不如御营,但不会欠饷。
这军服、口粮也都会按时发放,比如去冬那么寒冷,也早就发放了棉袄棉帽棉衣棉鞋棉手套,还有棉被。
墩里甚至还统一修了火炕,只要自己储够柴火,去年一冬都没受过寒。军粮也很充足,按标准按时发放,既没掺杂陈米霉米、沙子土灰,也没缺斤少两,甚至那三个狗猫鸡的口粮,也都按数发放,没短半点。
省营兵的军饷分三等,月一两五,一两二和一两,外加三斗月米。
相比起御营兵,相差极大,但也是发九存六,十五月饷。
平时吃用也都不用扣饷的。
赵永胜各个部队吃粮十年,这是待遇最好的,就算刚投鞑子那伙发饷,但扣这费那钱的其实也都是老一套,最后到手的能有一半就不错了。
何况这身上的棉袄可实打实新的,他们还有羊毛毡毯呢。
赵永胜在七个墩兵里,属于墩副,所以他拿的是一两二的月饷,平时半饷到手六钱,年节再补发三月的,最后存三补三以后的退伍金或养老钱。
对于未来,他还是挺期盼的,也当了半年的墩兵了,渐渐习惯这里的生活,虽然有些孤单,但靠近驿路大道,也是经常能看到过往车马,甚至在晴朗之时,登上附近的山峰,还能往东看到北京城。
前两天来巡边的赵游击给他们赏了些腊肉香肠,还告诉他一个好消息,他已经被报上名去了,上面会开始给他着手安排发老婆的事情,快则一月迟则三月,这事就会有结果,到时就会给他送个老婆过来。
赵参将让他好好干,到时提士官,甚至提拔到大墩去任职,那时就还能有职钱补贴,甚至还能分田授地。
赵永胜家里没什么人了,这半年的饷都是按月发下来的,每月半饷六钱银元攒着,已经攒了三块多。
来回花了一个小时,终于把水挑回来,今天他运气非常好,半路上黑狗一直叫,居然发现了一只被他们设的陷阱困住的鹿。
虽然这个时候的鹿有些瘦,但再瘦也是几十斤啊,他高兴的把鹿捆背在身上,然后挑着水回到墩里。
“快来看,老子抓了一只鹿回来,赶紧烧水生火,今个吃鹿,开荤咯。”
墩台内,接替他守墩的张怀忠,本名张麻子,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老早远就看到他背着只鹿了。
墩门打开,墩长王永祥带着其余几名墩兵都出来,他的妻子也跟着出来看热闹。
“正准备出去挖地,张麻子说你背了只鹿回来,我们还不信,没想到真的。”
北口墩是个小墩,只有七个墩兵,也只有墩长王永祥有老婆。
自嘉靖开始,边防压力严峻,为防士兵逃脱,也为分担军饷压力,明朝逐渐采取赐予墩军自行耕种的养赡田,并让墩军随带妻小进行戍守的政策。
不过在明末,墩军之苦,越发严重,逃亡不断。
而如今绍天朝重新恢复长城、烽墩的守卫,主要是以省营兵驻防,一方面足饷足粮,另一方面也实行御营的一些制度,比如平时发半饷,年节再补发三月饷,留存三月饷,朝廷再补存三月,实行一年十五月饷制度,发九存六。
同时,对予省营里非义务兵的士官、军官,朝廷还负责帮他们娶老婆。同时还在墩堡周边划拔出土地做为墩田,交给他们屯田耕种,允许墩军把老婆也接到墩里居住戍守,一起耕种田地。
另一方面,墩军、守堡、守长城、守城池的营兵,也一年一轮替,义务兵三年未晋升士官就直接役满退伍,而能留下来的也自然能晋升士官,提高军饷待遇等。
这样能避免如明末时那样墩军长期不得轮替,甚至难得晋升,被上官欺凌,甚至被役使。
许多墩兵就在这种长期拖欠粮饷,无法晋升,被上官欺压役使的贫困饥饿中老病死去,甚至被迫逃亡甚至是造反。
墩长的老婆也是在军中发的,四十多岁的老光棍王永祥也是个老光棍老兵头,如今时来运转,是七个墩军的小头头,有个下士衔,不仅多了份职钱补贴,还排队领到了一个老婆。
他妻子刘氏原来也是直隶百姓,三十多岁,据说以前嫁的人家不错,但在兵灾中家破人亡被贼掳去也很惨,朝廷解救后介绍给了老王,她见老王虽年纪大些,但也还算忠厚强壮便也应下,如今在这墩中随军生活,倒也挺不错。
墩里一应生活物事都有,有一大间住房,隔为两间半,向外半间,墩军住,向内半间,墩长夫妇住,还有半间做为偶尔给路过夜不收住的,都有火炕。
另外也有厨房、锅灶、水缸、碗碟,种火牛马粪,盐菜之类。
装备这块,则是有鸟铳七把,九头鸟大铳一把,小铁炮一门,炮弹铅子火药若干。
腰刀、刺刀各七,棉甲棉盔七副。
白旗三面,灯笼三盏,大木梆两架,旗杆三根,好绳三副,发火草六十个……
物资、装备都挺充足,定期补给,他们自己垦荒种的地,还属于额外补贴。
除了有些偏僻孤单,没啥不好的,又不需要扣什么火把钱、空闲钱、节礼钱、坐月钱等。
当然,自他们驻守这北口墩以来,还没遇到过什么警讯敌情,没见过半个什么蒙古鞑子建州鞑子,更没什么贼匪叛军,除了偶尔有上官巡视,或夜不收路过,便只是白天远处山下大路上经过的商旅行人了。
因为一只掉进陷阱的鹿,北口墩大早上便热闹了起来,大家也不急着去外面整地捡石头开荒了,除了在墩上面值班的麻子不敢轻离半步,其余七人,连上那一狗一鸡一猫,都全凑在下面高兴不已。
杀鹿放血,剥皮拆骨。
最好的鹿肉取下来烟熏风干,留待后面吃,今天则把内脏下水清洗出来,加上头、脚、骨等一锅炖,好好的打一次牙祭。
墩军平时能吃饱,但肉也难得吃上一回的,肚里油水也不多,尤其是这早春时节,都馋着嘴。
大家都夸副墩长运气好。
赵永胜则夸黑狗带福,剥开鹿皮后,直接把割了块鹿肝给它先吃,做为奖赏。
刘氏麻利的烧火,一边让去墩外挖点葱、香菜来备用。
墩上刘麻子突然朝下面大声吼道,“有人来了,从八达岭关城来的御营骑兵,背着红旗呢,快准备迎接。”
居庸关和八达岭关都由御营驻防,而他们是隶属宣化省的省巡防警备营,并不是一个系统的,但相邻驻防,也经常打交道。何况御营天然比他们高一格,更别说居庸关和八达岭关的御营还是京畿南衙禁军。
王永祥赶紧插手,“这鹿先拉到厨房去让我婆娘处理,大家都赶紧换上铠甲拿上鸟枪,莫要让禁卫军看咱笑话。”
“王头,这一大早的,他们过来干啥,莫不是他们在关城上拿千里镜看到咱们背了只鹿回来,特意跑来蹭鹿肉来的吧?”墩军杨万山打笑道。
第772章 趁火打劫
不到长城非好汉。
大明天子朱以海第一次登上长城巡视,
脚下长城犹如巨龙一般蜿蜒盘旋于燕山的群山峻岭之中,那巨大的条石和城砖,带着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可以五六匹马并行,城墙外沿是两米多高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望口、望口,隔百来丈有敌台。
“这一块条石便有三千斤重!”
朱以海听随驾大臣介绍,暗暗惊叹,在这种崇山峻岭中,要把这些条石、城砖运上来,再垒砌起来,建起这雄伟长城,甚至东西串连一万三千里,可知道有多么的了得了。
就算从太空里一眼认不出这万里长城巨龙,但也不妨碍他是汉文明的辉煌见证。
明长城先后大修十八次,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啊。
皇帝西巡第一站,便是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居庸关之险尽在关北的八达岭关城,长城在此分为南北两峰,关城依山凭险,关城也建在山脊,虽受地形限制,也就不到十亩地,也无水井,水源缺乏,平时能驻兵不多。
御营驻八达岭关城的部队,主要驻扎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
“已在关城中打扫好了‘察守公馆’做为皇上驻跸之所。”
“八达岭关城既是居庸外镇军事要塞,也是交通要道,从这里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庆,西北往宣化、张家口,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此八达岭之得名也。”
绍天朝恢复北京后,自然对此北京西门户十分重视,南衙禁军八镇,便有一镇专驻居庸关、八达岭,又以省营兵协防烟墩,巡防道路。
居庸关和八达岭关城上,都还增加了许多大炮。
“关城炮台上的大炮,都是要塞城防炮,二十四磅炮和十八磅炮,射程远威力强。”
朱以海站在长城上遥望关城内外,居庸关和八达岭关的防御性能确实远超之前,仅这里就驻有一镇八千精锐御营禁军,还没算上省营等。
仅仅是这些巨炮,加上此天险,基本上什么蒙古、女真都别想靠近。
甚至可以说,其实现在北京外围长城的防御有些溢出了,因为现在明军已经开始在燕山、阴山外设省,把关外的大片地方都纳入控制,进行半屯驻半直隶半羁縻的一个特殊治理。
已经是以积极进攻取代消极防御了。
大明燕山北的防御要点已经北移,不再是长城一线,而是诸如大宁、承德,在集宁、张北,在凉城、归化。
不过居庸关毕竟是北京西大门,所以和山海关一样,仍然是要禁军重点驻防的,连北面古北口、喜峰口、独石口等燕山长城重要关隘,也一样还是要重点防御的。
只不过这些都是属于京城卫戍部队的防区,而现在真正的边防已经是在长城外。
居庸关和八达岭关上驻防的都是南衙禁军八镇之一的兵,十分精锐,不仅全都是精选留下的二三十岁的青壮精锐,个个健壮骁勇,而且都是老兵。
他们全都完成了新式装备换装,步兵都是三式鸟铳,加上四式的九头鸟,还有五式虎蹲,五式佛朗机,重火力支援方面则是三磅营属炮。炮兵标则是十二磅野战炮为主,因为是守关防御,他们又有不少重型的城防要塞炮。
威风凛凛。
不仅铳炮崭新,而且士兵的军服也都很整齐很新,都是绍天三式款战袍,鲜艳的红色,既有轻便又兼顾不错防御性能的新型棉甲,迎接皇帝检阅,他们还特意穿上了粗呢军大衣。
不少士兵还特意在胸口戴上了勋章。
有紫金勋章,有白金勋章,还有黄金勋章,有的人还戴了好几块。
朱以海甚至看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他们是天子门生,有最早浙东出来的元从近卫,也有讲武堂接受过天子教导的军官,还有是在亲勋翊武四卫当过近卫的军官。
他们特意把天子赐的军官剑别在腰间,一个个挺胸抬头,跟一只斗志昂扬的大公鸡似的。
当皇帝拍着他们的肩膀,说出他们的名字时,一些少壮军官们甚至激动的哽咽,想不到他们做为七八品的低级军官,皇帝都还能记的他们名字。
朱以海询问他们在新部队的情况,也了解了一波最底层的真实情况,军官们都挺满意现状,军饷不错,也不会有乱扣减,更不会拖欠,另外他们现在驻防在这边,也还分老婆分地。
“分了多少地?”
“回陛下,臣仅是九品,所以分了五十亩地,就在延庆,臣的妻子也已经办理随军。”
“嗯,有什么困难吗?”
“回陛下,没有,臣现在家里挺好,新年陛下发了一笔年赏,年后太子大婚,殿下又给我们发了一次赏,臣便用这赏,还有积蓄,买了几个建奴做农奴,帮着耕种陛下所赏赐的五十亩地。”
朱以海问了他买的奴隶价格,都是辽东等地抓获的战俘,他买的那几个是苏尼特人抓的科尔沁蒙古人和满州八旗余丁。
苏尼特本也是漠南蒙古人,甚至还曾是察哈尔的,但他们的首领腾机思虽做了大清的女婿,娶了宗室郡主,可因为跟多尔衮的恩怨,最终却反了大清,带着部落人马跑去漠北投喀尔喀,还早早向大明上表归附。
因为这,所以在朱以海重返北京后,这腾机思自然也就受到特别对待,朱以海便把宣化北面牧场,划封给苏尼特,分其为左右两翼八部,置两都护府八都督府。
其实这块地大致就是历史上察哈尔在辽西叛乱兵败后,被清廷迁到张家口外所设的察哈尔八旗之地,东至克什克腾界,西至归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太仆寺牧厂和山西边界,北至四子部落界。
本来历史上苏尼特反清失败后被再次征服,是安置在更北面的。
现在紧邻张北坝上草原一带,这可是个极好的位置,因为紧邻大明直接控制区,方便贸易往来,极有利发展。
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苏尼特腾机思兄弟俩得了这封赏,一人一个都护,他们的儿子各以四人为都督,一部变成两都护八都督府,他们也就顾不得那些,痛快的接受了。反正就算一分二,二分八,但肉烂了不还在锅里吗,不还都是他们家的,反正本来也是早晚要分家。
苏尼特腾机思兄弟率部南迁后,按皇帝旨意,划界分牧场,同时也很卖力的主动去进攻那些还没归附大明的蒙古部落,这既是投名状表忠心,同时也是趁火打劫,狐假虎威。
抢来的牛羊牲畜人口,都拉到张家口一带来交易,换取大明的丝绸茶叶盐酒烟丝,甚至是火铳火药这些。
因为抢到了不少的人口,所以他们卖的还比较便宜。
许多如今调驻到宣化大同一带的大明将士,都是趁机买下这些女真、蒙古奴隶。
也不怕这些人不听话,戴着链锁耕地放牧,敢不卖力工是企图逃走,那绝不客气。想逃也难,各地关隘道路上,这些烙着奴印的奴隶,都属于大明百姓的私产,律比牲畜,所有大明的将士、官吏、百姓,都有义务将他们擒拿或告发。擒拿后也不得私占,得交还原主,原主须按奴隶价值付给擒回者一定报酬。
崇祯末,宣府大同一带早就糜烂,建虏入关后更是大肆跑马圈地,逼迫地主投充为奴,之后北逃,更是把能带走的东西,能抓走的人都带走了,导致京畿千里无人烟,宣府大同更是成荒地。
御营等将士是第一批回来的,皇帝和朝廷也把驻地附近的许多熟田好地,优先分赏给他们。
有地自然就缺劳力,现在许多地方缺人,朝廷给穷苦百姓分田授地,或是低价售地,甚至可以分期付,又或直接把一些地少人多的省的穷人百姓,迁移到台湾甚至是西南等边地去。
这使的许多穷困百姓得到了自己的土地,却也因此导致现在许多地方的地主们,缺少佃户种地。
可地又不能荒芜,否则要被重罚,只能提高工钱请短工,或是降低佃租,但仍有很大的劳力缺口,逼迫的他们大量购买牛马等大牲口种地,弥补不足,仍不足的,只能买奴隶填上。
现在京畿、宣化大同等地的这些军官、新贵们,就也面临着获得了许多土地,却种不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