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4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朱以海又想起这些人来了。
不管是哪类旧勋,现在要全迁来京畿,这些人虽没有了世爵,没有了政治势力,但在地方上仍掌握着很多资源,仍是地方豪强,在地方上会有很强的话语权。
对朝廷来说,这些人现在威胁不了朝廷,但在地方上也不会是什么忠心国家的基础力量。
现在要迁移人口充实京畿,这些人就是首选。
当年西汉用迁豪强守护陵邑这招,来对付六国贵族后人,甚至是地方上达到一定财产和影响力的豪强富户,把各地的这些人迁到关中,这样六国贵族迁移,离开故土,也就失去了强大影响力,没有这些势力在地方,那西汉朝廷对地方上建立有效统治也就容易的多。
其二,大量的贵族豪强们迁移到关中后,关中就成了经济特区,这些豪强富户聚集关中,经营、消费,极大带动关中经济发展。
朝廷把这些人迁到朝廷眼皮子底下,也更好监控。
后来,每当地方上产生了有影响力的家族时,朝廷就以守陵这个理由,把他们迁移到关中去,尽量削弱门阀豪强的产生。
对朱以海来说,旧勋现在对绍天朝,对他绍天帝,都已经臣服恭顺,但这些还不够。
天下的资源有限,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当然是由自己心腹的嫡系元从们掌握更好。
他中兴大明的浙东元勋、御营元从这一文一武两支势力,尤其是御营这些武功集团,朱以海需要扶持他们,让他们与皇帝与国家,休戚与共,成为稳固的利益同盟。
而旧勋臣家族,他们不是皇帝核心联盟的人,所以不能让他们掌握太大的资源和影响力。
把这些旧勋强迁来京,既帮助恢复京畿人口、经济,也是削弱他们实力,尤其是把他们迁来后,用这里荒芜的田地,交换他们在其它地方的稀缺值钱的田地,更让他们脱离自己家族世代居住之地,把他们连根拔起,让他们无法再在地方上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这是一举数得。
这些旧勋,那些降虏降顺的,直接迁到长城以北,让他们自己重新垦荒开拓,那些被杀的,安置到京畿外围。
逃跑、隐藏的安置到永平宣化等边上。
那些战死的、自尽的安置顺天府天津府。
不仅是安置地有区别,而且给予的待遇也不同,投降的那些自费迁移,自费开垦,朝廷不会给予什么补助。
而那些战死自尽的勋臣家族,朝廷则还会给予一些安家费等,甚至原有老家的田地,还能保留一些,或是置换时,可以多置换些熟地。
第753章 心怀不轨
皇帝用心,武英殿里的紫绯大臣哪个不懂。
毕竟能入殿廷议,起码也是部院五品职,还是那种要职。
这明显是对旧势力的一次清算,而且很严厉,把他们全族从原籍家乡迁来京畿,但若说是发配流放其实也不算过。
特别是如那些曾经降虏降顺的,这次要举族迁移到长城关外地,他们在关内原来留下来的那些地,这次也要被全部置换到关外,不管这个是一比一置换还是一换几,中原内地的良田熟地,能跟关外的地相比吗?
更何况迁的时候要全族一起迁走,但到了长城外安置的时候,却是要求家族拆分按户安置,以小家庭形式落户安置,皇帝的用心谁还能不明白呢。
其它逃跑的被杀的、战死的自杀的,各有不同待遇,但基本上都是在被清算,区别只是谁被清算的更彻底些。
就算这些旧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今手里还握着许多钱财,迁移到关外,既是财力上的削弱,更是对他们影响力的巨大打击,离开了原籍家乡,想重新开始可不容易。
有许多旧勋本来就是一直居住在北京,他们原来有北方就有许多田产,有的甚至遍及数省,如今就算能留在关内的,但也基本上是要落户到北京外围,甚至是河北辽西山西的。
殿堂上坐着跟天子论道的基本上都是新贵,对于前朝旧勋,他们可没多少同情心,所有人都明白,旧勋臣倒下,皇帝吃肉,他们喝汤啃骨头。
旧勋里没几个在新朝有地位的,诚国公刘孔昭算是一个较难得的特例,这位刘伯温后人,在崇祯、弘光两朝,是比较风光的,尤其是在弘光朝,也算是武勋巅峰,金殿上能把东林大臣骂个遍,手握操江实权。
清军南下时,他没跟着弘光逃跑,也没跟着徐允爵他们投降,而是带着一支水师南下,继续抗清,后来朱以海招抚,他倒也是很用心的卖命,也成了天子心腹元从,这几年虽没什么大新闻,但一步一步也做到了诚国公。
当旧勋基本上要被清算时,他却还一支独秀。
也有一些殉国死节的勋臣之后,得朱以海恩荫授职后,也在绍天朝做出了些成绩,这次也算是不在那些清算的旧勋之列,但也是需要如其它新贵们一样迁移入京,只是不牵连族人。
“臣附议。”
诚国公刘孔昭,前几天才被天子钦点为五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右都督,此时身着赐麒麟紫袍第一个站起来附和皇帝。
做为旧勋代表,还是开国功臣刘伯温后人,刘孔昭也是个奇人,毕竟能够在崇祯、弘光甚至绍天朝都得重用,还能把女儿送进宫做了嫔妃,自己还能做到前军右都督这位置,已经是非常不易了。
这代表着刘孔昭在绍天朝,是真真切切的进入了军功新贵集团的顶层核心。刘孔昭这几年很好的诠释了如何做一个皇帝心腹,那就是无条件的服从命令,全力的支持皇帝。
既聪明又有能力,人狠话不多,立功还多,他成功为自己在新朝争取到了一个核心位置。
就如此时,皇帝话音刚落,他毫不顾忌的第一个站起来支持。
洪承畴紧接着站出来支持,然后钱谦益也赶紧站出来,这两个那都是有污点的,在朝堂上始终有不安感,更因为这几年一直在两院主持,干的尽是些监督弹劾的差事,早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也只能做个孤臣。
明知道这可能是条不归路,他们却没有选择余地。
他们知道自己对皇帝唯一的价值,就是毫不留情的去撕咬、鞭打那些官员,假如他敢有半点循私甚至办事不力,那绝对会被皇帝毫无留情的抛弃,甚至最后还可能被清算。
他只能在这条道上走到黑,甚至每次皇帝提议时,他们都要积极响应支持,为皇帝出谋划策,拾遗补缺。
若是在以前,身为东林领袖的钱谦益,是绝不可能在这种事情上为皇帝摇旗呐喊的,可现在却必须得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
朱以海看了眼底下的吴三桂。
“凉国公以为呢?”
吴三桂入朝后,这是第一次参加廷议,他现在是前军左都督府的都督同知,凉国公爵,加少保衔,还有辅国大将军阶,看着好像挺威风。
可吴三桂现在就是条被剁了爪子拔了牙的老狗。
虽有都督同知职,但皇帝特旨,让他在讲武堂参加高级武官进修班,不用去前军都督府理事。
也就是空有职衔,而没有实权,那个高级武官进修班,有不少武官,基本上都是非天子嫡系的将领,有许多原是外镇,甚至流贼土寇出身的,现在来此进修,其实就是被剥夺了实际兵权。
进修班的课并不好上,不仅天天要上忠君爱国课,甚至还要学什么绍天正音官话,又要练字。
真正专业课不多,基本上就讲解皇帝指挥的御营打过的各个战役,一场场的复盘推演。
在吴三桂看来,皇帝虽然五年光复天下,但他打的那些仗没有一个能称的上惊艳的,都十分平庸,真让他心里佩服的也只有天子刚起兵时的那三个月,能在这么短时间里拉队伍,然后说服几员大将,甚至最后带着一支兵马出人意料的渡海北上三吴,而不是去绍兴倚江而守。
吴三桂入京后,还没见过天子。
他也请求面圣谢恩,可皇帝根本没理会。
今天被突然告之参加廷议,也是出乎意料。
此时突然被天子直接点名,吴三桂甚至有些走神,回过神后赶紧起身,向天子请罪。
朱以海瞧着吴三桂,比自己也就大几岁而已,从民族国家来讲,他背叛国家是个汉奸,从个人道德来看,这人不忠不孝而且屠城滥杀。
他是商人之子,也是将门子弟。父亲吴襄本是个马商,后来投军,再联姻辽西将门祖家,得以迅速在辽西发迹。吴三桂在这种风起云涌的时代,靠着家族的关系,也凭着自己的勇武,确实很了得。
二十岁当上游击,二十三岁参将,二十六岁副总兵,二十七岁就担任了总兵。
但朱以海很清楚,吴三桂绝不是那种全凭家族关系而上位的纨绔子弟,这人确实是非常有本事的,不说他孝传九边出城救父之举。
就说他在好几个关键节点上的选择,就说明了这人不简单。他几次重要节点选择,第一次自然就是勇敢的带着一队家丁出城去救城外被清军包围的父亲,既勇且孝,一举扬名。
之后松锦大战时见势不妙,果断逃跑,也展示出了一个枭雄本色。
后来在山海关,先降顺又降清,更是透露出他的眼光和果决,他能清楚的判断出崇祯救不了,李自成成不了事,满清终将入关这些。
就如当年他在崇祯加封他平西伯,让他率关宁军撤入关中勤王护驾,他却故意在路上磨蹭一样,后来鞑子被朱以海打的节节败退的时候,吴三桂也是再次翻脸无情,最终弃虏降明。
而且吴三桂还有一点,他爹被李自成控制在手,他都能够毫不顾忌的降而复反,至于爱妾陈圆圆更不值一提。
这是一个狠人,曾经拜太监高起潜为义父,也拜洪承畴为老师,在那混乱的时代,他一个年轻人,能够迅速窜起身居高位,却又不全凭关系。
他不管在谁的手下,不论是洪承畴还是崇祯又或李自成、多尔衮等,都没有谁能够真正拿捏他,在投朱以海之前,他手里始终握着一支足够的力量,让别人对他投鼠忌器,甚至得大力拉拢。
他永远头脑清醒,绝不会对任何人忠诚,该背叛就背叛该抛弃就抛弃,毫无道德负担。
而且他确实很能打。
甚至连秦淮河上最有名的名妓陈圆圆都被他收入囊中。
可以说,吴三桂那绝对是主角模板,在明末,那是无数人羡慕的对象。
历史拐了个弯,吴三桂没能下西南做云南王,如今被迫交出兵权,在京成了个闲官。
面对皇帝那微微笑意,吴三桂心中居然有几分紧张。
“陛下圣明,臣附议!”
吴三桂心思百转,最终却也只是说出了这句话。
朱以海哈哈一阵轻笑,却是没再理他。
皇帝继续说迁移的事,除了旧勋,皇帝还计划要把一些地方世族高门迁来,其中就包括许多旧东林等。
因各种原因,如今没能在绍天朝中做到五品实职的那些旧东林,甚至是旧阉党在内的诸士绅名门,朱以海也打算借此次机会,把他们来一次大整顿。
一朝天子一朝臣。
既然新朝兴起,又哪还能容的下旧朝的利益集团。
新贵们也只有踩着旧贵们,才能占据高位,才能坐的更稳。
新朝的江山,新帝的皇位,更得靠这些新贵们的支持护佑才能稳固。
以前出过阁部侍郎,总督巡抚、布按的地方士族,现在没有五品实职的,都要迁入京津。
以前出过五品以上实职官,现在家族没五品实职的士族,迁入河北安置。
若是人口还不够,那就继续放宽标准,比如以前出过进士,现在没有五品实职在任,而田产千亩以上或财产万两以上者,迁入山西、辽西。
从田产、财产多的开始迁起,迁到够了为止。
大明朝出过两万多进士,近三百年的历史,这两万多名进士来自几千个家族,有些家族近三百年,曾经出过三十多个进士,也有些家族出过七八个进士的,甚至有四代八进士、五尚书的。
什么三尚书五进士的很多。
在大明朝,但凡能够中进士,这个家族绝对能够兴盛几代,把在新朝中做官的那些进士家族排除,剩下的还没家道中落的进士家族肯定还很多,且基本上都会是地方上的名门望族大地主。
如果把这些各地进士家族,掐些尖迁移一些到京畿,那绝对是对地方的一个大洗牌。
皇帝对旧勋下手的时候,殿上大臣们基本上没异议。
而当皇帝居然打算再对士族下手的时候,有不少人非常震惊,连吴三桂都有几分意外,很是惊讶的偷偷望着那位年轻天子,想不到他居然敢如此大刀阔斧。
果然不愧绍天大帝,行事总能出人意料。
吴三桂惊讶之余,心里甚至有些火热起来,倒不是觉得皇帝此举多英明,而是觉得皇帝出了个昏招,大大的昏招。
大明朝近三百年江山,出了两万多进士,多少个进士家族,而如今还兴盛的又不在朝的仍然有许多,这些人可都是地方上掌握着话语权的。
现在皇帝要对他们下手,只怕会引发大问题的。
想当年大明天子想开海贸易,想开征矿税,想征工商税,可就因为这些触动了士绅地主集团的利益,谁成功了,谁又顺顺当当了?
这马蜂窝皇帝也敢捅,这可有热闹看了。
吴三桂倒不觉得那些士绅斗的过朱以海,但如此一来,可能要引发动荡,对于如今失了兵权在京做寓公的吴三桂来说,现在的日子确实太无聊了。
如果能有些波澜,有些热闹看,他还是很乐意看到的。
朱以海也在观看着殿中大臣们的表情,有人表情淡定,那是文安之等人,他们早跟皇帝反复商议了许久,基本达成一致,心中有数。有人惊讶,那是事先不知晓的官员。
而吴三桂面无表情的坐在那里,可若是细细打量,能发现这家伙好像并没什么意外震惊的样子,这说明他可能很高兴。
“具体如何操作,大家再议一议。”
“凉国公,你先提两条。”
朱以海再次点了吴三桂的名。
吴三桂起身,仍是圣人英明那一套马屁,可朱以海根本不吃这一套,就是要他在殿上提几条具体迁移的建议来,不提不行。
吴三桂想了想,最后提出一条建议,可以对口迁移,比如广东省的迁入永平府,广西省的迁入大名府,一个省迁出来的,迁入一个府中安置。而从同一个府迁出来的,则一同迁入一个县内安置等。
朱以海坐在那里看着吴三桂,等他说话,有意看着他不出声一盏茶时间,看的吴三桂在那里浑身不自在。
“哈哈哈,凉国公好建议!”
第754章 圣战
绍天五年,深秋十月。
北京西山,香山永安寺里的枫树叶红得像燃烧的火焰一秀,尤其是露后更是呈深紫红色。
朱以海以前来过香山看红叶,也去八达岭看红叶,甚至还看过秦岭的红叶。不过都是在另一时空,那时他来京数次,有开会有旅游,秋天到京那是必去香山,近十万颗红枫确实美如画卷。
不过游客太多,体验并不算好。
而此时朱以海看着香山,却发现红枫并不多,只有金朝皇帝修的大永安寺里有大片红枫,开起来也非常好看,但却少了那种漫山开遍,红似日出的磅礴大气感。
有人说永安寺其实始建于唐朝,也叫香山寺或甘露寺,经历数朝的修缮扩建甚至是重建,到明末的时候,已经十分壮观,只是闯军入京,清军入关,都使它遭受了不小的破坏。
“香山红叶可谓是北京最浓的秋色,今日天公作美,明净高爽,这香山寺里的红叶倒也正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