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452章

海上升明帝-第452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占有这么多田地,每年收取这么多佃租,既为给朝廷缴纳税赋,灾年却还趁机放贷。
  所谓放粮救济,也不过是拿出一点点钱粮来做样子,好接受更多百姓捐赠。”
  “朕不反对礼佛信道,但得虔诚,何谓虔诚?出家人就得有出家人的样,既要虔诚更得苦修,最起码得自食其力。”
  “你礼佛连个佛经都学不好,礼什么佛。何况人生下来,首先还有许多世俗的职责义务,比如起码得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抚育孩子,如果父母都不供养却去出家,这是应该的吗?”
  三武灭佛,都是当时寺院经济膨胀到了非常严重的时期,严重威胁统治了,比如到了唐中后期,全国大中型寺院五千座,小型庙宇四万余,僧尼几十万,寺院奴隶还有十几万。
  这些寺院还占有无数良田,形成一个又一个寺庙庄园。
  甚至当时有个说法,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的严重程度,他们收取地租,发放高利贷,开质库典当,结果还不交税。
  到后期还有几十个僧人封司空司徒甚至封将军,开始参与政治。
  明末的寺观问题没三武灭佛时那么严重,但其实也好不到哪去,明初虽也有设立管理僧道的机构和官员,但到了此时,也几乎就是个摆设。
  现在朱以海要求的是,重新整理。
  先来一波清理整顿,一面是搞僧道考试,重颁僧道度牒,把不合格的、超额的还俗。
  另一面则是清理寺观、寺产这些,所有的寺观,清理登记,保留部份,登记授牌,取缔一部份。
  而保留授牌的,也要清理寺产,主要是清理田地,按规模、僧人数量等保留一定量田地,不足的还可以补发一些,超出的收走。
  搞完这些,还要做一件事。
  重置僧录司、道录司,地方上设僧纲司、道纲司,设立僧正、道正等官员,专门管理僧道事务。
  所有获牌的寺观,他们的主持,都需要有朝廷考核和任命并监督,程序就是各寺自己推举提名,朝廷考核然后任命。
  另外,所有寺观保留的财产,都要登记在僧录司下,这些寺观财产,从寺观到田地等,都不属于僧人,而是属于僧录司管理,当然,这些财产僧录司也不得随便侵犯,但也不由寺观僧道随便使用。
  他们有使用权,但所有权归朝廷。
  朝廷每年每季度都要审计,一些重大开支寺观还得上报审批后才行。
  寺观以后除了自耕、出佃耕种外,不得从事放贷、典当诸金融行业,以及碾房磨房等所有手工作坊等加工业,并不得在市镇集场开店摆摊等等赢利活动。
  寺观的合法财产,用于维修寺观,供给僧道吃穿,甚至是印书抄经等,此外不允许僧道等用于在外购置房产,买马买车等等消费。
  并且规定,寺观可以接受百姓的小额捐赠,但不得接受大额捐赠,尤其禁止接受田地等捐赠。
  招收弟子,剃度僧侣等都要严格接受朝廷监督,按规定办理。甚至获得度牒的僧道,也得定期考试,就跟官学里的秀才一样,六等成绩考核法,如果连续三次考试不合格,就要收回度牒开除。
  僧录司真正的管起来。
  少林田地一万四千余亩,寺基五百四十亩,楼台殿阁五千余间,僧徒两千余人。
  虽经战乱,但仍还有大量僧众。
  历史上,后来土改时,少林只剩下十四个和尚,给他们留了二十八亩田,自食其力。但没多少年,又成了集团。
  现如今也是,他们有大量佃户,也还有一支武僧部队,本质上跟当年李际遇他们那些土寨也没什么区别,刀枪剑铳甚至火枪火炮也有,实力还挺强。
  一般贼匪官兵想找他们麻烦,还不是对手。
  “佛门本是圣洁之地,但这里并不圣洁。朕来之前,就听说,少林佃户的闺女没人家愿娶,小伙子没有人家愿嫁,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那些管佃户的和尚们公然要挟佃户,有闺女的种水浇地,有好媳妇的种好地,有烂媳妇的种烂地,没有女人的开荒地。”
  “明白这话中之意吗?”
  许多地方的土豪劣绅,因为手中握着佃户命根子的土地,所有就会产生许多压迫和不公,不仅仅是佃租、免费的劳役等这些,有些甚至会提出出夜权等许多过份要求。
  这种事情千百年来一点都不新鲜奇怪,虽不是普遍性,但却也到处都有。
  这是从占据生产资料上所导致的一些必然问题。
  “少林也算天下有名的名寺了,好好整顿一下,不要败坏了这名字。留一百个僧人名额吧,再留下一千亩地,自耕也好招佃也罢,但地丁每亩二斗四升二得照缴,另外若是出租,也只得是收秋粮四成,不得过线。”
  “让僧录司把寺里其它的产业都清理登记,该收的收,该留的留,但是留下的,也都得监督管理好,以后他们就是僧录司名下产业了。寺里僧人也得由河南府、登封县的僧官管理监督。”
  “以后啊,和尚们就安安心心修行,出家人嘛,俗世之事就少理会,金银钱财这些世外之物,更少沾碰,让僧录司和僧官来打理这些。”
  “武僧全都遣散,不得保留。”
  朱以海说完这些,也没理会那些跪地恳求的真真假假和尚们,直接下山去了。
  雪越下越大,嵩山也变的越发漂亮。
  一路上也没有人劝说,皇帝先对老朱家的宗藩皇族下手,接着又对曲阜孔家也动了手,如今再要对少林,对寺观下手,早就是在意料之中。而且皇帝也不是跟三武一样直接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
  修佛信佛仍然自由,只是也不能超脱世外,能要由朝廷管理的。
  太祖朱元祖立国之初也早就制订了一整套的僧道寺观管理体系,只是早就废驰了,皇帝如今也不过是重新整顿,稍加严格了一些而已。
  一千亩地,也不少了。
  其余的都归公,这些钱财,会优先用来安置还俗的僧道的,给他们分田授地安家,寺田也会优先变价卖给原寺观佃户们。
  取之于寺,用之于民。


第715章 传檄
  寒梅盛开。
  花瓣上覆盖着一层白雪。
  皇帝刚回到洛阳,大臣们纷纷来恭贺。
  “土国宝已经进驻保定,许定国也进驻大同,李际遇已经抵达天成卫,进驻永加堡、新平堡,左光先则驻广昌,马国柱屯太原。”
  厅里,生着炭炉,室内温暖。
  一副巨大的沙盘,兵部尚书沉犹龙满怀激动的向皇帝报告着如今北方的大好局势。
  鞑子雪崩。
  并没有出现什么激烈的战事。
  当初海时行在定州是杀虏反正,正定也是士绅起义开城迎接,太原是被围后投降。
  然后一发不可收拾了。
  祖大寿这个宣大山西总督虽被鞑子一直扣在虏廷,可他的弟弟祖大乐,儿子祖泽润等却是派驻山西领兵,辅左济尔哈朗那年轻的两儿子,结果他们看着形势不妙,直接就在紫荆关和大同发起兵变。
  擒了济度兄弟,把鞑子将领一锅端,把满洲八旗给砍了,然后连夜缝制了日月旗树起,宣布宣正了。
  马国柱也是立马派出了许定国、李际遇、左光先这三镇总兵北上收接,事情很顺利,祖家叔侄等反正后,也很痛快的迎接了明军到来。
  直隶那边,保定城的巡抚郎廷柱见势不妙,本来想跟总督马光辉一起降明的,结果马光辉居然很硬气的不肯降。
  郎廷柱虽然年轻,他家也是汉八旗的,但他属于二代了,他年轻,脑子也更活泛一些,不愿意跟着鞑子沉船,便暗里又找河道总督杨方兴漕运总督王文奎等试探一番,最后达成一致,降明。
  于是他们联手兵变,把不肯降明的马光辉做了,然后提着马头开城投降。
  当保定也降了后。
  岳乐慌忙退守京津宣府。
  现在的局势,可以说让明朝这边那是喜出望外了。
  山西已经宣告全境光复,直隶则只剩下顺天、宣化、永平三府了,鞑子如今北狩承德热河,退到燕山北。
  燕山南的顺天三府他们是不能再有失的,也是如今承德的最后一道防线。
  但岳乐手里已经没多少兵了。
  关中尼堪、巴思哈他们还有一支人马,问题是现在吴三桂还在撑着,不敢放他们过境。
  一但借路,朱以海可就要顺势入关,吴三桂也被顶在墙上,进退不得,骑虎难下。
  对鞑子来说,现在最要命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原的大溃败,还有当他们失势时,蒙古人也开始离心离德了。
  济尔哈朗一再传旨漠南蒙古各部王公,让他们出兵勤王,可并没有几个理会,接了旨意的各部王公们一直是敷衍着,导致山西直隶的糜烂溃败。
  “让北方各镇停止进攻,天冷了,都原地休整过冬吧,守好城池,提防鞑子借寒冬来袭。”
  此时北方各地都大雪纷飞,剩下的几城都不好打。
  尤其是渤海上冻,明军的水师已经无法协同作战,还会带来物资运输的困难,不管是天津还是宣化还是北京,现在都不适合打。
  对朱以海来说,今年兵马调动规模最大,但实际硬仗没打什么,不过收获却极丰厚。
  破颍州,收南阳,平湖北。
  又复山西,平了大半个直隶。
  甚至关中名义上都已经由吴三桂献归。
  朱以海是比较注意控制力的人,名义上的控制他不是太在乎。
  “先过好这个冬,大家都辛苦一些,等明年开春就好了。”
  该赏赐的还是得赏,还得赏赐及时。
  马国柱、土国宝自然都要加封,不管如何,也确实是拿下了两省,各加封国公。
  许定国等八镇总兵,各赐封郡公。
  八镇兵将,俱录功授赏,赏银子升官阶军衔都是应有的。
  朱以海还特别指示,在直隶山西两省,直接把一些官田拿来划给八镇士兵,士官三十亩,上等兵二十五亩,二等兵二十亩,三等兵十五亩,辅兵十亩。
  这八镇兵以后肯定还要正式整编的,现在先分田授地安抚军心。
  对祖泽润、石廷柱、郎廷柱、张集等这些反正归附的清军将领官员,先原衔原职留用,其麾下兵也都先留用,简单的整编一下,整编为两镇,也给他们分田授地。
  当然,如果愿意回家的,则给遣散费让他们解甲归农。
  张全的第二镇,之前也从南阳返回了大名,此时便仍驻大名,这个冬天也不在调动,等明年再说。
  山西还没设御营,朱以海打算明年把驻京护卫的张名斌第十六镇,移驻山西。
  到时第二镇和第十六镇,再把现在北直和山西的这十镇人马予以部份整编,现在这十镇人马,乌合之众太多,肯定要载汰不少的,部份改为屯镇和团练,也有可能到时要调到关外去。
  这些都可以慢慢再作打算,这个冬天就先好好休整。
  “马上快过年了。”
  朱以海看着几乎已经尽皆飘红的沙盘,心情也很是愉悦,“等雪停了,朕也便返回东京了,”
  “各地朝集使也要进京了,这次把漠南蒙古各部也邀请一下,朕还是很有诚意的,虽然他们曾经依附于鞑虏,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只要他们能够弃暗投明,朕还是愿意接纳的,”
  当明军收复陕北、山西,甚至夺取了辽东大量土地后,现在漠南蒙古许多部落都已经直接暴露在明军面前了。
  朱以海希望他们亲自来东京见面,或者派使者前来,谈一谈封贡,也谈一谈联姻。
  就连叶尔羌汗国,朱以海也愿意跟他们再谈一谈。他们去年没来东京,年初还发生了叶尔羌在关西抢劫大明商队的事情。
  朱以海让阿奴姐妹联络青藏的和硕特固始汗还有他在天山的侄子鄂齐尔图彻辰汁,也让准噶尔汗巴图尔的女儿通知他。
  朱以海在中原指挥的时候,卫拉特的盟主鄂齐尔图和巴图尔便召集漠西各部,还联合青藏的固始汗,对叶尔羌汗国进行了一次讨伐。
  叶尔羌汗国本是成吉思汗次子孛儿只斤·察合台后裔所建,察合台汗国一脉相传,但到此时早就完全尹四兰化,国内教团分成黑山、白山两派,也是争斗不止。
  叶尔羌汗国就是原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尔汗的三弟赛依德在百余年前,原察合台汗国旧地上建立起的国家,实力还挺强。
  早年准噶尔都被他们吊打,尹犁河谷和葱岭、费尔干纳都长期在他们手中。
  不过叶尔羌内乱严重,不仅黑山、白山两教派争斗激烈,就是王室也是有内讧传统,几乎代代相斗。
  准噶尔跟叶尔羌那也是多年恩怨,得了朱以海的信后,立马召集卫拉特各部,决定打通与大明的通道,于是联军三万东征。
  他们的攻势很勐,接连攻下吐鲁番、哈密,而甘肃河西的明军也在米喇印、丁国栋率领下,奉旨出关,一万多兵马出嘉裕关,趁叶尔羌被卫拉特突袭,关西兵马西援之际,一举拿下了空虚的玉门、瓜州、敦煌。
  明军抵达东疆大门星星峡隘口,日月旗重新插到了河西的西端,高高飘扬。
  这是河西走廊西端,也是西域东大门。
  也是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路,从敦煌至哈密必经此隘。
  嘉裕关到星星峡,八百里路。
  明初关西蒙古七卫,这次也算是收复了赤斤蒙古卫、罕东卫和罕东左卫三卫,其余四卫,哈密卫这次被准噶尔占据,安定、曲先、阿端三卫仍在叶尔羌手中。
  大明与卫拉特算是直接打通了连接。
  准噶尔后拿下吐鲁番和哈密后,继续攻打察失力(铁门关),不过在这里攻势并不顺利,阿不杜拉召集各总督,带大军增援,在这里与卫拉特大战,准噶尔在这里也碰的是头破血流,双方打成了长期围城战。
  朱以海拿下了嘉裕关到星星峡这八百里后,已经很满足了。
  所以他现在站出来充当调停人,邀请叶尔羌和卫拉特他们都来东京,希望调停察失力之战,其实就是他想让叶尔羌承认明军收复的三卫这个事实,想让叶尔羌和卫拉特都承认现在这个新的实际占领线。
  现阶段,在河西的米喇印、丁国栋的兵马,虽然也已经几经整顿,但还不是完全由朝廷控制在手,郑继武第十四镇移驻甘肃,也还没完成换防接管,所以他愿意这个时候调停,不过是想先消化再说。
  把叶尔羌拉来东京,让他们向大明称臣,既可保证西域安全,打通贸易线路,好经商赚钱,也是维护西域的安全形势,毕竟卫拉特四大部落,土尔扈特远迁伏尔加河,和硕特部主力又去了青藏,准噶尔现在天山那是一家独大。
  所以拉叶尔羌一把,也是防止准噶尔扩张太快,万一让准噶尔太快吞并叶尔羌,统一了天山南北,到时肯定要往河西扩张,必然威胁大明。
  所以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朱以海对西域的基本策略,就是优先扶持笼络现在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他是盟主,但实力最弱,笼络好他既没威胁,还能压制准噶尔。
  对叶尔羌则是尽量拉拢,先通商,在大明内部安稳前,先让叶尔羌多撑撑,好牵制卫拉特蒙古,最好是让天山南北始终保持现在这么一个形势,天山北是准噶尔与和硕特四部,天山南是叶尔羌,而青康藏则是和硕特汗国。
  当然,吐鲁番、哈密最好是在漠西蒙古手里,他希望这次各方在东京会谈,到时察失力这个要地仍让叶尔羌控制着,吐鲁番给鄂齐尔图,哈密给准噶尔,或是哈密给鄂齐尔图,吐鲁番给准噶尔。
  墩煌、瓜州、玉门自然归大明,最好是能把安定卫趁机要过来,这样柴达木盆地就是个天然界限,周边沙漠就是天然屏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