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426章

海上升明帝-第426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线的风筝了。
  崇祯表扬了祖大寿的诈降,还几次召他入京要当面嘉奖,但祖大寿反正就是不挪窝,他不仅信不过皇太极,也根本信不过崇祯。
  棉锦大战,十几万明军精锐,结果被清军大败,祖大寿在锦州又被围住了,一围就是一年多,再次吃人守城,最终无援的他只能再次投降。
  二次投降后,皇太极也没杀他,授了他一个镶黄旗总兵,但却从此不再信任和使用,就一直留京。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也是特意把他带到北京养着。
  他的外甥吴三桂官运亨通,加封平西王,他的几个养子甚至也都出任总兵、提督,但祖大寿就只能挂个总兵衔,一直在京城‘养病’。
  历史上祖大寿就是在北京一直呆到死,也没再起用过,也没升过官,更没封过爵。
  不过祖大寿在汉降将中,威望高,清初两大汉降将集团,便是以三顺王孔有德等有首的东江集团以及以祖大寿吴三桂为首的关宁集团。
  两支人马是鞑子中打前锋的主力,为鞑子灭明立下汗马功劳,也深得信任。
  能封爵的基本上都是这两个山头的人。
  所以就算鞑子不信任祖大寿,忌惮祖大寿却也得捏着鼻子好好招抚,不敢一刀砍了。
  “祖大寿虽拜总宣大总督,但他既没去宣化,也没去大同,更没去山西,他仍还在北京祖氏宅子里,他养子祖可法,侄子祖泽润,三个亲儿子泽溥、泽洪、泽清倒是都加封一等侯爵,各授提督总兵等职。
  真正去山西的是石廷柱,加封晋国公,太子太傅,兵部尚书,任山西巡抚。而佟养岱为驻太原副都统,其弟佟养和为驻大同副都统。
  摄政王济尔哈朗次子晋封简亲王,三子勒度晋封敏亲王,各进兵部尚书衔,以梅勒章京阿哈尼堪和硕詹为副将,分领左右翼,统领宣大山西兵马。”
  “济尔哈朗这两个儿子年纪不大吧?”
  “老二也就二十出头,老三才十六七岁吧。”
  说到这里,老宋更是一脸不屑,鞑子也是气数尽了,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被自己人弄死,然后豪格也被他们弄死,代善老死,博洛战死,宗室里能打的还有几个?
  勒克德浑说是能打,可被围在颍州动弹不得。
  满洲勇士鳌拜也困在秦岭山中。
  济尔哈朗独揽摄政大权,这段时间请封了一堆亲王郡王,代善八个儿子,八房封了五个亲王,两个亲王才五岁。
  济尔哈朗也没错过这机会,自家几个儿子管他年纪大还是小的,年满十六的三个都封亲王,那些几岁的也都加封郡王。
  这妥妥的亡国之象啊。
  如今济尔哈郎坐镇北京,在准备迁都承德。
  辅政敬谨亲王尼堪前往湖广主持局面,济尔哈朗让阿哈尼堪和硕詹辅佐他两儿子镇守山西。
  辅政安亲王岳乐则驻防京津。
  ……
  山西督粮道张集升官了。
  他上任不到两年,已经捞了几十万两银子了,本来眼看局势不妙,打算就此称病辞职金盆洗手了,谁知道朝廷一道旨意,他升为山西布政使了。
  新任巡抚石廷柱也是老熟人,原来就是驻防太原的,姜瓖大同叛乱,石廷柱从岳乐讨伐,率兵收复浑源、太谷、朔州、汾州等地,以军功晋爵,先驻大同,后移驻太原。
  虽然入关后官职爵位都不如吴三桂等,但若说资历却绝对是个老汉奸,他原是明朝广宁卫守备,天启二年,王化贞失广宁卫,石廷柱与孙得功、金砺等降后金,授游击世职。
  他说自己本是女真瓜尔佳氏,跟佟家一样,佟家也说自己家本是女真佟佳氏,只是祖上后来与辽东汉民混居,所以改为汉姓,降后金后便又请复旧姓,只是努尔哈赤没理会罢了。
  不过石廷柱降虏后,却也凭性多谋略,遇事明敏,经历三朝,战功赫赫,甚至在初设汉军旗时,就是他与马光远分领两翼,后变四旗,也是领两旗。
  虽然后来因为多铎想要纳他前妻所生之女为妾,引发一场大案,弄的许多王公大将受斥贬职,但终究资历老,甚至后来多铎还把女儿下嫁给他儿子。
  如今形势危急,济尔哈朗也是把这老汉奸提出来使用,让他为镶红旗固山额真,出任山西巡抚,实际上是总督巡抚一身兼,还特给他加封公爵。
  选他巡抚山西,也是因为他讨平姜瓖时,在山西军功赫赫,屠了好几座城,剿灭许多义军,又驻守山西挺长时间,干脆就以他巡抚山西。
  张集之前为山西粮道,暗里做这粮食走私买卖,甚至是与八大晋商做马匹皮毛等走私生意,其实里面就有石廷柱一份子。
  不仅要给孝敬打点,还有股份。
  现在石廷柱直接由驻军将领升为巡抚,军政一把抓,当然也是立马想起来张集,这两年没少给他送银子,通过张集这白手套,他都捞了许多银子。所以根本不需要张集行贿送礼,他直接就向北京举荐张集,称他办事能力极强,素有操守。
  北京此时也顾不到地方,石廷柱举荐,那就让吏部授官。
  粮道升布政使,这就是越级提拔了。
  因形势紧张,朝廷甚至让张集不需要到京城去向皇帝、摄政王谢恩,也不需要到吏部办手续,直接就在山西上任理政。
  不过张集是个明白人。
  这京城可以不去,但该给的礼是一钱不能少的。
  这是他官运亨通的秘诀,送礼这块他可是行家里手,于是掏出自己的秘密记事本,开始拟一张礼单。
  很快,单子拟好,他又仔细核对半天,最后算下来,京里各处打点好,最少也得送上一万五千两银子的礼。
  人可以不去,礼必须到。
  京里任何一个衙门,落下一个,可就会出大问题的。
  思索了下,张集打算多加五千两,准备两万两银子打点,他叫来儿子又叫来一位心腹师爷,让他带两万两银子入京打点。
  “这是三千两银子,额外给你路上和在京花销,我再给你一队家丁护卫,你路上不要耽误,谨慎小心,务必早日到京,把事情办好!”
  他还写了多封信,让儿子带到京去。
  打发走儿子,他又开始拟另一个清单,是要给山西上官的礼,虽然升到布政使,可他上头的婆婆也还很多,总督、巡抚、巡按,还有驻防的满汉将军等等,都得打点好。
  甚至各营的军官、士兵,都还得准备笔银了。
  而石廷柱这位新巡抚老朋友,就得孝敬更多。
  这次新职到手,银子如流水般花出去,不过张集倒不心疼了,更不需要借债了,他现在手里有银子,而且有了这新职,以后也继续捞银子。
  虽不如粮道位置紧要,可只要他那张网还在,在布政使任上,这买卖照样做。
  拟定一万两银子的礼单后,他想了想,又提笔准备了八千两银子。
  这八千两却是专门准备送给太行山东面的土国宝、马国柱、杨国威、张鼎等合作伙伴们的,没有他们,他这买卖也赚不到这么多银子。
  坐在那细思了会,他决定先去拜见石廷柱,然后出井陉亲自去秘密拜访一下土国宝马国柱二人。
  督粮道还是布政使,张集不太在意,他在意的是捞银子,大清眼看着是要亡的节奏,他得赶紧多捞些银子,顺便跟那边搞好关系,也还能多条退路。


第679章 交易
  五月下旬。
  新任山西布政使的张集却扮成个商队账房,跟着一支马队出太行井陉,来到了滹沱河北岸的真定城前。
  站在城门前等候排队检查入城,张集打量着这座城池。
  这座城的一些城墙据说历史久远到北周时,那一块块石头极有历史,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唐代时滹沱河溢水灌城,水退后拓建。明正统时又进行大扩建,扩建后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二,上宽二丈。
  隆庆年间,又把扩建的土城改为砖城,前后花费库银六万余,征用无数真定民夫,耗时五年方完工。
  建好的四门均有月城和瓮城。
  新城在预防水患和军事防卫上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不过清军入关后,河北几乎是传檄而定,清军占领后把真定城改为正定城。而此时,西城门镇远门上,却又飘扬着大明日月旗,身着红色戎服的明军披甲持矛把守城门。
  城门处还有专门的收税官,在征收厘金、工商税等。
  商货入城,都要检查。
  入城队伍分为两排,一排是没有携带什么东西的百姓,他们走左边,简单的检查一下便可迅速入城,而右边则是牵马拉车挑担拉着不少东西的,他们要接受仔细检查,甚至要对商货定价收税开单等。
  因为办的较慢,队伍排的老长。
  张集却不慌不忙,还有耐心到处打量着。
  真定城既是府治也是县治,又刚好处在大行八陉之一的井陉的通道口上,联通山西,尤其是与重镇太原相邻,故此这里也是较为兴盛。
  明军占领此城后,这里不仅没萧条下去,反而更加兴盛热闹了。
  排队的队伍很长,就有精明的商贩过来摆摊,有路边搭起茶棚卖茶的,也有卖馒头蒸饼的,甚至居然还有个说书人在那里讲故事,说的不是三国也不是其它,居然是近些年真定之事。
  “话说崇祯十七年三月,闯贼李自成率闯军一路势如破竹打进了北京城,另一支闯军则由闯贼大将刘芳亮率领,从平阳经阳城,越太行出豫北,先下卫辉、彰德,然后北上真定。
  就说那刘芳亮也是李自成麾下一员悍将,他东出固关兵临真定城下,派使者给真定巡抚徐标送去劝降信。
  但这位徐巡抚却扯碎劝降信,一剑斩了刘贼来使。
  当时,徐巡抚抱定必死之决心,要坚守真定城,然真定知府邱茂华却贪生怕死,起了临阵脱逃之心,暗里派家丁把一家老小偷偷送出城去,结果被徐巡抚的标营发现。
  徐抚台下令将其拿下,关入死牢,待击退贼军,再押往京师。
  可半夜时,真定守军却哗变,他们绑了巡抚,打开监狱,请出邱茂华。邱茂华一出狱,便立即传檄所属州县,献城投降矣。陈芳亮犹不敢信,仅以数骑入城察看,收帑籍地,竟然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此距京三百里,三关雄镇畿辅地,可惜可叹也。
  刘芳亮始率军入城,让请出徐抚台,好言相劝,可徐抚台大声骂贼,最终不屈被杀。真定火攻营游击陈三捷,看到大势已去,却也仍然惧不降贼,留下绝命诗一首,乃自缢而死。
  这首诗是这般写的,平生志气有天知,岂料今朝事已非,一死酬军千古烈,世人莫笑我为痴!”
  “但说世事无常,这闯贼李自成入北京,却不多时便兵败山海关,汉奸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了鞑子摄政王多尔衮入关,一举夺了北京。李自成惶惶如丧家之犬,仓惶南下。
  李自成在定州与清军遭遇激战兵败南撤,再战于真定,亦败。
  真定之战还中了箭伤,只得经井陉出固关撤出直隶,进入山西,返回西安。
  吴三桂为前锋,引导清将谭泰,辽抚黎玉田合兵追击。”
  有人高声叫好,甚至有买茶送饼的,那先生笑着拱手,也有不少人直接赏钱。
  说书人身边一个童子拿着一面锣走到他面前,向他讨赏。
  张集笑笑,摸出一枚龙银放在了盘中。
  “说的不错,不知道你家先生如何称呼,怎么把这段说的这么清楚?”
  “我家先生姓边,原是米脂知县边大绶的师爷,因崇祯十五年时,陕西总督汪乔年下令边大绶掘毁李自成的祖坟,挫骨扬灰,边大绶怕报复便辞官返归河北任丘家乡,后来闯贼打到北京,他被俘去,我家先生也被一同掳去,当初正是被迫跟着闯贼从北京一路经真定等撤到山西,然后败逃去陕中的。
  我家先生也是如今好不容易从关中回来,身上没有盘缠,便沿途说书凑点盘缠,大家倒是喜欢听闯贼的故事,所以先生就把他以前见闻拿来说。”
  边大绶当年在李自成家乡当知县,奉令挖了李自成祖父、父亲的坟,还聚火烧化,事后害怕报复,就辞官跑回老家河北,结果谁知道李自成很快打到北京,边也被闯军搜捕捉拿,只是李自成很快兵败。
  他就被迫跟着一路往西,沿途亲眼目睹了闯军是如何的军容不整军纪涣散,暗里骂他们鼠辈乌合,不过边大绶运气不错,他被挟迫着西逃,在山西时清军追上,击溃闯军,边大绶被救下。
  因为以前是明朝知县,还挖过李自成祖坟,所以打着为崇祯报仇的吴三桂便对他很客气,还向清廷举荐。
  边经历兵乱后,也是对鞑子歌功颂德,于是被授为河南修武知县,在不久前还升任太原知府。
  边大绶做官之余,还利用闲暇,把自己从闯军中逃脱的经历,写了本书刊印出售,叫虎口余生记,就从他挖李自成祖坟挫骨扬灰开始写,写他这几年见闻,尤其是后来如何逃脱,居然还卖的挺火。
  张集之前是山西粮道,现在是布政使,当然认得太原知府边大绶,那也是个贪财、胆小还善恭维之人,能力还是不错的,但主要用在钻营上了,两人甚至还算的上是合作挺不错的关系。
  他一眼能猜出面前这个说书人,肯定不是什么边大绶的族人师爷,要不然就算当初没跟着一起逃出,可他从陕西逃回来,路过太原,直接去找边大绶不就好了。
  无疑,这就是个打着边大绶家人名头的江湖说书人,讲的其实就是边大绶所写的虎口余生记的内容。
  口才不错,所以大家听的挺高兴。
  张集觉得这家伙虽有几分江湖骗子可能,但对他口才挺满意,居然赏了一块银元后叫来了,问他愿不愿意跟着自己做事,还开出一月十块银元的薪水,那人立马就痛快的收了摊子,喊他东家了。
  排队入城后,张集没急着去见土国宝他们,而是到处闲逛,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打量守城明军,也看巡逻士兵,又瞧城中商铺里的货物、价格,甚至百姓的神色。
  转了大半天后,才前往衙门拜访。
  门子处,直接让新收的那师爷给送上八色点心等,又给了二十块的银元门包。
  那守门的见这么上路,也是满脸笑容,十分热情。
  待张集拿出一张名贴,他也是立马进去通报,还给他插队。
  有钱能使鬼推磨,张集对于如何送礼打交道可是非常门清,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些门子可不能小瞧。
  土国宝和马国柱见到张集的时候,都有几分意外。
  “张道台这是弃暗投明,反正归降来了?”土国宝打趣着道。
  张集一身商人衣服,不过倒也很从容,他笑着道,“不瞒二位,刚得北京旨意,升山西布政使了,这不,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特地先来拜访下两位老朋友。”说着,还把准备好的正式礼物拿了出来。
  价格八千两银子的礼物,有黄金也有翡翠玉石。
  看到这,连土国宝都有些愣住了。
  “那可恭喜了,还以为张兄是出事了,跑路来投兄弟呢。”
  张集送了礼,也说明身份,然后三人摒退旁人,就三人坐一起密聊了整整半天。
  聊了许多。
  张集主动冒险前来密会,又送了八千两银子礼物,当然不是来交保护费的,他是来谈生意的。
  他现在升山西布政使了,石廷柱是巡抚,祖家兄弟几个是总兵,济尔哈朗两儿子坐镇山西,但他觉得鞑子肯定长不久了,趁现在手里有权有位置,赶紧多给自己谋点好处,多弄些银子才是。
  张集主动提议,希望土国宝能够派兵去把固关、娘子关拿下,把这条重要的走私线控制在手,他担心济尔哈朗那两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