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414章

海上升明帝-第414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转眼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两鬓霜染。
  很快,他腹稿拟定,然后提笔蘸墨,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一篇拜相诏文迅速草就。
  ……
  东城。
  文安之的五个儿子都赶了回来。
  第一道诏书宫门宣读后,文安之等也是第一时间收到家丁回报。
  “想不到内阁还会彻底换届,六位殿阁大学士,六位协办大学士,文渊阁一下子全换了人,搁以前不敢想象啊。”文秉感叹着。
  等到第二道诏令宫门宣下,几人又不免感叹。
  “宋公其实还是很有功劳的,如今外出为云贵总督兼巡抚,这却有贬降之嫌啊。”文震亨感慨道。
  “也不算贬,这不是还保留开府仪同三司的从一品阶,又加太保,晋宋国公,这可不一般的恩赏啊。”
  大明官员活着一般不会授太师太傅太保,也就张居正生前授过。
  如今宋之普去相外放,却是以这样的待遇外放总督兼巡抚,这肯定不是贬降。
  “宋公还年轻,其实完全可以在内阁再干过三年。”文安之对宋之普还是比较赞赏的,觉得他这次罢相,还是有些可惜的。
  虽说绍天朝的内阁首辅,权力不如甲申以前,现在内阁基本只负责朝廷一般事务,又是分票制,所以首辅在内阁也不是特别权重,不过宋之普又兼着总理大臣衔,参与军机要务,因此其实权还是很大的。
  不说功绩特别突出,但如今中兴局面,那也是有他一份大功的。
  “也许还是因为东林?”方震亨有些担忧的道。
  天子清洗东林的那番话,如今还让每一个东林人惴惴不安,如今有东林身份的宋之普去相,无疑让人更加不安。
  “看陛下之前的挂职解释,不似要清党,如今中兴未成,陛下不可能这般大肆清党的,那样做,只会引起朝堂更大的撕裂。”文安之虽跟皇帝相处时间不多,但却对当今天子的执政思想还是比较看的透彻的,皇帝以中兴大明,复兴华夏为已任,连顺营、西营都肯主动招安,又岂容不下东林?
  况且这几年朝中的东林党人,也比较安稳,虽有些年轻人开始活跃,但毕竟只是小部份。
  “就看谁拜为首辅了。”方秉道。
  管家激动的进来。
  “老爷,老爷,宫里来人了。”
  “天使,天使前来宣旨。”
  “宣麻拜相,圣人拜老爷为首辅!”
  管家激动的大喘气,话都说不完整,整个脸都胀的通红。
  “天使,就在门外。”
  文家五兄弟最先腾的最了起来。
  文震亨叔侄几个也都激动的起身。
  倒是文安之,愣了一下,然后还坐在那里。
  “父亲,赶紧让人打开中门,一起出去迎接天使圣旨。”
  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徐石麒草拟的白麻拜封诏书到,加封文安之开府仪同三司、建极殿大学士、首辅,封魏国公,兼充首席总理大臣……
  “请新首辅立即进宫上殿,接受拜封,面谢君恩!”
  文家一群人甚至都有些没料到,新首辅居然是文安之。
  惊讶过后,便是惊喜,兴奋。
  文震亨甚至拉着文安之的手恭喜道贺,并感叹着,“你拜为首辅,我这一颗悬着的心也算放下了,看来朝廷大局不改,大政不变,很好,很好。”
  “父亲赶紧进宫吧。”文协吉兄弟一边道喜一边催促着。
  宣麻拜相,无数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啊。
  五十多岁的文安之,一步登天,入文渊阁为首辅大学士,又入总理处,为首席总理大臣,其百官揆首地位,也是正式确定了。


第661章 武人宰相
  奉天东城,文府门外。
  内四卫已经摆起仪仗前来迎接,天子特赐金辇来接。
  一排礼枪排射过后,敲锣打鼓簇拥着往宫城去。
  沿街得到消息的士绅百姓,纷纷出来围观。
  对这位新晋内阁大学士兼首席总理大臣,给予了热烈欢呼庆贺。
  街边的一座酒楼的临街二楼包间里,一群待考士子们也站在窗前看着这一幕,无比的羡慕。
  “文公宣麻拜相,众望所归啊。”
  “那是当然,文臣督师经略,能在短短几年里,立下如此功绩,宣麻拜相,谁又能反对?”
  “新内阁首辅是地方上召入朝的大员,东林出身,统兵文臣,看来就算内阁集体换人,也不会太影响朝政。”
  “不知道这次辅会是谁!”
  “应当也是能文能武的。”
  一名士子望着街上这盛况,“要说能文能武,资历又高的话,那么也就张国维、朱大典、何腾蛟、瞿式耜、堵胤锡、于颖这几位吧,洪承畴应当也能算一个。”
  “朱大典、何腾蛟也是内阁大学士啊,张国维、于颖还是殿阁大学士,都是要下来的。”
  “洪承畴个老汉奸,有什么资格为相?”
  几人在争议着。
  “总不会用马士英、阮大铖吧?”
  “未必没有可能,也许是严我公或者是沉犹龙、吴易、沉廷扬、熊汝霖等,都是能文能武的。”
  大家也很清楚皇帝用人习惯,并不会太在意以前是什么奸臣还是阉党又或东林,只要在新朝能够团结抗虏不搞党争,皇帝都是会重用的。马阮二人以前名声多臭,可阮大铖如今是户部尚书,马士英那是江南总督兼江苏巡抚。
  “我倒觉得,首辅用了东林文公,那次辅肯定不会再用东林,肯定得平衡。”
  文安之坐着天下派来的金辇一路进了宫。
  “宣,首辅文安之上殿!”
  文安之一步步拾级而上,入殿拜见。
  拜相不需要三辞方受,朱以海也不喜欢那种假模假样。
  文安之上殿,朱以海又赐他文渊阁印,又赐银印两方,一方是怀忠耀武,一方是耆德忠正。
  文渊阁印在绍天朝以前不是正式官印,以前内阁大学士不过五品,在文渊阁内办公。可有明一代,文渊阁都并非真正官衙,文渊阁印字用小篆,也不是官署之印,不能在衙门间行文运用,只能在大学士们封进题奏等章疏时用之。
  朱以海后来把内阁设立为正式官衙,内阁大学士还是正一品,故此重铸文渊阁印,银质大印,大篆字体。
  这方文渊阁印,也是内阁的正式大印,代表内阁,由首辅掌印。
  “授总理处印!”
  内侍又捧出一方银印,却小的多,乃是银质小篆,与最早的文渊阁印倒类似。从这方印也能看出来,如今的总理处其实与早期的内阁类似,都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
  
  只不过以前内阁办事程序是奏章等他们先看,甚至要提出处置建议,叫拟票,然后皇帝才看。
  后来皇帝懒政,或是没什么能力,干脆都交由太监代为批红了,皇帝当起甩手掌柜。
  而如今皇帝的这个总理处,就属于一个临时机构,类似于后世的某某办公组,不是正式衙门组织,也没有正式官员编制,没有属官吏员。
  授予一些官员总理大臣、协理大臣、总理处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头衔,在总理处轮流当值。
  重要军机政务不经内阁,直接送到总理处,而且总理大臣等也不能先看,得直接由皇帝先看,然后皇帝做出处置,总理处的大臣们则奉旨办事,也不存档记录等。
  但总理处也有了草拟诏敕的资格。
  他们草拟的诏敕分两种,比如朝臣侍郎以上,外官总兵、知府以上升降补调,赈灾等事,总理大臣接受皇帝指示,由总理处的侍读、侍讲学士书写谕旨,经内阁传抄,交有关部门,称为明发,或称内阁奉上谕。
  而有关诰戒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泄露,都是不交内阁而由总理大臣密封,加盖总理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传谕某官开拆,令驿站限时送达,称为廷寄。
  廷寄只许本人拆阅。
  从总理处的办事模式就知道,这纯粹就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还不是专职的,他们就是奉旨办事,并没有私自处份的权力。
  除非皇帝遇到一些重大事务,拿不定主意时,才会找总理大臣们商议,所以也仅仅是有部份参预决策权,并没有行政权。
  行政权仍在内阁。
  可内阁又失去了重大事务的决策处置权。
  好在文安之做为新首辅,也授予总理处首席大臣兼衔,意味着仍是核心决策层的人,否则这首辅也名不符实了。
  文安之拜受印,谢恩。
  宋之普也跟他做交接,将一支笔转交给文安之。
  这支笔既普通也不普通,一来是皇帝赐给文渊阁的笔,有很多,但却又是内阁权力象征,俗称政事笔。
  首辅执政事笔,主持内阁大学士议政,执政事笔,总其记录。
  所以这笔是个象征,代表的是首辅的权力。
  文渊阁印、政事笔,内阁两大权力象征,现在一由皇帝赐给新首辅,一并由旧首辅移交给新首辅。
  交接完成。
  朱以海笑着鼓掌,殿上大臣也纷纷鼓掌。
  本来大明内阁制度以来,虽然阁臣数量不定,但也从没有说这般大换人的,一般是有旧阁臣不堪用或是获罪、老病等离去后,再补一个。又或者按需要,增加阁臣。
  可直接换阁,还真没有过。
  但旧阁臣们并不是获罪离去,这次的换阁还是很祥和的,大家也都对此很是高兴。
  朝堂太过动荡,对所有大臣们都不利。
  “魏国公,你继为元辅,又兼首席总理,你也向朕推荐一个次辅人选!”
  殿上大臣,继续廷推,这次推次辅。
  “臣推举张国维、朱大典备天子侯选!”
  其它大臣们也推了十几个名字出来,既有姜曰广、高宏图、张慎言、蒋德璟等一干前阁臣,也有诸如沉犹龙、吴易、黄道周、沉廷扬等地方督抚。
  马士英、阮大铖倒也被推选了,但推的没几个。
  这些名字汇总起来,还各有推选票数。
  朱以海看着这些名字,很显然,东林党出身的大臣得票最多,其中大半还都是以前入过阁的。
  不过这些人选,好多根本不符合朱以海的要求,有些虽说两榜进士出身,名望挺高,但没什么过硬政绩,也没有地方省府的过硬履历等,有的则言官出身,连部务都没执掌过,这样的就算是入过阁,他也是不满的。
  皇帝把这些写着名字的票签摆在面前的御桉上,他沉吟许久。
  最后抬头,目光扫过廷议众臣们。
  “如今中原尚未收复,社稷还未安定,朕以为新一届内阁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尽快击败鞑虏,将他们驱逐出关外,收复两京十三省。”
  “所以新内阁还是得文武兼修!”
  “朕决定,拜越国公王之仁为内阁次辅,授文华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兼总理大臣衔。”
  “赐银印两方,一曰资忠耀武,一曰忠贞启圣!”
  皇帝旨意一出,殿上居然出现了惊讶之音。
  谁也没想到,皇帝最后居然点了一位武将做次辅,大明近三百年江山,从没有过的事情啊。
  当然,在洪武朝,还没有内阁的时候,开国元帅,魏国公徐达是做过丞相的。
  可内阁建立后,入阁的都是学士啊。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今天,皇帝再次打破陈规?
  刚才大臣们推选了几十个次辅侯选名单,里面可没有一个是王之仁,不仅没王之仁,而且一个武将名字都没有。
  皇帝偏偏就点王之仁。
  这廷推还有什么意义?
  殿中一阵沉默过后。
  高宏图站起身来,“臣以为不妥,”
  可他话还没说完,皇帝却已经马上道,“高学士是不是觉得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套陈规旧例,不合时宜了。”
  “陛下!”
  朱以海冷声道,“文武又何必划分的这么清楚?内阁过去是皇帝秘书,协助文字工作,所以用翰林,但如今内阁已经成为朝廷正式的衙门,还是总领百官,职掌票拟的中枢,岂能专由文臣担任?”
  “治理国家,执掌中枢,自然得文武兼备,内阁里也需要文武相济,督抚、阁臣,朕以为皆当是不限文武,只看能力。”
  皇帝直接摊牌了。
  内阁以后必须得有武臣。
  武臣不是仅能做到提督,只要有能力,完全可以再任巡抚总督,甚至是出将入相,入阁拜相。
  皇帝的理由也很充分,如今两京十三省都还没收复呢,搞什么以文驭武,得文武兼济。
  内阁必须得有武臣。
  王之仁在绍天朝武臣中地位是勿庸置疑的,朱以海起兵之初就是浙江总兵,这几年一直担任京营总督之职。
  其资历、能力、威望、忠心,都无可挑剔。
  “请文首辅殿上拟诏,宣麻拜相,拜王之仁为次辅!”
  还有人想反对,可见皇帝态度如此坚决,又退缩了。
  大家都明白皇帝脾气,向来专制,决定的事情是很难劝说更改的,这时大家才明白过来,今天所谓的廷推,并不是让他们真正来议论推选。
  顶多算是来见证观礼的。
  今天真是见证了太多第一次。
  大明第一次换阁,第一次武将入阁,还是次辅。
  也还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第一次。
  文安之走到刚才徐石麒拟诏拜文安之首辅的那张桉前,徐石麒仍站在那,替他磨墨。
  “请!”
  文安之提笔,略加思索,然后行云流水般一篇拜封诏书完成,不论是字,还是词,都是极佳,一边的徐石麒连连称赞。
  “请陛下过目!”文安之将诏书呈给皇帝。


第663章 连中三元榜下婿
  午门外。
  谏院。
  谏院旁边的中书科年后被正式划入谏院,成了谏院六科外的又一科。中书科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事。
  相比起唐宋时中书舍人草诏的职权重要,明代的中书科其实没啥实权。
  大明的中书舍人甚至分为了五种,除了中书科中书舍人,还有直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直武英殿中书舍人、内阁诰敕房中书舍人、内阁制敕房中书舍人等。
  在如今绍天朝,中书科甚至直接被划入谏院。
  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写诰敕,也就是官员的任免证书,在唐代称告身。上面记载着官员品阶、任官事迹等。在大明,诰敕除了用来任命官员,甚至还可以封赠官员先代、妻室和子孙,生者为封,死者为赠。
  封赠一至五品官员白色纸缮写,叫宣命。六品至九品官员以红色纸缮写,谓之敕牒。
  诰敕的颜色、图桉、质地等,甚至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
  “大家都打起精神来,食堂已经杀了羊,还炖了鸡汤。”
  中书科有二十位中书舍人,还有一位掌印。舍人七品,掌印六品,比起谏院的六科,他们待遇多有不如,以前同在午门外,相邻办公,中书舍人和六科给事中品级一样,结果人家现在六科给事中都是五品官了,掌印甚至是三品了,他们却还是七品。
  可他们毕竟是个清水衙门,写写诰敕又不是什么重要职事。
  科里多数是些擅文词书法后却不太懂政务人情的进士呆子。
  “印君,这一下子这么多诰敕要写,这不要命吗?”一名舍人忍不住抱怨,虽说是清水衙门,可非进士不为中书,这在中枢其实也是个挺重要的履历,年轻进士进来以此做跳板还是不错的。
  中书科、詹事府、翰林院,都是这种清水衙门,但清而贵。
  平时中书科倒也挺清闲,可谁能想到皇帝这次从中枢到地方,搞的这么多。
  上千员官员挂职,无数官员借调。
  那些还没弄完,这现在又换阁,不仅换阁,从六部尚书到谏察两院,然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