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412章

海上升明帝-第412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本上,高级官员很少有真正的任期一说。
  不过今天朱以海却还是提出任期这事。
  他仍是主张要有任期的,三年一任,最多再连任两任,顶多九年。
  一年一考,三年一任,还是比较合理的。
  官员任期过短,难以做好事情,可如果任期过长,尤其是一些重要职位,明显又会有很大隐患。
  朱以海的首辅宋之普做了三年了,其实一直饱受争议,不少人认为他没资格,或是能力不足。
  说他是点头宰相。
  不过朱以海之前一直用的比较顺手,尤其是起兵之初,他最需要的就是宋之普这样既有忠心,也有一定能力,还能非常配合皇帝的宰相,内阁只是他的助手,而不是掣肘皇帝的。
  总体来说,宋之普表现还是很让朱以海满意的,如今也任首辅满三年,朱以海便考虑,是否从他开始,规范下任期。
  唐宋以来,宰相就没有任期这么一说,就看能不能让皇帝满意。不过普遍性的,宰相任期都不长。
  宋普是个不错的宰相,但制度得高于人治。
  重要官职,尤其是宰相如果任期过长,无疑会利用职务之便,培植势力,甚至是敛财、党争等。
  宰相在位如果超过五年,一般都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北宋宋普独相十年,明朝张居正在位十年,都不可避免的成为权相。
  所以唐宋时搞群相制,相互掣肘,甚至很少有长久在位的。
  宋朝时,当时州县的知州知县任期三年,宋人称为一年立威信,两年守规矩,三年则务收人情,以为去计。
  朱以海倾向于朝廷大学士、尚书侍郎,地方上总督巡抚、布按,以及知府知县这些主官,起码也应当一任满三年,除非是极不合格称职的可以提前拿下,如果称职,就算优异,也应当起码任满三年再升迁。
  若是不是特别优异的,则可任两任六年,六年政绩还不够出色不能升迁的,则应当调离原职,同职调动,或平级他职调动,免的一地一职久了出现问题。
  官员任期没个三年,那么不可能做的出什么实事成绩来。
  如今绍天朝的六位内阁大学士,都任满了三年。
  如蒋德璟是无定额的内阁协办大学士,他在任还仅一年。
  皇帝顺着蒋德璟等自请外出历练这茬,说起官员任期这事来,一通话后,人精般的学士们立即领悟明白圣意了。
  第二天。
  六位殿阁大学士带头上书自请调职,其它许多中枢大臣也纷纷上书请求调职。
  朱以海倒好像突然不急了。
  正月里,每天巡视一个京师衙门,仍然在不停接见还在京的朝集使们,甚至还抽空接见了清使,最后还举办了次宫宴,迎接招待南下的长平公主夫妇,给予家人温暖关怀。
  鞑子送来的多尔衮三兄弟的妻妾婢侍女儿们,朱以海出人意料的都纳进了后宫,据说半个月翻了好几个绿头牌。
  但授予等级却非常低,临幸侍寝过的也仅给了常在之名,位在妃嫔之下,十分卑微没有品级,而那些没被临幸的更只授答应。
  常在答应都是大明原没有的后宫等级,北京鞑子宫里有设。
  地位最低。
  朱以海称帝后,开始采用的仍是明朝后宫等级制度,
  到如今定下新制,后宫有皇后,皇贵妃,贵、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九妃,然后又有德贤等九嫔。
  九嫔之下,又设有九姬,为昭仪、昭容、昭媛、婕妤、美人、贵人、才人、选侍、淑女。
  现在又新增常在、答应,无品级定员。
  在以前明朝宫中也有答应,指地位低下的宫女,而鞑子却用做皇帝后宫等级一级,是第八级,虽地位低下,但也是需要太监宫女们跪拜的主子。
  北京鞑子宫里的常在,待遇上还更好些,每年还有六十两银子,每天不能分到两斤猪肉,十五盘牛肉,每月还能分到五种家禽。
  新入宫的这些被鞑子送来的多尔衮三兄弟的妻妾女儿,朱以海收纳后虽临幸也仅予常在之名,没临幸的更只给答应之名,勉强比宫女地位高点而已。
  东京蓬来宫小,常在还勉强有个自己的房间,答应甚至连专属房间都没有,得好几人住一间。
  当年鞑子攻破兖州,屠戮无数,也掳走了许多王府卷属,如今也算天道轮回了。


第658章 云南沐府
  宋之普、陈函辉、柯夏卿三位内阁大学士一起走进暖阁。
  朱以海坐在暖榻上,翻看着奏折。
  三人进来便一起请安。
  “三位爱卿上榻来坐。”
  榻很大,比一般的炕大的多,上面还铺了榻席,屋里很暖和,皇帝笑着招呼三人,这三位是自己起兵之初的从龙元勋,如今也还是他的岳丈。
  三人女儿都在宫中,陈函辉的女儿还生下皇五子晋王,母以子贵晋为贵妃。
  三人躬身行礼,也没跪拜。皇帝不喜欢动不动就跪,甚至还在朝会上恢复了席坐的唐代制度,而不再是站班,更不用跪拜。
  私下里,就更没那么多礼节了。
  “朕刚泡了一壶茶,都来尝尝味道如何,云南黔国公沐天波送给朕的,普洱茶,说是几百年老树的茶叶,送来的更是采摘制好收藏储存陈化了二百多年的,说是洪武十四年,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平定云南后,沐英留镇,他亲手采摘的茶叶,制成的一批普洱,一些进贡给太祖,剩下一些储藏,到如今仅剩下下十几块,如今进贡给朕。”
  宋之普三人跟皇帝也熟,在这里倒也没那么客气,宋笑着道,“平时喝普洱较少,不过一般也就喝的十年份的,这近三百年的还真没喝过,还能喝吗?”
  陈函辉接道:“听说普洱茶用特殊方式制造存储,倒是可以保藏几百年,甚至有些还能养出金花来,十分珍稀,其金花还有独特风味和延年益寿之效。”
  朱以海倒是知道普洱的金花其实是一种菌,陈年茶品中偶尔能遇到,属天作之合,制成的茶品在外冷内热、外干内湿的前提下,茶品内果实较多或鲜叶较粗老而茶叶渗出物浓稠的情况下,且还得要有特定的那种菌存于茶原料中,才有极小的机率在陈茶中形成。
  确实算是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其金花也是一种有益菌,调节血糖血压血脂方面确实还是有些作用的。
  沐天波当初从昆明城逃跑时,都不忘记带上祖传的那些普洱,尤其是这十三饼茶,可知其珍稀了,这次全带来送给了皇帝。除了这十三饼说是沐英当年亲自采茶制作留传下来的,还有历代黔国公亲自采摘制作留存下来的普洱,他也送了不少。
  还有他亲自采茶制作的一百零八饼新普洱。
  朱以海不是特别喜欢普洱,觉得味道较浓,还比较刮油,喝多了甚至会有些胃不适应。
  当然,偶尔喝上一泡,还是不错的。
  他开了一饼近三百年的沐英制作的老普洱,居然就开出了金花,也算中奖了。
  “黔国公当是还想继续镇守云南吧?”柯夏卿道。
  沐天波跟朱以海一样年纪,崇祯元年他爹沐启元暴毙,同年年仅十岁的沐天波世袭黔国公一爵,并担任征南将军,袭镇云南。
  因太年幼,所以他虽继任云南总兵官,挂征南将军印,但云南总兵事务只能由云南巡抚代摄,其府内事务则由其母陈太夫人和管家阮氏兄弟主持。
  沐家祖上沐英,曾是朱元章的义子,后来恢复本姓,洪武十四年与蓝玉等征云南,平定后就留镇云南。
  虽然后来皇帝也计划派朱家人镇守云南,但都不成功,反而是沐家在云南地位稳固,威望日着,最终朝廷也不得不妥协,就由黔国公沐家世袭云南总兵官,世镇云南。
  沐家镇云南,其实有几分魏国公徐达子孙镇守南京类似。
  他们都是以武职镇守,并非封王的宗藩,不过与南京魏家不同的,云南天高皇帝远,土司也多,朝廷直到明末,对云南的掌控其实都不算高,所以沐家在云南就非常特殊。
  等到崇祯末年,沐天波也算成长掌权,可此时大明也是千疮百孔,官场网利其私,土司多叛,张献忠再入四川,威胁云南。
  沐天波征调官兵和土司军北上,防西军入滇,结果反而引发叛乱,最后借沙定洲等土司平乱,可前门拒虎后门入狼,蒙自土司平乱后居然在昆明不走了,发起叛乱夺了昆明,沐天波只得一路逃跑,都快跑到缅甸去了。
  最后还是朱以海从四川广西贵州湖南调兵去云南协助平叛,又重用云南的杨畏知、龙在田等汉官、土将,打了两年,才终于收复昆明、楚雄、大理等地,擒斩沙定洲夫妇,平定叛乱。
  但云南经此一乱后,更加动荡,土司势力极强。
  沐府的威望则大降。
  大明一朝,沐氏虽非宗藩,但是事实上的地方藩镇,其世代镇守云南,确实镇边有功,但到了明末,也差不多沦为负担了。
  云南官方统计的田地,万历年间统计,云南都司拥有职田十五万多亩,军屯田一百一十多万亩,布政司拥有官民田一百八十多万亩,三项加起来三百多万亩。
  而沐家朝廷前后共赐地一千多顷,实际拥地八千多顷,到明末,甚至实际拥有一百多万亩,占官方田地数量的四分之一。
  还有大量开垦地没登记,有大量的寄名地,以及侵占的军田官田,兼并的民田等。
  沐家在明末时对云南的负担,甚至超过内地的宗藩王府,因为天高皇帝远,他们还有云南总兵官这个职务,所以行事更方便。
  对于沐天波,朱以海其实是很不满的。
  崇祯朝,既不能领兵北上勤王,护卫中央,又不能安靖地方,还横征暴敛引发大规模土司叛乱,结果叛乱一起,又跑的比兔子还块,丢地失土,损兵折将,这样的云南总兵有什么用?
  更别说他们家就是云南藩镇。
  大明宗藩都撤掉了,云南沐府肯定也要撤的。
  平叛之初,朱以海还提升沐天波为云南提督,但是如今叛乱平定,沐家就是朝廷接着要处理的第一个对象了。
  沐天波这次来朝集,也是各种活动,又给皇帝进贡了许多金银茶叶马匹宝石等,想要继续维持其世镇云南的地位。
  但这怎么可能呢。
  连平叛有功的云南巡抚杨畏知和云南总兵龙在田等,都上疏强烈要求清查沐氏庄田,将其隐占军民退回官府纳粮当差,将非法入驻置田地发回原主,并由官府收回征解庄租的权力。
  更有提出要罢撤沐家世袭征南将军的世职,把沐家调走。
  “朕打算召沐天波回朝,改封夜郎侯,授其银青光禄大夫文散官,并左散骑常侍,陪从随侍,如何?”
  “善!”
  “沐家在云南的土地庄园等呢?”
  “便按此前宗藩处置例,给沐天波留一千亩地,另外沐氏男丁,每人给二十亩,其余皆收归。”
  不追究沐天波其它罪责,只是召回朝中,这已经算是优待了。
  还给了个侯爵,都算是对沐家镇守云南二百多年的辛苦功绩认可,虽说沐家有功有过,但有功也不能抹杀。
  起码沐家没降虏投清,这算是他们能得到优待的根本原因了。
  否则如魏国公徐家等那些勋臣,管你祖上是魏国公还是保国公,你既然降虏投清,还积极做狗,完全背弃了大明和祖上的荣耀,那这封爵官职甚至以前赏赐给的田地宅子等,也没必要再保留了。
  “臣请往云南任职!”宋之普出声请求。
  宋之普的履历其实还是不错的,崇祯元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兵刑二科,佥都给事中,台州知府,累迁太仆寺少卿、都察院佥都御史、户部左侍郎等职。
  他任少卿时,其父当时任正四品左佥都御史,父子同殿称臣。
  两榜进士正途出身,履历也好,翰林院庶吉士,还做过两科的给事中,又在都察院做过,然后太仆寺、户部,可以说他这每一步都走的非常稳和好,都是些既清且要还贵的官职。
  政绩官声也好,更别说还在朱以海这里当了三年首辅。
  而他现在年纪,不过四十多岁。
  又得圣卷,可以说前途大好,但他还是主动提出外任。
  “云南大乱之后,正需大治。”
  现云南总督是从四川调去的,在那边表现的并不算好,而巡抚杨畏知是陕西人,既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他出身贫苦,陕西大饥,农民军进犯,杨畏知组织乡勇拒敌,勇勐识略,为知府称赞。
  崇祯九年,率乡勇多次配合孙传庭阻击闯军,十三年,保举特用。
  至明末,历任云南副使、分巡金小沧道,沙定洲反叛后,土知县吾必奎反明,接连攻陷多地,杨畏知召集兵马平叛,收复多城,还救下沐天波,后移镇楚雄,是平定滇乱的重要功臣。
  不过因为杨畏知非正途出身,所以云南总督李乾德和巡按李乔然都瞧不起他,在平乱时就矛盾重重,等平定叛乱后,双方矛盾更加激烈。
  据说有一次李乾德跟杨畏知吵的厉害,气急的杨畏知直接摘了头上官帽砸李乾德,李乾德被砸的满脸血,于是让标营把杨畏知抓起来要斩他,差点引发云南再次兵变,后来还是龙在田等求情,才没砍,但却一直把他关在牢里,还上奏朝廷要处置他。
  李乾德和李乔然现在都在京朝集,杨畏知还关在昆明总督衙门牢里面呢。
  李乾德是四川人,崇祯四年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崇祯十六年任郧阳巡抚,后改任湖广巡抚,曾经假降张献忠,全歼其前锋,后被张献忠败,只得退守贵州,因为丢失湖广,被降职,到四川督师王应熊军前效力。
  四川军哗变后,被文安之表为云南总督。
  平定云南叛乱,倒也有功劳。
  可督抚不和,甚至还斗殴,这就严重了。
  所以云南这次肯定要全面整顿的。
  “臣请陛下降旨,释放杨畏之出狱,拜其为云南总督,臣愿为巡抚,陛下再选派一位巡按,另任布、按,并重授云南提督、总兵等,全面整顿云南吏治,约束土司,恢复地方稳定,也征收税赋。”宋之普堂堂首辅,却愿意给杨畏之做巡抚,去云南也还甘愿让出总督之位。
  “云南形势比较复杂,尤其是土司势力较强,如今叛乱过后,地方不宁,去云南可不轻松!”
  “臣正因为知晓云南形势复杂,才自请前往云南任职。”
  朱以海想了想,“朕本想留首辅在朝再领内阁三年,可既然爱卿有此决心,朕也愿意支持,云南如今确实太乱,需要一位有资历又有威望更有能力的大臣前往。”
  “这样,朕授卿为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以杨畏知为贵州巡抚,李乾德等就不用回云南了,朕给你们三年时间,把云南整顿好,可否?”
  “谢陛下信任,臣等更这辜负圣人!”宋之普感激道。
  在朝中首辅这三年,他也确实压力极大,如今趁这机会,外出能做个总督,也好历练自己,也展示自己能力,做出政绩来,到时再回朝中也就再无负担了。
  柯夏卿、陈函辉也一起请求外放。


第659章 新内阁新首辅
  皇帝下诏,举行廷推。
  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都御史、谏院谏议大夫、大理寺卿、通政使、国子监祭酒,加上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翰林学士、六科掌印都给事中、十三道掌印监察御史、奉天府尹、山东总督兼巡抚等一干重臣,出席廷推。
  所谓廷推,就是廷议推举。
  “听闻宋首辅自请外放,已定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
  蓬来宫待漏房,不少大臣已经得到了这消息。
  “陛下莫不真要换阁?”
  “我倒奇怪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