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4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在绍天朝的地位,张国维却比这里大多数人都要高,不仅内阁排名第三,也还加总理大臣衔。
既是当初册封鲁王的朝廷大臣,更是朱以海起兵后第一时间赶来效忠拥护的,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督师江浙,资历、忠诚、能力都极佳,然后现在还有个女儿是皇帝嫔妃。
“此次外任官员不是贬降,更非有罪,乃是下放历练,增长经验,尤其是地方主官经验,故称为挂职。”
皇帝又给大臣们整了个新名词。
出京下放的官不叫贬谪,也不叫左迁,而叫挂职。
如冒辟疆本是谏院三品的吏科掌印都给事中,还谦卫报主编之职,也是谏报、复兴报等几大报的编辑、特约评论员等,这次皇帝点名要让他去福建省的台湾岛台北府做同知,五品,还是第二同知,任新设的台北右同知。
这很明显是获罪贬降,甚至有几分发配谪戍边疆之意了。
可现在皇帝说不是贬,是挂职。
听到这个新词,大家都不由迷惑茫然,好在皇帝的折子里有具体解释。
本来大明朝旧制,对于官员的惩罚处置,也是有好多种的,具体的要分为考绩恶劣,这种一般严重的夺职,轻的就是贬降。
还有则是官员犯罪的处分,明初洪武时甚至采用官员犯罪戴罪记过考核,三犯或四犯才依律处置,永历时仍是戴罪还职,三犯如律。
宣德到景泰朝,犯赃官吏赎罪后,发原籍为民。而从天顺到崇祯朝,除犯赃外,其它被认为行止有亏的行为,赎罪后,也发遣为民。崇祯末,赃多未完,不得赎罪。
官员因考绩或犯罪等各项原因受到的处罚,其实是很多种的。
最轻的就是罚俸了,罚一月到两年不等。
罚俸之上就是降级,降级又分降一级、降两级、降三级和降级留用、降级调任等不同处罚。
降级再往上,是革职。
革职也分为革职留任、革职、革职永不叙用三等。
革职里又还分两种,一种是冠带闲住,一种是除籍为民。
冠带闲住就是虽然革去官职,但还保留品级,回到老家还享受相应的一些品级待遇等,还是官绅地位。
而除籍为民,就是除去官籍,直接沦为庶民,若是有直系亲属是官员,则按官员亲属对待。
只要不是除籍为民,和永不叙用,还是有很大机会开复起用的。
官员处罚还有一个重要区分,就是公罪还是私罪。
后果相同,处罚却不同,私罪处罚大于公罪,往往要在公罪基础上罪加一等。
当然,明代官员们受到的处罚还不止那些,也还有廷杖、流放甚至处斩、抄家、诛十族等更严厉的。
明代对官员的处罚还是比较厉害的,被廷杖打死的都不知道有多少,太祖朱元章、烈皇朱由检,都是杀官员很多的皇帝。
朱以海起兵称帝后,为收拢人心,对官员们还是很宽厚的。
甚至下旨正式废除了官员廷杖,还认真恢复了八议制度,其中议贵,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对于八议者犯罪,定刑律而不正决者,流罪以下减一等,五品以上官可以享受到各种免罪或轻罚特权。官员犯罪,甚至还专由大理寺、都察院台狱、诏狱等审理。
除因经济问题等获刑事处分外,因各种问题受到的行政处分用的更多,罚俸、降级、革职三大处置。
朱以海基本上取消了廷杖、流放、抄家、处斩这些处罚,除非是犯谋反谋逆大不敬这些罪,一般的尤其是贪污犯赃、渎职失职等,都并不会处分太过。
也正是因此,所以这次皇帝要一次下放上千官员,才引的朝中这么大反应,大家都担心皇帝这是要改变旧有惯例制度。
动荡特殊时期,官员们一来也是吏治上比较混乱,二来好多人都曾走过弯路。
之前皇帝对冒辟疆等人做出外调的处置,大家都认为是贬降。
可现在皇帝说是挂职。
“冒辟疆保留其谏院吏科掌印都给事中之职,亦保留其正三品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之本品,仅免其兼任翰林学士、卫报主编等职,下放挂职历练,挂职任台北府右同知……”
张国维在那里念,一众学士大臣们坐那里仔细听,细细品。
绍天大帝喜欢唐宋之制,所以这两年对大明祖制更改许多,比如散官用的唐代的,勋官、爵位也复唐代的。
对官员的处分上,甚至也参用唐宋的许多旧例。
授职先授散官,定本品,为寄禄官,职官为实职。
对官员处置也改用唐宋的贬谪罢黜为主,贬官免官都指散官阶,还有降职落职免职夺职,在同级之间调动,算是最轻微的贬降,称为对移。贬降职位,主要有出外,便是中央官降到地方,还有近、大,降远小。
还有不等职事任满就罢免,情节轻的,需要重新铨选、侯缺、任命。
严重的责授,就是直接贬降为各种闲散官,基本上无职守,甚至不让处理公务,不得签书公事的。
第655章 无法拒绝
北宋乌台案后的苏,处置结果就是责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跟唐代时去潮州看鱼的愈,到九江的江州司马白居易等,唐代的州司马就是个专门给官安排的闲职,没半点实际职事,到了偏远地方任司马,不是去做官实际就是流放和监视看管的在张国维等人理解里,冒辟疆授的这个第二同知,或者说右同知,有人说他实际上就是府司马,左同知应当是府长史所以这就是个责授闲职可现在皇帝说这是挂职!
冒被派到台北去挂职锻炼,虽然挂的是府右同知这官职,但右同知也是知府官,特别是要派出设分管一片冒原来的金紫光大夫这个三品散官本阶,和三品的院科掌印都给事中,都不变朝依然给他们留着这职官散阶连都还是在原单位领,档案什么的也不变就是暂时下去挂职锻炼,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干完一任就回原单位,如果历练好了,表现出色,回来后就可以准备提拔升”指南干不好,也回原来门,但就相当于是一次又或罚,还是说平调其它单位,或改为闲职等,这么一说,大家不免有几分半信半疑皇帝的这个挂职,难道还真是特别下放历练一个院掌印都给事中,三品大员,实权京多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去挂个五品的府同知?
皇帝说这同知要派出设,分办公,分管差“还是那句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复社四公子,年轻才俊,他自幼读书,十四岁就;虽说他曾六次乡试不中,仅是秀才但向来不拘一格用人才,特进士出身,他江二牛现是非常出色的可如果说将来要更进一步,他的出身与历,却限制着他仅在六科任了三年职,既没在林院做过吉士学习,也没在部院行走,更没有地方府县任职经历是很赏识辟疆之才情和忠心的他还年轻,才三十六岁,连民间也称他为储相也希望他将来走的更远,入阁拜相,可以他现在资历,这条路却不好走以前朝形成俗例,不经林,不入内阁,不仅要两榜进士出现,还得是吉士出身才能入阁却有另外的要求,内阁学士必须得有过地方府县任职经历,还得是主官或起码官才行总督巡抚布按,这些地方大员,也得有京师部院任职经历才行朝中的侍郎、尚书、学士等,也需要在地方任过督抚或布按为何要有这些要求?因为不论是地方上的督抚布按,还是朝中的侍郎尚书、学士这些官职已经不仅仅是管一地一块,而还要统筹全局,考虑全盘的赏识冒辟疆,所以如今特定挂职制度,给这些优秀的年轻才俊们,一个特别锻炼的机会朝中的下放地方挂职,地方上的也可到省里或京中挂职,挂职期间保留其原品级和职位冒辟疆要是这个台北同知挂职的好,能做出成绩来,积累出好经验,那么可以继续回院任职掌印,甚至明年还可以安排挂职个布政司参政或按察司副使做的好,也是算入他的考核里,考满后,视其优异,便可直授二品布、按,或是担任侍郎未来的路,无疑会更加光明!”
朱以海拿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来举例子,描绘了一条康庄大道今年挂台北同知,明年挂福建布政司参政,后年可能再到六部里挂个职,然后考满后,就有可能直接外放做个布政使或是按察使,或是侍郎、司、通政使等若是能做上布按或侍郎,那下一步无疑就是巡抚,再接着就是总督、尚书、大学士,一路就直入中,成为大学士也是指日可待了皇帝话说的这么明白,张国维也不由的沉思起来冒辟疆以前名气大,但确实仅是个六次乡试不中的秀才而已,他也年轻,三十多岁投绍天帝,入朝在科道做了三年官哪怕现在是三品掌印,但往上再升,确实有很大限制,尤其是如今越来越规范,用人也不可能没半点制度皇帝现在等于给冒辟疆特别开辟了捷径,让他可以到地方上去挂职,把不足之处补上来虽然挂职去当府同知,但依然还是三品官职保留挂职后,也不用从同知再一步步往上升,而是仍还是按他现在官职品阶,甚至是资序论的想明白这些后,不仅张国维惊的不敢置信,其它好多今天打定主意,一定要跟皇帝据理力争,甚至要来一出站冰跪雪的三四朝元老们,都沉默了皇帝所说若时是真的,那这个挂职就不是什么降,而是实打实的格外开恩赏识比如钱谦益儿子钱孙爱,二十岁不到,也是进士出身,由行人到大理寺评事,再到如今的六品大理寺也确实只在京师任职,还主要就在大理寺任职,虽是六品;可其它经历并不丰富,现在给他机会,让他到福建海县挂职个县,派出厦门建;分管厦门港等一片地区,这确实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如果是降为八品县,那确实难以接受可保留着六品大理寺的职事还有本品,下去挂职县,并不影响现在的散官、职事,这无疑就让人万分惊喜了这实打实是恩赏和机遇啊朱以海面带着微笑看着这些人挂职当然也不全是好事这也是筛选淘的一个机制,既是机会,也是考验,如果只是凭着功臣子弟或戚名门身份在早前进了朝任职,可如果没有什么真正的本事,那么下去挂职就不是什么机会,而是危机了比如在京做个行人或是主事,又或是其它一些官职,既不用主管负责,也不需统筹考虑,甚至可能就是混混日子可一旦到了地方,不管是县、还是副乡长、副镇长,朱以海给的挂职职位,都不是混日子的,都是要分管一片的,都要单独设主管的干不好,那可是一目了然,藏都藏不住的挂职干的太差,那到时自然也是要影响他的本来官职品阶的,一个考核不过关,不是罚就是降级,更可能还是责授闲职甚至夺职,慢慢的就旁落闲置,甚至是淘如果真有本事,表现的好,甚至只要能做的差不多,也还有机会另一方面,把大批京官,尤其是冒辟疆这样的不安定活跃党派分子下放,也是底抽薪,地方上也抽一批优秀官到省、京任职,注入新鲜血液,强化活力假如冒辟疆不识抬举,不懂事,到了地方上还不忘记要搞党争那套,那皇帝收拾起来也会容易的多所以这次的挂职,表面上看着非常诱人,其实是皇帝精心准备的杀手面对现在泛起的党争思潮,朱以海没有直接简单粗暴的去打压处罚,那样可能引起更大的朝堂动荡甚至是论的混乱现在朱以海拿出挂职这个杀器来当诱,不是优秀人才,朝还不给你这挂职机能挑选入挂职名单的,不管是上挂中央,还是下挂地方,那都是最优秀的储备官员,甚至是未来储相啊选中了你不去吗?
有何理由不去?
其它大臣如何反对这事?
想反对都没太大理由就算说挂的职与本来官职相差太大,但朱以海可以说现在是头一次,之前好多官员因局势原因,年轻、没经历等,所以先从小点的职事挂起,也是小心谨慎起见总不能说钱孙爱只在大理寺当了三年官,现在要给他去挂个知府或同知吧?
冒辟疆一个六次乡试不中的前秀才,在六科做了三年言官,现在就要让他去挂个布政使或参政、副使?
不得先从同知练手?
知府是一府主官,所以谨慎起见,还是先设个右同知,专门历练“徐尚书,还请你们部尽快把朝中下挂的一千人名单好上报给,此事尽快推行也许我们明年此时,就能在北京过年了,到时恢复中原,接着面临的就是治理的问题,治国先治,从不怀疑我们绍天朝官员们的忠诚和才能,但忠心却无法代替经验,尤其我们的许多官员还很年轻,更加得增加实干经验另外,以前朝用人,也在这方面有所忽略,所以朝中许多大臣,历也不够丰富,对许多事务都不懂这导致好多官员只知一味空谈,谈说幻,如何能真正治理好国家天下呢?
优其是制订政策之时,更得有全面了解调查,才有发言权,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历练,填补一下这些短板。”
第656章 请从臣起
朱以海说的大义凛然,话都是真话,但并不完全。
对朱以海来说,这个挂职,会是极厉害的掌握朝政的大杀器,谁要是不适合了,甚至妨碍了,那就让他下去挂职,调整一下他的位置。
甚至比如说某人有严重问题,那也可以用挂职为名把他先调开,然后就能方便查他了。
跟后世把人先送去当校学习一样,先学习调走,然后就好调查,取得足够证据,就可以直接双归控制了。
都不需要廷杖啊杀头流放什么的太激烈斗争,有这玩意以后那可就方便了。
要是斗争太激烈,动不动廷杖、削籍等,其实也闹的难看,甚至还容易失控,这也是掌控力不够的表现。
当然,挂职这套玩意不仅文官里可用,军队里甚至也可以适当的用用,配合借职交流这套新东西,把各镇里的军官们流动起来,就能尽量的削弱大将拥兵自重,军阀化的威胁。
挂职、借职,配合官员考核,然后丁忧,若是再搞点进京培训学习这类的,那会极大增强皇帝掌控朝堂官吏的能力。
军队里的军官,可以调入京师的讲武堂、军校学习进修,让他调离原镇,甚至可以在学习培训后,再调到其它部队去。
文官也可以这样,比如在国子监开个什么班,把一些官员调到京学习,又或者官员考满后,不直接再放缺,不管有缺没缺,让他们先到京进个班学习个三五月半年的,然后才能补缺。
若是没缺,则在侯缺的时候,继续在班上学习。
说白了,就是掌控权。
陈子龙是复社巨子,也是如今党争再起里带头的,朱以海就是以他虽为侍郎,但以往地方主政经验不足为由,要让他去广西挂职布政司参政。
钱谦益则主动上表,愿意外任参政、副使职,只是朱以海没批,洪承畴钱谦益刘宗周这些人,有正直大臣,也有降虏反正的,如洪承畴属于那种确实比较全能的,能文能武,中枢地方经验都丰富。
而钱谦益和刘宗周其实都是那种清流官,只在京中任职,做个言官还不错,做其它的不太合适。
朱以海也有意让他们一直做言官,负责监督这块。
使功不如使过嘛,科道言官,其实更需要这种已经被孤立的孤臣。
对陈子龙、冒辟疆这些相对年轻且有才能的官员,朱以海还是希望加以改造,而不是一棒子打死,面对他们的错误行为,既要予以纠正,又还得给机会帮扶。
能不能接受,也是对他们的一项考验,若是就此自暴自弃,那这种人也不值得重用。
今天召来的这群学士们,无疑都是些久经朝堂斗争的,不乏四朝元老三朝元老,甚至有几朝大学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