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407章

海上升明帝-第407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今日再问问诸位天之骄子。”
  “朕起兵到如今,虽天下尚未尽复,但也总算恢复半壁江山,朕也一直在努力恢复国家,整顿朝纲,朕所为,是否合的上东林先生的那两大主张?”
  “他的三个具体政治诉求,朕做的也不错吧,如今也禁止宦官领兵、监军、干政,裁判宫廷内侍人员,减少宫外办事宦官数量。
  开放言路这块,朕自认为也做的不错。
  至于说征矿税,朕征了,但不是派太监去征的,如今都是由朝廷衙门负责征收,税制税率合理,并不扰民害民。
  朕说的可对?”
  国子监里这无数的官员、学生们听到这一声声问,思索过后也都点头。
  皇帝说的没错。
  当年东林反对宦官,反对矿税,其实一是宦官干政,二是征矿税进的都是皇帝私库,二来皇帝是派太监征税,太监在地方征税确实也有扰民害民情况,另外也是因为工商矿税征收,影响到了士绅利益。
  而如今绍天朝这几年来,虽说不算时间长,但行的是另一条路,有实践有证明,皇帝的税赋,于百姓确实大为减轻负担。
  “朕的税赋,不论正税的田赋丁银,还是其余工商厘金,设立时都充分调查考虑过,征收也很正规,总体来看,百姓们都比较支持,这没错吧?”
  大家都点头称是。
  朱以海脸上的笑容渐渐散去,变的严肃起来。
  “朕起兵之初,就要大家摒弃门户之见,更禁止结党争斗,都要团结对外,共救时艰,拯救社稷。
  可仍然有人还总想着结党营私,打着东林的旗号,做的却是攻击陷害的勾当,完全枉顾事实,也无视大局!”
  “如今之安定局面来之不易,东林这块招牌,虽然在此前也已经被毁的差不多了,但朕还是希望不要辜负了东林先生当年的一片初心。
  朕也绝不允许有小部份人,打着东林的旗号,自号清流,却影响舆论,不思保家卫国,却想着谋取私名私利。
  诸位,天下还未恢复,北京还在虏手。
  难道你们真就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了吗?
  最近,有许多人借着东林的名头旗号,又开始浮动,他们反对向工商业者收税,想要取消海外贸易税,还想取消矿税、盐税、茶税、厘金。
  更想要士绅不纳粮不交税,还想要维护他们趁乱侵占的那无数的军屯田、皇庄藩田、官田牧场等,想继续隐占垦荒地,想要继续趁灾放高利贷,想继续投受投献寄名,甚至想要完全掌握朝堂政治,还有人甚至想着要跟鞑子议和,想要裁撤、削减御营军……”
  “这些人,朕知道只是一小部份,但如今却有大抬头的意思,朕今天当着无数士子们的面,要对大家说,这些人不是真正的东林,他们不过是一群墙头草投机客更是一群蛀虫败类!”
  “要改变的不是朝廷,而是这些人。”
  “这些国之蛀虫,必须清洗!”
  皇帝的话引人震动,甚至让许多在场人都不由的变色惶恐。
  因为今天皇帝的话太过惊人,还是直接点东林的名,虽说的是一些假东林,但这话里之意,也就还是指东林。
  难道皇帝羽翼已丰,要开始清洗东林了?
  冒辟疆、侯方域等更是面如土色,他们终于明白皇帝绝对是冲着他们来的,而缘由就是他们控制的几大报纸,之前的顾咸受桉,这次的王之仁弹劾桉,估计已经触及皇帝底线了。


第650章 求饶
  “鞑酋顺治和摄政王代善、济尔哈朗再遣使叩拜,进贡物并请和亲罢兵。虏使送来黄金千两,另人参百斤,貂皮百张。”
  “还送来三个金碗,乃是用多尔衮、阿济格、多铎三兄弟头盖骨镶金制成。”
  “并送来多尔衮三人之妻妾美婢百人,并三兄弟之女十二人皆送来。”
  “还有烈皇遗留之女坤兴公主也送来了,其夫周显是此次虏团副使,公主有孕三月。”
  ……
  从国子监回来,御书房里还没休息,刘朝进来,再次提起鞑虏使团来求和的事情。对于鞑子求和一事,朱以海是不屑理会的。
  早两年,他还愿意跟他们周旋一下,也算是缓兵之计,可如今根本用不着。
  不过这次鞑子居然也非常下血本了,居然还拿出了这么多有诚意的条件。
  黄金人参貂皮倒算不得什么,加起来不过两三万两银子东西而已,倒是他们居然把多尔衮三兄弟的头盖骨做成金碗送来了。
  “奴婢把金碗都带来了,请圣人过目。”
  刘朝说着真就拿来一个盒子,打开,里面摆着三个碗,一眼看去就让人震惊。
  碗由碗盖、碗体、碗托三部份组成,碗盖纽镶嵌硕大宝石,还錾有四个缠枝金莲,包围在盖钮周围,盖上还錾有吉祥八宝纹。
  碗托上部是圆形台座,束腰处錾金并嵌有一圈宝石,三面还分别饰黄金人头,四周及碗托底座表面饰缠枝链纹,莲花鎏金,底板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一长段经文。
  “这是鞑子皇帝让黄教高僧制作,据说是一种藏传法器。”
  朱以海瞧着,也没伸手去拿。
  “当年妖僧杨琏真珈私掘宋室皇陵,大肆盗取陵中财物,还把宋理宗头骨做成人骨碗,是不是就这样的?”
  “确实如此,这种法器叫嘎巴拉碗。”
  朱以海瞧着三个碗,那黄金宝石镶嵌头骨,那可曾是鞑子有名三王啊。尤其是中间这头骨,曾经是大清皇父摄政王,现在鞑子居然把他做成碗送给朱以海求和。
  “多尔衮好像有个女儿?”
  “是,原封东我格格,这次也被一起送来了,她是多尔衮独女。”
  多尔衮死后,以皇帝之礼下葬,还追封义皇帝,结果没多久就被挖坟,开棺戮尸,谁能想到不仅如此,还会把头骨做成酒器甚至送给了大明天子?
  代善、济尔哈朗这两老家伙,也太不尊重自己兄弟了。
  尤其代善,还是他们异母同父亲哥哥呢。
  看来鞑子是真急了,撑不住了。
  去年济南和兖州两场战败,被屠了几万人,博洛、谭泰、图赖这样的名王大将都倒下许多个,如今颍州的勒克德浑和褒城镇的李国翰、鳌拜也是随时可能撑不住。
  湖广荆襄也是在死撑。
  整个局势危如累卵。
  鞑子急了,真急了。
  “鞑子使者说他们愿意以黄河为界,新黄河道为界。愿主动撤回河南颍城、南阳,以及湖广、汉中的兵马过黄河。”
  “就这?”朱以海不屑。
  “他们还说愿意向大明纳贡,只要大明承认满清,两国平等交往,愿以黄河为界,河南山东归我大明,陕西山西河北辽东归满清,休兵罢战,则满清愿意每岁馈黄金万两、白金百万两、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双方互市贸易,彼此护送逃人,互不再犯。”
  “哼,”朱以海非常不屑。
  虽然鞑子这条件已经是非常委屈求全了,甚至半点脸面都不要了,先前还是他们拿人参貂皮来换朱以海的黄金白银,甚至还要求粮食,现在则是变成他们进贡。
  年年岁贡,割让黄河以南,只求大明放他们一马。
  主动开出的条件都这样有诚意,如果朱以海真要谈和,再讲讲价,估计不仅岁币能再增加些,就是把关中收回来,估计他们可能都会让步。
  可问题是,既然他们已经这般没实力跟大明讲条件,那朱以海又为何还要谈判议和?
  直接打不就行了。
  或者说,鞑子为什么相信大明?
  他们就不怕大明收了岁贡,然后接收了湖广等地后,再撕毁协议出兵?
  鞑子也不可能这么傻。
  必也还是有所图的。
  “鞑子估计是想救颍州勒克德浑、汉中李国翰、鳌拜等兵马,并趁此机会调兵回援保北京。”
  “所谓议和估计也是真真假假,借议和之后,把兵撤回去集结保卫北京,若是我大明真愿意,他们估计更求之不得,可得喘息之机。”朱以海一眼识破。
  刘朝之前还真没想到这些,闻言也不由的感叹,“这些鞑子还真是奸诈。”
  “鞑子倒还挺舍的下本钱。”朱以海看了眼那三个碗。
  “就是不知道这玩意是不是真的了,他们送来的多尔衮三兄弟妻妾女儿你去看过没?”
  “奴婢特意找了洪承畴钱谦益等曾在北虏那降过虏的官员们过看过,他们认出其中几个正是多尔衮三兄弟的福晋和侧福晋,曾是拜见过的。
  多尔衮三兄弟妻妾很多,比如多尔衮有七位福晋四位妾侍,还有许多婢妾,福晋中蒙古女子五个,满人一个,朝鲜一个。蒙古五福晋中,科尔沁部就占了四个,扎尔莽部一个。
  其义皇后小玉儿还是孝端的妹妹,孝庄的姑姑。也可以说跟孝端和孝庄都是姐妹,因为义皇后母亲原本是她爷爷的妻子,生下了孝端,她爷爷死后,她爸按习俗收继庶母,后来生下她,所以她跟孝端是同母姐妹,只是这姐姐是爷爷跟她妈生的,叫姑叫姐都可以,而孝庄是她叔父之女。
  朝鲜福晋,则是朝鲜成宗的玄孙女,封公主。
  四个妾也有三个是蒙古王公之女,有一个还是察哈尔林丹汗与窦土门福晋的女儿,皇太极收为养女,再嫁给弟弟多尔衮。
  只有一个李氏,却也是朝鲜女子,东我格格就是她所生。
  阿济格妻妾也多,其中倒有两个是汉军旗人大臣女,一个李氏一个愉氏。
  多铎好色,妻妾更多,他的一个福晋也是义皇后的妹妹,其它几个福晋,那拉氏、佟佳氏、瓜尔佳氏、尹尔根觉罗氏等十来个,都是满洲贵族之后,妾侍里,也有汉人女子。
  范文程被多铎曾霸占了三个月的妻子居然也被送来了。
  也不知道范文程此时在京是什么心情,当年被抢了老婆霸占三个月,后来皇太极做主,总算是要回来了,可现在居然又被当做多铎之妾送来大明,这找谁说理去?
  代善等人估计也不会理会他。
  他们不仅把范文程妻子当多铎之妾送来了,连他们兄弟三个这十二个女儿,其中五个已经嫁出去的,都把她们又给从夫家带走,一并送来登州。
  朱以海对范文程的老婆倒不感兴趣。
  “公主还好?”
  坤兴公主是崇祯之女,其母产下她时难产而死,后来由周皇后亲自抚养长大,闯军破北京,崇祯提剑杀了小女儿,又斩断了坤兴公主一臂,她倒在血泊中昏死,崇祯以为死了,便去煤山上吊去了。
  公主意外未死,后来送到周国丈家。公主请出家为尼,清廷不许,后来还是让她跟未婚夫周显完婚,这个周显原是崇祯末状元郎,朝中太仆卿之子,本也是个名门才子。
  去年完的婚,据说这个周显虽然没什么骨气,但对公主还算好,公主还有了几个月身孕。
  鞑子这次直接把公主也送来了,还让周显当了副使。
  “改封为长平公主,食实封三百户,东京赐第一座,赐银三千两,奴仆三十人,赐地三百亩,台湾再赐地千亩。”
  “安心在京养胎,让中山王和衡山王多去看看姐姐。”
  当天。
  朱以海在总理处召集总理大臣、协理大臣们专门议论此事。
  “鞑子看来是心慌胆怯,所以想要断臂求生,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说明咱们下对了棋,打中了他们要害。”
  面对鞑子的主动求和,大家也都在皇帝的点明下,看出鞑子的意图。
  不过陈潜夫还是主张不如将计就计。
  “不如假意同意鞑子求和,不过可以多提点要求,比如要求鞑子退出关内,然后再退而求其次,要求他们把湖广、陕西交出。”
  朱以海微笑着,知道陈潜夫肯定不是真谈和。
  “咱们甚至还可以跟鞑子榨笔金银出来,让他们将北京宫里的一些重要东西送还。”
  “待鞑子以为我们真心议和,然后从颍州、阳南、荆襄等地撤出北返时,咱们在半路伏击,将他们歼灭于野!”
  这有几分不够厚道,没有诚信。
  但国与国之间,特别是明与清之间,也用不着讲那些了。
  现在褒城、颍州虽然被围城许久,守军士气低落,可有坚城拒守,强攻还是会有较大伤亡,一直围城,消耗也大。
  放他们北返,等到半路他们归心似箭,到时再沿途阻击,鞑子绝对抗不住。
  在城里,那是无处可去,只能困守。
  可出了城,就会完全不一样,战斗的意志会被瓦解,更没城池可倚,必败。
  “陛下,臣以为要么拒绝鞑子求和,如果接受,便不能做这种背信之事,当堂堂正正。”说话的是次辅祁彪佳。
  朱以海却是不以为然,“我大明与鞑虏早是不死不休之仇恨,跟他们没什么信义可讲,一切只为击败他们灭亡他们。只要于我们有利的,都可以。
  鞑子既然急了慌了要求和,那我们也不能错过这机会,跟他们谈,让他们不仅要退出湖广汉中河南,也要把陕西交出来,另外让他们先把今年的岁贡送来,什么时候岁贡送齐了,朕才会同意放开路让他们北返。”
  “湖广的先不管,我们先把颍州勒克德浑军,褒城李国翰两支人马盯住,待他们出城后,立即接收城池,断其退路,然后沿途阻击,务必将这两支鞑虏歼灭。”
  “灭了这两支鞑虏,将再断鞑子一臂,到时再顺势夺取南阳,兵打襄阳,则整个湖广的清军,就将被我明军彻底包围。”
  都到这时候了,也用不着客气了。


第651章 千官外放
  祁彪佳感受到皇帝越来越乾纲独断了。
  随着北伐的不断胜利,如今连鞑子都已经委屈求全到此间地步,皇帝的个人威望也确实达到顶峰。
  想起在国子监皇帝针对东林的讲话,他心中越发不安起来。
  朱以海往后靠了靠身体。
  沉默了一会。
  然后起身,缓缓踱步。
  “韩非子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夫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勐将必发于卒伍,这话说的很好啊,没有扎实的基层经历,处理政务、领兵作战便可能是纸上谈兵,空谈误国。
  当初顾东林也一再强调不能空谈幻想。
  自朕起兵以来,从浙东到江南,无数乡绅士子康慨起义,这份忠贞大义,朕钦佩不已,真风骨也。
  然近来朕也发现一些问题,虽然大家忠义康慨,但在处理具体事务的时候,往往却又缺乏经验,过于空泛。
  朕先前在国子监谈话,指出了有些人败坏了东林名声,不过这些只是小部份害群之马欺名盗世之辈也。
  绝大多数文臣士人还是比较有风骨的,但为官做事,与写诗做赋不同,必须有扎实的经验,方能做好事情,尤其是处于朝堂高位后,任何决定都影响着天下亿万子民,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几年我们中兴大业还是比较顺利的,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不少官员们还是太过年轻,缺乏足够的历练,有些人以前仅是秀才,甚至只是童生,可国家动荡,康慨激昂,不辞辛苦,不顾性命,为国奔走,确实也立下许多功劳。
  可如今要面临着治理天下的诸多难题,光有忠心也是不够,也还需要有足够经验,朕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当让大家更多历练。”
  徐石麒听到这话,也感觉有几分不好。
  皇帝这是要贬斥东林吗?
  可没等他想好如何发声,皇帝却是话锋又一转。
  朕之前听说过这样一件故事,崇祯十六年春,侯峒曾携母赴任嘉湖分巡道,亲戚族人杨廷枢、侯岐曾及诸子一路陪送至吴江。
  夜间,大家谈到什么样死法比较好。
  侯峒曾说,吾闻死水为良,侯岐增则说吾不知热油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