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3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安息吧,总共二百零一块二元钱,咱军镇出面,跟沂州府衙门的地方官员还有你家县里的官员们都谈好了,给你家买了地,都是旱不着涝不着的水浇好地,一共三十亩,又给你家翻新了五间屋子,给你爹娘弟弟妹妹们也买了三十亩地,没用你的钱,是朝廷特批的分期田,每年还一些,利息很低,这样你不在了,家里也不用担心。
剩下的钱,部份存起来,另外买了些国债券,利息不错。又买了点少府监在沂蒙山里一个大矿的股票,收益也还不错。
等你娃儿大点,到时可以到县里新办的小学堂去读书,免费。
将来他十六岁以后,可以报名军校,能优先录取。若是读书好,还可以进国子监,你不用担心。”
刘队副今天变的很罗嗦,甚至有些伤感。
赵铁柱等队里六个阵亡的队友们,抚恤等都落实了,大家也算了结一桩心事。
李宝泉打开一瓶酒,自己喝了几口,剩下的全倒在了地上。
“啥也不说了,下辈子若还有缘,咱们继续做战友!”
其它几人也上来说了几句话。
一队十二人,死了六个,剩下六个。
年后,也将各奔东西了。
“刘队,你真要退伍复员吗,其实你是文职,就算有伤,也可以留下来啊,镇上也说留你。”赵小楼很舍不得刘队副。
老刘笑笑,“我虽然捡了条命,可你看我现在这样子,走个路都一瘸三拐,一只手还吊着,军伍之中,哪还有我位置,虽然镇上留我,可我哪有脸,就不留着做个累赘了,好在我读过些书,朝廷也对我不错,已经给安排了个不错的事,转业到地方上也不用担忧。”
刘茂春伤的比较严重,手脚都落下残疾,甚至腰背都还有几个大疤,神策镇想留他,把他调到镇的后勤处做个文职,但他主动申请转业。
最终在温虎的争取下,朝廷给刘茂春安排了个不错的差事。
章丘县尉,从八品。
本来大明是没有县尉这个官职的,宋代时县尉的职事,明朝时基本上是典史负责的,主要是管治安刑狱这些,是个相当于公安局长的差事。
现在朝廷对中央和地方官职都有较大调整。
其中县一级,也调整较大。
比如新增设了县尉,甚至巡检也增加了,原来只部份地方设巡检所,但现在各乡镇都设一个巡检,其职事就相当于后世派出所。
增设的县尉不仅负责刑狱司法,缉捕盗贼这块,也还要负责乡勇团练、保甲民兵这块,其职责还挺重,典史相当于他手下的副手。
县丞和主簿,大明原来只有部份县设有,特别是主簿绝大多数县不设。现在也基本上配备到位,县丞为副县长,一些大县还可设置二员,主掌行政、税赋,有的大县还会派县丞到一些大镇开衙办事。如香山县,就派了一位县丞到澳门立署办公,派出常驻。
主簿的职权也加重了,主簿大抵类似是个县秘书长的职事,在取消知县私人幕僚的情况下,其职权大增,主管户籍、人口和档桉文书。
如今一个县里,七品知县仍是一把手,然后是县丞、县尉、主簿,另外有品级的就是巡检、教谕、训导,其下还有总桉科长,乡镇长等。
县衙官吏是进一步健全的,特别是县丞、县尉、主簿做为知县左贰官,都各有衙门,并不完全是知县属员,他们对知县也是有监督之责,弹劾之权的。
县里做大事务,这几位也要一起聚议会商。
刘茂春这个章丘县尉,是从八品,品级很低,但分管刑狱司法、团练保甲这块,职权很重,尤其是当下。
这官不是什么杂职,所以前途还是挺好的。
干的好就能升县丞,再升就可以当一县父母官知县,他还年轻,虽有残疾,但在地方上做事倒没什么影响,而他有过御营底层军官资历,所以管起团练,负责捕盗剿匪这些,倒也算是对口。
李宝泉也受了几处伤,不过仅是轻伤,他升赏为哨总了,仍是在神策军左协。原来他是队头,实际这是个士官,不是军官。
队副队长都是士官。
管百人的哨官哨副才有品级,御营的品级高些,哨副是八品,哨总是七品。
李宝泉由队总升哨总,其实是升了好几级,不仅跨越士官这道坎,进入军官序列,还直接就到从八品了,这就是打仗立功,特别是打大胜仗的特别之处了,升官都比别人快。
神策镇去年那战后,皇帝特旨,升赏都是加赏。
李宝泉比刘茂春品级还高一些,一个是章丘县尉,一个是神策军的一个哨总。
赵小楼则升为了哨副,本来他顶多升个队副,但也因功破格提升,搭档李宝泉为哨副,不过暂时是署职,也就是暂代,因此阶衔是从八。
对赵小楼来说,这算是天上掉馅饼一样,砸的他晕乎乎的。
军官啊。
虽然武官袍服得自己掏银子,不比军服免费花,可赵小楼还是很痛快的掏了银子,第一时间申请了。
他老赵家也算祖坟冒青烟了。
活下来的六人,除了刘队副转业,还有两人也转业了,伤的较重,落下残疾,他们虽没有老刘那样有文化,但也还可以,一个授了从九的巡检,一个是典史。
典史现在也是从九品了。
一个是派出所所长,一个是县公安副局长。
典史以前虽然大多数县里都是流外,但职权重要,所以也是吏部选授的,在县里甚至普遍被称为四爷。
现在朝廷健全编制,知县、县丞、县尉、主簿后,排第五,降为五爷,那也仍是要职。虽落个残疾,甚至没有老刘那样能直接在章丘这样大县任职,得去些穷县任职,不也成了官么。
御营许多士兵以前都出身一般,如神策镇最早是在太湖西的湖州起义的义军,许多人都是佃户、奴仆、伙计、破产农民们出身,短短几年,能当上官,哪怕从九品也满足啊。
还有一个叫宋恩的火枪手伤的不算重,仍留军中,也升为了排长,也有品级,虽是最低的九品,管三个队,原来这队也归他管。
六人还都在战后获得授勋。
如李宝泉和刘队副,都获得三转勋飞骑尉,视从五品。
赵小楼和宋恩则是二转勋云骑尉,视正六品,另两个转业的是一转勋武骑尉,视从六。
原来朝廷的勋官其实已经是附加性官衔,与实职和俸禄无关,按资历加赠。
而现如今绍天朝更定官制后,散官定品阶,叫本品,职官则定差事。官员先定散官再授职,拿俸禄就是按着散官本品来的,而职官,有相应的职钱补贴。阶职差不多,但也会有低职高阶,或低阶高职情况。
军官另有阶衔。
文官取消了勋,只有武官士兵有勋,勋恢复本义,为打仗立功授勋,勋没俸禄,但享受相应的一些待遇,各视品级。
总共十二转功勋。
最低视从六品,最高视正一品。
十二转的勋,授上柱国,相当于特级功勋。
就算是从六品的一转武骑尉勋,也是有很严格的评定标准的,以少击多为上阵,兵数相当为中阵,以多击少为下阵,按结果,杀俘敌人四分以上为上获,杀伤敌人二分,为中获,杀伤敌人一分,为下获。
上阵上获最高可得五转,上阵中获四转,上阵下获三转,以下递减类推。
除了这个外,还要考核个人战绩,比如上阵上获,个人还得斩首五级,方为五转,不及要递减。上阵上获仅斩三级,就三转,斩二级就只能二转,一级就只有一转。
并且一场破敌万人的战斗自己伤亡不能超过三千。
所有条件满足,方能获得相应勋。
不仅是斩首,还有数量限制。
破敌一万人,一场大战,只得有十人为跳荡功,先锋功不过二十人,万人以上,每满千人加一个跳荡名额,两个先锋功名额。
而所谓跳荡,临阵对寇,失石未交,先锋挺入,陷坚突众,贼徒因而破败者,为跳荡。
因此一场破敌万人以上的大战,最多也只能是五转勋,且最多只能有十个五转,必须得是上阵上获、阵斩五级,并且是先锋挺入陷坚突众且贼因而破败者。
要同时满足这些条件,难如登天。
所以很多人能获三转勋,都不得了,就算一转勋,也是殊为不易。
赵小楼他们那队,当天守在第一道前线,死战不退,数伤数倍于已鞑骑,整个章丘战役,其实是场以多击少的下阵,不过最后全歼敌人万余,是上获。
下阵之上获,视中阵之中获,三转。
李宝泉和刘队副的斩首数量、表现,负伤等加一起,刚好够三转,且在名额限制内,赵小楼和宋恩就差了点了,只能二转。
而另两人因为受伤,后面战斗没参与,军功就少一截,虽前面表现勇勐杀敌不少,也仅得一转。
整个神策军获得授勋的,其实也没多少。
赵小楼他们都是顶在前面,拿命拼回来的。
获军功授勋,直接发了一面勋功牌,三转的是金牌,二转银牌,一转也是含银铜牌,另外还发了份勋功银。
此外便是能享受视品的一些待遇了。
勋功还可以累加,这次有了三等勋了,以后再立功,可继续累积叠加,一直到十二转勋。不过越往上越难,要求的功勋越多。
如果能升到十二转的上柱国,视正一品,那是非常荣耀的,甚至就算如果没有职官,也可以直接侯缺正五品实职。
虽说实际上降许多级授实职,但毕竟这也是个极不错的路子。
另外拥田额度、娶侧室纳妾、服饰车马、大门庭院等规格,都可视相应品级,所以就算没有俸禄,没有实职,但待遇还不错的,如上柱国的儿孙还能直接进国子监,进四卫等。
只要能获得三转勋,就可以有资格侯任从九品实职武官。
当然,除了田额增加,他们还能享受实实在在的勋田好处,这个勋田跟他们之前的军田一样,可以低息分期付认买官田。
获一转勋就能有三十亩勋田资格,最高的上柱国可拥有三十顷的田额。
一个御营士兵可拥田三十亩,获一转,就能增加三十亩,成为拥有六十亩地的小地主,而如果没有这些,仅是个普通百姓,那一个壮丁最多只能拥有十亩地。
有钱都限购。
这是封建制度下的特色,一切和等级挂钩,而不是和后世一样,处处和钱挂钩。
第639章 国地分税六四开
随着越国公王之仁破兖州,屠了城中两万顽抗之兵,整个山东便都宣告收复,这也算是御营将士对皇帝的新年献礼。
河南方向,则还有南阳和颍州两地还在鞑子手里坚守着。
但天子义儿朱忠义率归德镇连续做战,配合郑遵谦他们收复汝宁府,攻占光州后,颍州的鞑子也就彻底被截断包围成孤军。
鞑子在西面南阳沿熊耳山伏牛山方城山一线天险,勉强守住了南阳,保住了这块重要的通道,经商洛联通关中,并为襄阳、郧阳之依托,也守住了汉水下游。
从整个局势来看,虽然鞑子现在吴三桂镇守西安,守住关中平原,又保住了武关通道,联通南阳,守住湖广荆襄。
但明军夺取汉中后,李国翰鳌拜虽还死守着褒城镇,但已经被围的非常难受。
同样,郧阳和荆州也被围了,双方大小战数次,清军始终无法解围,更别说增援徐、颍战场,只能是据地分守,眼看着明军今年先在汉中发力,然后又在东线发力,把河南山东基本收复。
剩下几个堡垒,也只能朝不保夕。
明军都已经兵进太行,沿着太行成功的从河南进入河北,先取大名,再进真定,眼看都要打到保定去了。
真定府城已被拿下,鞑子也只能匆匆分守太原和保定,顾头不顾腚,捉襟见肘,十分狼狈。
尤其是济南和兖州两战,斩杀近三万,俘虏万人。
鞑子已经不是伤元气,而是嵴梁骨都被打断了。
颍州的勒克德浑万余人,随时有可能全军覆没。
仗打到这份上,其实鞑子现在上下都很悲观了,许多人已经在喊着撤回关外。不过现在问题是,他们想撤,都不容易了。
今年,绍天朝再开启朝集制度。
各地督抚布按分巡知府,一及一些驻军大将等纷纷入京朝集,不少官员从十月底就开始进京了。
再启朝集,主要目的还是加强中央对地方上的控制,特别是经历了晚明以来地方失控后,越发需要了。
其实从汉代开始,地方官员定期往中央述职,叫上计。
朝集不仅仅是来京拜见皇帝,更是一种中央审核调查,所以每年各府的知府,分巡,省里的布按、总督巡抚、巡按等都要返京朝集,在此期间,由他们的左贰官暂代职事。
各地驻军的游击以上主官,也要入京朝集。
朝集最重要的就是考核,包括官员向中央各级做报告,接受考核问询,另外就还有推荐人才,参加礼仪,以及地方、军队重要问题的汇报等。
这是一次面对面的机制,比起公文往来要更直接清晰。
当然,朝集制度,还方便朝廷任免罢黜调离官员,尤其是军队的将领,来了后,就地免职,不用担心他抗命不遵等等。
如今大明中兴,天下还未完全恢复,各项新政推行,但中央对于地方上也掌控力不够,这时只能依靠地方各级主官们,可天高皇帝远。
所以安排他们每年入京朝集,当面沟通,既便于信息交流,也有利于中央权威提升。
当然,也便于对官员们的考课。
甚至一些得要的地方项目,以及军地的大额开支预算等,也需要他们当面申报并解释。
大量官员入京朝集,京城各部院忙的不可开交。
就连朱以海现在也是天天召见臣子,每天都得见上几十上百人,内外奏事处的待漏房里,更是每天坐无虚席。
许多官员甚至只能一批批见,单独见的机会都很少。
朝集使们要在京城忙到过完年,甚至到元宵节以后,才开始辞别返衙。
“今年朝集使们主要应映的问题还是财政这块,关于起运留存,以及征税等问题。”
总理处。
皇帝来开会,首辅宋之辅禀奏皇帝,再次提到税务和预算这块。
“今年我们开始实行冬估,和春秋拔的办法,十一二月进行财政开支估算,拟定次年开支后,分春秋两季拔款,以进行调剂。
我们地方上的税赋,其中地丁这块,按冬估数,地方征收后,先留存好地方所需开支,其余的全部起运,若实际用所不足,再进行春秋拔补充调剂,但现在地方官员们普遍反映,冬估预算过低,起运时过多,留存过少,地方用度不足,困手困脚,甚至造成地方官吏俸禄拖欠等问题。
一些额外的项目,如水利、救灾、修堤、修城等也是无钱可用。
希望能够增加冬估预算,加大留存比例,否则就算朝廷春秋拔,可上下调拔也非常麻烦。”
朱以海很清楚财政的重要性,之前已经在一点点的修改调整,如今有冬估、春秋调拔制度,但明显还是不足。
这倒不奇怪,任何制度总不是那么一来就完美的。
“朕最近召见督抚等官员时,也常听他们说起这事,朕也细思量许久,觉得问题关键其实还是在于起运和留存的比例问题。
现如今的地丁起运、留存比例,大约是有七三,另外厘金、工商税、关税、盐茶烟酒专卖税、矿产税等,现在都还是全部上缴国库,而战后百废待兴,用钱处也多,地方上也确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以前大明制度的基本税很低,又没什么工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