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91章

海上升明帝-第391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原孔家之地?”
  朱以海瞧了眼阮大铖“太祖虽曾赐孔家两千顷地但太祖不也赐给诸宗藩田地?同样给勋臣赐地朕是如何处置宗藩庄田的是如何处置魏国公家田地的?”
  阮大铖虽然想到但也没料到皇帝真的直接这么刚。
  公爵待遇变成八品官。
  这一百三十多万亩地还是一当三大亩这要全都收没入官?
  这可是孔家啊。
  不过想想皇帝刚才给孔家的这对联也知道皇帝对孔有怨气有多大。
  “以后孔家嫡长子承袭奉祀官嫡次子则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没有其它什么特别优待。至圣先师是朕尊崇圣人但其子孙历经两千余年表现的太差了不配再这般享受。”
  “两千亩地祭祀足够了。”
  一百三十多万亩地要全部收回。
  朱以海连大明宗藩诸王的庄田都收了爵位都夺了还会给孔家特意保留个公爵吗?
  凭什么?
  之前的徐国公等那些投降的勋戚公侯伯们朱以海可没惯着不仅夺爵而且田地也夺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徐达等人确实开国有功但享受了二百多年国恩也足够了。后人没出息那怪谁?
  如刘伯温的后人刘孔昭不就以从龙有功而都晋封为青田县公了吗?
  黄宗羲也没说话。
  虽然这位还没经历明清易代没经历那天下动荡民间疾苦所以没有如历史上那般到老了后有了严重的轻皇权思想他招募乡民建世忠营起兵从龙仕途很顺利如今年纪轻轻就是一省巡抚深得圣意一心也都扑在地方上倒没去想着说皇权太重要不得什么的反而觉得当今圣人乾纲独断真正圣君大帝。
  其实天下士人尊孔但对孔有后人有意见的多了去了。
  毕竟孔家其实行事跟一般的公侯家没什么区别免不得仗势欺人特别是他们家还是世袭的曲阜知县在那一亩三分地他们家是真正的太上皇。
  孔家给鞑子修降表上进劝表鞑子也承认衍圣公在明代的全部特权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仍任衍圣公加太子太傅朝见时仍列内阁大臣之上。
  去年鞑子还在北京太仆寺街又赐给衍圣公府一座。
  可朱以海不会再给他们那些恩赏特权。
  大明曾经给了他们家二百多年的特权是他们不珍惜。
  如今朱以海仍是大明太祖子孙国号仍是大明又岂会对这个给李自成和鞑子都上降表上劝进表的家伙恩赏?
  凭什么?
  “曲阜孔府的宅子他们可以继续居住但其头门、二门、仪门等都要按七品官阶对应超出规格的该拆就拆
  除曲阜大宅保留其余宅院、商铺以及占有的山林湖泊草场全都清查收回。”
  对这种世修降表的丝毫没必要客气。
  孔家的地有庙田、祭田、私田几种庙田不交租出劳役祭田交租。孔家的田连私田都是不交税赋的。
  孔家祭田收租是与佃户对半分成朝廷收粮的斗是方斗口小底大一斗麦子一百二十斤但他们孔家收租用的却是长方形斗装满麦子后是七十五斤用木板刮平斗内只剩五十斤刮下来的叫斗尖粮分给庄头等却只计收租五十斤。
  孔家除收田租还在曲阜各庙书院前集市、以及佃户村庄内举办的集市收税。
  孔家还有学田五十大顷折一万五千亩用以几大书院开销。
  祭田学田庙田是朝廷规定的免赋役田而私田其实是要交税赋的只不过优待孔家大量私田也仅需缴三分之一税赋是为轻粮地。
  另外历代衍圣公夫人等嫁入孔家时带来的田地称为脂粉地历代累积也有万亩基本上无税。
  可就连只缴三分之一的轻粮地其实孔家也早就想尽办法不缴或少缴了。
  衍圣公做为二品官还有不错的俸禄。
  一年仅田地进项轻松过万两然后再搞放贷经商开矿建作坊等其利润更丰厚所以大明朱家的宗藩二百多年后许多底层宗藩过的不如叫花子但人家衍圣公府哪怕经历两千多年依然过的非常滋润这就是区别。
  天启年间孔家就把各宗族支派划分为五十七个宗户孔氏后裔已经超过两万丁了。
  衍圣公这支是大宗户其余还有五十六个宗户。
  朱以海发了通火。
  阮大铖等要退下他又叫住了他们。
  “朕话还没说完。”
  “朕听说孔家发展到如今有几十宗户男丁就超过两万这么多人口家庭如果一下子把地全收走了也过于苛刻了。”
  “这样孔家收上来的这一百三十万多亩地可以再优先分给孔家各宗户人丁十六以上至六十以下孔氏男丁每丁可分地十亩。”
  “如果家里名下还有地的超出一丁十亩的不用再分如不足十亩可补齐。”
  这次收的一百多万亩地其实主要就是衍圣公府名下的孔家族人名下的一些私田妻子带来嫁妆的脂粉地等也并不在列。
  朱以海给孔氏族人一丁补够十亩就能保证他们能成为小自耕农自给自足还是可以的。
  如果他们本身名下有不少地也不需要皇帝这十亩地。
  主要还是照顾那些宗族里地位低没什么产业的。
  主要针对的还是衍圣公这大宗。
  “圣人仁慈”黄宗羲也不由称颂道既打压又还不忘记基本保障。
  朱以海摆摆手“先就这样办吧。”收走一百三十万亩再分下去个一二十万亩也不心疼。


第627章 遗老
  首辅宋之辅亲自为皇帝引见一众山东贤良绅士。
  “这位是新城王象晋字子进曾任浙江右布政使现八十高寿在乡隐居务农多年教导子弟著书立说; 我齐鲁之长辈也。”
  王象晋八十多岁了却依然高大魁梧身子挺拔虽满头白发却面色红润来见皇帝也并没穿官袍反而是短襟麻衣布鞋。
  “之前鞑虏屡召王老入朝授官但王老都不为所动。谢官家居; 于农学、医学、文学各方面均有成就著述颇多著有农书《群芳谱》; 《救荒成法》等数套书。”
  这位老爷子却只是摆摆手“老臣这生文不成武不就的就是在家研究了三十年农活种地略有小成而已。甲申之变后老臣以为社稷倾覆便想做个遗老明臣所以自号明农隐士课教子孙闭户著书鞑子确实数次征召可我新城王氏当年为抵抗鞑虏入侵举族守城一家战死子弟三十余岂又会给他们卖命姥姥”
  老汉声音洪亮。
  朱以海一听说挺喜欢人老劲还在。
  他也提前做了些功课了解了下今天要见的这些人这王象晋便是崇祯兵部尚书王象乾的弟弟; 新城王家象字辈兄弟七八人皆中进士举人俱至高官。
  王象晋的仕途还算一般三十七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升翰林、御史王象晋与兄王象乾都是东林党人齐党拉拢断然拒绝辞归故里后来再起复官至河南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崇祯年间动荡尤其是清军入侵新城王氏遭受重创后王象晋毅然辞职回家担起管家重任教导子弟打理家业。
  这些天朱以海跟许多山东望族接触后倒越发觉得新城王氏宾州杜氏等了得了。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尊者莫如爵; 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新城王氏赫赫有名齐鲁第一进士家族象晋公便是达尊老人胸怀济世之志心系国计民生更留下许多不朽之作。”朱以海对老王很多赞美之词。
  不仅是因为王家不降虏不仕虏。
  也还因为王家在崇祯末遭受重创后也一直被迫寄住在邹平孙家但上次明军过淄川他便让王家几个年轻子弟主动来迎接投奔又献粮又贡银。
  然后如今他打下济南后老王亲自出山还一封英雄贴广邀山东隐居的忠义志士们。
  比如莱阳宋琬、姜埰东莱赵士喆胶山法若真长山杨俊孙睒龄以及长山王氏等一大群人。
  都是在顺军、清军入山东后积极抵抗率军起义最后清军占据山东义军失败后仍拒绝归降或隐居或称病不仕。
  这群隐居不出或改名换姓避世的士绅们如今全都赶来济南。
  他们一来还送上了一份大礼。
  在王象晋的号召下山东的这些士绅豪强们商议出一个计划发动所有山东士绅豪强商贾一起募捐一大笔银子捐献给朝廷。
  山东这些年遭受大难许多士绅也因此家道中落甚至有破产的如果仅是让各家补缴十年的但还有许多百姓补不上有些士绅也补不上了。
  所以他们打算来个募捐效忠朝廷。
  虽然皇帝早下了旨说山东河南等都免除过去的欠缴今年的地丁也不用交。
  但这些士绅们坐一起商议了下觉得皇帝现在山东又是在修黄河堤又是救济灾民的还在用兵打仗处处都需要钱粮。
  仅是那黄河如今夺清河入海这堤要修成起码得几百万上千万两银子才行。
  当然皇帝不追究山东士绅家族投过顺又降了清这些对他们来说也是深受感动。不管是接受了鞑子的官职还是去考了鞑子的科举中了举人进士大明都不追究。
  原大明官员可以到东京吏部去报到登记考核铨选然后可侯职量才录用。
  以前在大明获得功名的也不特旨保留也可以继续参与大明科举。
  至于说清理田地把没上报的垦荒田滩地或是寄名田侵占田等清退这也属于正常合理。
  经过济南一战后。
  其实不仅是在乡隐居务农的王象晋清楚大明中兴了其它人也一样清楚大明中兴无可阻挡鞑子必然跟顺贼一样守不住北京坐不稳天下的。
  所以现在必须得贡献一份力。
  所以他们决定山东士绅豪强联合起来搞募捐有钱的就多捐没钱的就少捐。
  大明初核天下土田山东纳税地数额为七十二万四千多顷约占全国耕地十分之一每年夏征小麦八十五万五千多石实征粟米一百九十九万五千多石。
  到了明中晚期山东的税赋经济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唐宋时的水平。
  事实上到万历末时山东实际的耕地面积早就比国初增加了许多若是把官田、民田、军屯田、垦荒未报田等通通清量登记大概有可能已经有一亿亩了人口约有一千多万。
  人均占有耕地不到十亩上田亩产约两石中田一石半左右下田只有一石双种双收比例不大大概能折算到两年三季平均亩产一石半。
  总的来说山东虽然也有许多丘陵山地但仍是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好地方。
  一亿亩地平均亩产一石半意味着一年总粮食收成一亿五千万石左右而山东一千万人口算按比较低的口粮平均每口月粮三斗一年三石六一千万人一年需三千六百万石。
  不过实际上一月三斗粮是不够的缺乏副食油水主粮消耗较多壮劳力一月五六斗综合老人孩子一人一年要四石多。
  而实际上万历年间大明人口达到峰值所以可能远不止一千万当时明朝人口推算约有一亿多山东占天下十分之一人口假如算一千两三百万那也得消耗五千万石左右。
  当然细算的话还得有个主粮杂粮粗粮细粮的折算。比如稻谷出米率一百斤稻碾成米可能就七十来斤。
  当然山东的粮食还要供应京师以及为运河沿岸繁盛的工商市镇服务。
  如果严谨一点算万历末山东田地在八千多万九千万亩是有的而人口可能在一千二三百万间所以在丰收之年山东是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甚至除了上缴几百万石粮后还有很多富余是粮食产出和供应大省。
  当然山东有运河、黄河甚至沿海风暴等灾害实际产量可能会减少一些。
  明中叶以来土地兼并严重宗藩、勋戚、士绅豪强们占据了绝大多数田地大多数百姓都只能沦为佃户或长工而地主们普遍跟佃户对半分。
  就比如孔家不管丰年还是灾年丰年不加租灾年也不减租被称为万年租。百姓种出来的粮一半得上缴给他们扣除种子等成本就所剩无已一遇灾年就得逃荒甚至卖儿卖女。
  本来正常种上十亩地收成完全够一家人口粮还有不少剩余但就因为没有自己的地在上缴完一半产出再给朝廷官府缴各种丁银等等后百姓每年虽种出几十石粮来但自己真正能留下的可能却仅有几石连喝粥都不够最终只能逃亡。
  其实现在山东这种惨淡萧条景象士绅豪强地主们同样也损失惨重。
  地荒在那租再高有什么用佃户都逃光地都荒了哪来的产出哪来的租。
  人都跑光了市镇工商等也萧条了掌握资本的这些豪强大户自然也是遭受很大损失。
  他们也希望能够早点恢复。
  他们也希望能修好黄河。
  他们更希望皇帝真的就既往不咎所以他们也得自救。
  山东以前一年的田赋额也不过三百万石粮左右各种代役银也不多山东也就临清关过去收的关税较多一年八九万两收益极高。
  这些年山东士绅豪强确实损失很大不过之前已大多归附北京清廷稳定了下来虽说田地产出没恢复过来但各家以前积攒的钱财有许多还都是埋藏在地下的那些银子都藏着呢。
  先前送来四句诗旗子的长白山尼王氏这次也再次来拜见皇帝她夫家长山县太和庄刘氏家族有名的望族。
  他公公刘鸿训还是崇祯朝首辅大学士据说刘鸿训是个办事能力强又极清廉的好官还是东林党人他父亲也是东林党人官至陕西按察副使。
  说他父亲刘一相十岁丧父母亲高氏操持家务家中贫困节衣缩食教子但他家却还有婢女使唤所以也不是真正的普通百姓。
  后来刘鸿训又中进士一路官至首辅也有清廉名声。
  可实际上现在朱以海手里掌握的调查报告刘家拥有田产三千多顷其中登记在册的并不多虽然这三千多顷其实有许多也是寄名田但寄名田也是要收租的。


第628章 夫人
  当年刘鸿训做首辅时刘泽清就依靠他为靠山称他叔父处处巴结对刘的儿子刘孔和兄弟也都是公子啊兄弟相称。后来刘鸿训一死; 刘泽清立马就称刘孔和兄弟俩为侄儿了。
  甚至刘孔和起兵后带三千人马投奔他因为他做的诗不行不给他面子又指责他拥兵不战结果就被刘泽清杀了还把他的兵也给全杀了。
  可就算如此王氏回去出家做了尼姑; 可刘家凭着这三千顷地依然是当地名门望族。
  这次王氏就代表太和庄刘家向皇帝进献银子三十万两黄金三千两而这么大笔金银他们都不用变卖田产什么的直接从地窖里取出来。
  看似很惊人但对拥有三十多万亩地的他们来说其实不过相当于一亩地一两银子百亩地再加两金子。
  乱世时士绅豪强个个在家里挖地窖藏金囤银明末时银钱荒其实也跟这有关越乱他们越窖藏金银市面越缺钱。
  按山东亩产平均一年一石半算他们大多是对半或四六收租; 一亩最少也能收四五斗的租; 太平年月; 那也值几钱银子; 所以一两银子其实就是一亩地两三年的租而已。通过贩粮、放贷工商等这些士绅还能获利更多。
  而他们却凭着士绅身份享受优免特权甚至基本上不缴税赋所以这钱是只进不出的累积攒了钱就不断兼并田地收更多租再买更多地甚至凭身份还接受别人投献、寄名公然的挖朝廷墙角把该给朝廷的税赋自己拿来收租。
  王氏丈夫的爷爷年少时家里就算是个地主也得节衣缩食过日子但仅两三代就攒到三千顷地可知明代的士绅们多可怕。
  这次刘家主动捐献三十万两银三千两金外; 还主动清退千顷寄名田各种侵吞的官田军田等近千顷然后申报隐瞒的垦荒地、滩地、湖地等几百顷。
  算是很认真的如实主动上报清理了。
  朱以海坐在那里拿着王氏主动报上来的这份刘家的田单然后再拿起桌上另一个本子翻了几下找出了刘家的调查报告与之相对已经基本上很吻合了。
  “刘家的这片忠心朕非常感激。”
  “收回崇祯朝对刘鸿训处罚恢复其官衔追赠少师兼太子太师。刘孔和忠心报国侠肝义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