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9章

海上升明帝-第39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勇响应,余杭旧令加兵部职方司主事邱若俊,并瓶窑原任副将姚志卓共擒余杭北令以应。”
  “杭州东西两面接连败虏斩将,震动杭州,听说杭州城中的虏帅博洛也是既惊且怒。”
  听到这个消息,朱以海也很振奋,虽然他一直认为于颖在钱塘江布防的战略,其实长远看是错误的,毕竟跟清军硬碰硬打正面战,这不就跟当年红军反围剿时硬刚阵地战一样吗?
  一方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的清军,一面是连丧两京一败再败的明军,两边这个时候硬碰硬,毫无胜利的希望。
  弘光以江淮为防线的计划都失败了,这一条钱塘江如何防的住?
  不过于颖这段时间在前线奔走,也还是有很大功劳的,起码稳住了阵脚。
  “鞑子派几营人马过江南下,我估摸着也是为浙东突然剧变而打了个措手不及,现在肯定是要来摸清情况,反作出应对反攻围剿之策。”
  “极有可能,鞑子正酝酿一轮大反攻。”
  朱以海结合自己对历史的记忆,做出反推。
  不管怎么说,现在清军虽据杭州而不南下,但他们毕竟兵强马壮,其实也不难猜到为什么清军不继续南下了。
  一来是今年清军推进的太快,从北京到陕西、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河南、湖北、江西、南直、浙江,可以说两路大军,几乎横扫了大半个中国。
  虽说势如破竹,可毕竟也就几万人马,这一路上招降纳叛,接收的降军都几十万人马,是南下清军的十倍之余。
  而此时不管是山东还是淮扬、南直,又或江西湖北等地,后方对满清占领仍不服气,有许多士绅官兵,甚至是大顺军余部等,也都还在跟清军打仗。
  清军也必须得兼顾后方,既要提防投降的那些人马,又得时刻防范着后方新占领区那些起义的部队,他们攻势确实已经到达顶点,想继续打,也没有什么余力了。
  再结合一下历史上的走向,很快就会发生江阴八十一日和嘉定三屠惨剧,而这些也正是鞑子在肃清新占领区的行动。
  江阴城坚守了八十一日。
  而攻打江阴、嘉定的清军,主力却都是降清明将,比如打江阴的是刘良佐、孔有德,后来刘良佐和孔有德这两个大汉奸都拿不下,于是驻杭州的博洛又亲自领八旗北上,和尼堪一起抽调大炮去攻城。
  这场惨烈守城战,清军也崩掉了几颗牙,比如杀了弘光四镇之一高杰的汉奸许定国,就是打江阴时战死的。
  而打嘉定的是高杰原来的部下李成栋,高杰死后降清的李成栋在嘉定制造了嘉定三屠惨案。
  “海宁估计守不住了,据说虏帅博洛不仅派了几支人马过江南下,而且还已经派了两路兵马分攻富阳和海宁,要把杭州两翼扫平。”
  朱以海听到这个消息,沉吟良久。
  “孤想率兵渡海去救援海宁,打鞑子一个措手不及,你们以为如何?”
  此话一出,震惊四座。
  这也太胆大了吧?


第61章 狂妄
  午后。
  张名振回来了,旧伤未好又添新伤。
  “张卿又受伤了?”
  “臣无碍,只是些皮肉小伤,臣奉旨率轻骑追虏,一路追至北面浅滩,鞑子急欲脱困,借着浅滩草丛欲伏击臣等,臣早有防备,未让虏得逞,一场骑战后,各有胜负。臣未能将鞑虏留下,请殿下降罪。”
  “张卿再斩鞑虏,此是功绩岂是过错。”
  “跑了就跑了吧,反正以后还有的是时机,到时连本带利一起要回来便是。”
  “也没跑掉,鞑子撤到一处浅滩草地,那里还有一支鞑子人马,臣赶回来是请殿下允许臣带步卒过去将他们一网打尽。”
  朱以海听到有船倒是很有精神,“鞑子那里有多少人接应,有多少条船?”
  “大约三四百接应者,不过看样子都是些假鞑子,船约几十条,应当是载这些鞑子过来的船。”
  “他们还在?”
  “那些鞑子很狂妄,退到那里后,并没急着撤走,我估计他们是见我缺骑少马,很可能输的不服气,不甘心就这样撤了,很可能还会回头来打。”
  朱以海沉吟着。
  “这倒也符合鞑子的行事,向来胆大狂妄,不过他们若真敢再来,倒不是坏事。我正打算渡海北去海宁,还担心有这些鞑子在会泄露消息。”
  张名扬惊讶,“殿下怎么突然打算去海宁?”
  “审讯俘虏得知,海宁现在还在我大明官军手中,有一些忠义将士仍在为国死守疆土,鞑子进攻铩羽而归,正准备再次增兵攻打,所以孤打算去救援。”
  “这太危险了。”张名振表示,现在江北就算海宁还在明军手中,可隔着钱塘湾,过去容易,可万一被鞑子拖住,想回来就难了。
  “臣以为,不如先去绍兴,会和于公等,到时联合诸路义师,再考虑救援海宁之事。”
  “这样的话,时间上肯定来不及,鞑子已经在出兵了了,我们先去绍兴再谋划救援,到时黄花菜都凉了。要救,必须得现在就出兵,而且最好是直接从这里渡海,才能避开鞑子对钱塘江的监视。”
  张名振觉得鲁监国真是想一出是一出,在宁波坚持要去绍兴,这走半路又要去海宁。
  “殿下,江北如今几乎尽为鞑虏所占,此时过江,太过危险。万一海宁已失守,岂不自投罗网?就算海宁还在,可我们现在兵微将寡,只怕也未必能起到多少作用。”
  “侯服啊,孤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大厦将倾,局势颓废,想要扭转局势太难了,于公现在试图打造钱塘江防线,可孤认为这只能起一时之需,想凭此翻盘,绝无可能。”
  “我们必须得走一条不一样的路,才有可能找到一点破局的机会。之前陈梧的出现,让孤知晓了在三吴还有义阳王他们这么多抗清的人马,也知晓了三吴之地还有这么多义绅志士不屈。”
  “所以我在想,我们为何要划江而守?我们为何不能跳出浙东这一亩三分地,把被动变为主动呢?”
  “我们应当在鞑子占领的三吴之地开辟新的战场,绕到鞑虏的身后,打击他的薄弱之处,攻击他的补给运输线,我们现在得正视自己的弱势,不能轻易的跟他正面对决,那样太不明智,但我们更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得主动出击,吴越两地,唇亡齿寒。”
  “我们不仅要守越地,还得帮助收复吴地。”
  “这次海宁是个很好的契机,杭州的虏帅博洛觉得海宁只是座孤城,所以上次攻打失败后,这次增调兵马,但也不会有多厉害。我们正好出其不意,就跟这次一样,主动出击,来一次守株待兔。”
  朱以海大胆的想法,让张名振大受刺激。
  觉得确实很有理,可又觉得太过危险。
  “殿下,臣愿意带兵去救援海宁,请殿下直接去绍兴,如此两全其美,各不耽误。”
  朱以海摇头。
  “这个想法是孤提出来的,所以孤准备亲自去,我们现在就这点兵,要是再分兵,就更薄弱了。”
  当然,这些实际都不是理由,理由是朱以海并不甘心坐一个后方等消息的监国,他要亲自下场,要招兵买马,要训练将士,甚至要指挥军队。
  “侯服,海宁这个地方位置太紧要了,你仔细看地图,此处地处浙西之东,钱塘湾之北,西面杭州,南面宁绍,北面嘉兴,东有松江府,沟通运河,连接大海,毗邻杭州湾。我们现在以宁绍台为抗虏大本营,若能够把海宁控制在手,则既可如握一把尖刀顶在杭州腰眼上,更可联结三吴的义阳王等兵马义勇。”
  “吴越联手,共同抗虏,才能唇齿相依,否则我们划江而守,其实是划地自牢,到时自己把自己孤立无援也。”
  “殿下欲打杭州?”张名振问。
  结果朱以海却摇头,“杭州早晚得打,但现在不可能打杭州,我们如今绝不能幻想着跟鞑虏来一场决战,然后能逆天翻盘什么的,这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一点点的累积机会,跟鞑虏零敲碎打的干他,寻找机会各个击破,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
  这是战略层次的对话。
  一般人说了也不懂。
  但张名振之前虽只是游击,可毕竟是员老将,这些还是能够听的懂看的明白的,他佩服监国的冷静和睿智,但依然担忧他的过于大胆。
  “殿下,征战攻伐,这些都是将帅之事,殿下后方统筹全局便好。”
  “孤意已绝,卿无需再劝了。”
  “卿先去休息,一会我们再来谈如何灭掉北边浅滩那群鞑子,然后北渡之事。”
  张名振无奈退下。
  独自一人坐在房中,朱以海看着地图。
  他越发坚定北上海宁,不是他以为自己多厉害,而是在这种乱世,他始终坚信得走一条不一样的路才有些许机会。
  而真正掌握一支军队,甚至影响改造一支新军,这个事情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这是唯一的本钱,朱以海无法假借他人之手。
  张名振很忠心,这样的忠臣还有很多,张煌言黄宗羲王之仁等等,但他们都有他们的历史局限性,比如王之仁属于非常老旧的大明军阀,手下兵马军纪差那是小问题了,其它什么跟友军抢地盘抢粮饷,什么打压义军,什么压迫百姓,什么逼捐劝饷等等,总之就是一个大明老旧军阀干的事,他其实也都一样的干。
  忠心固然不假,但他手下的军队战斗力也别指望多高。
  更别指望他手下的将士对大明对他有多忠心。
  就如比黄得功、高杰都曾被称为忠心耿耿,但他们手下的大将,一样有许多是汉奸国贼,这说明是整个体系的问题。
  至于说孙嘉绩、熊汝霖、郑遵谦、钱肃乐、刘大刀、黄宗羲等人的义兵,也有更多的局势性,他们本质上就是地主武装,保安团性质的,对他们是不能太过指望的。
  朱以海这个监国,想要成为一个军头,手握一支真正的亲军,而不是手下一群军阀拥立他这个监国。
  连仗都不敢打,又怎么成为军阀,又怎么组建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军呢?
  门被敲响。
  杨伯兴的声音响起,“殿下,沈先生来了。”
  朱以海对这位刚刚提拔为自己旗手营亲兵队长的心腹道,“请沈先生进来。”
  沈文忠也刚升了职,现在也是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读,绝对的亲信。
  这位曾经弃生巾下海经商,最后赔的裤子都没,沦为乞丐的秀才,如今对朱以海绝对的忠心,且办事能力也还不错。
  “殿下,这是今日赏赐和抚恤花费账册。”
  朱以海接过却没看,“这些给沈公看便是。”他现在巡视在外,任命的大学士宋之普留守台州。
  身边并没有一个稳定的随驾大臣班子,沈宸荃已经算是地位较高的行在大臣了,一般事务朱以海也没精力都管,便让交给他。
  “沈公说让先抄送殿下观阅。”
  “以后给我留个备份就行,有空我就看一下,若没空便还是由沈公代为处置。”这几乎相当于是阁臣甚至是首辅的特权了,不过特殊时候,朱以海也不在意这个。
  他现在想的主要还是如何跟鞑子打仗,怎么一点点赢取更多的胜利。
  沈文忠站在那里,“殿下,眉山寨黄家有个孙女很不错。”
  朱以海笑笑,“怎么,黄老寨主瞧上你了?这很好啊,你也还年轻,如今续弦再娶,再组建家庭,正是应当啊。要不孤来给你做这个大媒?”
  沈文忠闹了个大红脸,一通解释。
  原来他才是那个媒人,朱以海现在住的便是这黄寨主的家,或者说是此间眉山寨黄氏家族的族长,他也是黄宗羲的族人宗亲,算是此间大户豪强,占有许多浮涂海滩,这些都是不纳税的地,平时只要给县衙上下打点一下就行。
  也算是比较有实力的乡下地主豪强了,而且人家还是耕读传家的。
  黄老族长今天瞧上了朱以海,尤其是见他身边没人,听说这位监国长子、三子在兖州被鞑子攻破时被掳走,下落不明。次子跟随南下,被封为鲁王世子后留在南都,结果鞑子南下后死于兵乱。
  现在鲁监国虽然在台州有个续弦的第三任王妃,但却还没有一个子嗣,黄老族长便想着自己有个孙女年龄也适婚,长的也还是不错的,知书知礼,于是就想着让沈文忠帮忙跟监国提亲。
  听到此,朱以海竟一时无语。
  “孤此时哪有闲心想这些啊。”
  “殿下,臣以为殿下有些考虑不周,殿下举义以来,深得民望,可是殿下虽年轻,却无一子嗣,未免让人担忧。若是殿下能够有个子嗣,大家也能更加安心。殿下年轻,就算操心国事,可有时也得兼顾一下后院之事,台州虽有监国王妃在,但毕竟不在身边,还请殿下为国家计,多纳几房良人,若能早日诞下王子,也更能振奋国人,安天下之心……”
  沈文忠一通长篇大论,说的朱以海居然没机会反驳。
  “臣告退。”沈文忠说完便走。
  朱以海有些莫名其妙。
  他拿起账册刚翻看了几页,结果门外杨伯兴声音又响起,然后门推开,居然进来一位江南水乡美人。
  亭亭玉立,温婉优雅。
  姑娘进来,有些娇羞。
  “奴黄婉柔拜见监国殿下。”
  一边的杨伯兴笑着对朱以海道,“殿下,这位是黄老寨子嫡孙女,仰慕殿下英雄盖世,特来拜见,臣先告退!”说完一脸坏笑退下。
  倒是让朱以海有些措手不及。


第62章 对决
  夜不收不断往返于眉山寨与长滩之间。
  他们带回的信息越发证明,那些战败的鞑子并没有逃回杭州湾北面,他们就在长滩休整,甚至一副随时要卷土重来的感觉。
  鞑子们如此狂妄嚣张,朱以海一开始还觉得有些不能理解,但经张名振等提醒过后,也马上醒悟过来。
  今日一战,只怕鞑子们根本不服气,认为只是一时浪输了,他们依然拥有绝对实力,所以现在自信优势在我,要杀回马一枪。
  明白这些后,朱以海倒是兴奋起来。
  大家都自信认为优势在我,那这仗还得打,这正是他想要的,都不服气,都想再打,那就凭实力说话。
  “臣建议不如以静制动,凭寨而守,待其来攻,后发制人。”张名振提出自己的建议。
  朱以海笑笑,摸着下巴,“卿是因孤在此,所以怕出击时孤为累赘吧,既然要打,还是直接出击的好。”
  今日白天一战,朱以海也觉得有些遗憾,那么大优势,没能全歼鞑虏,这仗完全可以打的更好一点。
  一场小胜之后,如今士气正好,正当一鼓作气。
  在寨中的临时军事会议上,朱以海的坚决起了作用,尤其是今日白天他也亲临战场,虽没能真正提刀砍人,但也指挥着军中长夫、炮兵参与了,所以大家对他要带兵上阵,也没那么坚决的反对。
  最后勉强通过了朱以海的计划,黄宗羲等带长夫留守。
  朱以海带着新扩编的十营战兵正勇出击,要在杭州湾南岸的长滩把这些鞑子一网打尽。
  夜晚,鞑子并没有来袭,他们似乎也料到寨中可能会有警惕,所以打算天明后正式来攻,这边朱以海派人轮流值守一夜后,天明率军出发。
  检查了一遍燧发铳,朱以海穿上绵甲出发。
  “奴祝殿下马到成功旗开得胜,凯旋!”
  温婉的黄寨主孙女屈身行礼送来别朱以海,朱以海对她笑着离开。
  “殿下不给黄姑娘一个名份吗?”替朱以海扛着鸟铳的杨伯兴问。
  “黄姑娘挺好的,只是孤并不打算接纳,给什么名份?”
  “黄姑娘哪里不好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