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67章

海上升明帝-第367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朱成功的水师包围之下,在皇帝的强硬态度下,澳门的总督、大法官、市议会等都怂了,他们没有半点对抗的力量。
  而得到大明皇帝承诺以后可以继续居住澳门,还可以继续通商贸易后,他们最终只得投降。
  不投降也不行,这些年葡萄牙人早已衰弱,他们在印度在锡兰在马六甲,一路败退,一个个殖民据点被英国人、荷兰人攻占,许多殖民据点的葡萄牙人甚至被屠杀。
  澳门的葡萄牙人虽不多,但许多人已经是数代定居了,他们与本土的葡萄牙人已经很不一样了,虽然说经过他们的争取,葡萄牙国王也下令,承认在那些殖民地出生的葡萄牙子女,也一样是葡萄牙人。
  但澳门毕竟只是一个遥远的据点,尤其是在失去了马六甲后,这里是个孤悬于外的据点,他们也无力来保护这里。
  能够留下来,总比被攻占赶走甚至屠杀强。
  虽然葡萄牙人对于大明天子提出的这些条件很不满,尤其是他们在岛上的房屋商铺不动产的征收,对他们蓄养奴隶的没收,非常不满,但这是他们留下来的必须条件之一。
  其它诸如自治权、筑堡拥兵、收税、司法等权被夺走,那更不用说,没半点条件可讲。
  张煌言亲自上岛处理。
  朱成功带着御营舰队,携收复台湾大败荷兰人的威势,直接上岛,接收炮台、城堡,每条街巷都派兵驻守,然后挨家挨户的没收他们的武器。
  接着香山县丞到澳门开衙驻守,衙门六房三班也配制齐全,胥吏们开展工作,编户齐民。
  葡萄牙人建的城堡,建的房屋,建的商铺,全被没收,给予适当补偿。
  他们的议会、法庭全部取消,总督也被送离澳门,乘船返回果阿。
  澳门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军队,以往印度果阿总督府,每年会派一支商船队过来,武装商船队有个司令,他到了澳门后,会在澳门呆上几个月时间,等次年季风起再返航,这段时间也是贸易时间,他在澳门的这段时间,便成为澳门的最高军政首领,他船上的兵自然也成了澳门的武装力量。
  不过因为澳门议会跟这个司令经常闹冲突,所以近些年才正式派总督前来常任,这总督来了后也开始夺取行政大权,甚至组建了一支佣兵队伍,甚至在发生战斗时,葡萄牙人也都有义务出战协守。
  现在明军上去后,直接没收武器,赶走总督,重新编户齐民。
  给他们发居住许可证,一年一审核,若有违反在华居住规定,就取消资格,不再续发,要驱逐出境。
  他们仍可继续居住现在的房屋,但没有产权,以后得向大明交租。经营的商铺等,也可以继续租赁经营,但需要按时交纳工商税赋、厘金等。
  原来的海关,也被大明广州市舶司接管,不再是包税,而是按律征收。
  岛上的葡萄牙人不满千,其实翻不起什么浪来。
  他们以前靠殖民模式,蓄有上万的非洲、南洋奴隶,也有跟大明、日本、南洋等居民生的混血几百人。
  又雇佣了几万明人在他们的炮厂、船厂等工作。
  之前朱以海刚起兵时,给澳门的炮厂很多订单,让这个炮厂生意兴隆,规模不断扩大,在广东招募了许多华工。
  现在按朱以海的要求,卜加劳铸炮厂改制,朱以海的皇家少府监占三成股,大明工部占四成股,原卜加劳葡萄牙人占三成股。
  改制后,股份制经营,成立新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各占董事席位,并组建了全新的经营管理层,这样改制后,铸炮厂得以保存,甚至获得更多订单,收益也更高。
  葡萄牙人虽然让出了七成的股份,但若是他们不合作,这个炮厂就会失去大明的订单,以他们现在的处境,根本维系不下去。
  澳门的船厂、铳厂等基本上也都是进行了这样的改制。
  完成改制后,葡萄牙人在澳门的那些工作基本没丢,就是以后不能再享受国中之国般的自治待遇,但起码还可以继续在澳门生活下去,甚至有技术的在那些厂里,待遇依然挺高。
  经商开铺子的,也同样能够继续经营。
  损失也是有的,土地、房屋、商铺,甚至城堡、教堂、港口码头、炮台都收归朝廷,连他们的奴隶都被收走了。
  他们还被剥夺了在澳门买卖、蓄养奴隶的权力,只许雇佣。
  “澳门能够这么快安定下来,苍水你功不可没,何腾蛟这次回朝后,就不会再回两广了,朕打算让你出任广东巡抚一职。”
  “陛下,臣不敢受,臣仅是巡按而已。”
  朱以海笑着道,“你也别急着拒绝,巡按之前虽仅是七品,但之前朕更定官制,已经是正五品了,你先前巡按福建,再巡按广东,在地方上辛苦奔波,劳苦功高,其实你早当升迁,只是之前岭南需要你,朕也就委屈你了。
  现在这次要一起调整岭南的官员,便把你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巡按巡抚,只着好像差不多,其实品级上来说,天差地别。
  在绍天朝以前,巡抚早最其实也是中央派出代天子巡狩地方的官员,最早时还分为户部派出巡抚和兵部派出巡抚,到了后来,事权渐合一,巡抚也成了普遍常设,于是巡抚便加都察院的宪职,到后来又例加兵部侍郎衔。
  嘉靖后,甚至开始常驻地方,虽是京官,但常驻地方,成为地方一省军政主官,在边地还能练兵、统兵,甚至指挥作战,兵马多的手底下几万人马。
  虽然明末时总督设立许多,但总督与巡抚,其实并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平级,互相牵制。
  所以后来又设督师、经略等以节制巡抚、总督,甚至统领数省。
  巡按这个职务呢,其实就是巡抚常驻地方后另设的,设立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巡抚常驻地方,成为一省军政长官后,他原先的职责其实就变了。
  所以朝廷需要再派一位京官代天子巡狩地方,尤其是监督地方官员,包括监督总督、巡抚们。
  所以虽然巡按是从十三道监察御史里面轮流派出御史出巡,品级才八品,但权力极大。
  巡抚权利越来越大,给巡按的权力也就不断增加。
  到了明后期时,巡按在地方上的声望威势,已经比巡抚更高,地方官对巡按的畏惧,远远超过巡抚。
  因为巡抚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地方官,而巡按却是真正的代天巡狩的钦差。
  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极重。
  到了绍天朝,朱以海干脆把总督和巡抚,直接定性为地方官员,总督、巡抚不是上下级,两三省设一个总督,每省设一个巡抚,总督驻扎的省,例兼当地巡抚,不再额外设巡抚,免的冲突矛盾。
  巡按的品级也由八品升到五品。
  仍是朝廷特派钦差,代天子巡狩,所以地位其实反而是提升了许多。
  巡按品级既不如总督、巡抚,也不如布政使、按察使,甚至不如地方的分巡,但在地方上排序,却是跟总督、巡抚并列,是位在布按之上的。
  明末时知府等见品级更低的巡按,却还得跪拜。
  当然,正常情况下,巡按虽然权重,但毕竟品级低,他只是中央特派,按例巡按一般都是各道监察御史轮流出巡,一般是一年,一年后就回到都察院,然后换另一位御史出巡。
  御史、巡按都是容易升迁的官职,甚至巡按的选拔上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必须是进士出身,不许用教官,不许用部曹,不许用吏职,也不许用新仕官,不许用老弱。
  甚至由监察御史选为巡按出巡后,就暂时不再隶属都察院,给予最大的权限。
  他们在地方上督查人事、考核政绩,监理地方司法、军事,甚至直接统兵练兵,管理粮饷,指挥打仗等等,权力大的没边。
  反正这个中央特派员,中央督查组长,地方所有官吏、事务,他都有权管,跟巡抚职权上其实差不多,只不过一个变成地方长官,一个是上面特派。


第594章 红线
  不过巡按本身仍是监察御史的外差,就算在绍天朝升为五品,仍是监察御史。他们的升迁顺序,其实也是有一些定例的。
  别看他们在外巡按的时候,权力大的没边,但不等于他们就已经真的跟督抚们平级了。
  监察御史也是要按考核成绩来迁官的,一般是迁按察佥事,这是地方按察使司的三把手了,后来多成为地方分巡道的兼衔,绍天朝直接统一分守分巡等各道,统一为分巡道,另设各厅。
  所以巡按升迁,升的最多的是地方的分巡,这是能力证明,也是最大的嘉奖。
  另外也有升按察副使,或升大理寺丞、布政司参议的,甚至有迁知县的(极少数,且是京县畿县)。
  极少数升按察使、布政司参政、太仆少卿、知府、通政司参议、光禄少卿的。
  也有升佥都御史、大理寺评事、太仆寺丞的。
  其实各个官职,都有一定的升迁顺序和方向的。
  巡按直接升巡抚,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皇帝特旨题授当然是另外一回事,更何况如今是特殊时期。
  皇帝用人,可以不按吏部的官员选授规矩来。
  张煌言是从龙起义的元勋,做过宁绍兵备,又做了两任巡按,既有资历又有功绩,正常也不可能迁知县、太仆寺丞之类的,若是正常升迁,当是升佥都御史,仍在都察院。
  佥都御史下一步就是升副都御史或六部侍郎等了。
  现在直接升巡抚,还是广东巡抚,这可不一般。
  要知道,之前广东巡抚可是直接由两广总督兼任的。
  “朕留何腾蛟在朝,任内阁协办大学士,入总理处帮办军务,以瞿式耜任两广总督,苏观生任广西巡抚、张肯堂为福建总督,冯京第巡抚福建,你巡抚广东,台湾设三府,台北台中台南,划入福建管辖,单设一位台湾巡按,派吕大器巡按台湾。”
  原福建总督郑鸿逵被朱以海召入朝中,任兵部侍郎。
  原福建提督郑芝豹改任御营福建行营副提督,施大宣任台湾行营提督,郑采为副提督。
  瞿式耜和张肯堂都只任总督而不兼巡抚,郑氏几人也都调任他职,明显是皇帝对这三省的重大调整。
  “瞿式耜将驻节南宁,以稳定西南,尤其是方便节制广西土司,并利于援剿云南叛乱。”
  “你巡抚广东,安心发展,广东既有广州大港,利于海贸,又有珠江水系连通两广,何况还与江西联通,可经赣江直抵长江。再则,佛山镇,其冶铁制器业十万兴盛,一定要继续扩大生产。”
  “如今前线局势渐稳定,攻守易势,我们也度过了最难的头三年。接下来,要略微调整发展方向,尤其是做为大后方的岭南,广东的任务还是经济发展,珠三角拥有沃土良田,但也不能只种粮食。
  还是得兼顾经济,现在情况好转,可以适当的放宽些经济种植,在保证能够岭南自足,且能完成给朝廷的供应量外,也可以发展棉、麻、桑以及茶叶的种植发展。
  同时岭南传统的采矿业、冶炼、制器、造船、贸易也不能松懈。
  老百姓光靠种地,顶多能填饱肚子,但是油盐醋酱醋茶,衣裤袜帽鞋,读书看病等等,都还得靠其它经济作物,甚至是打工等帮扶的。
  起码也得男耕女织,才能自给自足,若是再发展些副业,搞搞养殖等,才能丰衣足食,有所富余。
  现在我们与这些夷人开海贸易,广东条件得天独厚,一定要抓住这机遇,无农不稳,无商不富。
  你回去任巡抚,主政一方,一定要掌握好方向,民生要搞好,但经济更要发展,要想办法给百姓增加收入,也给朝廷多添税收。
  你们在大后方,给前线输送粮食,上缴税银,甚至造船造炮,提供铜铁盐,就是最大贡献了。”
  张煌言连连点头。
  他本是浙东士人,早习惯工商发达带来的繁荣好处。
  这两年,因为战争,也因为饥荒,所以一直强调保粮食种植,解决饥荒,因此要求粮田是种粮为先。
  大大减少了经济作物。
  以往环太湖江南地区,曾经的鱼米之乡,江南粮仓,甚至因为棉纺丝织业的发达,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种棉花种桑树,粮食还全靠江西湖广供给。
  因为种棉桑等收益更高,苏杭等发达的丝织棉纺业,需求太大,自然就使的江南百姓不种粮。
  而湖广江西也是鱼米之乡,他们工商织造等业不发达,百姓习惯种粮,然后销往江南,也有不错的收益。
  鞑子入侵,中原动荡。
  以往的这种模式被迫中断,大家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谁又还顾的上再养蚕织丝。
  不论是鞑子还是明军,都是要求田地都种粮,以满足军需,维持战争。
  不过朱以海毕竟是穿越者,也清楚知道如果只搞农业,废掉工商,后果是很吓人的,这种事情也只能短期为之。
  否则很难长期,毕竟就算只顾军事,也不是只要粮食就够的,也还得各种武器装备等等。
  更别说,打仗除了耗费粮食,更耗费银钱。
  所以这两年,朱以海也开始在江浙等地,慢慢的放开种植限制,不断的扩大或者说恢复经济作物的种植,虽然放开的比较谨慎,一点点放开,始终要求保证粮食安全。
  但大趋势是好的。
  广东做为大后方,保证粮食自足,再适当的给朝廷上缴量的同时,加大恢复工商,恢复经济作物甚至养殖业等,这是必须的。
  广东一个佛山镇,在明末的时候,其冶铁制器的能力已经非常惊人,广东以往出口的铁器极多,仅是铁锅铁壶,就名扬海外,外贸出口量惊人,创造极大利润,带动着烧炭、挖煤、珠江运输、铁矿开采等一系列产业发展。
  一个简单的算法。
  种一亩桑叶,养八九筐蚕,一个妇人,忙碌一年,可以养好几茬,这些蚕大约能缫八斤丝,可以织二十匹绸。
  良田种麦谷,丰年每亩纵收二三石,不过值银二三两,若种桑叶,每亩采叶养蚕可收水丝八九斤,值银十五六两。
  如果种棉花,籽棉亩产八十斤左右,市价百斤银二三两,每亩种棉收入也有二两左右,妇人织棉布,日织一匹,若是再加半夜,熟练的能织两匹。
  如果种烟草,也是收益数倍于稻麦。
  种桑养蚕的,丝贵的时候,养蚕一筐就能当种一亩粮的收益。
  市价好的时候,种桑养蚕是种稻收益的四五倍甚至十几倍。
  所以当粮食问题没那么紧张的时候,必须放宽限制,给百姓恢复经济作物,既是给百姓增加收益,同时也为市场提供活力,更为朝廷多得税赋。
  当然,这里面始终也还有个度。
  晚明起,江南地区就是已经无序乱种了,为了经济收益,农民会把所有的地都种经济作物,连自己的口粮都买的吃。苏州、松江、杭州这些江南大城,已经完全依靠湖广江西等外地粮。
  甚至本地都没有什么存粮,每次稍发一下洪水什么的,城中没有粮食运进来,就会粮价大涨数倍。
  甚至出现饥荒。
  这种情况就明显是不行的。
  所以朱以海现在跟张煌言讨论的,就是红线还是得划的。百姓有田地的,得定个比例,逐年放宽。
  比如现在,粮食问题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如广东这样的后方,十亩田地,可以种植两三亩的经济作物,剩下的七八亩必须保证种粮,以后情况好,还可以再适当的放宽一两亩。
  不能全去种经济作物。
  粮食起码得先能够本地自足,保证本地供应,再留有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