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53章

海上升明帝-第353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良玉是老将,她力主出城应战,文安之全力支持。
  文安之一万人马,分为两路,分驻府城和东关土城。
  秦良玉和张世鹏各统四千战兵,在城西列阵,总督张岱领两千奇兵埋伏在下游河湾水上。
  拥有两万人马的明军,明显占有很大优势。
  只要不浪,能够互相配合,那就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他们还不知道朱鹏翼也已经成功夺取了阳平关,并赶往勉县。
  秦良玉的作战核心就是倚城背水,列阵迎战。
  鞑子敢来,就防守反击,不来就守着。
  八千人马,以营为单位,组成军阵展开,枪盾在前,弓铳在后,两翼还各有一支轻骑。
  两军相距里许。
  李国翰和鳌拜等观看许久,觉得没有把握,却又有几分心有不甘。
  毕竟秦良玉名头虽大,但也是他们八旗手下败将,白杆兵也不止一次败在他们手下。
  而且他们刚大败了张献忠,所以此时虽疲惫,但又还是比较有自信的。
  觉得被明军趁虚夺城,刚夺了阳平关,现以夺南郑城,十分愤怒。
  “明军城外列阵者不过七八千人,我军现在除去伤者,能战者起码是他们一倍以上。我认为,可以把这些兵分为两翼,各七八千人。”
  “等盾车、棉甲、盾牌等就位后,盾车在前,步甲在后,以弓箭火枪掩护,骑兵在两翼策应。”
  清军的盾车攻坚破阵战术还是很强的,盾车、盾牌配棉甲,有很强的防御能力,再加上他们的劲弓重箭和火铳,再加上火炮,正面的野外对战,明军很少顶的住这攻势,只要破开阵形,到时骑兵再冲杀过去,也就彻底赢得胜利。
  当年在关外,关宁军都顶不住这样的攻势。
  简单的商议过后,最后决定由固山贝子屯齐领两千蒙古八旗,固山额真韩岱领两千八旗满州,赵光瑞领两千八旗汉军,张勇领两千陕西绿营,共八千人马为右翼,率先发动进攻。
  李国翰领左翼策应,而鳌拜仍领一支满州精骑预备。
  ……
  韩岱是满鞑宗室,虽然爵位不高,但也是年轻一代里的勇将,他回到阵前,立即下令展开强攻,要一举撕开南蛮的阵线。
  “盾车还在后面,没有全部过江,大盾有些也还随在后面。”一名军官告诉韩岱,现在盾车还没就位,需要大约半个时辰,盾车、大盾等就都能就位了。
  另外他提议,将士疲惫,正好让士兵休整一下再攻。
  可韩岱等不了,他觉得这些明军跟张献忠的西贼没什么区别,甚至可能还不如纵横天下多年的西贼。
  “军中不是有些盾车已经过来了吗,有这些就足够了,何须等所有盾车过河,剩下的盾车就留给左翼好了。”
  韩岱一声令下。
  让汉军打前锋,推着不多的盾车在前,后面用盾牌补上,掩护步甲执弓在后,直接压过去。
  这种战术,清军入关前入关后都一直用,尤其是在入关后,基本上就没有失败过。
  盾车就算不多,可清军身上的棉甲有很好的防御能力。
  把甲都披上就行了。
  “他们在我们的箭雨下,顶不住多久的!”韩岱自信的喊道,屯齐负责统领蒙古骑兵,两翼掩护,面对同是宗室的韩岱,他并没有反对这个部署。
  号角响起。
  清军没有半点等待,就发起了进攻。
  李国翰看到出动的右翼,皱了皱眉,却也没派人叫停。
  “去催下后面的盾车,赶紧运过河。还有,所有人都把棉甲披上。”
  一名左领道,“右翼这一个勐冲,就能把这些南蛮子打的屁滚尿流,我们也许根本用不着披甲,要不然刚穿上就又得脱下,这么热的天,大家又刚急行赶了两天路,都疲惫着呢。”
  李国翰瞪了他一眼,可那满州左领并没有怎么畏惧。
  李国翰知晓这是因为自己是镶白旗的汉军固山额真,而且还是多尔衮的心腹,在过去,他这个汉军旗固山额,自然也地位挺高,在豪格、吴三桂等先后离开后,他暂代主帅之职,也是应当的。
  可多尔衮突然病逝,他两个兄弟又都死了,虽然多尔衮仍被追封皇帝,但谁都知道,李国翰现在已经是没了靠山的狗。
  那些满州贵族,又怎么会听从于他。
  就如屯齐和韩岱,还有鳌拜,他们就都不怎么把李国翰放眼里,所以李国翰明明要求右翼准备好盾车,披好棉甲等再进攻。
  但韩岱直接就出击了,不仅没等后面的盾车,甚至有不少清军,连棉甲都没穿,就跟着冲了。
  跑一路,太热,棉甲又重,他们都没穿在身上,现在突然出击,一时来不及,也就干脆懒得穿。
  所有人都觉得,一个冲击,就足够击溃明军阵形了。
  又何必费那劲,受那罪呢。
  等攻城的时候,再穿上棉甲举着盾牌,缩在盾车后面也不迟。
  “杀!”
  右翼步骑大喊着冲向明军。
  本来应当是做为步兵两翼掩护的两千蒙古轻骑,居然在贝子屯齐的率领下,凭借着马匹速度优势,居然跑到前面去了,然后干脆也不等步兵,更没通知韩岱的满八旗骑兵,直接就对着明军阵列发起冲锋。
  大有要抢功争先之意。
  这些八旗蒙古骑兵,在满州军官的带领下,如潮水般直冲下明军。
  千骑狂飙。
  大地动摇。
  这气势,确实夺人心魄,慑人心魂。
  明军防线。
  张世鹏策马来到了阵前,“举枪!”
  “举枪!”
  “弓箭手、火枪手准备迎敌!”
  “杀敌有赏!
  “后退者斩!”
  ……


第575章 白杆兵再战八旗
  四川提督秦翼明提白杆枪立在军中,望着纵马奔来的鞑子骑兵,不屑冷笑。
  手中白杆枪,以白蜡木做成长杆,上配带刃钩,下配硬铁环,可砍可拉可锤,必要时数十杆枪钩环相连,还可翻山攀墙。
  以此标志性的白杆枪,石柱土司兵参与了平播州叛乱,平奢安之乱,援辽抗清、勤王剿匪诸多大战,立下赫赫战功,名扬天下。
  连鞑子都公开承认,白杆川兵彪悍更超关宁军。
  “鞑子都已经堕落到这种地步了,用轻骑来冲我白杆枪阵?”
  几名石柱军官都披甲立于阵前,同样面露不屑。
  白杆兵彪悍天下闻名,虽说这些年大小百战,损失不小,可在文安之入川后,白杆兵得到了粮饷、装备的补给,甚至还得到了重庆、达州等其它土汉兵补给,战力恢复。
  秦翼明是秦良玉的侄子,当年浑河血战,率三千白杆兵战没沉阳外的秦邦屏是他父亲,当年的浑河血战他没参与,但早在崇祯初,他入京勤王晋为副总兵,崇祯三年,就升为湖广总兵,后升四川总兵,再为四川提督。
  年过五十的秦翼明也堪称战绩彪悍,经验丰富。
  看到鞑子居然以蒙古轻骑直接冲阵,把步兵甩在身后,他笑了。
  “各营立尖锥枪阵,各守本阵,杀他娘个人仰马翻!”
  身为四川提督,他现在指挥的左翼四千人马,分为三部份,分别是来自他直领的提标,以及他外甥马万年领的石柱忠勇镇兵,还有来自重庆酉阳宣慰司的冉天麟和他的酉阳兵。
  石柱和酉阳都是重庆的土司,并为邻居,也素来彪悍,当年浑河血战,石柱白杆兵三千,酉阳兵四千,表现比浙兵还强。

  明末时酉阳土司冉家更是忠心耿耿,每次平乱讨贼勤王抗清都有份,冉家还数次向朝廷进献黄金助饷,得到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皇帝嘉奖,特赐三品服。
  朱以海起兵以来,酉阳宣慰使内乱,文安之入川,便调秦良玉、行营兵协助平乱,事后冉天麟也是感激万分,向皇帝献黄金三千两,又给文安之捐粮供军,在之后的整编中,也是十分配合。
  文安之表奏朝廷,授封他为经标副提督。朱以海还特加封其为酉阳开国侯,许世袭。
  接到秦翼明的命令后。
  冉天麟派兵给他回话,“我酉阳兵守的军阵,绝不会退后一步!”
  他回头看了眼自己的军阵。
  这支酉阳兵是他亲自率领的土司精锐,隶属于文安之的经标,抽调的都是久经训练的健锐,他们平时的训练,以盾矛为主。
  他们同样装备有白蜡木为杆的长枪,然后搭配铜盾、皮盾、藤盾三种盾牌使用,他们的盔很特别,大如斗,衬以厚絮,重十六斤,甲重数十斤,利箭不能入。
  他们农闲时,都会穿戴上这些装备,然后进行武器和拳脚训练,还很注重攀爬训练,登山如履平地,除此外,酉阳兵的军纪很强,他们平时还会通过打猎进行军事训练。
  他们打仗经验也丰富,不输石柱白杆兵,平时采用营旗之法。
  设立前后中左右五营,以应袭的长子统领中营,其它四姓由境内大姓或亲属统领,营下设旗。
  凡境内土司居民,皆编入旗,分各部落曰旗,旗各有长,管辖户口,分隶各州而统辖于总司。
  平时散处为民,战时调集为兵,按战事需要,抽调相应兵力。
  一般为十抽一,但要全面动员,抽调一两万人也不是问题。
  此时临阵。
  冉天麟也是直接布下二十四旗战法。
  这是酉阳兵惯用阵法,头,每旗一人居前。次三人横列为第二重,次五人横列为第三重,次七人横列为第四重,又其次七八人横列为第五重,其余皆置后,欢呼助阵。
  若在前者败,则二重居中者补进,两翼亦然。
  胜负以五重为限,若皆败,则无望。
  这个五重阵,五排每旗各出十六名精锐,二十四旗共调三百八十四人,全是刀尖的精选之兵。
  这三百八十四人,组成刀尖,挺在最前。
  然后其余兵在后面列阵,随时对刀尖进行补充。
  据说酉阳土司祖先以前是唐朝军官出身,他们用的这种战阵相传是唐初战神李靖的府兵战法之一。
  代代相传下来。
  冉天麟把自己的人马,在阵前划为前后五旗,刀尖组成前旗,后面还有四旗,他派自己长子冉奇镳亲领箭头前锋。
  而自己守着酉阳大旗,又领后五旗为总预备队,随时补充。
  冉奇镳是个精悍的年轻人,这位冉氏长子是庶出,但在之前冉家内战中,表现极为神勇,身为应袭的长子,他却穿着厚甲提着铁盾立在最前面。
  他拍打着盾牌,对着身后的箭头喊话。
  “老规矩,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干就完了。”
  “先砍人,结束前不许割首级。
  等打完仗,由专人负责砍脑袋,战功归整个战斗组!”
  酉阳兵以前惯例是七人为伍,每伍一个战斗组,四人专注击刺,三人专注割首,所获首级,七人共之。
  但加入经标兵,酉阳兵里也有了汉人军官甚至加入了些汉人火枪手炮手等,所以规矩有些改变。
  不许战斗时割首级,必须得战后割,军功共有。
  不过有些老规矩冉家还保持着。
  敌骑在迅速奔近,可冉奇镳却还很澹定的在阵前宣布军规。
  “七人为伍,自相为命,一人战没,左右不夹击者,即斩。一伍之众,皆论罪及截耳。
  一伍赴敌,则左右伍呼而夹击,一队争救之。
  一伍战没,左右伍不夹击者,即斩。一队之众,皆论罪及截耳!”
  据说,这些也都是冉家沿袭的唐代军法,连坐。
  伍队旗营,必须得是一体。
  砍了脑袋,军功同享,但如果见死不救,治罪。
  直接割耳朵。
  所以酉阳军里有不少没耳朵的,这些家伙尤其凶悍,因为战场上总有救不及的时候,但冉家可不管这些,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没救到就割耳朵。
  两只耳朵要是都割没了,直接赶出去。
  正是因为严格的人员选拔,加上刻苦的军事训练,再辅以严苛的军法,还有丰厚的军功赏赐,酉阳兵在明末时,丝毫不逊石柱白杆兵。
  甚至明末时,白杆兵的很多功绩,本来也有酉阳兵的一份,甚至许多人把来自重庆的酉阳兵也都与石柱兵混为一谈。
  “举盾!”
  敌骑铁蹄踏地的声音震荡耳膜。
  冉奇镳转身回到阵前,站在箭头旗最前。
  而在他后面不远的冉天麟也举起手中白杆枪,大声喝令后五旗,“弓箭、火枪准备!”
  后五旗大多不是来自酉阳的土兵,而是川军整编后的川中汉兵,装备以弓箭、火枪为主,辅以刀矛。
  他们将充当远程火力的支援任务。
  盾、矛相辅,铁壁森严。
  冉奇镳甚至还有空回头对身边浙东来的中军笑称,“鞑子其实没什么好怕的,要真论起来,我们都是土兵,鞑子是辽东的土兵,我们是四川的土兵而已,他们那穷山恶水,我们这也是山高水远,他们擅骑射,我们也枪盾熟练,谁怕谁啊!”
  中军赵应举也端了杆白杆枪在侧,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以前建真的满人,不也是大明朝的附庸吗。
  “这些鞑子太嚣张了,还真当我们西南无人乎?”
  赵中举看着越奔越近的蒙古鞑子,喉头有些发紧,握枪的手都不由自主的发力,脑袋倒是好像越发清醒了。
  他虽然奇怪鞑子为什么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居然骑兵来冲长矛阵,步兵反而甩在后面,甚至对方的步后散散拉拉的,好像连甲都没披上。
  这明显太过轻敌了。
  冉奇镳的话倒是让他明白,也许是他们以前太高看了鞑子,他们也不过是群从蛮荒之地走出来的蛮子罢了。
  既然是野蛮人,那肯定更容易犯错。
  轻敌而已。
  蒙古轻骑把后面的汉军越甩越远,离明军越冲越近,面对那一支支长矛,铁盾,他们居然彷佛视而不见,似乎深信可以一冲即破。
  崇祯十七年,白杆兵、酉阳兵等在土地岭,被张献忠的西军大败,但是他们并未被击垮。
  此时,面对鞑子的冲锋,他们只是发出了不屑的嘲讽。
  来吧,战吧,让鲜血来增添他们的荣耀!
  就在鞑骑即将冲进明军战阵时,无数白杆大枪前倾。
  即将冲撞。
  轰隆一声巨响。
  西城墙上,炮台上的火炮发威了。
  汉中城里还是有些炮的,明军也携带了些佛朗机炮来。
  炮早换上了大铅弹。
  当鞑骑冲入射程时,各炮依次点火发射。
  炮声隆隆,炮弹呼啸而出。
  两千蒙古八旗兵全力冲锋,却不料城头上先发火了。
  一枚铅弹砸入敌骑中,落地没砸中人马,但却又再次弹跳起来,这次直接把一个蒙古骑兵的上半身打出个洞来,继续向后,落地后,继续疾滚,撞断了好几条马腿,人仰马翻。
  一枚接一枚的炮弹落下。
  顿时造成数十骑伤亡。
  虽然伤亡不算大,但这效果很好。
  鞑子骑兵阵形都有些慌乱了。
  可他们已经冲到面前,停不下来了,只能顶着这炮火继续前冲。
  又近了些。
  此时,枪后后面的弓箭手们也终于开始朝天集体吊射。
  无数箭支斜射上天,然后落下。
  密密麻麻的箭如飞蝗,带着尖啸声,自蒙古骑兵的头顶落下。
  休休休的声音不断,落入敌骑中,造成极大伤亡,不断有人马中箭。
  有人倒下,有人还在冲。
  冲过炮弹,冲过箭雨,他们终于冲到阵前。
  冉奇镳身子微躬,一手盾一手枪,看准一个冲到近前的蒙古骑兵,先用盾挡下数支箭,然后一记枪刺,精准的刺中了那个身着轻甲的蒙古骑兵,将他刺落马下。
  他侧身让开冲撞过来的战马,拔出长枪,大吼一声,又盯上下一个目标。
  赵中举举盾替他挡住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