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32章

海上升明帝-第332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莫氏从此对明朝称臣纳贡,但对内继续称帝建元。
  几十年后,南方后黎朝复国,黎朝中兴。黎朝派使者到北京,请求恢复安南国王的册封,但大明以局势未稳为由,仍只授黎氏安南都统使衔,并且还要求黎朝把莫氏据有的高平、太原等地让与莫氏子孙。
  后黎朝虽不甘,却也不敢得罪大明,于是安南一直到此时,都没复国,仍然是大明的属地安南都统使司。
  甚至在后黎朝外,还有一个莫氏一直割据西北的高平等地。
  而后黎朝也并不安稳,后黎朝能复国,本就是全靠阮氏,后黎朝后来能击败莫氏,重登升龙府,又全靠大将郑松。
  郑松自任都元帅总国政尚父平安王,掌握军政大权,且地位世袭,故人称郑主,而黎皇只负责临朝听政及接见使节,所以黎氏为皇,郑氏执政。
  有几分倭国天皇和幕府大将军的味道。
  而南部则全由阮氏家族控制,当年阮淦有拥立复辟之功。后来阮淦去世后,其子阮潢见郑检猜忌自己,便自请出镇顺化,顺化是阮淦父子多年经营的大本营,深得人心。
  阮潢回到顺化后,协助郑松扫荡莫氏势力,但仍被郑松猜忌,适值朝中官员纷纷征讨夺权的郑松,阮潢诈称协助讨贼,乘机返回顺化,却派兵把守广南,控制南方,然后把女儿嫁给郑松儿子,等郑松反应过来,阮郑对峙局面已经形成。
  此后双方经历数次大战,可谁也奈何不了谁。
  于是郑氏在北方,挟持天子把持朝政,人称郑氏,而阮氏割据南方,人称阮主。
  加上割据西北的莫氏,小小的安南国,却也是水浅王八多。
  不过虽然南北对峙,相互大战,可郑阮却也全力发展,安南反而是难得的强盛时期,南方的阮氏效彷西方,设大炮铸造厂,建立水师,打造火器部队,军队战斗力很强,他们往南灭掉了占城国,又夺取了高绵人的湄公河三角洲。
  而在北方,其实还有一方割据势力。
  便是宣光武氏。
  在莫登庸篡位后,身为后黎朝旧臣的武文渊,以登庸之乱,出据宣光,拥兵万人,还向大明求援借兵。
  武氏的行动,得到后黎朝的认可。
  在后黎朝还偏安南方清化期间,特加封武氏当时的首领武文密,以他率兵从义,累有功劳有名,让他镇守宣光地区,许以世守传袭,封号为宣光安北营嘉国公武文密。
  安南人后来也称之为宣光朝或隆平朝。
  后黎朝灭莫氏,武氏几代都多有功劳,灭莫氏不久,武德恭率本部三千,赴京朝见,归顺朝廷。
  掌权的郑松也晋升武德恭为北军都督府右都督太保和郡公,号为安北营,后得到郑松同意,回到大同继续镇守。
  但武德恭却僭越称王,自称隆平王,公然反黎。
  虽然武氏反黎,还勾结莫氏,僭越称王,但南方还有一个阮氏割据,是为心腹大敌,所以后黎对于武氏一直是一忍再忍,虽也曾出兵讨伐,但只要他们求饶称罪,便仍许他们继续镇守宣光。
  武德恭死后,其子武公悳继位,后黎朝授少傅宗郡公。
  “武氏也派人来了?”
  “嗯,安南宣光镇的武氏也派人来朝贡,他们想得到朝廷的册封。”
  朱以海听了也不由的呵呵冷笑两声。
  安南如今的情况确实是比较有意思的,这后黎朝的皇帝,就是个工具人,被那些权臣们争来抢去,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如莫氏当年篡位夺朝,后来虽兵败,但他们割据高平一带,紧邻大明的镇南关,向大明称臣纳贡,大明也有意留着他们,以牵制安南。
  而这宣光镇的武氏更有意思,当年是以忠臣身居,起兵反莫的,最后却割据红河上游的宣光镇,还经常入侵太原,完全就是安南版的唐朝河朔三镇了。
  朱以海之前也是了解过一些安南的现状的,总体来说,安南人口不少,明初攻灭时统计就是三百二十万户,还有许多蛮夷。
  而经历二百来年,他们还东征西讨,灭了占城,夺了高棉不少地,把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也吞并,人口是大增的。
  阮氏在南边跟荷兰人合作,不仅雇佣荷兰人做御林军,还雇佣他们为教头,建立火器部队,打造水师,甚至展开海贸等,经济发展不错。
  郑氏这些年虽然实力不强,后院还有莫氏、武氏两个割据藩镇,南边还有个实力越来越强的阮氏,但借助安南那狭长的地形,建立堡寨,勉强还是守住的。
  据说先前安南这几家势力都曾派人去北京朝贺,请求册封,但鞑子没理会。
  现在他们听说大明中兴,又全跑来朝贡,都想得到朱以海的册封认证。
  不过这四家又各有不同的需求。
  比如说莫氏,本来就全靠大明庇护,才勉强能在高平一带站稳脚跟,若不是大明护着,早被郑氏灭了,他们来朝贡,也是希望能够继续得到大明的庇护,也不奢求当安南王或是安南都统使,就继续保持现状就很满意了。
  自称隆平王的武氏,则是希望大明能够册封他们为隆平王,摆明了要分裂出去别干,当然,若是大明不肯,那退一步,也封他个诸如隆平都统使也是好的。
  郑氏当然是想得到安南王的册封,最后是能得到大明不再庇护莫氏的承诺,这样他们就能铲除这颗毒瘤了。
  阮氏需求又不同,他们是比较务实的,跟大明还隔着个郑氏呢,所以他们这次来,其实是想展开全方面的贸易合作,本来现在每年到达阮氏地盘上的大明商船就很多,他们仅征收明朝商船的进口税就达到三万八千多贯。
  另一方面,他们则还是受了荷兰人的请托,想来牵线,让大明跟荷兰人再好好谈判,针对如今大明围台湾荷兰人城堡,封锁荷兰人北上日本航线这个事情谈判。
  当然,若是大明真愿意支持阮氏取代郑氏,他们当然是更愿意的,就算付出些代价也是肯的。
  总之,这安南四家是各怀心思。
  对于这块名义上的地盘,朱以海现在也没余力去夺取,但能够用些手段,加以干涉,以争取些利益,朱以海还是愿意的。
  想当年朱棣三代,征服镇守安南,设立布政使司,但却打了二十多年,损兵折将无数,可以说最终宣宗放弃,也是无奈之举了。
  当年明军在军事上还是碾压安南的,只不过政治上手段差了点,直接设省,导致了安南人的全面反抗,如果能够换一些手段,徐徐图之,则可能二百多年时间,早就真正并入大明了。
  “既然都来了,那就让他们都参加朝会和宴会吧。”朱以海交待。
  “武氏也让参加吗?”
  “嗯,来者是客嘛!”
  在后黎皇眼里,高平莫氏、宣光武氏,这些都是叛逆,南面的阮氏,更是反贼,但其实郑氏又何尝不是篡权逆贼呢。
  而在朱以海眼里,安南这块属地,本就只是名义上的而已,所以乱不乱跟他有什么叛乱,越乱还越好,否则以安南那尿性,你让他统一,他要不了多久,就会脑子发晕的来犯边了。
  这次四家一起上门来,还是有求大明,朱以海还能放过机会不成,多少总要弄点肉下来的。


第546章 演武点兵震来使
  相比于去年的正旦朝会,今年的无疑要隆重热烈许多。
  虽然今年迁都登州,这里宫殿简单,不及南京紫禁城,但今年赶来朝正的外国使者却增加了许多,皆因如今大明势盛。
  金紫满殿。
  那雄壮的棱堡,威武的巨炮,一队队雄纠纠的禁军,都让远道而来的使臣们大为惊叹,有一些还是前两年去过北京朝崇祯帝的,也有在南京朝过弘光帝的,甚至还有去北京拜过顺治的,但对比如今这位绍天帝,以往几位天子虽据南北两京中,但感受到的是末世、野蛮之态。
  而如今绍天朝,却是勃然生机,气势如宏。
  大明朝各地文官武将,这次也有许多特来朝正庆贺,甚至连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都来了,这位跟绍天帝年纪差不多的云南土皇帝,这次是特意来请罪的,云南出了沙定洲这么大的乱子,他把昆明都丢了,可皇帝却还能不追究,反而给他加官晋爵,沐天波自然也是感激不已。
  特别是去年皇帝从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几省调兵入云南援剿,可以说是解了他燃眉之急,虽然仗还在打,但昆明已经收复了。
  沐天波也终于能够从保山那偏远蛮荒之地回到昆明,所以这次前来,也是来感激天子,特来表忠心的。
  甘肃的回将丁喇印,也与陇右的贺弘器一同入朝。
  四川的秦良玉,湖广的李赤心、高必正、袁宗第、贺珍、孙守法、王光泰,江西的金声桓、杨廷麟、万元吉,甚至河南的李际遇、许定国,还有福建的郑鸿逵、朱成功,东江的耿仲明等。
  这些封疆大吏,大部份都赶来了。
  这是一种姿态,不管现在地方局势如何,这次是必须得来的。
  金声桓、丁喇印、许定国、李际遇、耿仲明、贺珍这些都属于地方军头,这次却也是主动请求入朝朝贺。
  更别说诸如李国栋、土国宝、刘良左等这些降将们了。
  礼部为了这天,上下也是忙碌了几个月,因为如今恢复了大半个天下,所以礼部如今官吏倒也充足,许多旧员都重新回来,对于礼仪制度这块,也都很熟悉,整个仪式搞的很隆重。
  皇帝只是给大朝会增加了一项仪式,就是阅兵和升旗。
  正旦大朝会早上开到中午。
  然后中午时在蓬来宫南门广场升旗、阅兵。
  皇家旗手卫的三军依仗队三百多人,雄纠纠气昂昂的展示了什么叫做仪仗队,他们迈着正步走过广场,然后将大明的日月旗升起。
  这面日月旗,也是朱以海钦定的国旗,以前也没有国旗这一说法,日月旗虽有,但也式样很多。
  后来朱以海选用海商普遍使用的日月旗,加以修改,便定下了青天日月满地红旗为大明国旗。
  以往海商发现荷兰葡萄牙等各国商船上一般都会悬挂本国国旗以示区别,于是不少商人就挂日月旗表示大明商船。只不过没有统一标准,所以有青旗有黄旗等等。
  现在皇帝钦定的标准,就是一面方形旗,满地红,就是红满地,在左上角,是小一点的蓝色方形,上面还有日和月排列,象征青天日月。
  虽然也曾有人提议用龙旗,不过朱以海觉得龙旗比较复杂,不如这青天日月满地红来的更简洁和醒目。
  而且他很喜欢红色,一直喜欢这满地红。
  甚至他本来不打算用青色的,就满地红,左上再日月,然后再打算配上十三颗星,这样就象征着汉地十三省。
  不过后来想想,现在就弄十三颗星,那以后恢复中原后,还怎么打到关外,收复辽东?甚至将来收复安南、青藏、麓川等地呢?所以不应当过早设限。
  最后还是采用了青天日月满地红旗做为大明的国旗。
  龙旗则做为皇家旗帜。
  无数官员、外使等看到这支雄壮的仪仗队走来,都忍不住从观礼台上站了起来。
  “这三军仪仗队真是威武雄壮!”
  来自朝鲜的世子李淏激动不已,旁边是两位随同前来的大臣,朝鲜左议政金尚宪和右议政崔鸣吉。
  “这些骑兵真是雄壮。”两位朝鲜宰相也都看呆了,虽然仪仗队总共才三百多人,但却充分的展示了现在明军各个精锐兵种。
  比如骑兵里面,走在最前面的是胸甲锃亮,头顶铁盔还插着花翎的胸甲骑兵,他们装备着锃亮胸甲、马刀和火枪,这厚厚的胸甲,加上雄骏的大马,再配上个个都是一米八以上魁梧精锐骑兵,那妥妥的重装骑兵。
  一出场就有股排山倒海的气势。
  “真是泰山垂于鸡卵!”
  此时午间,暖阳当空。
  抛光的胸甲映射着太阳光,光芒四射。
  紧随他们后面的是龙骑兵,他们不配重甲,配的上棉甲,实际上就是骑马的火枪手,他们带马刺的马靴很锃亮,身上装备着火枪、马刀,他们的火枪枪管较短。
  大明御营里的龙骑兵,其实更主要是充当机动火枪步兵的定位,追击、侦察、掩护,甚至冲击敌阵都可以,最大的特点就是上马机动,下马作战,与鞑子的骑马重步兵相似。
  “这又是什么骑兵?”世子指着后面出来的骑兵,他们的装备看起来更轻便,头盔上缀着马尾,身着鲜红的军服。
  “邸下,这是御营的骠骑兵,他们快马轻刀,来去如风,夺旗斩将,这是一支真正的轻骑兵,能进去的都需要极好的骑术,殿下看到的这支骠骑兵,主要都是蒙古人。”
  “蒙古人?”
  “嗯,如今大明御营里据说有好几千蒙古兵,都主要是充当骠骑兵。这些人彪悍勇勐,骑术精湛,最喜欢的就是突袭,斩将夺旗,深受大明天子喜爱。”
  “邸下看他们身上的衣服,内穿牛皮甲,外罩一件交皮斗蓬,上面这些铜钉,加上染的红、蓝等色显得多华丽。”
  这种斗篷夹克,是镶着皮毛边领厚实外套,通常只穿一半,披一半在肩上,策马冲锋时,衣服随风飘扬,尽显彪悍本色。
  不过这不是为了显酷,而是草原上昼夜温差大,所以他们习惯穿大袍子,白天穿一半披一半,若是太阳大时,干脆把上半身袍子都脱下,围在腰间。等冷了,再穿上。
  骠骑兵们装备这件斗篷夹克,也是方便他们昼夜长途奔袭。
  甚至这件镶有铜钉的厚斗篷夹克,其实还相当于一件软甲,有不错的防护能力。
  “这又是什么骑兵?”
  骠骑兵后面又来了一队骑兵,他们也配着火枪,装备皮甲,但又跟骠骑兵很大不同。
  “这是猎骑兵,拿着火枪的轻骑兵,跟拿火枪主要步战的龙骑兵不同,他们是骑射的火枪兵,这些人骑术比龙骑兵强,但比骠骑兵差些,而且你看他们的火枪,比龙骑兵的长,这种火枪射程远,威力大,他们的任务主要就是侦察,甚至是追击、阻杀敌人的侦骑。”
  猎骑兵相当于低配骠骑兵,主要用来反敌人的侦察兵,方便补充,训练成本低,训练的速度也快。
  紧接着又上来一队背着骑枪的骑兵,武器是一丈骑枪,他们背后还装着一对翅膀。
  “这是翼骑兵,也叫枪骑兵,皇帝陛下有两个精锐枪骑营,一个叫红色枪骑兵营,一个叫黑色枪骑兵营,据说这种枪骑兵主要用来冲击敌阵步兵的,他们既擅长骑枪,也熟练使用马刀,既能冲锋破阵,也要能跟骑兵对阵,所以每一个都很精锐,一般是在大战场上使用的,不会用做侦察、警戒等。”
  枪骑兵跟骠骑兵一样都是精锐,但骠骑兵是轻骑兵,枪骑兵则远近战皆宜,还擅长正面冲锋,比起擅长迂回包抄绕后的骠骑兵,枪骑兵是个硬茬子。
  当然,比起重装的胸甲骑兵,枪骑兵没那么硬,但他们的骑战本事,绝对不比胸甲骑兵低。
  朱以海很注重骑兵,从一开始设立了金吾镇骑军,到如今,不断提高骑兵数量,甚至分设这多么骑兵种类,各施其职,以最大限制发挥骑兵的性能。
  这次阅兵,更是依次亮相,全是彪悍的青壮精锐骑兵。
  紧接着步兵也一样威武。
  特别是在升旗后,三军列阵受阅,步兵的各个兵种方阵,完美的展示了他们的威武。
  排第一的就是铁人军,全身铁甲的重步兵,双层甲,配上超长刃的斩马刀。
  人人都是一米八以上,双层甲,还有铁盔、铁面甲,再配铁盾牌,加上两把斩马刀,还要配上弓箭。
  神龙有鳞,勇士有甲。
  双层能防御火枪铅弹的铠甲,配上超过两米长的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