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25章

海上升明帝-第325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最核心一条,便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以往明朝的宗藩制度其实有学习宋代的地方,就是皇族宗室的范围,是几乎无限制的,朱元章之后,都是宗室,甚至他的侄子如靖江王,也是世袭不替的藩王。
  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封世子,将来继承亲王,其余诸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封世子,将来继承郡王,其余诸子封镇国将军。
  其下又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然后是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最后是奉恩中尉。
  其最大特点,就是爵位是裂变式的增长,所有爵位世袭罔替不说,他生的儿子,嫡长子世袭不降,其余的降一等授封新的爵位,然后不断的这样扩散下去。
  到六世以下奉恩中尉时,就永远不变,永远与民不同。
  所以朱元章时宗室才几十人,但到了嘉靖中叶时已经有一万五千多人,而隆庆时是两万八千多,那时距离明亡国还有五十多年,据明朝自己推算增长速度,到崇祯时有二十来万了。
  越往后,增长数量越多,因为基数越来越大。
  而所有人都有爵位,都有禄,对朝廷来说自然就是不堪重负,嘉靖时才一万多宗室,朝廷财政就亏空供不起了,可想而知后面还翻了十多倍后的情况。
  虽然说大明高级宗藩不多,但架不住有那以十万记的中尉们啊。
  大明到崇祯为止,十七任十六位皇帝,共生皇子一百零四,其中十一位太子未继位而薨,六十七位封亲王,其中六个后来飞升为真龙天子,成祖、代宗、宪宗、睿宗、穆宗、思宗,其余继承皇位或未封而逝。
  到了崇祯时,还在的亲王藩,是三十二个,其余的要么无子国除,要么叛乱被废等。
  诸亲藩,共封郡王五百五十一位,崇祯朝时还有二百来个。
  不过虽说宗藩在动荡中损失很大,但从另一面来说,宗室仍还有几万人也不少了,况且还有许多现在是还没确认的,以及没南下的。
  而认真算辈份的话,老朱家的宗室们,从朱元章算起,好些繁衍的快的,都十二三代了,慢的也有九代十代了。
  民间也讲究个五服,出了五服不算亲。
  唐朝皇家就是按五服来算,五服以内算宗室,五服以外的就叫皇亲,不给五服外的皇家授爵位给俸禄这些了,他们就是普通百姓,也没有什么科举当兵从商的限制等。
  所以这次朱以海颁布新的《宗室法》,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五服。
  从当代皇帝算起,皇帝五服内的叫宗室,五服外的叫皇亲。
  所以这次对整个原来的朱明皇族宗室重新整理。
  现在朝廷这里的亲王是二十三位,郡王是一百多,其余将军、中尉等三万多。
  朱以海要求,按五服法整理。
  这样的话,也就是鲁王系,还得是朱以海曾祖开始传下来的鲁藩宗族,才算是大明宗室,其余的都只叫皇亲。
  皇亲不再授爵给禄,只宗室授爵给禄。
  五服外的那些,全要夺爵。
  新的宗室爵位分为十等,亲王、嗣王、郡王、镇国公、辅国郡公、奉国县公、护国侯、卫国伯、保国子、安国男。
  皇帝特旨,二十三位在封亲王,皆降为郡王,并且是世降一等。
  原来的那一百多郡王,只保留鲁藩在封的八位郡王,这八位郡王其实也在五服外了,不过因为五服内没有王爵了,所以八郡王仍保留郡王爵,也是世降一等。
  其余所有爵位,从郡王到奉国中尉,全都削除。
  仅保留三十一位郡王,统统是世降一等爵。
  他们的爵位,将来可由世子降一等继承,世子袭爵后,其它儿子才可以袭爵,但需要降四等承袭。就是郡王世子降一等袭镇国公,而其余诸子降二等袭护国侯爵。
  一直降等安国男爵,再往下就是平民了。
  三万多宗室,现在仅保留三十一位郡王,其它爵位一个没有了。
  这算是非常惊人之举。
  也因为确实没近支,朱以海的祖父,两个伯父,还有他三哥都以郡王承袭击鲁王,还都是因先王无嗣。
  他大伯和大哥都是世子,结果都是未袭爵就死了,还无子嗣。
  朱以海二哥早死,其它几个只弟又死于清军破城,兄长鲁王以派有几个儿子,却也跟他其它叔父侄子以及他的儿子被杀害或掳走了。
  加上战乱饥荒,结果皇帝五服内居然找不到一个男丁宗亲。
  只能等朱以海的那两个皇子找到了,或再生下皇子开枝散叶了。
  将来除太子外,其余诸皇子授封亲王。
  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者,封国公。
  朱以海的儿子们,嫡长封太子,其余封亲王。
  亲王之子,嫡长封嗣王,其余封郡公。
  嗣王的儿子们,嫡长子降等为郡王,其余诸子就是奉国县公了。
  郡王的儿子们,嫡长子为镇国公,其余诸子就是护国侯。
  镇国公的儿子们,嫡长子为辅国公,其余诸子是卫国伯。
  辅国公的儿子们,嫡长子为奉国县公,其余诸子就是保国子爵。
  奉国县公的儿子们,嫡长子是护国侯,其余诸子就是安国男爵。
  再往下,护国侯的儿子,嫡长子是卫国伯,其余诸子已经无爵可封,直接就是平民。
  朱以海的嫡系子孙,倒是能够传上十代,但非嫡长,最多只能封七代。
  取消了世袭罔替,这最大限度的避免宗室封爵泛滥,而嫡长一系降一等,其余诸子降四等,更加限制宗室高级爵位的扩张。
  如天下第一藩,现在就一个朱存釜,是原秦王朱存极的弟弟,朱存极先被闯军俘虏,后投降清军,再后来被清军找借口连同其余明诸王处死,朱存釜在关中被孙守法等义军拥立监国,后来主动退位归藩,被朱以海授封为第十六代秦王。
  现在他要降为长安郡王。
  秦藩总共封过十六个郡王国,而现在仅剩下永寿王在绍天朝,这次直接削藩。
  鲁藩前后封过十八郡王国,如今也仅剩八个。
  特旨保留的三十一郡王,皆是朱以海五服外的皇亲,不是宗室。
  所以爵位和功臣一样只能一系传承,就是只能嫡长子降等承袭,其它儿子不再授爵。
  邓王朱聿键还有他兄弟唐王朱聿鐭也要降为郡王,朱聿键将降为南阳郡王,聿鐭降为襄阳王。
  爵位降了,俸禄等也改了。
  甚至之前宗室管理制度,如请名请封请婚请禄这些,也都改了,以后这些皇亲虽仍由宗人府另册管理,生老病死要报备登记,但取名结婚这些听其自由,不管科举还是经商也各随本意。
  皇亲也没有什么优免特权,当然,皇帝和宗人府都会出一笔钱,买田置产,收租生息,以用来给皇族子孙的幼小、老病、孤寡等救助补贴,六岁以下,六十以上,都还能领一份口粮。
  甚至将来富裕了,还会在读书、大病这块给予补贴等。
  总之,以后如朱老三这样的底层宗室,算是彻底的解放出来了,以后不会再百般限制,但也没有养着,一切得靠自己,虽然他们家几代都没怎么被朝廷养过了。
  “宗室法马上就要正式颁行了,所以你就算录入族谱,以后也不用等朝廷赐名赐封了,你有什么打算?”朱聿键问。
  对于皇帝的这个宗室法,他其实是非常支持的,朝廷要如原先一样真正供养起整个皇族,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现在宗室人口锐减,可战乱一过,很快又会繁衍增多,这始终是个问题。
  而且,宗室底层的悲惨他是看到的,说是天下养朱,但底层这些人都快饿死了,所以必须改变。
  就跟原来太祖时不费一钱而养百万军的卫所,最终糜烂不堪,而被朱以海完全罢废一样,他也是支持完全改变宗室制度的。
  皇帝有个方向是好的,就是把原来拔给亲王宗藩的田地之类的产业,甚至是钱财等,以后专设一个义田一样的东西,由宗人府或内务府代管,置办田产商铺等,经营赚取的钱财生息等,用来抚养宗室皇亲里的孤寡残疾,甚至是建立宗学、宗坟等等。
  其实民间许多大宗族一直就有这样传统,拿笔钱买田置业,建学校、祖坟地等,给家族里有出息的孩子资助读书,给贫困孤寡救济,甚至给族里做生意的人提供资金借贷等等,充分发挥出宗族的作用,帮扶团结。
  原来宗室几十万人,结果那些大藩日子是过的好,有的身家百万银两,十分惬意,可更多底层宗亲连名字都没有,甚至有饿死的。
  宁愿骂皇帝去坐牢,就为了能吃口牢饭,免的被饿死。
  制度出了大问题,必须得改。
  取消世袭罔替的爵位,取消世禄,甚至放开管理,这在朱聿键看来是必须要做的,不做早晚还要出大问题。
  “我听说登州那边很安全,我想去登州,我也做不了什么,就去那边码头扛包吧,总能养活妻儿吧。”朱老三平静的道。
  朱聿键有些吃惊的看着这个辈份是自己侄曾孙的男人。
  “你能这么务实,挺好,不过倒也不至于沦落于此。你既然读过书那就好,宗人府下如今有不少产业,也很需要人手,只要肯用心去学,总比码头扛包强许多。”
  “等录入皇族族谱,宗人府就可以先给你发五两银子的安家费,另外你的这个情况,也符合宗族救助条例,还会有其它补助发下来给你,总之,你们回家了。”
  “欢迎回家!”
  朱聿键拍了拍老三的肩膀,“现在,我建议你先给自己取个大名,还有你孩子们的。”
  “请曾叔祖为我们赐名!”
  “你们是四房这一支的,到你是太祖十二世孙慈字辈的,我这个曾叔祖就给你取名慈安吧,希望你能够安安稳稳过完这一生,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安安稳稳。”
  “谢曾叔祖。”
  “你娃是太祖十三世孙,和字辈,你家那娃儿挺稳重的,就叫和绅吧。绅者,古者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希望娃儿好好培养,将来成为皇族俊才。”


第536章 皇城根下刺机密
  天安门是北京的南门,而地安门则是北京的北门。
  老百姓则喜欢称北门为后门,地安门建筑本身称后门脸儿,从后门脸儿往北,一直到鼓楼外,那叫后门外,这里也是充满市井味道的地方。
  铺户买卖两边排,从针头线脑到柴米油盐,从日用百货到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那真是应有尽有。
  而从后门脸往南,算是后门里,基本上就看不到什么铺户买卖了,只有胡同里应时的出现一些小杂货铺。
  在西楼巷西口,恭俭胡同北口的路西边,就有这么一个小杂货铺,油茶酱醋针头线脑都卖,店名永祥恒,附近百姓很少叫招牌上字号,都习惯叫西口小铺,或干脆叫小店。
  店说小其实也不小,三间房有两间做了门脸,南面一间帘子隔起算做起居室,店铺里立着近人高的栏柜,把小店分出内外来,里头卖的是烟丝茶叶白酒黄酒、油盐酱醋和各种调料,外间是各种蔬菜和干鲜食品,到冬季的时候,还会把大白菜、萝卜等摆在店外台阶上卖。
  柜台边还摆了一熘高凳,附近的街坊邻居或是街面上干活的,累了过来打二两白干,或是喜欢喝黄酒的,来上一碗,再叫碟炸花生米或是猪油渣炒黄豆,也能一边聊着天,一边美滋滋的享受下。
  铺子是一家姓宋的经营的,当家的叫宋恒,据说原来是在通州码头上做买卖的,如今运河不继,通州码头的买卖难做,于是宋掌柜的就带着一家人来到了京城,盘下了这三间房,稍加整改就成了一间买卖。
  三间房,两间做买卖,一间居住。
  他有四个儿子,老大振烈,老二振勋,老三振熙,老四振照,老掌柜五十许人,还算健壮,平时总是笑呵呵的,但眼睛里透着精明。
  老大振烈三十多岁,是个大高个,但平时总是沉默寡言。老二却总是和颜悦色的,眼里会来事。老三圆脸儿,有些一根筋,经常还会跟客人为了三瓜两枣的事争的脸红脖子粗的,老四倒是年轻又机灵,但不常在铺子里,经常在外面逛,也负责进货或送货什么的。
  经常来铺里喝酒的赵先生,是个读书人,他就常说看这四兄弟的名字,就知道宋家以前肯定不是一般人家,寻常人家取的名字肯定就是宋富贵、宋继祖、宋发之类的。
  而平时总喜欢来要上二两白干,再就油渣炒黄豆的老刘则说这四兄弟长的完全不像兄弟,言外之语这宋掌柜带的这四儿子明显有些来厉可疑。
  当然,老刘这话也只敢悄悄说,而大家也并没放心上。
  谁家亲兄弟就一定长的跟一个模子里出来一样?
  这天。
  天还没亮,老宋还在铺子整理着,兄弟四个已经从早市把货进回来了,到家便开始忙着卸货、分类整理,先把蔬菜给整理好,打蔫的烂叶子先摘掉,分门别类摆在门口,甚至还要再洒上点水,显得水嫩新鲜。
  虽说这买卖是爷五个经营的,家里的妇人只在后院生活,并不来这边,但是爷几个却把这买卖做的很好。
  一来这是生活所需,平时大家也离不开,而且这里附近就这一家铺子,大家也不会舍近求远,再一个这爷几个做买卖有头脑。
  你买颗白菜他可能还送你两瓣蒜,要是买两块豆腐,还送你两颗葱,有时要是临时忘带钱什么的,还可以回头再给。
  甚至有时不方便,想请铺子里帮忙在外面捎带些药之类的其它东西,他们也愿意代劳。甚至有些街坊一时困难的,想来借点米面钱粮的,掌柜的也愿意借。
  这么一来二去,小铺子开张不过半年多,却已经人气很好,大家都喜欢来这买东西,就算是有时没什么买的,也愿意过来聊几句。
  这边菜码的差不多了,便有些起早的邻居过来了。
  住西楼巷的刘二爷最早来。
  “刘二爷又来照顾咱生意了,早啊。”
  “早,没什么新鲜菜啊。”刘二爷戴顶瓜皮帽,脑后拖着条辫子,仅看他光亮的额头,就知道他条件还可以的,否则如街上干苦力的,谁有精力天天剃头,那前脑门上都总是长的乱糟糟的刺毛短发。
  “今个看到有新鲜的鱼虾,特意拉了些回来,都养在那桶里呢,你去瞧瞧,都还在欢快的游着呢,想吃哪种,随便挑,不管是清蒸还是红烧,都保准鲜。”老掌柜宋恒笑着道。
  这位刘二爷是在户部当差的,虽然不是什么官,也算不上吏目,就是个一般的书吏,还是属于经制外的,也就是没正式编制的。
  鞑子入关后,基本承袭明制,设立百官,任用吏员,京师各部的京吏是一千多人,实际上千把人哪够,所以有大量的编外吏。
  编外吏地位虽低,但其实处处离不开他们。
  有道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一个小吏,如果呆的是要害部门,其实可以过的非常滋润,比一些偏僻之地的县官都还惬意。
  刘二爷在户部当差,自然也是不错的,所以别看就是个编外吏,但他在明朝时就是户部的老人了,资历够丰。
  宋掌柜对这个街坊很客气,因为是大客户,平时吃用没少消费,甚至还经常会来这里也喝上两杯。
  当然,更重要的还不止表面这些。
  老宋把刘二爷请进去看鱼。
  鱼确实很新鲜,一条条游的正欢快。
  “抽烟!”
  老宋把一盒大前门掏出,给老刘递烟。刘二爷也是不客气的接过,点着火后便熟练的抽了起来。
  “这大前门烟以前没抽过也没听过啊?”
  “新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