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18章

海上升明帝-第318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使的刘宗周成了京中公认的迂腐书生,所以在京仅呆了三年,他又回到家乡继续教书着说。
  再次出仕,已经是天启元年,他也已经四十四岁了,二十四岁中进士,结果硬是蹉跎了二十年。
  起为礼部仪制司添注主事,一个闲职小官,但他初四进京,十六日履职,二十五日就上疏弹劾魏忠贤。
  要不是大学士叶向高等力救,直接就要被魏忠贤六十廷杖打死。
  但刘宗周就是这么一个迂腐的人,之后仍然继续迂腐,仍然不断发表着一些迂腐的言论。
  之后天启崇祯的动荡中,他被授过通政司右通政,结果不仅辞职还要弹劾魏忠贤,最后落得个革职为民的下场。
  等崇祯元年第四次出仕,授为顺天府尹,朝见皇帝时,还未履职,这书呆子就给皇帝上疏,直接劝皇帝不要急功近利,要用尧舜的仁义之道治国,甚至直接指责皇帝的一些作为。
  好在当时崇祯虽年轻,但对天下有名的大儒刘宗周还是比较尊重的。
  刘宗周做顺天府尹,可此时风雨飘摇,他一介腐儒虽忧国忧民,但也无济于事。
  后来这书呆子还是得罪了温体仁周延儒这两奸臣,他们可容不得这种腐儒的指责,不断在皇帝面前说刘宗周迂阔,就是个书呆子。
  皇帝也渐渐不耐烦刘周宗的嘴炮,刘宗周这顺天府尹也干不下去,只好天天写辞呈,崇祯三年被批准,继续回老家讲学。
  因为在回家路上还给皇帝写奏章,指斥朝政,因此被下旨革职为民。
  这一次,他在家又呆了五年多,崇祯十四年,皇帝才想起有个刘大儒,特旨让他起用为吏部左侍郎。
  他多次力辞,最后没办法第二年入京,到京后改授都察院左都御史。
  他一上任,就上疏,说民少而贼多,官增设而愈坏事,今缓一份催科,便减一份盗贼,省得一人差遣,便息一方骚扰。
  结果没多久,皇帝召大臣中左门问政,刘宗周又因为指责皇帝让锦衣司将言官下诏狱,有伤国体,结果再惹怒崇祯,下令将他革职,还让刑部拟罪,最后在其它大臣劝说下,才划掉刑部拟罪四字,这次仅当了两个月左都御史,又革职回家。
  回家路上不太平,走走停停,到家已经是崇祯十六年六月了,次年三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五月,刘宗周才得知讯息,立马要求浙江巡抚出兵北伐,还给高杰、黄得功、左良玉等写信,要求会师讨贼,甚至还招募义勇。
  后来福王继位南京,诏命他起复原官,在路上,就连上四疏,甚至以国家沦丧为由,给自己取了个新号,草莽孤臣,写奏章等只署这名。
  他人未到南京,却已经数道奏疏弹劾高杰、刘泽清等人,后来还弹劾马士英结党营私,在京口,正好碰到浙江巡抚的兵跟江防明军起冲突,传到南京,就成了刘大书呆子正联合浙江巡抚要清君侧除奸佞,把马士英等吓的不轻。
  高杰和刘孔昭甚至还派出刺客去半路刺杀刘宗周,结果刺客半夜潜入刘宗周住处,反而刘宗室一番大义之言给震住,深为佩服,护送他到京后才羞愧离去。
  刘大炮虽然进了南京城,但马士英等视为肉中刺,天天造谣抹黑,最后逼的刘宗周、高弘图、姜曰广三人先后辞职离去。
  回到家乡绍兴的刘宗周,没多久就听闻弘光弃南京出逃被俘,杭州潞王监军五天投降,这位腐儒却仍然到处联络门生故旧,招募义勇乡兵,打算抗清到底。
  后来听说宁绍官员都已经投降归附,深感绝望的他开始绝食,要为国殉节。
  绝食了好多天的刘宗周,后来见到了朱以海派来的使者,一封诚恳至极的书信,打动了他,一句不死了,便南下投朱以海了。
  南下后被授左都御史,一直到如今,真正的起义元从,协谋功臣。
  在朱以海的朝廷里,这位刘大炮,依然是嘴炮厉害,动不动就上疏,洋洋洒洒的指斥朝臣,甚至规谏皇帝。
  看不惯就要说,绝不藏着掖着。
  但就算在这小朝廷里,以他的资历和声望,他仍然始终保持着他的那副本色。
  就是这么迂腐。
  但朱以海始终对他非常信任,因为别人觉得他太迂腐,太傻。
  偏偏朱以海一直都坚信认为,刘宗周的资历名望,不管要弄权还是弄钱都太简单了,甚至如马士英、方逢年、阮大铖、陈盟、杨文骢、孔文昭这些聪明人一样见风使舵投其所好都是很简单的事。
  但他偏偏就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在走。
  这不是傻。
  而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读的是真正的孔孟之道,圣贤之书,他是真正胸怀道义!
  所以不管局势怎么变,哪怕现在形势大好,朱以海也没想过说要把这个老是顶他的刘大炮给换了。
  都察院就需要这样一个刘大炮,需要这样的道义、忠直标杆!
  他是朝堂上的定海神针,不管什么时候,这种人都不能少。
  哪怕现在新设了个谏院,有聪明又能干还敢撕咬的洪承畴和钱谦益带领,但都无法取代刘大炮的位置。
  他第一个站出来置疑、反对,其实早在朱以海的意料之内。
  甚至他早就在等着刘大炮站出来,然后一通口水四溅了,当然,皇帝也早就提前准备好了许多反驳的词。
  只要能把刘大炮驳倒,驳服了,那么皇帝的这套词就能说服全天下人。
  刘宗周这样的人,代表的是道,阮大铖这类人,则代表的是术,乱世之时,术很需要,但道也不容忽视。
  所需要的只是让他们站在各自恰当的位置上便行,不能让刘宗周来决策中枢,也不能指望这大炮去执行军政,就得让他拿着鞭子站在朝堂上盯人。
  “陛下!”
  刘宗周一捋长须站了出来,声音洪亮,直视皇帝,“臣以为如今形势虽有好转,但国家仍有半壁江山沦陷未复,此时高兴还太早。朝廷需要做的是忍辱负重,砥砺前行,是要让百姓休养生息,而不是想尽办法搜刮百姓,
  现在朝廷根本不应当继续拼命扩军,而应当是裁并一些兵马。
  另外,不仅士兵军饷偏高,而且军官的待遇更过厚了些,此外百官俸禄、宫廷开支都应当削减降低,一个总督给一两万两,巡抚万余,从布按,到知府知县都有,这养廉银真就能让官员廉洁,古所未闻!
  武官有俸禄,又给职钱衔赏,甚至还要另给亲丁名粮,一个提督给一百个战兵饷,这岂不是公然吃空饷?
  如今是特殊之时,是国难之时,官将文武,不想着如何报效国家,救助百姓,却想着升官发财,厚赏厚禄,此有此事?
  臣建议,仅保留现有的御营、京营,不再扩编,且将其余省营等一律裁撤,就地转为地方团练,闲时务农,战时协守。”
  “士兵可领全饷,但文官武将,不仅要恢复到崇祯时旧俸禄数,还应当只发半禄,以减少开支。”
  “所削减的俸禄军费额,也应当相应的从现征收的税赋中减除,特别是厘金,现在是百货百厘,过路征厘,市卖也征厘,然后又开征工商税,这岂不是重复征收?
  应当废除厘金,工商税适当征收,但也不能超过三十税一!”
  刘大炮的核心思想就是不能乱花钱,最好是少征税,就能少累民,然后官员士兵不能拿太多钱,要不然百姓负担太重。
  军队更不能养太多,差不多就行,兵在精不在多嘛,没必要不停的招兵买马,养不起。
  一个战兵一个月足饷二两就好,四五两太多了。
  什么养廉银、亲兵名粮这些更不该有。


第526章 抱薪者
  “陛下说朝廷开支,要量入为出,臣以为这点说的很好。”刘宗周身着大紫斗牛袍,举着玉笏板向皇帝直言,“但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哪些又是不必须的?”
  “陛下起兵以来,推行诸多仁政新政; 都是很好的。诸如取消军户匠户,取消贱籍,罢撤天下卫所,更定宗藩奉养制度,都为朝廷减少了许多开支,甚至陛下勤俭节约; 不喜奢侈,到如今后宫不过十三人; 内侍宫女总不过数百。
  相比起崇祯末年宫女九千、太监杂役十万; 陛下勤俭之心确实为天下表率。”
  刘宗周比较公道,做的对的也不吝惜赞赏,该是什么是什么,但不对的他也坚决反对,“养兵供军护国守疆,乃是必须,但以如今情况,扩编太过迅勐,军队开支过高,朝廷无力供给。
  江南一名长工,一年所得不过三两银子。而现在军中的战兵,最低一月饷三两九,最高四两五,其余赏赐、抚恤等也极高; 虽厚饷重赏激励将士; 但朝廷无力负担。”
  “另外各军还专门配辅营夫勇; 一夫每月至少三两,每一百战兵要配三十六夫勇,这部份开支也是巨大,”
  “臣以为,辅营皆可裁撤,战时就地征召壮丁协助即可。”
  “战兵的饷银,可适当降低,上等日薪一钱,月三两,中等日薪水九分,月饷二两七,下等日薪八分,月饷二两四……,此外,既发厚饷,便当取消月粮,出征在外,可适当补发行粮。”
  “更不需要厚饷雇佣西洋教官和佣兵。”
  “军官也可适当的加俸,但亲兵名粮不应当给,公使银也不应当别给。一名营官; 不过管五百兵,结果月饷五十两; 相当于每兵增加了一钱军费,公使银又一百五十两,再加三钱,其又有十名亲兵名粮,再增十个士兵军饷,太过矣!”
  朱以海坐在那里,听刘宗周细细说完,没急着反驳。
  刘宗周是天下有名的腐儒,不过朱以海不认为他是个真书呆子,他只是一个胸怀道义能坚持的人,在当今这种时候,既需要干吏能才,也需要这种能够坚决道义,坚持方向的旗手。
  他说的这套,是理想主义。
  朱以海新政,确实裁减了许多开支,宗藩、卫所、宫廷,这三大项里已经减了许多开支了。
  如原来朝廷几十万宗室,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与士农工商四民之业。宗室有优越的政治经济地位,广娶妻妾,宗室人口大量增加,他们广占田产、兼并土地,巨大的宗禄开支耗费大量国家财富。
  万历年间,天下岁供京师漕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以山西举例,留存一百五十二万石,而宗禄就要三百一十二万石。以河南举例,存留八十四万三千石,而宗禄就一百九十二万石。
  二省留存之粮,借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
  而明末时天下各地卫所军户,早已糜烂不堪战,可各地卫所却还有一大部份需要拿月粮的守城兵,屯田的军户根本供应不了,还得州县补贴,养了百万兵,结果不能战,却还得往里贴大量的粮食,他们还占据了大量的屯田耕地,不但没能给朝廷缴税纳赋,反而是个无底洞。
  仅宗室和卫所供军,这两项,就压的明末朝廷的财政不堪重负,透不过气来。
  而明末还有一大开支,就是宫廷。
  内宫宫女九千,这个数量是比较真实的。
  太监杂役十万嘛,倒是比较复杂些,其实明末的宫廷太监,因为机构众多,不仅仅是在紫禁城服侍皇帝,他们有十二监,下面还有诸多机构。
  隆庆年间,工部的一份报告里曾说,南北二京,内侍实一万二千七百二十九员,此后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膨胀中,万历元年一次就选净身男子三千二百五十分拔各监局应役,六年又收两千多名,十一年又收两千,十六年又收两千,二十九年,又收三千。
  仅实录上不完全统计,崇祯年间就增加到三万多。
  内织染局下,宦官和劳工多达一万一千五百多人。
  宫廷人员还有大量医官,崇祯初年,官医增加到五百三十三人,而文思院官匠人数,也增加到近三千二百名。
  明末锦衣卫数量更是多达三万四千四百余人。
  此外在外镇守的太监、江南织造等的太监等,也数量众多。
  当时仅在京中,供给宫廷、内侍的钱粮丝布瓷器等的数量,就差不多是十万人的标准的。
  仅宫里长随以上内侍,就有两万多,而长随以下的还有很多,不住在宫里的各监局下属的太监、长随等内侍人员,数量更庞大。
  当然,这里面真正净身的太监了就两三万人,其余的是隶属于十二监下的人员,都是为皇家服务的。
  嘉靖时负责宫廷供应的是光禄寺,岁用银三十六万。
  刘宗周说的宫人九千,太监十万,其实不够严谨,实际情况应当是宫女数量差不多,但太监十万是不可能的,当然如果把整个宫廷和为皇家服务的这些宦官机构下的随从甚至临时工算上,也大差不差。
  虽然经制额不多,但就算临时工也终究是要开销的。
  二三十万宗室,六七十万卫军,加上近十万的宫人内侍等,这三样的开支确实是非常大的,朱以海几刀砍下,不断精简,节约了大量财政开支。
  现在,朱以海设了南京应天,东京奉天、还有绍京绍天,设了三个都城,但三处宫里加起来的宫人也不过千,内侍数量也大大减少。
  特别是对原十二监做了极大的精简,新增设了内务府,将许多事务移交给内务府,特别是原来诸如织造等许多这种皇家手工作坊等,如今基本上都划到内务府名下,并采取的是类似半独立的经营模式。
  仍是皇家所有,但相对独立,大量的工匠、工人甚至都是如外面市场上一样是雇佣模式了。
  另外还有一些手工单位,更是直接划出去,不再由宫廷内侍管理了,十二监局虽然还在,但他们都精简了人手,只负责核心的职责,其它许多附属的差事都夺了。
  内务府接管了大量皇家手工作坊,但经营模式也改变了。
  二三十万宗室,经历了这些年的大动荡,许多宗室死在闯贼、西贼等手上,也有许多落到鞑子手上,减少了许多。
  如今幸存的有近半到了南方,还有不少仍滞留在北方。
  对于这些宗室,朱以海也是数次调整宗室制度。
  让宗人府负责安置这些宗室在各地落户。
  宗位爵位大改,俸禄大降。
  仅保留不多的藩,世袭罔替,其余的都要降等袭爵,庶出还要降二等袭爵。
  不过朱以海改革了这些后,也给宗室一些好的福利待遇,比如允许他们自己取名字,自己娶妻嫁女,允许他们读书参加科举,也允许他们当兵,可以做官。也可以去经营四业,为工为商。
  取消了许多限制。
  另一方面,宗室俸禄大降同时,对宗室里新出生的人口,发放一份口粮,到六岁时,减半,发到十二岁为止,这份口粮是每月六斗米。
  而宗室年满六十岁,又可以领养老口粮,每月六斗,直到去世。
  宗室儿童读书,还发给一份补贴,一月三斗米。
  这些口粮,不由户部国库出,而是皇帝的内帑里拔出,相比过去,这笔补贴粮其实不多,还没给各地县学里秀才廪米多。
  宗室的俸禄比朝廷官员俸禄,要低了几档次,基本上也就是养家湖口,想继续以前优越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得自己做事,不管是读书做官还是当兵吃饷,还是务农经商等,都得自力更生。
  像以前一样,亲王禄万石,一品官才年千石的事不可能了。
  除了几大铁帽子王世袭不降,但他的其余嫡庶子却都要降等袭爵,庶出的还要一次降二等,一直降下去,爵位也是越降越低,甚至最后只能保留一个宗室子弟的头衔,一个月只能领二两银子六斗宗米而已了。
  甚至新制度还规定,皇族女子出嫁后,就没再有俸禄供养了,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