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314章

海上升明帝-第314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的也是强化粮食的调配,尽量供给百姓,而避免有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等。朝廷不予控制,粮价就会天价,甚至明明有粮,但越缺粮他们越囤积,越哄抬价格。
  现在山东等地,所有粮铺都已经由官方接管,限量供应,甚至已经禁止酿酒,以节约粮食。
  粮价实行阶梯价格,分档计价,口粮标准内保价,超过口粮标准外,就是计划外供应粮了,买的越多,价格就越高,以避免有人挨饿,有人却还在浪费。
  粗细粮搭配供应,甚至提倡节约,这都必然是未来很长时间里的主旋律了,朱以海以身作则,他现在的膳食都不会超过四菜一汤。
  在朱以海的各种办法下,现在山东四府的粮价,还算好,计划内口粮是一石米一两银,当然这其实不是正常市场价格,是严格干预后的结果。
  百姓都是限量供应口粮,还是细杂搭配,而计划外的粮可就贵了,递增的很快,按阶梯二三两一石,甚至更高。
  而现在山东还有许多百姓,其实根本买不起米,他们是纯粹的饥民,还在接受朝廷以工代赈,甚至直接就是在排队领粥,等待安置救济。
  粮食现在山东淮南等地,已经是绝对管控物资,除了口粮,谁敢囤积粮食,那自寻死路,搞不好就要定罪。
  有本事的人,现在也不敢轻易去倒卖粮食,这块,全部由皇家、朝廷等调度,哪怕是江南的粮商,运粮过来,也是只能直接卖给官府,不能直接经营售卖。
  总体来说,经历了最初的混乱后,现在基本上还是稳定住了控制区的饥情的,当然,在济南、徐州、兖州、东昌、泰安等地,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那里现在真正的水深火热,地狱一般的景象了,甚至连困在城中的清军,现在一样水深火热,他们根本没有半点能力救济饥民。
  “登莱两府境内的金矿等矿场,现在陆续安排灾民采矿,以工代赈,今年预计仅黄金就能采得两万余两,其余矿产也不少。吕宋的西班牙人和澳门的葡萄牙人,都很希望跟我们用白银换黄金。”
  朱以海知道西方金银比价高,一两黄金甚至能换到十五两白银,但在大明,金银比价之前一直不高,甚至一金换四银都有过,所以那些西方商人就满载白银来套现黄金。
  这个过程,甚至从隋唐以前就开始了,一直到现在,套取巨利。
  山东登莱多黄金,尤其是招远一带,储量丰,易开采,宋代时的玲珑金矿,就是官办金矿产量很高,在宋朝时登莱一带金矿一年能产近万两。
  这边各种矿场多如牛毛,因为战乱饥荒,如今很多都停采甚至倒闭,朱以海现在接纳了大量饥民在这边,组织垦荒种地外还有富余,也弄去造船捕鱼甚至采矿。
  “跟这些洋商说,黄金本来是禁止流出的,但眼下形势特殊,如果他们愿意用粮食来换黄金,那是可以的,就按一两黄金兑十三两白银这个比价,交易粮食。除此外,禁止其它交易黄金。”
  两万两黄金,能换二十六万两白银,哪怕按一两银子一石米算,也值二十六万石米,朱以海觉得这些洋鬼子们若是愿意运粮来换黄金,他还是会信守承诺交换的,黄金再好,也不能当饭吃。
  这种大饥之时,能用黄金诱洋人海外运粮来还是值得的。
  就算二两换一石,缺粮的时候,都值得换。
  但如果拿银子来换,拿烟草、棉花这些来换,朱以海是不肯的,黄金可是极稀少的贵金属,比银子值钱多了。
  “陛下,洪承畴想见陛下。”
  “他想明白了?不绝食了?”朱以海有些不屑。


第520章 洪承畴
  洪承畴在登州呆了有一段时间了。
  他在这里地位很尴尬,表面上他现在是大明直隶等三省总督,他被土国宝中军杨国海送到登州时,甚至皇帝还派了总理处大臣严我公前去码头迎接。
  但是一进登州城,他就被彻底的冷落了。
  登州水城的一处宅子里,被千牛卫看守严密,洪承畴被限制在里面; 既不能出门,也无法接触到外面的情况,每天千牛卫会固定送些生活物资进来,然后便不再接触。
  他们得自己从井里打水,自己烧火做饭,好在皇帝还给他留了几个幕僚做伴,还能下下棋吟吟诗什么的,当然,这种情况下其实也没心情下棋吟诗。
  想打听外面的情况; 根本没机会。
  洪承畴的幕僚也试过给守卫送礼,他们身上金银还是有点的,甚至随身的玉佩什么的也有,可问题是这些当兵的居然真的一点不收,甚至话都不会跟他们说一句。
  如此一天又一天,好像彻底被遗忘了一般。
  洪承畴终于抗不住了。
  是杀是剐倒是给个痛快啊。
  然后在他日渐崩溃之际,来了个客人拜访。
  镇守登州的神武镇总兵官颜克英,说来也是福建同乡。颜客英不请自来,给他们带了一大桶扇贝海参,这可是好东西。
  他还带给洪承畴一个惊喜,他给他带来了一封洪承畴侄子给他写的家书,说他父亲等族人在福建老家现在一切安好。
  颜克英张罗着烤扇贝,炒海参,倒是让洪承畴等改善了下伙食,同时顺便向他们透露了下最近外面的新进展。
  什么多尔衮暴毙; 被他和姜瓖投明气的中风瘫痪,然后代善和济尔哈朗趁机将他毒杀,又太后召阿济格多铎兄弟; 想要诛杀代善二人,结果阿济格被骗入城逮捕,多铎被太后密召入宫中,幽会通奸之时,被代善等王公贝勒撞破奸情,多铎被杀,对外称染天花而死。
  然后豪格入京,在监狱杀了阿济格,又被代善、济尔哈朗定罪关押下狱。
  皇太后都被迫自尽了。
  总之现在的北京城,那叫一个热闹啊。
  北京城外也同样热闹。
  漠南苏尼特左翼腾机思兄弟反清,北投漠北车臣汗等,发兵数万南下攻清。
  大同总兵姜瓖杀宣大总督反正,夺了半个宣大山西。
  陕西延安参将王永强兄弟起兵,杀巡抚、总兵,占了半个关中。
  甘肃的米喇印等起兵反清,联合大明陕甘西征行营,几乎尽取陇右。
  大明天津总督土国宝都打到保定城下了,而大明辽东总督沈廷扬、御营总统郑芝龙、辽东提督耿仲明等更是席卷辽南,再开东江镇。
  河南许定国、李际遇又反了,山东刘泽清反正被杀; 但其部将李化鲸等已经席卷鲁东南。
  ……
  反正洪承畴听的是一声不吭。
  一开始是不相信。
  后来颜克英直接拿出一叠报纸,有朝廷邸报,也有复兴报、京报等,甚至还有鞑子北京发出来的邸报。
  两相一对照,上面白纸黑字的都记录着颜克英所说的这些大多不假。
  这些邸报、报纸等,要伪造当然也可能,但这么一大堆,洪承畴也渐渐接受了这些惊人消息。
  颜克英吃完饭就走了。
  留下洪承畴对着剩下的葱爆海参、扇贝粉丝却是已经吃不下去了。
  在屋里又呆了三天,最终洪承畴还是给大明天子写了一道万言奏书。
  ……
  “洪承畴这笔字倒是写的不错,万字长篇,居然没一个错字,而且挺有文采的。”朱以海倒是实话实说,虽然他极鄙视这大汉奸,但不能否认他的才能。
  “洪亨九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二十三岁中举人,次年赴京连捷登科中二甲十四名,赐进士出身。”
  他的仕途也很顺,初授刑部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一干就是六年。
  二十九岁升浙江提学佥事,两年后便升浙江左参议,三十四岁升到陕西督粮参政。
  洪承畴真正仕途起飞,还是在崇祯朝以后,恰逢陕西爆发农民大起义,身为参政的洪承畴文人带兵,第一次就斩了三百农民军,名声大噪。
  此后升巡抚,再继任三边总督,后来再调蓟辽总督,洪承畴一直在打仗,而且确实打的还是很有成绩的。
  崇祯十五年松锦会战失败,孤军困守松山半年多,最后被俘时也才四十九岁。
  被俘后他曾绝食,大骂劝降者。
  但范文程在观察了几次后,便曾对皇太极有说过,洪承畴不会自杀的,因为这人连梁上掉下来点灰尘落到衣袖上,他都要屡拂拭之。
  连一件破衣都爱惜,何况其身?
  看破了洪承畴的性格心思,所以皇太极最后也是解袍披身,最终成功招降了他。
  说到底,还是洪承畴意志的不坚定,而他之所以不坚定,其实从他的出身和仕途经历就猜的到一些。
  二十四岁中进士,三十七岁当巡抚,三十八岁当总督,四十一岁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
  他的仕途可谓是非常惊人的。
  而他却不是什么名门士族出身,只是出生在福建泉州的一个穷人家,因家贫寒,十一岁就辍学了,在家帮母亲做豆干,每天清晨要到集上走街串巷叫卖豆干。
  可就算如此,这个少年却很上进,卖豆干之余,还会去水沟馆村学外旁听学习,因为他的勤奋和聪明,被办学馆的才子洪启胤赏识,免费收其为徒,让他重新读上了书。
  他也不负洪承胤,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
  这样的出身和经历,确实堪称励志。
  能一步步走过来,付出了多少代价,被俘时才四十九岁,多少雄心壮志还没来的及施展?
  而鞑子的刻意拉拢,也让早看透大明腐朽的洪承畴决心另辅明主。
  每个人都不想辜负自己的努力,而洪承畴特别不想辜负自己的努力,所以什么忠诚国家这些,最后都被他抛弃了。
  降清后,先隶镶黄旗的包衣牛录,却也并没有重用他。
  直到清军入关,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随后安抚江南,他也是十分卖命的想证明自己,在这新朝求一个上凌烟阁的机会。
  只是谁能想到,事情急转直下了呢。
  甚至在湖广六省经略位置上被召回,还被怀疑是通明。这次对他打击很大,但当他再次获授三省总督出京时,他仍然还是抱着士为知已者死的决心的。
  “洪承畴写的这万言书,倒是言之有物,提出了不少真真切切的时弊,也给出了不少有用的建议,”朱以海是很认真看完这个大汉奸的万言书的。
  朱以海很想砍了这家伙,一直忍着。
  但小黑本子上早记了他名字。
  大臣们都劝说洪承畴确实该杀,但现在留而不杀,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尤其是对外就咬定宣传洪承畴其实一直是个大明忠臣,从被俘后起就忍辱负重为国家潜伏敌营等等。
  给他营造一个忠臣人设。
  十分恶心人。
  但如果这样弄,确实非常能气鞑子,甚至在眼下这种节骨眼上,能让鞑子朝廷以后再难相信那些投降的汉奸了,一个接一个的又反正投明了,谁还能信?
  洪承畴、严我公、刘良佐、刘泽清、李本深、张天禄、李成栋、许定国、土国宝、金声桓、贺珍、姜瓖……
  尤其是入关前后这两年投降的汉人文臣武将,那真没有一个可信的。
  特别是之前在南京投降的那群官员,比如那群勋贵,最后都因通明被杀,而带着投降的东林领袖钱谦益,几次出使明朝,这次先洪承畴出京到登州拜见明天子,结果一到登州他也整个使团反正归明了。
  这天下,还有哪个投降的汉奸可信?
  这以后鞑子谁都不敢信了。
  而另一边,洪承畴啊刘泽清啊钱谦益啊这些个家伙一个接一个的降了又反正,而大明对他们又还挺宽容,那以后那些汉奸稍有不顺,肯定也又反正来投啊。
  此消彼长,这效果可就巨大了。
  所以为了清灭鞑子,虽然恶心,但也只能先忍一忍,不仅不能杀洪承畴,甚至还得给他一个高官厚禄,甚至给他宣扬嘉奖,给他立个忠臣人设什么的。
  这事确实跟他娘的癞蛤蟆跳脚背上一样,不吓人却恶心人。
  但为了统战所需,忍一忍吧。
  当然,朱以海也不会特意去三顾茅庐什么的,他做不出这事,洪承畴不是一般的汉奸,这家伙是头号汉奸。
  虽然这个时空,他还没来的及做太多坏事,但朱以海对他的固有印象难以改变,所以就一直晾着。
  就得让洪承畴先主动低头,主动求饶,主动跪舔,若他非要硬到底,那朱以海宁愿就这样关他一辈子到死,反正关起来了别人见不到,他朱以海随便让人怎么编排洪承畴是如何忠义,他也改变不了。
  当然,现在洪承畴主动跪下唱征服,也更好,后续他主动站出来表忠心,反鞑子,自然会有更好效果。
  “给他安排个什么官职比较好?”朱以海问。
  直隶等三省总督肯定不能再当了,最好是就留在朝中,明升暗降,高高捧起,但不给什么实权,还得放在眼皮底下,省的三心二意。
  就当个吉祥物摆件最好,经常露露面什么的,没事就给鞑子那的同僚旧部写劝降信什么的。
  “可入总理处帮办军务,也可以加个宫保衔架着。”徐石麒直言。
  朱以海想了想,“朕倒是还有个更合适的位置,重开谏院,授他为谏议大夫好了。”


第521章 天恩浩荡
  洪承畴对着镜子,看着自己新换上的大明官袍。
  皇帝派人来赏赐的新官袍,紫袍玉带,三品以上亲贵大臣的标志。
  “咱这绍天陛下,似乎喜欢标新立异啊,大明袍服近三百年不曾改过,他却非要复唐宋之风。”一名幕僚替洪承畴整理着他紫袍上的蹀躞带; 把装着半片金鱼符的金鱼袋系好。
  洪承畴看着镜中紫色官袍的自己,也有些不太习惯。
  一朝有一朝服色。
  就如唐宋都是三品以上服紫,四五品服绯。而到了明代,废除官员服色里的紫,一到四品都是红色。
  而皇太极建立大清朝,要以水灭火,所以规定百官服石蓝色,也就是不论品级都是蓝色官袍,甚至后宫嫔妃都是这样; 只用补子顶戴等区别级别。
  洪承畴好几年没穿过明朝的红袍,穿了几年蓝袍,结果如今又换成紫袍了。
  他拂拭了几下衣衫,发现这大紫色袍服倒显得他很英武。
  另一位幕僚则很高兴的恭喜洪承畴得到皇帝青睐重用了,“重开谏院,大人授为左谏议大夫,从一品职,这可是实权要职啊。”
  洪承畴甩了甩衣袖,觉得这套官袍很合身,对于皇帝新授他的官职,他倒没那么乐观,毕竟如今新降之人。
  绍天帝重开谏院,倒不是什么稀奇东西。
  明初就沿用元朝制度,也设有谏院,设有谏议大夫、拾遗补阙、给事中等职位,专职侍从、进谏、封驳等。
  后来朱洪武废除宰相,提升六部权力; 也把谏院罢了,改设六科。
  这个谏院虽废了,其实后面的六科仍是承担一样的职责。
  只不过在明初,谏院的左右谏议大夫是正四品,后来的六科给事中却仅八品官了,这也是当时朱洪武的权术手段,废除宰相,独揽大权,六部主政,皇帝又用些五品文臣为内阁学士协助处理政务,甚至搞了群八品小官为谏官,盯着六部尚书们。
  处处体现以小制大的思想。
  此后六科和都察院并称科道官,御史和给事中们的权力都很大,但品级很低,并且不隶属于内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有利于皇帝掌控朝堂。
  甚至诸如廷议、廷推这种重大会议上,六科给事中、十三道掌道御史们也都是有资格参与最高决策的。
  哪怕到了崇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