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爷,我们把鞑子擒下了,听候王爷发落。”王相的义子王安拖着半死的尼哈过来,尼哈被王相等围攻,寡不敌众,被砍掉了一只手,浑身成了个血人,看着已经是活不成了。
“你们有种,等着我八旗的怒火降临吧!”尼哈自知活不成了,最后也还硬气着。
老朱看着这个血人,感觉胸腹间在翻滚,那浓重的血腥气让他有些难受,却还努力的保持着平静。
“我等着!”
说完,朱以海从袍内抽出早已上膛装药的佛朗机燧发火铳,对着尼哈脑袋就是一铳。
砰的一声巨响,硝烟升起。
尼哈脑袋跟轰成了一个烂西瓜。
全场寂静无声。
所有人瞪大眼睛怔怔的的看着蟠龙袍的鲁王殿下,呆立当场。
第4章 万岁
“王爷,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谷文光话还未尽,朱以海已经不屑的冷哼一声,“建虏原本我大明关外羁縻蛮部,臣妾也,今日还敢上门嚣张,插标卖首,自寻死路。”
对这个软骨头长史朱以海没有半点好话,说完不再理会他,而是拉着王闯子这员勇卫悍将,“孤决定,重建勇卫营,现授你为游击将军,统领勇卫第一营!”
王闯子有些怔神。
“怎么,不愿意?”
“卑职不敢……”
“那还不接令!”朱以海拍了拍王相的肩膀,这家伙豹头环眼,跟个莽张飞一样魁梧粗壮,刚才带领勇卫营老兵跟鞑子巴牙喇战斗的表现也非常不错,既勇猛敢打,更相互配合默契,这样的人,正是如今他最需要的。
游击将军本无品阶,跟总兵官一样属于差遣,不过到大明如今此时,原有的卫所制度其实早已经彻底崩溃,取而代之的是营兵制度,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和地方的都司卫所等军职,其实也都成了一种武官阶衔了,取而代之的是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这一套武职。
王相在勇卫营原来最高干到了千总,管一营几百人马。游击将军比千总可高了好几级,在过去九边军镇,游击将军统领一营游兵,位次参将,统率边军一营三千人为游兵。游击、游兵,就是主要负责防守应援的,相当于一支边军机动力量。
大明的督师、总督、巡抚们一般都还有一支直属标营,标营的统兵官便大都是游击将军。
朱以海授给的这个官职还是考虑的比较仔细的,游击将军阶位不低,但也没有说一步到顶,既能表示恩赏拉拢,也还留有余地。
“卑职接令,谢王爷提拔!”王相心中有些犹豫,主要还是鲁王只是一位亲藩,大明朝对宗室藩王向来限制较多,正常来讲,鲁王没有半点权力染指兵权,更别说什么要重建勇卫营,委任一位游击将军了。
崇祯九年时,建虏入寨,直逼北京,南阳的唐王朱聿键上表请求募兵勤王,崇祯就下旨不许,后来唐王还是不顾诏令,招募了一支勤王军北上,但最后崇祯却仍勒令他半路返回,甚至后来还以藩王不掌兵,擅自出兵为由,将他废为庶人,关入凤阳高墙囚禁。
鲁王虽然有一支鲁王指挥使司还有一支王府护卫,但自从朱棣起兵勤王之后,王府护卫基本上就被削砍的差不多了。
“勇卫第一营暂定编制三千人,下辖左右两部加中军,左右二部各辖左右两司,每司辖三局,每局三旗,每旗三队,每队十二人。”
“各部千总、司把总,及以下百总、旗总、队总等,皆由你自刚才这些勇士之中挑选举荐与我。”
朱以海拍着王相的肩膀,“孤今日方知原来你是靖国公义子,更是其麾下猛将,之前委屈你当个王府护卫百户了。”
王相站在那,也不由的激动起来。
鲁王不仅提拔他为游击将军,还要让他重建勇卫营,更把勇卫营各级军官任命之权给他,这是多大的信任,原本心里还觉得鲁王无权擅任军官,擅建军伍,现在一时也顾不得那些了,大明现在连皇帝都没了呢。
营部司局旗队,这是戚继光北上蓟镇之后,整编训练边军后,重定的一套新军编制,一支多兵种合成部队,十分精锐。
当年戚继光也正是在东南平倭立功后,才升任北方边镇的。
戚继光当年是做过宁绍台参将的。
鲁王要重建勇卫营,拿出戚继光的戚家军编制来,倒也合理,毕竟戚家军的骨干,不就是来自浙东嘛。
“刘朝。”
“殿下。”
“再拿五百两银子来,不,拿一千两银子来,孤要好好赏赐一下这些忠心赤胆的勇士们。”
鲁王虽寓居台州,但因为娶了宁波张氏这样的本地豪强之女,所以手头还是比较富裕的,一千两银子很快就从府中取来。
全是五十两一锭的大元宝,上等金花银,成色好,外形也佳。
足足二十个大银元宝,就摆在王府的台阶上。
一堆银元宝,
旁边,一堆鞑子人头。
还有个不值钱的台州知府戴光大的汉奸头被扔在一边没人管。
王相推辞了几下,朱以海不许,也就很痛快的谢恩领赏。
朱以海亲自给队员们发赏。
一千两银子,二十个勇卫营的老兵做代表上来领赏,加上先前的五百两,总共是一千五百两银子,今天参加战斗的有小百来号人,获斩首之功的肯定重赏,从旁协助的也能拿个次赏,就是其它在远处放枪放箭的也一样能分个赏银,人人有份。
最次也能分得个二三两了,哪怕到了此时明末,二三两银子也还是挺值钱的,哪怕是陕甘地区大旱灾年时,一石大米也不过四两银子,平时一般就是一两银子一石,在江南富庶地区,甚至往往只要五钱银一石大米。
此时越是王朝末年,白银的购买力越坚挺,铜钱一千,只值白银四钱几分。
朱以海面带微笑看着这些刚才勇悍无比的老兵们还一身血的谢恩领钱,以前读明史,总觉得明末的武夫跋扈,军兵如匪,但现在却觉得这些人非常可爱。
起码现在,这些人就是他最基本的保障了。
这一群刚为他拼了命的老兵,比什么鲁王爵位都还可靠保险。
诚如有大家说的一样,真正的权力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的。
虽然给钱也有隐患,但要想马儿跑,肯定得先让马儿吃饱,尤其是在这种特殊时期。
穿越以来,朱以海一刻不停,干了几件大事,一是拒绝继续南逃,决定留下来抗清。其二就是面对嚣张的清使,毫不客气的下令砍翻,再就是对王相为首的这些悍卒笼络。
这边一锭锭大元宝往下发,换来一个个勇卫老兵的感激拜谢。
尤其是王相,已经很忠心的提刀站在朱以海身前,俨然第一忠诚卫士。
这面热热闹闹,那边也早喧哗一片了,戴光大引清使前来,本就跟了一群投降派带路党的官吏缙绅们,还有许多闻讯赶来瞧热闹的吃瓜群众。
谁知道今天还真瞧了个大热闹,吃了个大瓜,谁都想不到这满城风雨中,来台不过半年多的鲁王居然不但没逃,还不肯降,不仅不降,还直接就让王府护卫砍了清使的脑袋。
那一堆拖着金钱鼠尾的真鞑子首级摆成一堆,跟银灿灿的元宝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另一边地上沾满灰尘死不瞑目的戴知府的脑袋,更是震慑了无数人,尤其是那些投降派们。
有人双腿战战,有人左右观望,想要寻机会开溜,还有人双眼乱转,在考虑是不是要见风使舵……
当然,也有许多看热闹不怕事大的贩夫走卒们,发出阵阵惊叹之声,甚至拍手叫起好了,他们这些最低层之人,今天却觉得格外的舒畅。
鲁王杀鞑子真是令人痛快。
那些护卫们真是勇猛!
大木瓜死的好!
“王爷千岁!”
“大明万岁!”
乱轰轰的叫喊声中,甚至有一个蓬头垢面的乞儿,举着打狗棒兴奋的高喊出了鲁王万岁的口号。
“鲁王万岁!”
“万岁!”
朱以海站在台阶上,对着那明显触犯大忌的口号无动于衷。
社稷危亡,江山无主,鞑虏入关占据北京想当天下之主,李自成、张献忠也都先后称帝建国,难道偏偏他大明太祖高皇帝第十世孙,堂堂大明第十一代鲁王就做不得皇帝?
弘光、潞王不敢战,他朱以海可以一试!
第5章 忠义
“朱同知,你这是要去哪啊?”
一袭锦衣的张国俊挡住了台州同知朱辂的去路。
朱辂额头冒汗,脸色苍白,本来以为今天陪着清使来鲁王府能立一功,谁知道却是这般结果,此刻他万分后悔,早知道就不来了。
望着似笑非笑的张国俊,朱辂赶紧拱手,“张公子,咱们也是相识多年了,还请拉我一把。”
张国俊呵呵一笑,“王爷请诸位入府共商大事呢,戴光大不识时务做了汉奸卖国贼,如今已被诛杀,朱同知你现在可就是台州府最高长官了,可不要也站错了队。”
“不敢不敢。”朱辂很不愿意搅和到什么鲁王大事中去,可眼看张国俊一手按着绣春刀柄,也只能无奈转身。
王府门前。
来看热闹的人不减反增,越来越多百姓闻讯赶来,比平时赶社戏逛庙会还兴奋。
在那乞儿一声万岁高呼之下,还真就有许多人跟着喊万岁,有些人纯粹是凑热闹,甚至是故意瞎胡闹,也有些人是热血激昂,觉得这大明朝自崇祯烈皇殉国以来,弘光、潞王等没有一个有为的,如今好不容易出了这么一个刚硬的鲁王殿下,自然也就存了几分幻想。
更有一些墙头草投机者,见状跟着呼喊,想要博一博,捞个从龙劝进之功。
朱以海丝毫不惧,悠然自得的站在那,甚至学起某位伟人向吃瓜群众们挥手致意。
王相这个新任勇卫营游击将军,已经迅速的进入角色,他第一时间向朱以海举荐了一群老兄弟,让他们分任勇卫营的千总把总百总队总等职,朱以海也是一一接受,当面向这些老兵授予军职。
仪式有些简单。
朱以海给这些新任军官们肩膀上拍一拍,然后说几句亲近的话,让一群丘八老兵们居然也觉得热血沸腾,特别是在那些万岁声中,让这些丘八们觉得自己也成了天子鹰犬,激动的高声大喊效死尽忠。
来招降的鞑子使者反被干翻杀尽。
带路的知府戴光大也被砍成三段,扑街门前。
其它带路的投降派官吏缙绅们没走脱,被张国俊带王府护卫拦下,一个个请进了王府‘共商大事’。
长史谷文光看着这激昂又混乱的局面,只感到阵阵晕炫,不是说好了乘船出海先去福建,再下广东吗,怎么突然就变成这副局面了。
怎么连北使都杀了?
这可就没有半分余地了。
他想劝朱以海,别一时热血上头,想坐那把椅子,就昏了头啊。这大明天子还有什么好当的,当亡国之君吗?
可现在他连鲁王面前都挤不过去了,鲁王看到他在着急在呼唤,可却把头扭到一边去了,那王相的义子,新委了勇卫营中军千总的年轻人更是不客气的挡住他过去。
谷文光颓然万分。
失宠了!
……
临海郊外,谁园。
园中书房之中,号为小寒山子的园主陈函辉正在挥笔疾书。
绝命书。
这位台州士族名门的一代名士,诗书双绝,名满天下,天启七年乡试中举夺得头名,崇祯七年会试中进士,短暂任过一任靖江县令,得罪东林党而被革职,回乡读书,东阳许都白头军之乱,陈函辉破家招募三千乡勇,协助同知朱辂一起平乱,功成身退。
后恩师黄道周向弘光举荐这位得意门生,他被连续七道诏书征召任职方事主事监军河南,后中途改赴扬州监军事,因母病危辞官回乡。
可还未到家,母已病亡,母亲丧事还没办完,结果又传来扬州被鞑虏攻破,血屠十日的惨剧。
孝未尽到,忠也没尽到,忠孝欲两全,却皆不成。
弘光出逃被俘后,听闻潞王在杭州被拥为监国,陈函辉听闻,大为振奋,变卖家产,准备再次招募乡勇,起兵北上勤王,可很快他又收到了恩师寄来的急信。
潞王毫无担当,杭州文武劝进拥立,百般推辞,最后推辞不过勉强答应,却马上就暗里派人出使清军求和,求和不成,转而又立马投降。甚至不顾大将方国安正率兵在杭州城下与鞑虏交战,潞王却在城头上命人缒下酒肉犒赏交战的清军……
天下奇闻。
奇耻大辱!
大明朝有这样的君王,这江山社稷如何不亡?
这天下还如何救亡?
恩师黄道周已经匆匆南下,欲去岭南联络抗清,来信让他一起南下。
可陈函辉已经万念俱灰了。
对未来已经不抱半点希望。
弘光、潞王,都是一样软弱无能。
如今江山无主,按大明的谱序,最有资格继位的是万历皇帝明神宗子孙,天启、崇祯兄弟俩死后,皇位最后是落到了神宗的孙子,也就是他第三子福忠王朱常洵的长子朱由崧头上。
弘光帝朱由崧被俘后,后继无人。
皇位本应当是他的叔叔们最有资格,比如六叔惠王朱常润,七叔桂王朱常瀛,是轮不到堂叔潞王朱常淓的。
只是惠王朱常润虽在浙江,但这人整天念经崇佛,完全不靠谱,又胆小怕事,而桂王朱常瀛本来是封在湖南衡州,结果张献忠攻破衡州,朱常瀛逃奔文本梧州,儿子朱由榔都被张献忠俘了去。
所以后来马士英等一干人最后拥了潞王朱常淓,觉得一来就在杭州,二来相对靠谱些,毕竟当初东林党就想拥潞王不拥福王的。
谁知道潞王这么懦弱怕死,未战先降。
而潞王一降,惠王朱常润也立马就降了。
黄道周等一些早就看出潞王怕死软弱的大臣,也就都奔往岭南,想要去拥桂王朱常瀛继续扛起大明的旗帜抗清。
陈函辉曾经与旅游达人徐霞客关系极好,徐霞客曾经在桂王府呆过一段时间,跟他说过桂王父子跟河南的福王周王等人都一样,贪婪残暴。
陈函辉不想去拥这样的桂王。
失望透顶的陈函辉昨天见了来访的朱辂,他们曾并肩剿灭许都之乱,关系还不错,甚至朱辂的能力也还是不错的,可朱辂都已经对大明绝望,心灰意冷之下打算归附清虏,还来劝他一起归附。
陈函辉拒绝了他的劝降,虽然朱辂说他在北边有关系,可保他一个前程,但陈函辉不屑一顾,甚至最后跟朱辂割袍断交,将他赶出了门。
他知道今天清虏的招降使就会到台州,不出意外,台州明天就会换上清虏的旗帜了。
陈函辉不想逃,也不愿做亡国奴。
写下数首绝命诗,陈函辉取出三尺白绫,准备在书房自缢。
生为大明之人,死作大明之鬼。笑指白云深处,萧然一无所累……慧业降生文人,此去不留只字。惟将子孝臣忠,贻与世间同志。
白绫在梁上垂下。
陈函辉毅然绝然的踩上凳子。
“砰!”
书房门被猛的推开了,陈函辉的长子冲了进来,“父亲,北使进城了。”
陈函辉头也没回,“我早已知晓,待我死后,你替我简单收敛,将家中奴仆遣散,然后你护着你母亲去广西,我恩师在那边,你是家中长子,有为家族传宗接代的重任,你二弟三弟他们都已经决定,送走我后,便会一同灵江自沉,殉国忠义……”
“父亲,你听儿子说,事情有变。”
“鲁王,”
“鲁王跑了吗,哎,跑吧,他一无兵无权的年轻藩王,又何忍让他背负这些。”陈函辉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