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277章

海上升明帝-第277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暂时定位就是插入敌人后背的一把利剑,要让鞑子难以安心,立足登莱,逼迫山东,威胁京津、辽东。
  不过要守住也不容易,而且未来对峙,可能明军只能退守沿海的莱州、登州、烟台、成山、青岛、海州等港城,其余内地可能就顾不及。
  但朱以海倒不怕,有水师相助,配上火炮,扼守堡垒要塞,清军想攻下很难。他们就算用老法子围城,但需要数倍之力,而现在甚至不比他们当年在关外围宁锦等地,因为他们缺粮。
  围城做战,需要几倍守军的兵力,长期围困,需要的粮草更多。
  而登莱是个半岛,明军又有水上优势,掌握着控海权,这就意味着明军分散的各据点,其实是相通的,不仅能够互相增援,甚至还能随时出击,既糜烂内地,更威胁他们的补给。
  这就会是场艰难的持久战,谁先扛不住,还不好说。
  更何况,朱以海在江淮还有两路北伐军,清军若全力来围登莱,则江淮难守。
  朱以海甚至可以派兵去打天津、旅顺,哪怕这两城防卫森严,也还可以劫掠北直、辽南其它地方。
  真要是用上了海盗战术,那鞑子可就防不胜防了。
  京津之地,鞑子敢迁海三五十里吗?
  就算迁海三五十里,可对于明军来说,也没用,除非他们迁海三五十里后,还再建立一道防线,立栅修堡驻军等。
  但这样搞,成本可就巨大了,现在鞑子根本负担不起。
  现如今朱以海的战术,其实差不多就是当初鞑子在关外对付明军的战术了,不断出击,防不胜防,不断的消耗其兵力、财力,最后让其崩溃。
  明末重金打造的关宁军,就算能守的住关宁有什么用?
  鞑子绕过你,入关劫掠关内,甚至直逼北京城下,那关宁军也就只能跟着跑,关宁防线也就成了大明版的马奇诺防线了。
  清军到来之前,金尚宪倒是又来了。
  这次他是偷摸着来的,来了一支更大的朝鲜船队,基本上都是偷偷来的,以走私商船的名头来的。
  实际上,其实就是朝鲜官方组织的。
  金尚宪上次回到朝鲜,引发了朝鲜的一场大地震。
  消息太过骇人。
  国王李倧知晓经过后,激动的甚至晕了过去,差点就驾鹤西去了。
  此时满清在朝鲜派驻有官员,还有一些清军,不过数量不多,也就起个监视作用。金尚宪回国,其实是偷摸的,连那只船队都是偷偷停泊入港,因为明军对外宣称是在登州外海遭遇并攻击了朝鲜粮船队,然后俘虏了朝鲜人,用他们的船诈入登州港,夺取登州,歼灭孔有德的。
  他们现在理应还在登州明军俘虏营中的。
  朝鲜官场既震惊于如今中原形势剧变,也对金尚宪他们带回来的那一船船的唐货十分兴奋。
  这些货很快在朝鲜脱手,基本上都是贵族们瓜分了,然后再去售卖得利。
  一面是中原剧变,大明中兴在望,一面是这贸易巨利,朝鲜贵族们也是态度大变,反正大明绍天帝也没让他们现在就起来反清。
  他们可以闷声发大财,跟大明暗里贸易往来。
  这种事以前大明还强盛时他们都享受不到的待遇,现在还有什么好客气的。
  华夏也在金尚宪引见下,拜见了朝鲜国王。
  反正过程挺不错。
  华夏提出向朝鲜买粮,还是用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这些朝鲜国内最受欢迎的唐货交易,他们自然愿意。
  这玩意转手就是几倍的利润呢,傻子才不干,以前是没机会,现在可以光明正大的干,谁不干。
  别说大明中兴在望,就算大明要亡了,可有这样大的利润,他们都是愿意冒险的。
  华夏需要的粮食,很快他们就凑齐了。
  就算此时朝鲜国内其实也并不富裕,可贵族们手里总不缺粮的,甚至国王直接从官仓里调米。
  大船小船满载粮食而来。
  小的一二百石的船,大的一二千石的船,浩荡而来。
  “臣这次共运来三十万石粮。”
  金尚宪拜见皇帝的时候,很是自豪。
  朱以海听了也十分欣喜,这可是一大笔粮食了,北伐右路军,总共战辅兵六万八千人,仅按最标准的每兵日食米一升五来算,每天就要一千零二十石,一个月就要三万零六百石。
  如果提高点标准,按日食米二升,就是一千三百六十石,一月是四万零八百石。
  这还是没算上路上耗损等。
  也没算上马骡等消耗。
  一人一天还要一升五的盐,另外还有酱菜等消耗。
  相比之下,朱以海的御营军,因为设有专门的夫营辅兵,且这次北伐右路军是走海路,不用征召大量民夫长途运送粮草,也减少了路上额外的耗费,所以右路军一个月要三万多石粮。
  现在一下子运来三十万石粮,这差不多能够十个月,就算再除去一些其它的消耗,供军半年应当是可以的。
  这不得不说,海运粮食确实是最省时省力损耗最少的。
  想隋炀帝征辽东高句丽时,发动一百多万大军,调集无数百姓运粮,据说两个淮南民夫合伙推辆车,拉上七石粮,最后运到辽东,还得留回去的口粮,最后这七石粮留下的只有一石。
  而在更早的时代,往往前线打仗,一个兵得需要三个民夫来运输供给,距离越远,消耗更大。
  到了宋代时,开始有了中转兵站,粮草的消耗要少的多。
  不过相比起海运来,都是弟弟。
  要知道别说打仗了,就是大明二百多年来的漕粮运输,通过运河北运,一万多条漕船,从江浙等八省起运漕粮入京,其中南方六省,北方则是山东和河南二省,一年运四百多万石漕粮,每年都是个大工程,得无数官吏监督指挥,大量运兵负责。
  每年漕粮四百万石,额外的耗费约三百万石,加上运兵的月粮行粮等约二百万石,等于朝廷每年运四百万粮到京,额外花费五百万石粮。
  另外维护漕河等也开销很大。
  这还是固定线路,通过大运河运输,已经算是耗费较低,但比起海运来,还是差距极大的。
  运河运输比陆路转运耗费少,而海上运输比运河运输耗费更少。
  漕船一般能载二百石,海船能载一二千石。
  运河上各种关闸,而成熟的航线却更便捷。
  只不过对于朝廷来说,运河运输还有其它许多因素影响,牵涉许多利益,但仅单纯的运输的速度和效率来说,确实极高。
  朝鲜这种小国,他们的船加上朱以海派去的船,都能一次运回来三十万石粮食,这都相当于快十分之一的大明漕粮数量了。
  这些朝鲜粮,已经全都运抵登州外的长山岛上,并分运登州、莱州、威海、烟台、青岛、成山诸港的城堡要塞。
  “金爱卿,辛苦了!”朱以海拉着金尚宪,觉得这老头无比的可爱。
  “臣请向陛下引见二人,一是我国世子邸下,一是完城府院君崔鸣吉大人。”
  朝鲜世子便是凤林大君,朱以海知晓此人,历史上他曾一直谋划北伐,要练十万火枪兵,打入山海关,联络中原起义军,恢复大明江山,只可惜后来英年早逝。
  至于崔鸣吉,他也知晓,这个是主和派,但是这老头也不全是朝奸,当年清朝第一次入侵朝鲜后,曾经要求朝鲜出兵协助攻打大明,他就坚决反对,后来还几次出使沈阳,赎回了不少朝鲜俘虏。
  虽然在第二次后金入侵时,一力主和,但也只是考虑当时形势。
  这老头后来也被满人抓到沈阳关了三年,跟斥和派的金尚宪做伴,两人也因此和解。
  做为曾经担任过领议政这样首相的大臣,如今仅以完城府院君身份参与朝政,但他属于那种原先主和派里的改良派。
  在知晓了如今中原局势后,更是建议国王加紧与中原的联系,以图能够早日摆脱满清对朝鲜的压迫。
  这次还亲自赶来,就是为了一堵龙颜。
  “你们调运这么多粮食来,驻朝鲜的鞑子没发现吗?”
  “我们行事十分小心。”金尚宪道。
  而受召进来拜见了皇帝的年轻世子更是直言,就算鞑子发现了,他们也不惧,如今大明中兴,朝鲜不孤也。
  这位年轻的朝鲜世子,先前也和前世子在沈阳为质,但与被毒杀的那位世子不同的是,他在沈阳虽然也为质几年,但对满清却没有半点亲近,甚至更添的是仇恨。
  虽然他也看到满清的强悍,但这丝毫没改变他的心意。
  这次他也是主动要来朝见天子,感谢大明皇帝对他的册封,甚至想要来表明忠心,为大明贡献一份力气。
  这种‘忠心’甚至能让人怀疑,但朝鲜对大明的这种感情,其实是有根源的,特别是经历了日本入侵之后,朝鲜上下对大明更是怀有父母再造之恩的,对世子这样经历了后金入侵,被迫北使为质的这段岁月后,这种感情就更深刻了。
  世子直言,他这次带来了五百名朝鲜弓箭手,愿为皇帝陛下征战。
  他甚至都不在意满清发现朝鲜反清后的报复。
  这不得不让朱以海佩服别看他们国小民寡,但这世子确实挺硬气的。
  赞赏了世子后,朱以海接下来主要是跟崔鸣吉和金尚宪谈话。
  主要谈的还是贸易的事情。
  大明与朝鲜之前的贸易,主要是贡赐贸易和使团贸易,都是官方主导,打着朝贡等名义贸易,民间贸易则基本上处于禁止状态。
  明末时,皮岛的走私贸易活动比较兴盛,但随着满清入关,中朝贸易也基本上停止,就连民间走私也基本上没了。
  朱以海现在希望能够重开中朝贸易!


第464章 不服就打
  “贸易可互通有无,调节供求,促进发展。”
  朱以海很重视经济,战乱时期,农业生产大受影响,就更加需要从工商贸易这块增加税收补贴。
  朝鲜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以往的封贡贸易; 其实体量太小,限制很多。
  朱以海的计划是全面放开贸易,等东江镇重开,到时东江就是最近的贸易中转站,而登莱,宁波、崇明、杭州等港,也可以全面放开给朝鲜官民来贸易。
  同时; 他也希望朝鲜放开宣沙浦、平壤、义州、汉城等地让大明商人前往贸易。
  明朝两国互市贸易,开放港埠; 共同打击走私。
  朝鲜的人参、牛马、木材、药材、粮食等都可以进入大明,而大明也可以把丝绸棉布铁器茶叶等销往朝鲜,不仅仅是互通有无,更是能够获得利润和税收。
  对两国的朝廷来说,这都是极有利的事情。
  虽然以往的贸易仅限于官方,民间贸易禁止,但那都是过去的事,有过去的考虑,对于现在的朱以海来说,他更看重的是开放贸易之利。
  而且民间贸易,本身也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朝廷需要做的是因势利导,而不是堵禁。
  只要做好审核、征税的工作,就可以了。
  “近来我大明与荷兰人在东海开战,所以朕希望朝鲜以后不要与荷兰人贸易。”
  崔鸣吉直接表示,近来西洋教会也偷偷传入朝鲜; 对民众思想造成很坏影响; 朝鲜朝廷也多次在商议禁教一事。
  他们打算禁除所有西洋教会; 甚至完全禁止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西洋人前来贸易,严厉打击走私。
  在东亚的朝鲜和日本这两国中,朝鲜比日本更保守。
  不过日本禁教更早,主要也是因为日本之前与西洋几国的贸易较大,引来众多洋人,以及教会的传播,对民众影响很大,甚至发生了岛原之乱。此乱后,日本禁教,驱除了天主教会幕后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却偏偏对荷兰人网开一面,允许他们继续贸易,使荷兰成了日本唯一的西洋贸易伙伴。
  荷兰人与日本保持贸易关系,每年都能赚取大笔银子,也因为与日本的这个贸易发展,他们更加需要台湾这个贸易中转站。
  特别是他们在多次试图与明朝开港贸易失败后,也只能占据台湾; 跟郑氏集团交易。
  “陛下放心,朝鲜绝不让荷兰人踏入朝鲜一步。”
  其实朱以海之前是跟荷兰人打过招呼; 想跟他们好好谈一谈的; 朱以海召见台湾的荷兰人代表,主动提出了一个友好计划。
  即大明允许荷兰与大明通商贸易,开放杭州、宁波、广州、温州、广州等十几个港口任他们来明自由贸易,条件则是荷兰人交还占领的台湾土地,包括他们几年前击败西班牙人夺取的基隆港。
  这个提议,是很有诚意的,甚至大明开港,更是他们一直梦想的,可当年怎么都说服不了明朝,文的不行,武的也不行,武力占澎湖,甚至在沿海开战,都失败了。
  尤其是郑氏崛起,更是垄断了大明的货物,让他们最后不得不在台湾搞起中转贸易,只能从郑氏手里购买大明的商货,然后转手卖去日本,或运回巴达维亚等地。
  如今可以直接跟大明贸易,这意味着一个更大的中国市场,以及一个没有中间商赚他们差价的中国商货直接采购地。
  朱以海甚至还提出可以让他们来华传教,只要遵守大明法律,按大明的规矩办事就行。
  本来他以为,荷兰人会很痛快的答应,然后跟葡萄牙人一样与大明展开深入合作,谁知道这事最后还是没成。
  荷兰人想与大明贸易,但不愿意放弃台湾。
  他们甚至提出要大明把葡萄牙人租界的澳门划给他们。
  这就非常过份了。
  葡萄牙人这些年确实衰弱了,甚至他们在马六甲等地的殖民地,也陆续被荷兰人夺取,但是澳门可是块宝地,一年五百两的租金,换来的是每年起码两百五十万两白银的巨额利润收益。
  他们在澳门占尽地利,每年通过转口贸易,就赚的盆满钵满,岂甘愿退出?
  当初荷兰人派舰队围攻澳门,澳门的葡萄人兵少,都坚守到底,最后靠一枪阻掉了荷兰人指挥官才击退了敌人,守住了这个宝地。
  对大明来说,澳门的葡萄牙人已经是友好合作伙伴,他们给朱以海初期帮助不少,提供雇佣兵,出售火炮火铳火药等,双方加强贸易,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荷兰人狮子大开口,谈了几轮,最后不欢而散。
  和谈不成,那就只能硬打了。
  朱以海也知道这次谈判失败,其实里面也有郑氏在里面捣乱,之前郑氏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打了好几仗,好不容易才把荷兰人赶出去,独自垄断了大明对外的贸易权。
  如今朝廷开放海贸,其实受损最大的就是郑氏,只是他们也没什么办法。
  可有机会,还是很愿意搞搞破坏的。
  这次谈判失败,其实主要就是因为谈判期间,福建总督郑鸿逵派人到台湾,袭击了岛上的荷兰人,杀了十几个荷兰人,然后还在海上袭击了两条荷兰商船。
  郑氏封锁台海,不许荷兰人商船北上,想要截断荷兰对日贸易,想让荷兰人跟郑氏贸易,由他们来赚这道中间钱。
  这边在谈判,那边郑氏暗里出手。
  荷兰人对日贸易,每年都有巨额利润,他们的船可以从巴达维亚(雅加达)直航日本,但他们也需要与郑氏贸易,以采购中国的货物。
  郑氏撕破以前跟荷兰人战后达成的协议,袭击他们台湾的殖民地,拦截他们的商船,甚至不再出售给他们货物,荷兰人也恼了。
  甚至认为郑氏行为是大明指使,这边谈判,那边暗里使坏,这几年正强势的荷兰人不再谈判,要跟明军在台湾大战一场,用一场大败让让大明冷静冷静,然后再迫使明贸易并承认他们对台湾的占有。
  面对这种情况,朱以海也就没再多解释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