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千防万防,谁也防不住朱以海能够这么迅速的歼灭孔耿的一万人马啊。
特别是明军居然是在登州外海劫获了朝鲜运粮船,然后以此诈入登州港。
济尔哈朗、代善两摄政叔王也都沉吟不语。
“大运河就在济南的监视之下,如今湖广、江淮税赋漕粮盐税皆失,朝廷依赖河南山东之粮北上,又仰运河输送粮草至前线,若是济南再失,则大清危矣!”多尔衮愤愤的敲打着桌案。
博洛的兄弟,郡王岳东开口,“孔、耿二将丧师辱国,当治其罪!去年二人就已经严重渎职,朝廷不予追究,还加以安抚,可今年却成这样,请朝廷下令,剥夺孔有德官爵,将其满门抄斩!”
“耿仲明逮捕问斩,全家发披甲人为奴!”
孔有德兵败自焚于登州,耿仲明兵败弃莱州逃海上,现在都还没消息。
若是可以,谁都想灭了这二王满门。
可多尔衮眼下没有心思去追究二人之责,或者说他还在找耿仲明这三千人马,希望还能调他再上战场。
“博洛上奏,要弃庐、凤、淮、海,退守徐州、颍州,对整个淮南坚壁清野,彻底毁弃。”
对于博洛的这个打算,许多人反对。
甚至有人认为,如今淮南刚刚收过小麦,正好解了饥荒缺粮的问题,怎么能主动放弃如此重要的军事要镇?
还有人认为,朱以海就算绕到登莱,也不用怕,这反而是他自取死路。
“派兵南下增援徐淮,守住海州,则切断了明军粮道后路,入山东的明军成孤军,我八旗围剿,可将其一战全歼,若如此,南明彻底灭亡。”辅政豫亲王多铎直言道。
他的发言引得不少满州贵族的点头赞同。
可多尔衮却摇头。
“你们不想想朱以海是怎么到了的登莱?”
山东按地理可大概分为四个版块,殿中的这个沙盘就已经呈现的很明显了。
基本就是以泰山鲁山等为界,北面就是鲁北平原,也就是齐地,以济南、青州为中心,这块地最肥沃平坦,是山东的中心。
然后是鲁地,也就是山东西部,也是平原地区,而且西面有黄河等诸多运输要道。
再然后是西南的徐泗地区,这块地区也是交通要道,但比起齐地鲁地要差点。
以往最偏远的是登莱半岛,尤其是在隋唐以前时,半岛仅就一个登州港因是港口,负责海上转运等有点发展,其它地方谈不上发展,也不重用。
到了明朝时,因为辽东的原因,尤其是后期女真崛起后,明朝需要从登州联通辽东,甚至朝鲜,所以这里重要了起来,辽东行都司还设在登州。
不过明清时的海上并不是很发达,所以也就不是很重视登莱半岛这块地方,一直属于山东的边缘地带。
在以往朝代常规的作战中,特别是南北对峙的时代,围绕着山东的争夺,也一般都是围绕青州、济南争夺的,很少会去管登莱半岛。
反正只要青齐拿下,登莱那也是顺手的事情。
甚至就算你能通过沿海的琅琊道进登莱半岛,也没什么用,因为关键是穆陵关,是青州、济南这些战略要地,拿不到,进去了半岛也无险可守,也是死路一条。
就算是刘裕北伐,当时也是走穆陵关,冒险出兵,最后夺取益都。
可是多铎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今不比从前。
现在的明军也不是过去的明军了,他们在水上有着无比的优势,甚至现在海上也非常的强。
换言之,他们进入登莱,完全不用担心粮道问题,因为对他们而言,大海就是坦途,根本不需要走琅琊海岸通道,就不用担心被断粮道,没了补给。
突出于海的登莱半岛,反而对拥有控海权的明军来说,是个极佳的有利地形。
朱以海根本不需要走琅琊海岸,更不用去走车不能并轨的沂沐河谷险道,不用去攻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穆陵关。
他们的船队可以在海上扬帆而进,在登州、莱州、胶州、海州,甚至是大清河口的铁门关等登陆停靠。
传统以陆地作战为主的山东军事地理防御,可以说对明军失效了。
包围明军在登莱半岛?
把他们赶下海?
现在多尔衮已经不仅仅要去救济南,去守青州,他还得担心辽南的旅顺,还得担忧北直隶地区了。
就如同当年明军在辽西建立了宁锦防线,可清军仍然可以绕过辽西走廊,然后翻越长城入关,先后五次破关入塞,每次都予以明军重创,抢掠了无数的人丁牲畜钱财。
正是这五次入塞,严重打击了明军,甚至让明军中原剿匪一次次功败垂成,最终被耗死了。
皇太极当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砍而不伐。
他把大明比做一棵三百年的大树,说想一斧头伐倒不现实,所以要先砍,多砍,砍到最后差不多了,再一斧头伐倒。
五次入塞,避开了重金打造,重兵防守的辽西走廓,深入腹地,不仅兵临北京城下,甚至一路打到南直隶边境了。
从结果来看,皇太极当年的战略非常成功。
而现在,攻守易势了。
朱以海突然占据登莱半岛,这下本就勉强的江淮防线彻底崩溃,还将直接威胁到山东、河北、辽东等地,甚至能直接威胁京津地区。
这简直就是当年清军砍而不伐的复刻再现,只是他们换了一个办法而已。
“必须立即调兵增援济南,再调兵守青州,还要调兵去守旅顺,天津也得增兵!”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夺回登莱!”
多尔衮咳嗽着,嘶哑着喊道,济尔哈朗、代善也都点头,朱以海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剑指淮上,而是直接要威胁京津了。
突然,一名小宦官匆忙进来禀报。
“北边急报!”
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军情急报送进来。
多尔衮对这不懂规矩的奴才,在王大臣议政会议上闯进来十分不满,可看到他十分惊恐的样子还是忍住了。
“呈上来!”
多尔衮接过急报,打开看了一眼,突然剧烈咳嗽着,他用手捂嘴,可血却不断的从指缝里喷出,最终惨叫一声倒地。
这一下,惊到殿中王公大臣们,连圣母皇太后都惊的站了起来。
多铎赶紧去扶兄弟。
济尔哈朗捡起那封已经染血的急报。
看了眼也惊骇不已。
“出什么事了?”代善问。
济尔哈朗颤抖着道,“苏尼特部左翼旗首领腾机思叛乱了。”
如果仅是腾机思叛乱,也不至于引发两位摄政王这么大反应,关键是不仅苏尼特的腾机思反了,他还拉着人马去投漠北蒙古喀尔喀车臣汗了。
第461章 蒙古响应
“腾机思难道被朱以海策反了?”代善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怀疑。
之所以有这样的怀疑,也不是没有半点根据的,之前江南之战里,就有一位蒙古贵族被俘后降明,那人是林丹汗的堂弟。事后朱以海到处宣扬,说黄金家族重新归附大明朝。
朱以海还传诏天下,册封了那家伙为蒙古大汗。
这事虽然说伤害不大; 但太过恶心。
此后还真有一些蒙古人投降归附明军。
而这个腾机思,其实跟那个朱以海册封的伪蒙古大汗还是有些关系的,腾机思是达延汗的六世孙,而林丹汗是达延汗的七世孙,也就是说腾机思跟这个伪汗其实同是达延汗子孙,伪汗还是腾机思的族侄了。
苏尼特部,正是当年林丹汗统领的察哈尔部落之一,蒙古汗国时期; 苏尼特部落从蒙古中部迁徙南部; 游牧于张家口以北地带。
在林丹汗时期,他只能管理察哈尔万户,当时西部三万户叛乱,东部科尔沁、哈拉沁归附满清,林丹汗征服西部三万户时,察哈尔部的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阿巴嘎敖特克迁址到杭盖依靠哈拉哈而去。
苏尼部也在迁移时分为左右两个旗。
后来林丹汗败亡去逝,他的妻子和儿子兵败投降满清,从而整个察哈尔都归附满清。
苏尼特腾吉思后来也就与满清联系,天聪九年,设立苏尼特左翼旗,清廷以郡主下嫁腾机思,授和硕额附,次年又封其为扎萨克多罗郡王,诏世袭罔替; 再封其弟腾机特为多罗贝勒; 莽古岱、哈尔呼喇为二等台吉,对腾机思兄弟的待遇是很优厚的。
不过腾机思兄弟跟多尔衮曾有旧怨。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摄政,对苏尼特左旗腾机思兄弟也一直打压。
其实林丹汗死后,察哈尔归附后,也仅是漠南蒙古诸部都纳入了清廷统治,但漠北的喀尔喀蒙古诸部和漠西的卫拉特诸部,其实仍没被清廷征服。
他们也只是见满清势大,修书通好,遣使来朝,每年各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而已。
但暗地里,漠北和漠西的蒙古诸部贵族们,都不甘心重蹈漠南林丹汗之覆辙,在崇祯十三年时,漠北和漠西诸部首领们,就在塔尔巴哈台会盟,约定共御满州。
腾机思是达延汗的六世孙,祖上达延河曾是蒙古一代雄主; 心有抱负,一心想要恢复祖上荣光; 而与多尔衮的旧怨使的其被处处打压,恰好车臣汗硕垒又有意联络他反清,于是最终出现了现在这一幕。
腾机思和弟弟腾机特,联合手下诸台吉叛清,投奔车臣汗,要联兵共反清廷。
这里面究竟有没有朱以海的事,清廷一时还不知晓,但腾机思兄弟反了是事实,而且漠北喀尔喀也卷入其中了。
偏偏是在这个时候。
这么恰巧。
明军三路大举北伐,然后苏尼特部反了?
加上之前朱以海册封了林丹汗的堂弟为蒙古大汗,这事怎么看都扯不开关系。
“朱以海的手已经伸这么长了?都伸到蒙古去了?”
代善也呼吸急促,甚至胡子都颤抖起来。
后金经历多年征服蒙古诸部,但也仅是征服了漠南蒙古诸部,漠北和漠西也只不过是朝贡而已。
就算是当年打林丹汗,那也是费了极大的劲。
对漠南蒙古诸部,清廷的策略是联姻,把皇帝女、亲王郡王女嫁给蒙古的这些部落首领,设立札萨克旗,各旗按外藩制授封蒙古贵族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
规定在札萨克的封地内,山川、河流、山林、牧地、田产均归其所有,且不向朝廷担负任何瑶役、税赋,人民统归其管辖并交纳赋税,承担瑶役,札萨克对他们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可以说,鞑子对这些漠南蒙古部落还是很不错的,十分注重联姻,不仅把宗室的公主、格格们下嫁到蒙古,满州的皇帝、王公们也都要娶蒙古贵族女子。
通过紧密联姻,满蒙捆绑一起,共同进退。
二十多个漠南蒙古部落,编成了四十多个札萨克旗。
另外还有一些蒙古人被编为八旗蒙古,就连八旗满州里面,也还有一些蒙古人。八旗蒙古就有好几万人,而八旗满州里的蒙古人也有不少。
札萨克旗的蒙古人,不在八旗之列,他们有自己的封地,管着自己地盘上的部众,仍然是土皇帝。
平时他们逍遥自在,但清廷有征战,也会征召他们率部参战,这是义务。
苏尼特左旗腾机思兄弟,跟多尔衮到底有什么仇什么怨,这都是陈年旧事了,但这仇恨的种子一直埋在心底,如今内外条件成熟,便立即发芽了。
而且,代善猜的没错,这个事件里面朱以海确实伸手了。
在整个事件里,朱以海不是主谋,他不过是起到一个煽风点火顺水推舟的作用,实际上,清廷征服漠南蒙古,入关中原,引起了漠北和漠西各部蒙古人的惊恐忌惮,有漠南蒙古前车之鉴,谁也不甘心也重蹈覆辙。
在这几年,漠北和漠西频频会盟,都是在讨论如何防御满清。
朱以海在之前俘虏了林丹汗的堂弟哲敖后,对如今蒙古的底细也有了个较清楚的了解,封他做蒙古大汗后,也就用他的名义去招降蒙古人,暗里与蒙古各部联系。
不管有用没用,先敲几竿再说。
经过了许多失败后,朱以海派出去的密探,在苏尼特左翼旗腾机思这里找到组织了,虽然腾机思并不肯承认哲敖这个族侄的大汗之位,但对于朱以海的主动联络倒是有些意思。
他早就跟车臣汗暗中联络,想要率部叛清北投了,朱以海暗中来联络,这是好事啊。在几轮秘密接触后,腾机特知晓了南方的局势。
特别是朱以海听说这个腾机思有意背刺清廷后,也是毫不犹豫的给腾机思开了许多空头支票,给他描绘了许多联合抗清的大好前景。
甚至暗示腾机思,将来若是他驱除鞑虏中兴大明收复中原后,要册封腾机思做蒙古大汗,支持他统一漠南蒙古各部。
另外还有诸如互市贸易啊,兵马相助,出售火炮等,都让腾机思挺心动的。
就算不说遥远的未来的事,就仅眼前,朱以海说他在南方已经打的鞑子丢盔弃甲损兵折将不断,还说他今年要大举北伐,说清廷焦头烂额,到时没法腾出手来对付蒙古。
约他一起出兵,南北夹击鞑子。
腾机思从其它渠道收集了解了一些南方明军的情报后,觉得这大明新皇帝朱以海可以交,这人真能打鞑子,而且打的过。
于是他赶紧派兄弟秘密跟车臣汗暗里会面,转达了朱以海约他们夹击清军的事。车臣汗听说中原居然出了这么一号人物,如此能打,也心动了。
打建虏这事谋划了好几年了,总不能光说不练啊。
现在机会难得,动手吧。
何况腾机思愿意充当先锋呢。
于是乎,最终朱以海在南方三路北伐,草原上,腾机思率先发难,与兄弟率领部众北迁,去投车臣汗。
车臣汗硕垒也是个说话算话的人物,马上联络土谢图汗衮布,派自己的儿子们联军三万南下接应。
打算再顺便去沙拉木伦河北的巴林部的左右两翼旗抢人口牲畜。
若是顺利的话,抢完巴林部,再去科尔沁草原抢科尔沁部落。
腾机思兄弟这次起兵时机不错,而车臣汗也是个能处的人,说话算数,及时发兵。
如今草原烽烟四起。
车臣汗和土谢图汗也还去联络札萨克图汗出兵,并派人去漠西联络卫拉特四部,希望他们按照崇祯十三年会盟订立的喀尔喀—卫拉特法典出兵会盟。
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此时率兵占据整个青海、康藏地区,他以护教汗王的身份坐镇拉萨,握有当雄八旗,兵雄马壮。
朱以海和喀尔喀三汗,都希望固始汗能够出兵,他直接从青藏出兵,进军关陇,准噶尔三部则从漠西进军河套地区的漠南蒙古诸部。
对于这个联盟,其实朱以海并不抱过多希望,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远交近攻的策略他还是懂的。
所以他不仅对张献忠很宽容,并没趁机围攻,反而打算出兵协助他攻打清军。
对漠西、漠北蒙古诸部准备起兵攻清,他也结盟。
能牵制一些是一些,哪怕是给鞑子造成一些麻烦,也是值得的,反正也就是写几封信,许一些诺言而已,又不费一兵一卒。
相反,朱以海还能借这次结盟之机,跟占据康藏的霸主固始汗建立起友好关系,重新开辟川康青藏的茶马贸易,以帮助四川恢复元气。
先修好西南边境,也能安心对付清军。
腾机思起兵比朱以海晚,朱以海这边都夺取登莱,打到济南府的大清河口了,他那边才终于起兵了。
虽然有些迟。
但是这消息一传到北京,多尔衮还是咳血晕倒了。
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一片慌乱。
正当众人手足无措之际,多尔衮醒转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