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273章

海上升明帝-第273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辉俅蛩慊乩戳恕
  “不肯走的,都杀了!”
  鞑子真狠起来,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的,他们屠城也不止一次两次,如今被逼到这份上了,那就更是百无禁忌了。
  把淮南青壮掳回淮北,甚至送回更后方的北直山西等地,可以用他们屯田生产,加速北方的恢复。
  “现在还在夏收,能否等粮都收回来再撤?”
  淮南虽然大受影响,但也还是种了些小麦的,现在各地都开始在收麦。
  “看具体情况,边收边撤,明军也不会放过这样抢粮机会的,要是耽误了,到时可能就走不了了。”
  ……
  一百余艘帆船航行在大海之上。
  桅杆上日月明旗高悬,迎风飘荡。
  这支水师由挂安洋将军印的水师提督刘世勋统领,正由青岛南下海州。
  明军右路北伐军这次用兵非常不同寻常,镇江出发北上后,并没有先取海州,而是故意只派了一小支船队在海州湾出没,其实主力直接就去了登州。
  那支小船队在海州湾附近骚扰了一段时间,佯装是主力。
  主力却暗渡陈仓,突袭登州,再取莱州。
  刘世勋在登州分兵调头,绕回胶州湾攻取青岛港后,把运输的步军放下,然后又折返海州来。
  青岛到海洲不过几百里而已,海上借风很快能到。
  刘世勋原是崇祯十年的武进士,也兼通诗史,
  历任楼子营镇守备,山西行都司佥书,山海左翼都司、游击。崇祯十七年,迁都督佥事,驻防舟山。
  遭黄斌卿排挤,没有实权。不过黄斌卿被整编后,刘世勋倒是得以出头,之前黄斌卿因庇护儿子获罪夺去长江舰队提督实职后,刘世勋接任提督之职。
  这次北伐,编入右路军,现在更是独挡一面。
  船队南下,沿海岸而行,却并不登陆停靠,而是在沿海的岛屿补充淡水,这些海岛早就有明军建立了哨点,甚至还储存了一些物资等。
  这样他们就可以直接在海上休整补给,而不用担心半路登陆补给受袭等问题,船队能少携带些物资,多带些兵,也能有更好的状态。
  清军没有水师,他们此行很安全,一路顺风。
  刘世勋此次主要任务,就是先取郁洲岛,建立水师基地,然后联合船上的御营步军,夺取海州,以此控制海州湾,进而威胁徐州、淮安。
  这次攻打徐、淮的任务是张国维、王之仁的中路军,刘世勋他们起牵制配合作用。
  船队一直顺利的进入海州湾,都没碰到一条清军的船只。
  之前朱以海留下来的那只小船队,虽然没几条船,却也有炮艇,对付现在只剩下些渔船、商船的清军,却是拥有无法超越的优势。
  刘世勋特意让舰队从郁洲背面登陆,不让鞑子发现他们到来。
  郁洲岛此时在那只小船队的控制下,小船队的主官是游击将军张继高来迎,张继高本就是刘世勋旧部,还曾统带过他的家丁。
  “海州情况如何?”
  上岛后,刘世勋立即询问张继高。
  “很乱,一片混乱,鞑子正在强迫百姓内迁,海州这边,鞑子下令,要求百姓内迁五十里,颁令海禁,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贸易,连捕渔也不允许。犯禁者不论官民,一律处决,船只货物入官,犯人家产全都赏赐给告发之人。”
  “现在海州以涟河为界,河东岸至海范围内的百姓,全都迁移到河西岸。”
  “连海州和赣榆两座临海之城,也都要毁弃,人口迁往沭阳。”
  “鞑子疯了?”
  “不止这些呢,”张继高叹道,“徐州的虏帅博洛已经下达了坚壁清野的命令,整个淮河以南的清军,全都撤退到淮北,所有淮南的人口,也要被强迁到淮北,”
  “现在淮安的谭泰都已经退到了邳州,海州的清军也将往郯州、邳州退。”
  “现在他们到处抓丁抢粮,要把地里刚收获的夏粮夺走,把淮南的百姓强迁离,甚至还要拆毁淮南以及淮北沿海的的城池,毁掉运河,扒掉黄河堤等等,”
  刘世勋听的直皱眉头,“这些鞑子是真疯了吗,他们真的要主动弃守淮南,还要坚壁清野?”
  “真不真我不知道,但海州这边现在确实已经是鸡飞狗跳,涟河以东的村庄城镇里的百姓,都在被驱逐带走,村庄城镇被纵火焚烧,水井都被填埋……我们想阻击,却也力不从心,如今大人来了就好了,可以阻止他们的暴行。”
  刘世勋也不禁感叹,这些鞑子狠起来还真是不顾一切啊。
  直接把沿海三五十里的百姓强迁到内地,甚至直接放弃淮南,他们命令一下,可不讲半点情理,大肆焚烧百姓房屋。
  凡有反抗不迁者杀之。
  士绅地主富人们被迫弃商舍田,避走他乡,穷人更是拖儿携女,被迫去江北逃难。
  许多百姓连地里的粮食都还来不及收,就被迫迁移,北迁的路上饥饿无赈,大量百姓惨死道路。
  弃淮、迁海,
  博洛的这两道命令,让整个淮南都哭嚎一片,经历了崇祯末年一轮轮饥荒、兵乱,幸存下来的这些可怜人,如今再次遭逢灭顶之灾。
  “海州城里现在有多少鞑子,绿营?”刘世勋感觉到形势的紧迫,真让鞑子这样搞,那淮地真是要成千里无人区了。


第458章 重开东江
  莱州。
  朱以海在海边亲自为金尚宪送行。
  “陛下,这是臣孙寿恒,自幼随侍身边,先前臣被建虏押往沈阳囚禁三年,他亦主动请求随侍候,这孩子今年虽仅十六岁,却十分孝顺聪慧; 臣请将他留在陛下身边侍从,并学习中华礼仪文化。”
  在收取莱州后,朱以海打算让金尚宪回朝鲜,还特意选派了中书舍人华夏为使者随同秘密出使,前往与朝鲜国王李倧会面。眼下直接让朝鲜反清归明也不太可能,但暗里开始布局准备是必须的。
  李倧怨恨满清建虏,甚至因此将转而亲清的世子都给毒杀; 另立同样仇清的凤林大君为新世子; 可知他们父子的心思,只是一时也没有能力反抗清廷罢了。
  这次原斥和派金尚宪来登州,本就奉国王秘密试图来联络明朝,结果是预料之外的好,不仅联络上了,甚至还立了一个大功。
  “朕赐金寿恒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随侍朕前。”
  金尚宪十分激动,大明的进士身份很尊贵,庶吉士身份就更尊贵了,连忙拉着孙子一起拜谢。
  金寿恒十分年轻,却有股子书卷气,长的也还挺俊,单眼皮白净脸,他爹金光灿是金尚宽的儿子; 后来过继给金尚宪。
  金光灿家世好,学问也不错,尤其是还娶了金悌男的孙女; 而金悌男又是仁穆大妃的父亲,仁穆大妃是宣祖继妃,光海君庶母,仁祖反正后,政变派也是请出她来指定了绫阳君李倧继位。
  仁穆大妃出身的延安金氏,是朝鲜有名的门阀,也是西人党的重要门第。
  而做为金光灿的儿子金寿恒出生在这样的家族,自然也是不一般,从小交游的都是当时有名的两班世族才俊,去年,应成均馆泮试,得第一名,在今年年后的进士试小科中,也再次夺魁,这相当于是秀才、举人两榜第一了。
  年纪轻轻已经是名动朝鲜,以及家世和才学,将来早晚能进入议政府成为宰执。
  这样优秀的孙子; 金尚宪却坚持要让他留下,也是看重大明的未来; 只要大明能够重新中兴,那么朝鲜的未来也必定会脱离满清,重回大明怀抱,那个时候,现在亲清的洛党等必然要失势,而亲明派必将重得重用。
  现在机会这么好,当然得为孙子打下基础,想办法让他留下来伴驾侍从。
  对于朝鲜的未来,金尚宪是坚定认为只能亲明的。
  朱以海对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很喜欢,其实他很想把他留下来在身边,但是考虑到现在朝鲜是亲清的洛党当政,所以他也同意金尚宪回去拔乱反正,经历两次胡乱后,朝鲜的两班上层贵族们,很多都被满人打断了脊梁骨,不敢再言反清。
  不过也有一些原来主张议和的经历了这几年后,又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原先的主和派领议政崔鸣吉,当初力主议和,但是后来也被清廷抓到沈阳关了几年,跟斥和的金尚宪做伴,两个原先朝堂上的对头,在沈阳却成了好友,相互谅解,诗词对和,对朝鲜,对天下局势,有了全新的认知。
  对于朝鲜,朱以海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如果朝鲜能够反正归明,这对于大明来说,非常重要,有极大的帮助,毕竟朝鲜处于鞑子背后。
  鞑子如今入关,占据半壁中原江山,后院老巢边的朝鲜,反而有几分鞭长莫及了。
  朱以海挽着金尚宪的手,惜惜送别。
  他带来的那支朝鲜粮船队,也全都返航,不过不是空船而返,船上有许多朱以海给予的赏赐,还有更多的是贸易的商货。
  虽说山东残破,但真要弄些东西去朝鲜也还是有的。
  丝绸瓷器纸张书本茶叶等等,好东西很多。
  除了直接赏赐给朝鲜君臣的那一船货,其余的船上装的,全是朱以海赊给金尚宪等官员士兵们的,这些货先给他们,他们带回朝鲜卖完后再给钱,或者到时换成朝鲜货物再还给大明。
  这其实是一项很丰厚的好处。
  以前朝鲜每次来大明朝贡时,官员士兵们都会携带大量的商货来交易,大赚一笔。甚至每次朝贡团的位置,哪怕是个士兵的位置都能争的头破血流,因为就算是普通朝贡团士兵,也能携带一定量的货物的。
  为此那些朝鲜商人们还十分聪明的跟使团合作,他们来负责提供货物,最后赚了钱大家再分。
  甚至一度日本商人也加入进来,他们财大气粗,提供更多本钱甚至货物,借朝鲜使团的名到大明来贸易,赚钱后大家再分。
  别小看这种使团夹带贸易,利润是极其丰厚的,特别是使团携带的货物,往往都还是免于关税的。
  比如说朝鲜国内,生产力不发达,就比如说织布业,就很一般,他们国内金银主要是用做对大明的进贡,以及国内贵族的赏赐,是不做货币流通的,而铜钱流通,却又量少,民间交易其实主要就是布,甚至是谷。
  还跟隋唐时一样钱帛兼用,大宗交易甚至主要是用布。
  但他们的织布技术很落后,布也分上中下几等,哪怕是贵族们穿的上等布,其实在中原大明眼里,也就只能是用来做丧服的,因为很粗糙,不够细密,尤其是缺少染色技术等。
  他们普通百姓用的布那就更是稀疏,且普遍都没染色,跟天天挂孝似的。
  可就这种落后的纺织技术,朝鲜人还把布当宝一样的,一般不肯让出口。贵族们对于大明高级纺织技术出来的绫罗绸缎,锦绣啊,甚至是普通的麻布棉布等,那都是需要非常大的。
  而且由于只能经过跨国贸易进口,所以价格极贵,使团夹带的货物,成本上要便宜许多,比如能够不交关税,可以在京师、内地直接采购等,免了被明商赚取中间利润等,故此在朝鲜那是极受欢迎的。
  朱以海也很清楚这种东西,所以这次给金尚宪他们凑满了一船队的货物,让他们运回去,等于每人都能赚上一大笔。
  这样做,除了是对这些人的赏赐外,也还有意要借机打开与朝鲜的贸易。
  朝鲜虽然说生产落后,但东西也还是有不少的,木材、人参、药材、甚至牛马等不少,朝鲜的弓箭也还不错的,只要让贸易量提上来,互通有无,这对朱以海来说,这里面关税啊、贸易利润啊都很大。
  还能通过贸易,让两国拉近关系,毕竟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朝鲜国内肯定是两班贵族们为主,甚至国王、朝廷也能获利不少的。
  有了利益相连,关系自然能够紧密。
  中书舍人华夏这次随船前往朝鲜,还会有一支水师护送,但打的商船旗号,也会载上货物,华夏公开身份就是贸易商人。
  除了华夏外,这次前往朝鲜的还有耿仲明的一个幕僚参军,他也会随同华夏一同前往拜见朝鲜国王,他这次的任务主要是过去打个招呼,耿仲明要重在皮岛开东江镇,以后肯定是要跟朝鲜这边打交道的,必须跟他们事先通气,最好是能暗中取得联系。
  要在皮岛立足,光皮岛等海岛肯定不足以自给,所以还得在朝鲜建立军屯等,甚至与他们直接展开贸易,这些都需要朝鲜的配合。
  让他跟着华夏一起去,自然也就是皇帝有东江镇背书。
  重开东江镇在朱以海的计划里很重要。
  若是耿仲明能够真正重新在皮岛开镇,则就在中朝边境上提起了一把利刃,有这支兵马在,也能够让朝鲜敢反抗清朝的底气。
  就算一时半会朝鲜下不了决心,但在皮岛走私贸易,他们肯定愿意。
  皮岛就近贸易,皮岛到登州再由御营这边负责,就很完美。
  朱以海给金尚宪数道旨意,其中有一道是册封世子凤林大君的,以大明宗主国名义,正式册封凤林大君为朝鲜王世子。
  君臣依依不舍。
  金尚宪登船前,还再次跪拜皇帝。
  “朕相信,我们很快还会再见的!”
  金尚宪回到船上,站在甲板上。
  朝鲜船与一支明船队一起出海。
  “明军真的能一直占据登莱半岛吗?我们下次来,他们还在不在?”
  “我们这次帮明军,满人会不会迁怒降罪朝鲜?”
  几名随行官员满脸担忧,虽然这次他们都得到了大明天子的赏赐,还有船上的那些货也能让他们再大赚一笔,但对鞑子仍然充满畏惧担忧,满清两次入侵朝鲜,可是打的他们毫无反抗之力。
  金尚宪望着早已模糊的海岸线,却是十分坚定的道,“文明岂会被野蛮征服?况且当今大明天子你们也见到了,是何等的圣明神武,这样一位能够亲征北伐的不世明主在, 大明中兴很快就能完成,我朝鲜向为中原藩属,自然当紧密依附。
  鞑子以武力野蛮入侵我朝鲜,能一时压服我们,但不能彻底的征服我们。”
  金尚宪抚着胸口,怀里有皇帝给朝鲜国王和世子的册封国书,还有皇帝亲自给国王的信,而之前国王给他写的愿见中华四字,则已经被他转呈给了大明天子。
  几名官员这个时候开始谈论起明皇的威武,说起御营的雄壮,登州如此要港,他们居然这般轻易就拿下,当时那众炮齐鸣的场面,可是把他们震的不轻。
  而曾经随黄台吉侵朝鲜的孔有德,这在朝鲜也是很有名的猛将,居然就这么被逼的自焚于登州,另一位名王耿仲明,也被围的直接投降归附。
  “明军的船真大,炮真多!”
  “皇帝的御营也非常精锐啊,突袭登州再围莱州,登莱两大城,都没有什么伤亡就夺取了。”
  “要是我朝鲜也有这些巨舰大炮就好了,这样就再不惧胡虏来侵了。”


第459章 势
  端午过后,天气渐热。
  去冬种植的小麦,基本上都已经收获了,不过受时局影响,山东人口大量流失,许多百姓逃荒在外,去冬种植的小麦面积很少。
  十亩地种了不及一亩冬小麦。
  开春后; 虽然也种了些春小麦,但春小麦本来就比冬麦产量低,而且因为战争影响,山东官府征税拉丁严重,百姓再次大量破产以及逃荒逃役,春小麦种植也很少。
  朱以海夺取登莱两城后,迅速分兵扫平了半岛各县。
  明军没有遇到多少反抗; 孔耿移镇登莱前,登莱已经千疮百孔,官府的横征暴敛也导致了饥民们不断起义,原有的绿营也几乎被摧毁,孔耿被歼灭、收编后,下面县乡已经基本上没有抵抗力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