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26章

海上升明帝-第26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还都主动积极的向鞑子捐钱献银的,如今改正,不得捐银助饷,以示忠诚吗?”
  王之仁哈哈大笑,“这个好,不如此事就交给臣来做。”
  朱以海却道,“旗手营抄家已经抄出经验来了,这事还是交由旗手营协助钱侍郎和林知府一起吧。”
  这些宁波降虏的士绅,这回不狠狠的出点血,朱以海是不会轻易放过的,当然,也会给他们留有一些余地。
  “家财捐献一半便好。”
  林时对和钱肃乐等一众宁波本地乡绅,都为这一半二字暗暗心惊,让他们交出一半家财,谈何容易,可一想到这位殿下昨日当着万千百姓的面,亲自提剑砍下谢三宾人头的那幕,他们觉得也许这次乡绅们会比较好说话。


第41章 燎原
  忽然之间,整个浙东大地,犹如被星火点燃,大有燎原之势。
  原本因弘光被俘,潞监国投降,而使的江浙各地官绅纷纷望风投降的那种颓废,那种丧气,一扫而光。
  鲁王朱以海在台州最先斩北使和投降知府举起抗清大旗,随之即位监国,通檄天下,一起驱除鞑虏,中兴大明。
  紧接着于颖、郑遵谦、刘大刀等在绍兴府城举兵,斩降官光复绍兴。
  孙嘉绩、熊汝霖在余绍起兵,斩伪官复明帜。
  朱以海更是亲自奔走于海门、石浦、定海等地,把海门参将吴凯、石浦游击张名振、浙江总兵王之仁等都汇聚到自己旗下。
  宁波城中,钱肃乐、林时对等举旗响义。
  一时间,整个浙东,成星火燎原之势,形势一片大好。
  台州、绍兴、宁波,三府大地上再次飘起大明的旗帜,降虏的官绅成了丧家之犬,被众人唾弃。
  “浙江按察使行巡抚事于公奏报,本月中坐小艇携短童至萧山,人心思汉,贤绅义勇共擒伪知县陈瀛,虏帅命使渡江招降,于公碎其榜而斩其使,一面巡缉沿江,守截渡口,一面召集兵饷……
  监国新授翰林编修张煌言在为朱以海读奏章。
  形势大好,于颖的奏章里甚至都有几分夸大自吹的嫌疑了,什么乘小艇携短童至萧,然后就擒斩贼官,说的好像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个钱塘江南岸的萧山县给拿下了。
  实际上当然不可能这么轻松,虽然清军八旗没过江,但也还是有些投降的明军驻防,事实是于颖凭着朱以海授他的浙江按察使行巡抚事这个头衔,号令绍兴府各路人马听其指挥。
  正是在这个头衔下,致仕在家的原副总兵刘穆便出来响应,募兵五百,原任参将郑惟翰、都司金裕募兵五百,原中军守备许耀祖率左营官兵五百,原绍兴卫指挥使武经国招义兵六百,先后汇聚于颖麾下。
  再加上绍兴起事之初的义兴军郑遵谦和刘大刀两部人马,还有余姚赶过去的孙嘉绩和熊汝霖的孙熊军,此时不管能不能打,但数量上很可观,甚至一时气势十足。
  于颖后面千军万马,他坐条小船带两个书童入萧山城,满城士绅当然清楚该如何选择,再加上城中早已经有了内应接应,在他们倡议下,大家动手绑了伪县令来迎。
  “于公请士绅萧痒、徐芳烈、何之杰等负责募饷,以诸路义军分防百里江防,刘穆守谭头窥富阳,郑维翰、金裕渡江守沈家埠,扼乔司联海宁。
  许耀祖联舰江中,武经国列营江岸。
  原任锦衣卫指挥使朱寿宜、指挥佥事朱兆宪,领自募义兵扼鳖子门。
  原太仆少卿来方炜、兵部职方司主事来集之,领自募义兵扼七条沙。
  以原都司朱伯玉等募兵出奇游击。”
  张煌言本就是从于颖那边过来的,此时也不由的热血激昂,“于公大赞,短短时间,已经沿钱塘江构筑起一条防线。”
  “殿下,于公等日夜期盼殿下能够早日赴绍兴。”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如今整个浙东都骚动着,先前鞑子兵锋正锐,特别是弘光突然弃都逃走还被俘,潞王监国五日便降,可以说瓦解了无数江南士绅的斗志,他们纷纷望风归附。
  只剩下少部份人不肯降,或死节,或心灰意冷不过问世事,只有极少一部份人还在奔走谋划。
  如今当这把火烧起来时,更多的人也愿意站出来了。
  原山西道御史沈宸荃、原兵部职方司冯元颺、原大理寺寺丞章正宸等也是纷纷募集乡勇响应。
  甚至在嵊县,还有一个寺庙的方丈,带着十几个和尚也出来响应了。
  张煌言又启开于颖奏章副本,面色微变。
  “殿下,于公副启奏称,探的北兵拽内河船百余于河口,扎木排数十填土,有窥渡意。于公计划招募死士,夜渡江北斩筏沉舟,绝其南渡之心。”
  算不上什么坏消息。
  钱塘江南岸,本来已经基本望风而降的浙江各府,现在突然间纷纷骚动,杭州的博洛肯定也是清楚的。
  搜集船只甚至打造木排,这明显是准备派兵南渡,至于是真要大打,还只是派一支人马过来探究情况,还不好说。
  朱以海记得历史上,清军在擒了弘光逼降了潞王后,便停止了军事进攻。
  西路的英亲王阿济格追着李自成打到湖广江西,李自成被地主打死后,余部溃散,阿济格便不等朝廷班师旨意直接就带兵北返了。
  而南京的豫亲王多铎和杭州的贝勒博洛这西路军,也很快就班师北返,只留下勒克德浑等带部份兵马接防。
  因此历史上围绕着钱塘江,鲁监国政权在这里折腾了许久,先是打造江防,然后又想要渡江收复杭州,打了一年多后,锐气不再,又转入防守,等清军再次主力南下后,终究还是被一击即溃了。
  这应当属于战略上的失败,一开始目标就错了。
  北军暂时不想南下,钱塘江用不着怎么特别去守。杭州这样的重城,就算想打也不是就能打的下的。
  所以没必要白白围着钱塘江和杭州城浪费宝贵的时间。
  于颖他们计划着,汇集诸路义军,合力打过钱塘江,收复杭州城,然后在杭州恭请朱以海即位称帝。
  想法是挺好的,但很难实现。
  大明现在只剩下半壁江山,要命的问题一大堆,乱麻一样理不清,这种时候就想跟清军决战,这不是开玩笑吗?
  朱以海是绝不会这么天真的。
  不过绍兴得去。
  “张卿去请几位将军等来议事。”
  宁波府衙后院书房里,只剩下朱以海一人,他负手踱步,事情发展的远比他预期的还要好。
  台州临海一声枪响,掀开了全面抗清的大业。
  也许将来他成功之后,后世会把那天称之为南明,或是后明王朝的开国起点?
  这几天马不停蹄,片刻不敢停歇,争分夺秒的办了许多事情。
  现如今,起码在浙东的台州、绍兴、宁波三府,他鲁监国的这个牌子算是正式立起来了,虽然钱塘江北就是十万北兵,随时可能南下。
  但监国的牌子立起来,好处是巨大的。
  王之仁张名振诸将,以及钱肃乐、沈宸荃、林时对等文臣闻召而来。
  “孤打算立即去绍兴。”
  沈宸荃立即反对,他认为眼下局势好转,则朱以海身为监国更要注意自己安危,应当回到行在台州,前线的事情交给将士们便好。
  这位沈宸荃是个神童,九岁应童子试成为秀才,崇祯十三年,才二十五岁就考中进士做了行人司行人,崇祯十五年,还做了福建乡试同考官。北京沦陷后,福王立于南京,沈宸荃被授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他上疏弹劾首辅马士英和阮大诚奸佞误国,差点被害。
  后来外放苏松兵备佥事,南京沦陷,杭州投降,江南各地纷纷投降,沈宸荃回到家乡奔走联络,朱以海在宁波斩谢三宾,他闻讯立马就带着乡党门生们赶来。
  朱以海对他印象很好,一来二人年纪相当,二来沈宸荃非常儒雅,但又不是那种光会耍嘴皮子的人,何况,历史上这位一直拥戴朱以海,局势再艰难都不曾抛弃过,一直做到了鲁监国的首辅大学士,最后陪着朱以海在金门啃红薯时,请求去日本借兵,可惜海上遇风浪船沉没。
  后来清朝修明史的时候,不少人都认为如张煌言、沈宸荃这样的忠心耿耿臣子不能以叛逆论,康麻子也十分认可,亲自下旨将二人列传于明史。后来乾隆还特追谥他为忠义。
  沈宸荃是知兵事的,他对于颖等的乐观情绪并不赞同,更反对朱以海亲临前线,现在虽说各路义军兴起,可能战的没几个,万一到时鞑子派一支精骑来袭,岂不是直接就夺旗斩帅了?
  好不容易才打开了一点点局面,到时又将前功尽弃,甚至大明都再经不起这种损失了。
  因此他是坚决反对朱以海北上的人,哪怕此时朱以海亲提六师北上,能够带来巨大的振奋人心的影响,他也还是反对。
  “沈公之前的奏陈孤也明白,正因此,所以孤更应当北上。”
  被监国特赐为右佥都御史的沈宸荃非常感恩鲁监国的赏识,更佩服鲁监国的胆识魄力,可也越发珍惜这位乱世里能站出来的监国,不想他稀里糊涂的就送了。
  王之仁也反对朱以海去绍兴,认为应当就留在宁波。甚至他自己都不想去绍兴,因为舟山还有个交恶的黄斌卿。
  张名振倒是愿意带兵北上,他这个新任浙江总兵,愿意为君效死。
  可吴凯、王相等一干文臣武将,几乎都反对他去绍兴。
  不过朱以海的态度很坚决,就跟他当初刚自立监国,然后马上就抛下一切跑来海门、石浦、宁波一样,他现在也坚决要去绍兴。
  真正的原由也简单,他看中的不是绍兴那块地,而是现在那里聚集的那些义军、义士忠臣们。
  乱世里地盘打来打去不值钱,但忠义之士是最难得的。
  更何况,朱以海还迫切的想把这些人早点招纳过来,甚至将他们的兵马整合一起,这都是他抗清大业的本钱,岂能置之不顾?
  任由于颖他们在绍兴主持,会把这个小朝廷带到战略阴沟里去的。
  “绍兴这趟是必须走的。”
  王之仁提醒朱以海,舟山还有一个黄斌卿呢,至今没有回复半点消息,这要是他们都去绍兴,万一后院起火可就麻烦了。
  “王总督率京营三营随我北上,定海这里就留个小王将军带定海营留守,石浦我留吴凯,另外鄞城这里钱公的恢复营也先留在这里训练驻守,再加上海门一营人马,有此四营人马,当可保无忧。”
  勇卫两营、旗手一营、加上京营三营,然后是张名振的浙江总兵标营一营,一共七营人马。
  满编是七千,战兵五千六,长夫一千四。
  当然,现在各营都是新建重组的,只有少部份老兵骨干,有差不多三分之二是新招募的兵。
  朱以海不在乎台州是不是行在,反正现在他这个监国在哪,大明的中心就在哪,朝堂就在哪。
  “黄斌卿暂不理会他,只要他不做乱就行,若是他降虏或是来犯,你们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击退便是。”
  现在各地都乱哄哄的,朱以海也没精力跟黄斌卿这样一个军阀玩猜谜语,他愿归附自是好的,若是想玩拥兵自重那一套,那就找错对象了。


第42章 心腹
  临出发前,朱以海特意提了一壶绍兴黄酒来找王闯子。
  刚敲响门,便听到里面传来王闯子有些暴躁的喝骂声,“老子不是说过不要来吵老子嘛,滚,让老子清静会。”
  朱以海推开门。
  王闯子本来还恼怒的脸愣在那,赶紧换上恭敬之色,“臣不知是殿下亲临,口无遮拦,罪该万死!”
  朱以海笑着扫了眼屋里,天气热,王闯子只穿了条短裤,赤着膀子在屋里喝酒呢。
  “一个人喝酒多无聊,孤来陪王卿喝点。”
  王闯子站在那有些手脚无措,“臣有失礼仪,罪该万死。”
  “坐,先前在台州紫阳宫前刀劈鞑虏巴牙喇的那豪横汉子哪去了?”
  朱以海拉着王闯子坐下,甚至也干脆把自己的长衫解开,也赤膊坐下。王闯子头一次看到监国身上的这狰狞大疤。
  “这是真龙缠身?”
  朱以海笑道,“当初鞑虏攻入兖州鲁王府时,我跟鞑子死战,被砍了三刀,上次孤在石浦见张名振背刺赤心报国脚纹反清复明,觉得不错,所以便也找人给孤身上这三条大疤修饰了一下。”
  那大疤痕本就如一条缠身真龙,被手艺高超的纹身师傅设计修饰后,更成了一头张牙舞爪咆哮的威严巨龙。
  “来,满上。”
  朱以海给两人各倒杯酒,自己先喝了一杯。
  “这是谢三宾家抄出来的绍兴女儿红,十八年珍藏呢。”
  三杯酒过后,王闯子倒也放松了不少,特别是朱以海光着膀子跟他扯闲篇,弄的气氛很轻松。
  “孤这次特意让你留守,知道你肯定心里会有些不高兴,但你得知道,你可是孤斩北虏即位的第一功臣,是孤的心腹,更是协谋元从,让你留下来,不是孤有了张名振、王之仁就瞧不上旧人了,恰相反,是孤认为你忠心可靠,忠勇无双,此次北上,当面北虏十万大军,也不知道前途如何,这后院肯定得有个放心的人守着,舍你其谁?”
  这话一说,原本王闯子心里的委屈,顿时就化为乌有。
  “臣只是想守着殿下身边侍候,殿下对臣的知遇之恩,臣唯有以死相报,臣一个粗人,不会说话……”
  王闯子虽说军伍多年,杀人如杀鸡,可跟朱以海这般推心置腹的交流时,还是有些跟不上,但他心里对朱以海确实很感恩,这既是历代以来的忠君思想的影响,也是朱以海确实对他很好。
  想他虽然征战多年,也不过从一个辽东军户,一步步成了个勇卫营的把总,弘光称帝后,对勇卫营较为倚重,所以对黄得功以及其麾下的军官都是加官晋爵,黄得功一年不到时间,从伯爵升到侯爵,再从侯爵又升到了公爵。
  做为黄得功的义子,他也得以升为了千总。
  但弘光被俘后,他护着李国辅一路逃到浙东,此时也只是个丧家之犬罢了,可鲁王不但收容了他,还能他如此倚重,尤其是这段时间以来,授他游击将军,重建勇卫营,接着又提拔为海门副将署总兵衔。
  乱世武夫跋扈不假,可武夫也更爱憎分明。
  被监国留下,他还以为自己被抛弃了,十分失落的一人喝闷酒。
  “海门是台州门户,此处十分重要,若是将来宁绍台守不住,我们就得往南撤,海门这个门户就是必经退路,无论如何都要守住了,此处进可攻退可守,沿海扼江,我留你在海门,你即是勇卫一营的营官,也还是海门副将,你明白孤的深意吗?”
  王闯子喝的脸有些红,脑子有些跟不上。
  “现在孤正在重整军队,过去的那些军队糜烂不堪,所以现在必须重整,新立营号,实兵实饷,如张名振为浙江总兵,统领浙江境内各营兵马,并直领镇标一营。诸参将、游击分领各营。”
  “你可以独领两营!”
  海门营隶属浙江总兵麾下,但勇卫营不归浙江总兵管,而是由朱以海直属,是皇帝亲军。
  王闯子渐渐明白过来,他这个副将级别不高,但却很特殊,一人直领两营,而且还是两个系统的兵马,明显有几分监督浙江总兵的意思了。
  一种心腹感顿时涌上心头,王闯子抓起酒碗就满干一碗,啥也不说,尽在酒中了。
  朱以海很喜欢这种直肠子的武将,有啥说啥,不弯弯绕。
  “你留在海门,要守紧门户,当然也要抓紧时间,招募兵马,训练士卒。我希望你能够把这两营尽快招满,而且必须得实兵,不能有半个冒名。这两营人马,海门营最好是建水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